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十本最好的历史书
摘要 1.吕思勉《中国通史》
B. 有哪些比较好的历史题材的书籍推荐
《中国通史》。此书是吕思勉编写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话文写就的通史,是20世纪的《史记》。当然钱穆写过一本同名书籍,一同阅读可以相互佐证。《中国大历史》。黄任宇写的书,从地理和气候等技术角度,围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走向,给人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感觉。《中国历史的经验》。这个书是近几年比较热的书,是历史存亡规律专题式的着作。
C. 求推荐几本适合大学生读的历史书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 着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着作前后一贯。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还有如果是喜欢故事性强一点的 ,看起来不会很枯燥的,我建议你去读韩单的《战国就是一场游戏》。写得很好看,作者有时的评论很犀利,有两册。希望你会喜欢。
D. 比较有名的中国历史书籍
1、《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着。
2、《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着。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断代史史学着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4、《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
5、《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着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E. 我国从古至今详细历史的书有哪些比较好,求推荐,谢谢
如果你想看历史书,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些书。
F. 学习历史最好看哪些书
《二十四史》、《史记》这些书一般人看不懂,你暂时先别想了,以后如果有能力再说,《明朝那些事儿》和百家讲坛那些书,属于“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荐两本书,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专业。一本是吕思勉先生的《吕着三国史话》;另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史记》、《二十四史》这些习惯上我们认为比较权威的史书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一些记载失实的地方,吕先生在其《吕着三国史话》中对于历史记载的深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书籍阅读过程中更准确的把握史实,去伪存真。
思勉先生和黄仁宇先生在他们的这两本着作中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专业而且也不难掌握,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还被很多美国高校选为历史科的教材。我觉得你应该好好读一下这两本书,作为你以后读其它史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你再读其它的历史书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鸭式的读书,而是能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并能从中得到启迪。
G. 全面了解中国历史读哪些书比较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现在的中国。而在此期间,更是发生过许多许多的重大事件,被流传至今,为中国的历史平添了一份色彩!
对于想要学习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下面这几本书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1、《上下五千年》
从黄帝至今,众多历史事例,人物都有详细记载。对于里边的文章,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更多的回忆和深思。严格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来记载,对于历史初学者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直学习,而不是止步于课本,更多的历史读物正在等待大家去了解!
H. 中国通史,谁写的好一些,看哪个呢
范文澜的不错,是我的历史启蒙书.还有就是看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这两位的书册数有些多。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简洁一些,而且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设有专题阐述,读后可以对历代情况有个大概把握。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吕思勉先生:《白话本国史》、《中国社会史》
柳诒徵先生:《中国文化史》
I.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要看什么书
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着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