‘壹’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作文300字左右要自已编的
红色记忆永驻我心
九月份开学不久,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诗.恰逢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个惊人的壮举又使得我心潮澎湃.我校也赶排了《长征组歌》文艺节目,人们都在回忆着那难忘的历史.
《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写下的一首诗.在课堂上,老师范读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一句句诗把我们引领进那个血腥风雨的年代.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历程中一个惊人的壮举.短短的《长征》让我体会到一个个英雄豪杰和那英勇无畏的精神.长征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对中国的迫害是完全无用的.正义永远压倒邪恶,只有走红军的道路才能解放人民,赢得全中国胜利的曙光.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我满怀激情地读着,想起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多少战士忍饥挨饿;多少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多少战士没能走出草地,翻越雪山;他们永远留在了那长征的路上,在那儿树立起永远的丰碑.让我想起《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倔强的小红军》《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他们把别人送出草地、雪山,自己却牺牲在草海,雪海中,长眠在那里.就是这些千百万个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今天,我们生活在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中,要牢记长征精神,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才不愧对胸前的红领巾.革命的岁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革命精神却永驻我们心间,它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贰’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
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向我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酿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让这座有着150多年辉煌壮丽的建筑在三日内只剩下几根残柱,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1937年12月13日日本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强烈的爱国之情,有多少革命先辈奋起反抗,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和 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时过境迁,现在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我们大步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青藏铁路延伸着你的智慧,神舟八号倾听着你甜美的鼾声,南海舰队护卫着你蓝色的版图,北京奥运展示着你自信的风采!金融危机袭来,你从容应对,所担负起的责任让西方强国都无地自容。汶川地震,山崩地裂。非典肆虐,冰冻雪灾。在危难时刻,中国人民没有害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勇敢地战胜了天灾人祸。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民这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当代的中国少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堕落而国堕落。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不怕吃苦,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这句话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象警钟长鸣一样激励我们更加刻苦学习,不畏艰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叁’ 关于寻访红色记忆的作文600字。
还记得甲午战争吗?还记得五三惨案吗?还记得南京大屠杀吗?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华人民留下的深刻记忆、惨痛伤痕。为了重温历史,我们江宁小学校外辅导员李爷爷带领我们雏鹰假日小队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寇修建的一座碉堡。
那是一座陈旧的碉堡,砖头与砖头间已有了缝隙,似乎随时就要倒塌。它的门建在距离地面约二米处。破烂的木门上了锁,通过一指长的裂缝望进去,却发现里面断垣残壁,布满灰尘的房梁上结满了蜘蛛网,暗灰色的地上,只有几张破烂的椅子。碉堡上有四个机枪口,据李爷爷说,这些机枪口是用来窥探和袭击的,敌人在里面就可以射中外面的老百姓。
‘肆’ 600字的关于历史的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伍’ 一篇关于(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的作文,高中版的!要快点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
‘陆’ 关于回忆往事的作文
记得,小时候总是被奶奶的歌声迷住,带着几分质朴,挟着几缕清新,亦伴着浓醇的乡音乡情,怎么也听不够;又宛如一坛新启封的老酒,香馨甘美,怎么品也品不够,那种纯粹无可替代。歌声里带来的歌谣大都是关于月亮的,那时的我还是懵懂的,萦绕在耳畔的歌声令我对月亮充满了憧憬与好奇,淡淡的觉得月亮仿佛永远有一层未曾揭开的面纱,在奶奶的歌声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幸福。奶奶没有读过多少书,却将那轮明月的形象,描摹得恰如其分。奶奶说过,月亮上是一个孩子在泉眼边打水,传说那泉眼里的水是圣水,可以治愈眼疾,而孩子正是为了给妈妈治眼疾而不辞辛劳的打水。我顿觉感动,便总是双手托腮,望着天上的月亮,望着那个孩子,却总望穿了月亮却怎么也看不清孩子的长相。于是那份期待便更进一层,对月亮的好奇也与日俱增。后来在一个记不清的一天,忘了从谁那里知道月亮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体,心中一下有了失望,但皓月初上我依旧执着的俯在窗前凝望月亮,还有那个打水的小孩。月亮依旧如往昔美丽,漂亮。宁静的夏夜,天空中的明月愈发的美,常常对月,思忖,怅惘。月,近了,仰头问:“月,你好吗?”月便愈发的优雅朴素,仿佛遗世独立的名作,纵使马良神笔也绘不出如此的亮丽色彩,半卷的绣帘,撩人的古琴,添香的红袖,伴着月光轻舞。望月,淡然一笑,儿时快乐的月,盼月的那份景致重现眼前……
‘柒’ 有关历史记忆的作文题目
《记忆里的尘埃》,可以写你受委屈的是或后悔或难过的事,你可以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上再改,但是尽量不要写好事,太无聊,没有看点。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