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碾车是古代什么时候的
水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水磨的早期雏形,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水碾进行农业生产。水碾是指靠水力推动的碾子,农民利用溪水或引用河水通过木枧泻向鼓形水车,水车转动后,带动碾的齿轮,旋转将军柱,通过将军柱的长臂推动巨大的饼状碾盘,碾盘在碾槽里运行,碾米人不断地沿着槽子扫谷子,让谷粒均匀地堆在槽中,碾盘才碾得着,把谷子分离成糠和米。
B. 碾子的发展历史,起源,发明人,种类
匿名用户2020-7-20
碾子,比较传承久远的石器工具,具体很模糊,一种说法是:源于半坡时期,半坡人用一块简单柱形石与扁平状石板碾压粟的。后来经过发展加上木制的推把,直到水稻的种植时期,也就是河姆渡时期,人们再三改良用于碾压稻米所用。后来技术更加成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碾子。一些偏远的农村流传一个故事:
相传,半坡时期一个半坡人在晒粟的时候搬着一块石头经过,突然被绊了一下,石头脱手而出刚好砸在粟上面这个半坡人过去搬开石头发现粟被压到的粟已经粉碎一片,于是他突发奇想觉得平时的粟又硬又难吃碾碎后可能会变软,于是就发明了第一个最简单的碾子。(以上内容仅为片面猜想,仅供参考!
C. 碾米的历史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山区的农人们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来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槽由若干节成弧形的石槽连接成一个大圆圈,碾磙是用坚石打磨成车轮状的两个石盘构成,然后靠碾架固定分前后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壮的直木从碾圈的中心牵出,控制碾磙始终绕着碾槽运转。碾磙靠牛来拉动。碾米时,先把稻谷均匀的倒入碾槽,然后驾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挥鞭驱牛,牛走磙动。石磙在碾槽里不断地对稻谷磨碾,直到壳破米出糠成细粉。这样,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轹子磨破大部分谷壳,既可缩短碾米时间,又可减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时间大约二三个小时。石碾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般两三个屋场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设在几个屋场的中心地点,隔人户较远,为的是几个屋场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围一般都有大树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时人畜被烈日暴晒。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都是由生产队统一按时发放的,碾米活儿就比较集中,农户为抢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则就可能要饿几天肚皮。
几十年过去了,碾子早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入历史的深处,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梦中重现,碾米的苦与甘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吃着亮晶晶的机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也不怎么懂得粮食的艰难。所以我常对他们讲起少时碾米的故事,告诉他们记住古人的教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蔡定炳)
D. 古老的“机器”碾子,有过怎样的辉煌历史
碾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一个重要生产工具,碾子通常和碾盘一起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他了。碾子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看到的多是把这种流传于民间的习俗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了一种乡愁,一种乡村文化的记忆符号。
E. 谁发明的碾子和磨
碾子和磨的发明人,已经无可考证。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他了。
也泛指类似碾轧东西的工具:汽碾子,药碾子等。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F. 碾子镇的历史沿革
碾子镇是镇巴县辖镇。1950年设碾子乡,1958年建公社,1966年更名东风公社,1981年复称碾子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碾子、新庙、后河3乡合并设碾子镇。
G. 碾子石磨有百年的历史,现在被遗弃在角落,不知道知哪里收购收藏这百年的大青石碾与石磨13722243330
山东郓城张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