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有哪些贵族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 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 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还 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因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妇、子),有外围边防之官(侯与伯),还有近郊耕作之官(男与田)等几类人。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 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 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㈡ 古代的贵族有哪些称谓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贵族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
中国历史悠久,爵位随朝代更替有所变化。大致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制度是帝制的一部份。1912年清朝灭亡后,爵位制度亦被继立的中华民国所废除。
(2)历史上什么是贵族扩展阅读
古代日本贵族分为公卿和大名两个系统。701年的大宝律令将官职在四位和五位的官员称为“通贵”,三位及三位以上的称“贵”,乃创立贵族制度。
随后由皇族分出藤原氏、橘氏、源氏、平氏四大家族。后又发展出五摄、七清华、九清华等贵族世家等级。地方豪族则发展为大名。1884年实行华族制度,将旧公卿、大名及明治维新功臣分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废除了华族制度。
㈢ 什么是贵族
东方
贵族,是指一种精神,先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二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东方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阶级制度。如日本皇室、朝鲜的两班贵族、中国的封爵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阶级,夏、商、周有之,魏、晋、南北朝,亦有之。前者之贵族,皆系公侯伯子男,以及诸侯之世臣。后者之贵族,多为大家世族。最着者,如南方之王谢,北方之崔、卢、李、郑。(摘自黄现璠着:《唐代社会概略》 ,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贵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爵位。爵位可能是世袭的,也可能是非世袭的。除了贵族的表面形式,贵族的本质是通过裁决生命的命运来体现的. 虽然象征贵族的是权势和力量。
中国自商代施行诸侯封建制度,即类同于西方贵族制。《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为王,下辖诸侯。如春秋楚国,本为子爵,因不满其国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于西元前704年称王。汉代实行郡县制之后,为安抚改朝换代之功臣,仍时有分封之举,然已不如商周之系统。
日本的贵族封建制度亦久。如大名即地方之贵族,有权分封土地及享有资源。下属的武士,等同于西方贵族所自拥的武装军队。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效法英制五等贵族系统,使原来贵族能在君主立宪下的上议会有一席之地。此一贵族制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取消。
㈣ 欧洲历史上贵族的称谓有哪些
顺序:大到小:公 侯 伯 子 男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
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他们有政治、经济、法律和权利,这些人行为往往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他们仅为名义上的归附。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
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由国王任命,时间长久后也成为半独立状态。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这些人大都出身于当地的大家族,为半独立力量,可任命当地官员。
伯爵(Earl or Count):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
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公爵的委任者也称伯爵,其权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时,常常由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成为统治者,如在英国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国的香槟伯爵等。 以上三种贵族为高等贵族,均拥有大量的领土,能实行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统治。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
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他们可以代其处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级贵族不在场时可独立行使其权利,到后来开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统治中心。
男爵(Baron or Lord):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
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他们大都与军队相连,以服军役为条件从国王那里领取土地奉养土地的骑士首领,一位男爵最少拥有40~50个骑士领(一个骑士领是指供养一个骑士所需的土地面积)。
㈤ 贵族指的是什么
一谈到贵族,就以为是复杂的仪式、礼节、繁琐的服装规矩、还有那些“高贵的语言”。比如《论语》里面讲吃饭的规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饩。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至于讲穿衣服的规矩更多,那些字,我的电脑字库里面还没有,打不出来。 在拉丁文里,贵族(aristocracy)一词,还含有“愚蠢”、“平庸”的意思。贵族(aristocracy)是由希腊文的“优秀”演变滋生出拉丁文的又一含义“愚蠢”,这就很有意义了!我是这样理解的:贵族,应该是具有德行高尚,理想崇高,品位高雅,精神贵重,气质优雅的这样一群人的总称。之所以在拉丁文的aristocracy有“平庸、愚蠢”的解释,是因为被大众理解为平庸的人也有符合贵族条件的贵族;同时,舒适的生存环境、优裕的生活条件,往往会让一个人的智能和品质逐渐退化,成为了愚蠢和低俗的“贵族”中的一员!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定义的“贵族”,是等级社会的产物;顾名思义,就是权贵的家族。当然,“贵族”中并不尽是那些可以借祖上的资本炫耀一下的人,有些出自下层的人,天生长有贱骨,一旦事业上有了点成绩,便沾沾自喜于终于挤入了一直羡慕的社会上层,可以和“贵族”们交往,可以挥霍,也就自以为变得高贵了,成了贵族了,对于自己出身的那个阶层很快便表现出万分的不屑和厌恶!这也是“贵族”。 “人总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人就适合做贱人,有的人就理当是贵族。”这话初看起来真的是很封建的血统论。然而,换个角度来分析,你会发现,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啊。人肯定有高低贵贱之分,品德低下,虚伪狡诈、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我们称之为小人或者贱人,而德行高尚,理想崇高,品位高雅,精神贵重,气质优雅的人我们称之为高贵的人。 人是相同的,这是在物种区分上属于同类。人是不相同的,这是指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及由此产生的生命价值的区别。有的人为自己活着而活着,有的人为责任而活着,而有的人则是为幸福而活着。 那么何为“贵族”?“贵族”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富概念,财富多少不是贵族的主体标准;也不是指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只是贵族文化的一种表面现象。贵族是在一种高层次的人生文化观念引导中的一种人生状态。在这个族群中,人生观具有高层次性和群体类同的整齐性。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是拥有了财富就能成为贵族,贵族需要三代人的脱胎换骨。说的多明白,贵族一定要有文化的传承。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文明没有道德的社会,在我们周围实在少有什么可以令人自豪与骄傲的精神和品质。 人类社会除了法律和习俗外还有良心这个自然又是最基本的道德约束。现在的虚假、伪善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人的良心和道德是多么败坏可想而知了。现在人的这种渺小、鄙琐的道德比历史上纳粹的道德更低下更可憎,因为这种渺小和卑劣是纯粹的渺小和卑劣,一丝一毫的高贵都没有。 在中国没有真正的贵族精神更没有真正的精神贵族。作为一个有贵族精神的贵族,为了国家和人类的事业可以牺牲个人,这是一个贵族对国家的基本态度,这是贵族对国家和社会的拥有感和责任感所致,也正因为如此,在英文中爱国主义源于贵族。作为一个贵族,应当崇尚高贵和优雅,应当崇尚礼让和文明,应当崇尚诚实与信誉,应当是文明上作社会的典范。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贵族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没有精英阶层、没有精神贵族阶层的国家是没有文明和精神可言的。精英与贵族是不媚俗的,但现在无论是哪方面都在媚俗,社会的整体素质因媚俗而越来越俗,优雅和高级是没有市场的。 反思现在的道德沉沦,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两点。现在的社会从来是一个势利或者说功利主义的社会。用功利来衡量社会的价值,则文明、道德都是廉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目的。”多么标准的功利语言。现在的人是阴暗的,因为堕落的社会必然造就阴暗、阴谋、猥琐和狡诈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所有文明和道德都被摧毁了。道德匮乏的另一个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仁爱和可以约束社会道德的理念。道家是飘逸的,但仙风道骨对凡夫俗子而言是太遥不可及了。佛教是空明的,但悟空的境界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似乎也背道而驰。虽然儒学是可以经世致用的,但从道德的约束上来说,儒学是太无力了。 还是再提贵族的理念?然而,对于贵族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姑且在闲暇之余,写出这些文字,自我分析一下,提醒自己一下而已。
㈥ 中国贵族的历史
我认为中国贵族就是中国世家 1. 陇西李氏
在中国的历史上,那个家族史最辉煌的,言必称陇西李氏
秦代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他的次子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灭赵,生擒燕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代有飞将军李广及从弟李蔡;
东晋开始,陇西李氏突然崛起,李广第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就是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的第一个君主:李暠.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陇西李氏被分为两支:
一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去了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加封为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一支:他的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亡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大功臣,后代最有名的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李凌在战败匈奴后,在匈奴的后代,一支为柱国大将军李弼(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是义康公李崇义(唐代战胜李靖的祖父)。
2. 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如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及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3. 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4、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5、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着名士族之一。
6、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着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8、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着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着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9、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着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着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着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㈦ 中国历史上的贵族时期指的是
分两段,是指秦朝前的奴隶主贵族时期,和秦朝至唐朝期间的士族贵族时期。士族贵族典型期为汉朝至南北朝。
㈧ 何为贵族
什么是贵族?什么是中世纪的贵族?你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如果有10个历史学家给你作答,答案可能会有10个甚至更多。有人会强调出身,有人会注重财富,有人去看好封号,也有人会将出身、财富及封号等都作为构成一个贵族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我们就一些学者的看法作一些介绍和分析,由你来判断哪些观点更合理。
中世纪的文献中有许多不同的词汇来指称贵族,但对于什么因素构成贵族,却没有明确的解释。
一般编年史家及圣徒传记作者多从出身考虑,认为好的出身能产生与生俱来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的身体和道德方面的优势。英国的威廉·塞加尔爵士在17世纪曾这样写道:“所谓高贵者,首先是指国王、诸侯和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他们是贵族,或称领主和贵族。其次,是一些骑士、绅士和低级绅士,这些人可称之为小贵族。”这一看法注重的是封号和社会地位。16世纪有人这样写道;“我们的出身好,所以我们是最好的。”这是注重谱系和血统,它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封号。在当时甚至后来的人们看来,仅有封号而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贵族”。有悠久历史能追溯其谱系到久远的家族,比起新获得贵族称号的贵族之家有更多的荣耀与资本。所以,当时的欧洲有这样的说法:“国王可以制造贵族,但无法制造高贵者。”
后来,尽管一些贵族对于血统的纯正,谱系的久远仍然有着病态般的迷恋,但诸如财富、权势、地位、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开始更多地为社会所承认,且成为衡量和判定一个人是否为贵族的重要标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所获取的权利、优越性及其高贵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即贵族有法律的保障。20世纪初法国学者布洛克就认为作为贵族阶级必须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他们有自己的法律身份,法律确认了他们的特权与优越性的行之有效;一是这种身份的世袭性,也许有极少数人能被允许进入贵族的行列,但终究以世袭的特征为主。
因此,判定一个人是否为贵族,有许多的标准,如封号、出身、权势。职业、土地财富等。但不可能以这样求全的包括所有因素的标准来定义贵族。实际上,作为贵族,有时代发展的差异。在早期可能更注重谱系与血统,即出身决定一切。而后来则更强调权势与财富,即更注重贵族当下的势力。换言之,个人的贵族意识已经渐渐让位于土地财富与权势了。
贵族的起源
在中世纪贵族的起源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新”与“旧”的讨论上,即中世纪的贵族是新贵族还是旧贵族。
传统的观点以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布洛克为代表,他认为在12世纪之前,西欧至少是法国无贵族,贵族是12世纪之后新兴起的集团。一是他们作为土地阶级出现于历史上拥有庄园是真正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一是以战争为业的骑士集团的兴起,他们拥有武装力量。在一个相当混乱的社会,武力是维持个人财富地位、控制劳动者的必要手段。因此,“骑士”等可视为贵族的代名词。他的证据是罗马帝国衰亡蛮族诸王国建立之后,罗马贵族消亡殆尽,而所谓的“贵重”的蛮族大人物(即那些偿命金远高于其他人的依靠国王或其他首领的大人物),往往是昙花一现,不能久长。而在他所称的“第二封建主义”时期①,贵族(noble)不是从家世来讨论而是从一个人的财富或者自由来讨论的,甚至许多负有沉重的低级劳役的人也被称为贵族。即新贵族的出现有着不同于旧贵族的标准与尺度。当时的人分为3类,祈祷者、打仗者、做工者。在当时的人看来打仗者甚至高于祈祷者,故骑士的出现是贵族起源的重要标志。而骑士与所谓的旧贵族,几乎无甚瓜葛。
①布洛克将西欧封建主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所谓的“古典的封建主义时期”指9-11世纪。第二时期指12、13世纪,此时受经济革命的影响甚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洛克等人的看法一直为学术界的主流。甚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许多学者仍然站在布洛克一边。他们的方法与研究成果使他们与布洛克接近。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所谓谱系学方法,即通过对一个家族历史谱系的追溯来重建当时的情形。此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猜想,故为一些学者所反对。但也有不少人赞成。施密德等人对西欧尤其是对德国某些重要家族谱系的追溯,可一直向前到9世纪前后,再往前就谱系不明了。所以,他们也认为也许有所谓的新贵族突然出现之类的情形发生,但时间上比布洛克有所提前。
反对布洛克权威观点的有力证据,主要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学者们对西欧各地区的具体的个案研究。如杜比对法国玛高奈的研究,布瓦对诺曼底的研究,毕奇对波瓦图和阿奎丹的研究,以及一些学者对西班牙、德国巴伐利亚等地区的研究。这些研究证明,罗马贵族并没有因帝国的灭亡而完全消失,他们在上述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在以权势或财富而兴起的诸蛮族新贵族与旧的世家贵族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有些地方是二者完全的融合,有些地方则是并存不悖。继承的特征是相当明显的。并且贵族与骑士之间有不小的区别,不能等同。因此,从六七十年代以来学术界的总趋向是确认新旧贵族之间的继承性。这些结论多来自个案研究,是否带有普遍性很难说,但由点及面,它们确也反映了某些的历史真相。至少,他们的研究证明,否认12世纪前存在贵族是不可取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从两派的观点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罗马贵族是否完全消失以及骑士的兴起能否作为新贵族出现的标志,即骑士与贵族之间是否有区别。但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激烈,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肯定的,即骑士的出现显然较晚,一些旧贵族在社会生活中虽然存在着,却已经丧失了他们原来的地位与权势,以致无法与新贵族抗衡而渐渐在生活及文献中消失。
罗马帝国的元老贵族是大的土地贵族,在日尔曼征服之后,有许多人在高卢地区残存下来上变成了新的蛮族国家的中坚。与此同时,日尔曼的世家大族占有了原罗马帝国一半以上的土地,而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克洛维国王时期,二类贵族之间的障碍由于联姻而消除,到7世纪罗马与日尔曼家族实际上已经融合为一个单一的家族网,他们给王国提供统治者,给教会提供主教、修道院院长等人才,是国家中最有势力的集团。
西哥特王国所辖地区没有出现如高卢地区那样的融合,那里新的西哥特贵族与旧的罗马贵族同时存在,并且后者事实上构成了西哥特贵族的第二等,但在穆斯林侵入之后他们都消失了。
在不列颠,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征服对原罗马行省社会的破坏最为彻底,罗马贵族基本没有残存,那里只有日尔曼贵族。他们受到法律的保护,偿命金远远高于其他人。再经过维京人的征服之后,不列颠的贵族也就只是单一的萨克森贵族了。而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使其王室周围形成了一批王室贵族,这与加洛林家族重用奥斯特拉西亚的贵族有关,事实上查理曼的征服及其成功关键在于奥斯特拉西亚贵族的忠诚与服役。
与此同时,一批批的地方贵族出现于各地。如巴伐利亚的贵族就是通过土地开垦及与其他高等贵族的联姻而在8-12世纪一直存在。加洛林帝国解体后,尽管有维京人的侵略及贵族内部的权利斗争,但在解体后的土地上仍然存在不少贵族。研究证明最大的加洛林家族在10世纪仍然存在。如来自纽斯特里亚的赫尔伯廷家族在8世纪已经很显赫,到10世纪仍然作为费尔芒德瓦伯爵出现。当然这些只是大贵族的情形。尽管我们对地方小贵族的情形不怎么清楚,但德国等地仍有不少小贵族一直存在到11世纪,甚至更久。因此。尽管从谱系上来看,当时的确存在谱系不明的情况,但一些家族的谱系和血统仍然是可以追溯的。并且,根据施密德对10世纪德国一个社区的研究,当时贵族谱系只突出有显要事迹的人,而不注重血缘。而且家族的血缘极其宽泛,不是直系而是包括母系、父系及一些非家族的成员。更为重要的是财产及血缘的继承可按父系也可按母系。因此1100年前的贵族结构和认可方式与以后是不同的,当时非单一的亲子继承方式以及注重成就和财产而非血缘的贵族认可标准,都说明不是不存在贵族,而是不存在我们后来所确信的那些标准(如世袭制、贵族谱系等)。
在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大小贵族因不能保持其财富地位及人口而失去了贵族的头衔及地位。但此消彼长,新的贵族也总在不断出现。利用社会政治的变迁,尤其是新王朝开始之际而接近新的统治者,于是获取大量的土地(带有特恩权),谋取政府的高级职位,或者与上层人物结成儿女亲家,这些都能使一个人上升到社会阶层的顶部,加洛林帝国解体之后,就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不仅国王赏赐其忠诚的支持者以大量的土地而使其进入贵族的行列,就是地方上的诸侯如诺曼底公爵甚至更低一级的领主及修道院院长之流,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使他们的支持者进入贵族的行列。如11世纪法国的纳穆赫瓦地区就有三桩婚姻涉及的是农奴与女贵族继承入,而且这样的婚姻竟为农奴的主人所赞同。当然要进入贵族的行列也非易事,来自旧贵族方的反对往往非常激烈。因此,新人的出现不可能是迅速而巨大的。这也是许多学者强调继承性的原因所在。
新贵族的出现在法国以所谓堡主阶级的兴起最为典型。他们在封建革命时代,以自己的城堡为中心,攫取了自己领地上的各种权力,以暴力维持秩序。在他们看来,暴力就是秩序。这些地方家强也许没有很久远的血统可追溯,也没有爵位与封号,但他们在地方的势力使任何高贵者都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也愿意与他们结成极其亲密的关系,如婚姻,于是堡主作为新贵族上升到贵族的行列。
从贵族的起源来看,只强调新人的出现是有失偏颇,但不强调新人的出现也是不对的。杜比对法国1080-1100年间克吕尼地区地产上105个富人的研究证明,1100年时的贵族事实上是一个继承的世袭集团。这105个富人中有28个属于6个古老的家族,而这6个家族在1100年时已经分化为24个家族。这充分证明12世纪的骑上不是一个新兴的阶层。
无论新旧,12世纪以前的贵族都受到封君封臣制度的巨大作用与影响。此时贵族也就表现出相当鲜明的封建特征。首先,封土的出现使原先的作为私有财产的土地变成了封建财产。封建财产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被纳入封建等级之中,由于土地财产的不断再分封而使土地上凝结着众多的权利与义务,也使土地的继承变得复杂多样。其次,随着封土上各种权利逐渐为领主所获得,则领主对于封土就不只是一种经济关系了。由于特恩权的行使,封土上公权与私权渐趋统一,领主成了领地上当然的管理者与统治者。即贵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加强了,使当时的政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贵族统治。有鉴于此,有学者将封君封臣制下的贵族阶级称为封建贵族。
从上述的介绍与分析中,你应该已经得出自己的看法,我的这一句总结或许与你的看法相同,但愿。我以为从起源上来看,西欧中世纪贵族,则既有旧贵族的延续,也有新人的兴起。二者的结合构成中世纪贵族阶级。社会从来就不是僵化的,各阶层之间是上下流动的。虽然,贵族集团意识极其强烈,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贵族的衰落与一些新贵的兴起是所谓起源的两条主线。
㈨ 历史上的新贵族是指什么 资产阶级又是指什么
新贵族就是原来是平民,现在是贵族了!
资产阶级就是掌握生产资料且可以以此创造价值的特殊人群,比如实业商人就是!
简单明了你看的懂!
㈩ 贵族的标准是什么(超详细)
成为贵族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是英联邦国籍了,否则最多只能获得授勋成为骑士。而拥有爵位后,如果是非英联邦成员国国籍,也不能冠以头衔。或者在某些人看来授勋后也算是贵族吧,但不能冠以头衔的话,我是觉得不算贵族了。
贵族分为:
世袭贵族(Hereditary peerage):现在已经很少授予王室以外的公众人士;即使是王室人士,最近的一次也在爱德华王子结婚之时,获封为威塞克斯伯爵。自从英国国会在1999年通过新法例以后,受封者不会再自动成为上议院成员。最后一次授予王室以外成员是在1984年,当时获得册封的是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级别:公爵、候爵、伯爵、子爵和男爵。
终身贵族(Life peerage):所有终身贵族都拥有男爵的爵位,并且都是上议院成员。终身贵族的爵位不能继承。一些人获封为终身贵族并不是由于他的成就,而是通过册封让他可以进入上议院,比如大法官等。终身贵族是根据1876年的《上诉权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和1958年的《终身贵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而设立的。
从男爵爵位(Baronetcy):与骑士爵位类似,但从男爵爵位可以世袭,却并不属于贵族。获册封后或世袭继承爵位后,从男爵名字前可冠以Sir(爵士)的尊称,名字后配以“Bt.”的头衔,女性则在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称并在名字后配以“Btss.”的头衔,但历史上只有三个女性从男爵。最近期获册封的从男爵是戴卓尔夫人的夫婿Sir Denis Thatcher, 1st Bt.,于1991年获封,他于2003年去世后,儿子继承爵位,是为Sir Mark Thatcher, 2nd Bt.。
骑士爵位(Knighthood):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流传下来,册封后名字前可冠以Sir/Dame(爵士/女爵士)的尊称。有两种册封方法:
获颁爵士级骑士勋章,是不同受勋骑士团(Chivalric order)的成员,例如GCMG、DBE,见下段“骑士勋章”。这等别的爵士会在名字前冠以Sir/Dame的尊称,名字后配以爵士级勋章头衔的缩写(例如:Sir Edward Youde, GCMG, GCVO, MBE)。
单纯的骑士爵位(Knight Bachelor),大多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只有男性获第二种册封成为Knight Bachelor,若有女性配得同等荣誉,会按第一种方法被册封为DBE,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称。这等别的爵士不是受勋骑士团的成员,没有正统的头衔缩写,但也有在名字后配以“Kt”的缩写(注意是小写t)来特显这个荣誉。
其他等级、荣誉或奖章:获册封者没有“Sir”或“Dame”的尊称,但是可以在名字后面加入荣誉头衔的英文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