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着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艾灸法 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
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着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着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现在各中医院的针灸科只见针刺而不见艾灸,实属中医的悲哀。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中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
2. 艾灸肚脐的作用是什么艾灸的疗程为多久
肚脐就是我们的神阙穴。神阙穴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而且效果明显。是养生的常用穴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养生。神阙穴养生针对于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精力不足,体质下降等有明显的效果。一般以7天为一个小的疗程;坚持1个月为一个大的疗程;坚持3个月-6个月...改变体质;人体脏腑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整体的新陈代谢。 一.施灸法.在此穴施灸可益气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每天用太玄神灸灸疗神阙穴5-15分钟,灸至穴位皮肤发红为宜。 二.揉中法.; ;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三.意守法.; ; 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四.点按法.; ; 手指按在肚脐眼上,不要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节按力大小。按压时平心精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上,数自己的呼吸数,100次就够了,一天一次。咨料来自:广州太玄养生
3. 中医艾灸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艾灸具有奇特的保健功能,那么中医艾灸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来看看中医艾灸的起源。
艾灸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并熏制人体穴位,然后利用艾叶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刺激月经的活动来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治疗的治疗方法。那么中医艾灸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调节免疫功能:艾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在病理状态下更明显。
3.防病保健:艾灸不仅有治疗作用,还具有防病保健功能。
4.美容作用:艾灸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活力,补充体力,平衡阴阳,滋养五官和皮肤,淡化表皮黑色素,消除水肿、眼袋和黑眼圈,有效改善面部疲劳,使女性皮肤红润有弹性。
5.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部门: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特别适用于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如果是在家艾灸,应该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坚硬不结块,燃烧时有猛烈的火焰,容易使患者产生灼痛感,甚至烟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
体质强、病情轻、病程短者,可艾灸一至二次;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灸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艾灸开始时,每天一次;长期艾灸,3次后2-3天一次。
4. 艾灸到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5. 艾灸有哪些奇效
带状疱疹经常出现在中老年人的身体上,以胸腹部发病为多见,所以被人们俗称为“蛇缠腰”。开始发病时,发病部位皮肤出现的是椭圆形红斑,很快在红斑上发生水疱,时间长了小疱会合成大疱,感染后出现化脓现象。由于这种疾病不仅有皮肤的损害,更是对神经有刺激,所以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活动,而且往往各种药物起效很慢,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才能逐渐痊愈。
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治疗带状疱疹偏方,有用墨汁涂的,有用香油抹的,但大多只能暂时缓解,或者治疗时间过长,病人很痛苦。偶然从一位老中医处听说艾灸对治疗这种顽症有奇效,在实践中试了十例,确实很有效果,就介绍给朋友们,希望对解除病痛有所帮助。
在带状疱疹初起时就要着手治疗,越早越好,先用三棱针在带状疱疹向前发展的头部进行点刺,以刺破表层皮肤为度,这时有血水渗出,然后用艾条对准针刺部位进行温灸,以皮肤感觉到温热为度,开始艾灸时间要长一些,至少要1小时以上,每天1次,后面可以艾灸半小时算一次。第一次艾灸后,就会感觉到发病部位有清凉感觉,疼痛减轻,而带状疱疹头部不再向前发展了,治疗三天左右,水疱会缩小甚至干枯,有结痂的趋势,这时基本上活动时不再感觉到痛苦了,坚持一周基本痊愈。
由于艾灸对带状疱疹的治疗疗效神奇,我也尝试分析其中的原理,大概是这种疾病是由于体内火毒外串至皮肤引起的,如果不将火毒引出,则它会不停的沿皮肤发作,而针刺的作用就是在火毒前行处打开个突破口,再使用艾灸的通经活络作用将火毒引发出来,所以很快能使身体恢复健康
6. 艾灸穴位图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人类知道用火以后,火的发明和使用让人们认识到,被熏烤或烧伤的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疼痛,于是就采取用火烧灼的方法去治疗某些疾病,从此产生了灸法。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着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
7. 温灸的温灸简介
温灸是中国古老的疗法之一,最适宜在夏天进行。不仅有利于养生,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温灸属于针灸范围之中,但不用针刺,而是通过点燃艾绒的热力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艾叶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西医分析,艾叶中含有一种主要成份为苦艾醇、酷艾酮的挥发油,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艾绒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
夏天适宜温灸,是因为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因为中医认为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调节阳气最佳,可以提前预防各种疾病。此外,夏天穿衣少,自行施灸比较方便,对温度比较敏感,不易被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