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剧的起源及历史
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国粹——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清代干隆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相应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自干隆十六年(1751年)干隆皇帝六次南巡,不仅使南北经济进一步沟通,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干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这一年,皇太后60寿辰之日,便有南方戏班进京祝贺,当时演剧盛况是“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各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复眩”。后皇太后80大寿,“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直到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来到北京,以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师。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此时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为减色,乃至出现了“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的局面。
总之,在京剧形成以前,大约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北京流行的规模较大的戏曲剧种,除在当时剧坛占主导地位的昆曲外,还有京腔、秦腔、徽调、汉调以及规模较小的柳枝腔、罗罗腔等地方戏曲。其中发展最快、最受群众欢迎的要算徽戏班的演出了。
⑵ 京剧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剧究竟有多少年历史?近年来京剧史研究者们的说法有三。有云:京剧有二百年历史;有说近二百年历史;也有说百年来历史。
持第一种说法者认为,研究京剧历史的形成、发展,不应忽略京剧形成之孕育期,即徽班进京(1790年)后的这段时间。不研究、不弄清这段历史,不可能对京剧历史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有全面的、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持此观点者认为应将徽班进京这段历史纳入京剧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即从1790年徽班进京至今,有213年历史。
持第二种说法的研究者们认为,徽班进京时,其演出仍属地方戏曲,而京剧的形成,是在徽班进京几十年以后的清代道光年间,因此时徽班进京的演出,从演出样式到表演风格与徽班1790年进京时的演出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标志着一个新剧种的出现。若从道光元年的1821年算起,至今有182年历史。持此论者称京剧有近200年历史。
持第三种说法的京剧史研究者认为,京剧艺术真正有自身完美的艺术形式、风格是在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当时演员的代表人物是谭鑫培、王瑶卿。若从同治元年(1862年)计算,至今京剧有141年历史。
若从京剧形成的角度去论及京剧形成的历史年代,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妥当。
⑶ 京剧距今多少年的历史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⑷ 中国的国粹京剧距今已有多少年历史了
京剧距今已有,有200多年历史了,京剧是自干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形成的,距今(也就是2016年)有226年了。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⑸ 京剧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约二百年历史。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⑹ 京剧素有中国国粹之称,你知道京剧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起源和形成
清朝干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⑺ 京剧的历史
关于京剧起源: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干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京剧遭遇重创,在此不便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