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1)大同历史上叫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着;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着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B. 大同地名的来历
大同在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2)大同历史上叫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着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C. 山西大同历史上作为北魏的都城在当时叫作什么名字
平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
D. 古都大同.历史上都做过哪些王朝的都城
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
大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着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
(4)大同历史上叫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大同风景名胜
大同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截至2013年,大同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建筑188处,古墓葬38处,古遗址66处,石窟寺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其中革命文物18处),石刻及其他22处。大同市共有馆藏文物9.7万余件。
E. 古代的大同叫什么
在古时候大同叫云城,在北魏的时候也叫过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啊,在金朝时叫云中,是陪都,强啊
F. 大同市为什么叫大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煤都”和“凤凰城”之称。大同古称平城、云中,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古迹众多,着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作为大同人,你知道山西大同为什么叫大同吗?下面就来了解大同地名在的由来。
大同地名的由来
《寰宇通志》卷81载: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大同川当在唐中受降城西,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黄河北岸地,沙陀族朱邪赤心(李国昌)授大同节度使即此。后沙陀内徙,侨置大同军于今地,遂袭大同之名。
历史沿革
秦置平城县,治今大同东北古城。东汉末治徙今代县东平城堡。十六国还旧治。北魏孝武帝天兴年间徙都平城,兼置司州。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改司州为恒州,兼置代郡。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州、郡俱废。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复置恒州,治今大同东3公里。北周废恒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北恒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云州徙治今大同。永淳元年(公元628年)废。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复置。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云州。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建西京,升云州为大同府,兼置西京道。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入宋,改置云中府。寻入金,复为大同府,仍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后废京号及大同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西京路为大同路,属河东山西道。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大同府,属山西布政使司。二十九年分置冀北道,治大同府。清顺治年间大同府治一度徙今阳高县境,不久复还旧治。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废冀北道。1912年废府。1914年置雁门道。1930年废。1949年以城关区置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归山西省。1958年大仁县划归大同市,改置郊区。市、县俱属晋北专区。1961年复为省直辖市。1964年改古城区为大同县,改怀仁区为怀仁县,仍属大同市。1965年大同、怀仁2县划归雁北专区。1970年降为雁北地区代管市。1972年复为省辖市。1993年撤销雁北地区,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左云7县划归大同市成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