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庞统历史上的评价怎么样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着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时人们觉得奇怪,问其原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字士元,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 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歇后语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⑵ 古代中国历史上庞统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存在呢
我们对庞统的认识大多都是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了解所获取得知的,然而真实历史上的他是怎样一位人呢?因貌丑且狂妄而受刘备、孙权排斥,乃小说家虚杓之事,史书记载乃风雅之名。
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不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益州之战中,庞统随刘备进入川蜀,提出杀害刘璋之计,刘备不从,后刘备与刘璋决裂,庞统又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刘备依其中策而行,一路所向披靡。后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候,谥日靖侯,葬于落凤坡。
庞统虽英年早逝,但其为刘备大业屡建奇功,陈寿誉其可比拟为魏国的荀或和荀攸。
⑶ 历史上的庞统到底性格如何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 ,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 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⑥ 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 性格悲剧 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36岁。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 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着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如果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从而功成名就。但他视曹为篡权夺位汉贼,终非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他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对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恃才傲骨,不注意个人形象而且与主子的意愿大相径庭,孙权以貌取人,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交谈也是处处不尽他意便把庞统打发了。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了。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成了神而庞统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在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刘备势力虽小,民意指数却高,是理想的明主;鲁肃于备有恩又大力推荐,孔明也修书大加赞赏。基于这三层原因,庞统自然是志在必得。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却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以落魄之身,倨傲之态出现的庞统能有好结果吗?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固有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令。“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才将鲁肃的荐书拿出;而当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劝告不可屈才,主动地请回庞统时,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荐书,可见他为人过于清高,敏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某些失误,更导致了悲剧性的死亡。 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的性格显然影响了君臣之间的默契。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与庞统大大不同,前者缓,后者急;前者以慎,后者以断。君臣配合以诸葛亮略胜一筹。《读三国史问答》中写道:“或问士元,孔明优劣。答问:“但看士元劝昭烈取荆州事,的是大有胆略,大有手策之人,与亦兄弟间也。独孔明与昭烈计议,事事迫而后起,必为昭烈所先,而后应之。士元则不免先昭烈耳,盖养不足也。’”⑧途中因不满孔明的插手而采取了逆反的行动,结果折翅落凤坡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令人扼腕。然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原因又正是庞统的性格:对诸葛亮的疑忌和急功近利之心太甚造成的。 在当时,即使是诸葛亮这般人物尚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庞统虽有才智,但他自视甚高、过于狂放。性格远不如诸葛亮这般乖巧,那么他的悲剧也是必然的了。 (二) 事业悲剧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样盛赞庞统。诸葛亮也折服庞统才。庞统虽然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性格上自傲清高,但也仍然博览群书,深黯兵法,庞统与诸葛亮同怀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过凤雏先生却没有卧龙先生幸运。他没有被徐庶回马推荐,也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出山。当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之时,庞统尚避难于东吴。一直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魏蜀吴三大集团初具规模,文武班子基本齐备,求贤之心渐趋淡薄之时,才四处投靠,他能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完全是出于周瑜对他威望名声的仰慕,和他的连环计确实可行。曹操能够听他的计谋,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军事上有一定的帮助。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周瑜又病死。刘备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了荆州。而当立首功的庞统却是一无所获,曹刘孙三家势力都没有接纳他。鲁肃掌管东吴大权以后,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对凤雏先生的大名也是很仰慕的,但真正见到庞统,就不高兴了,因为卧龙先生的风采他是领教过的,但凤雏先生的外貌却不敢恭维。加上他又对周瑜有些藐视。使得他为东吴集团效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庞统又来到荆州的刘备集团,因为相貌原因,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被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的县令之职。而跟他并驾齐驱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比他幸运多了,诸葛亮早遇贤主,受到了刘备至高的礼遇,三顾茅庐也早已传为佳话,建立功勋,扬名于四海之内使寄居于篱下的刘备站稳脚跟,刘备集团把诸葛亮奉若神灵。而庞统之所以能进入刘备高级智囊团的核心,全赖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引荐,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靠裙带关系走后门这在他看来是君子不耻的。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早已是神,而此时的庞统并未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安天下,但一山容二虎必然会失去平衡,自然地庞统急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生平所学必须有所建业。不然就会屈居诸葛之后,被世人看轻。当庞统的征西大业顺利进行时,马上就要建功立业了,此时刘备收到孔明书信一封“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⑨此时叫他小心,他如何能住手,功名唾手可得。只觉得是孔明在嫉妒他。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人,他们运筹帷幄是其强项,而深处前线,决战两军阵前,就是他们的弱点。刘备曾劝阻庞统,但他还是一意孤行换乘了刘备的白马,按照自己的意图抄近道上险山,本来该刘备的劫数他却来承担了。此处地名落凤坡。似乎早已注定,可怜一代谋臣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雏凤坠地,成就卧龙升天”。也铸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⑷ 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庞统是是什么样的人
很有关系的名仕,傲娇的一批,能耐是有的但是三国演义里太过于夸大了。结局一样落凤坡乱箭射死,也算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过对于蜀汉,他死不死作用不大,顶多让蜀汉多撑两年,蜀国的根本矛盾和当时士族的强大不是一个小小的庞统能解决的,更何况他本身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⑸ 真实的三国历史中,真的有庞统这个人吗怎么死的
在三国历史上确实有庞统这个人,而他的死因在《三国志》里也有记载,说的是他在率领军队攻打成都的时候因为中计而死在落凤坡,与《三国演义》里所说的有些出入,但大体上还是对得上的。
⑹ 历史上的庞统是怎样的人
⑺ 真实的三国历史中,真的有庞统这个人吗怎么死的呢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庞统确有其人,而且是豹眼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
在小说、影视剧中,庞统一般被描绘成相貌丑陋的形象,其实与史实不符。
陈寿为蜀汉人物列传,庞统法正合传,在《蜀书》中仅次于诸葛亮,可见在陈寿心中的位置。由于庞统年仅三十五岁就死了,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其经历却很高光。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庞统相貌丑陋,仅仅是说他少年时非常质朴,表面看上去不是很聪明,实际上就是非常沉稳,不太张扬,应该是大智若愚。不似诸葛亮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给人以风流倜傥的形象。
庞统被称为“凤雏”,唐朝诗人李商隐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从雏凤那清脆圆润的鸣声中,就可以体会到庞统是多么超凡脱俗哦。
后来,庞统被郡太守任命为功曹,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之类的事特别尽心。他对别人的称赞,常常超过他们的实际才干。当时的人感到奇怪,庞统就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雅正的道德衰微,好人少而坏人多。想要振兴良好的风俗,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如果不把值得褒奖的人说得完美一些,那么他们的名声就不能为人们所仰慕学习。”
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庞统是一个品行很高尚的人,而且很善于用褒奖的方式,鼓励别人,以促进社会道德教化,这在三国时期非常难得。
不过,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庞统的机会来了。刘备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庞统力谏刘备从速成行。
庞统跟随刘备入川,整个刘备平定西蜀之战,都是庞统策划的。
铁索连舟之计,不是庞统的计谋,但入川及取成都三策,确确实实是庞统所为。而且庞统第一个提出了隆中对的缺陷,力主取西川,经营西北,这才是刘备成就帝业的关键。
一般都把刘备的基业归于隆中对,其实很不公允。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采纳庞统取成都的中策,开始了与刘璋的决战。
刘备顺利攻占涪城后,大宴将士。刘备得意忘形喝高了,与庞统弄得很尴尬。尽管刘备意识到了错误,庞统也把场面给圆了下去,但彼此之间肯定产生了隔阂。
接下来的雒城之战,庞统明显是带着情绪上阵,结果被流矢射中而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