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客观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司马懿是一个治国有方、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司马懿不仅谋害了很多曹操时期的大臣,而且也杀害了很多跟随自己的人。但是司马懿对于整个国家治理非常好,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
㈡ 历史上对司马懿评价
史书评价: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译文:从小就有奇特的节操,聪明多谋略,学识广博,倾心儒教。
《三国志》: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译文:所以相国司马懿,辅助魏室,实习忠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给他寄托的责任。司马懿努力尽心竭力,保全节操,以华夏安宁为重任。又因为齐王聪明,没有秽恶之行,于是殷勤努力尽忠来辅佐他,而使天下人有所依靠。
(2)司马懿历史如何评价扩展阅读
司马懿的政治影响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对魏国建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名臣大将。是曹操子孙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对魏国政治稳定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
对兴修水利,官家屯田,发展魏国经济,对增强国力献智献策 ,做出具大贡献。发动高平陵政变,对曹氏腐败势力是沉重打击,说他要毁灭亲手建立魏国是点过分的,不论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的工作,还是率军打仗取得胜利,还是得曹操祖孙三代的重用。
㈢ 滚滚长江东逝水,司马老儿活久赢。如何看待三国最大赢家司马懿呢
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总结起来是贬多褒少,人们都说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曹操的霸道都在表面上,而司马懿则不同,他更为阴险,为了夺取曹家的江山,隐藏了几十年,用司马懿杀曹爽时的那句话说:“我拔剑只有今天,但我磨剑用了几十年。”
㈣ 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有哪些
历代评价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植: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着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①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②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干宝: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驰三世,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贤愚咸怀,小大毕力,尔乃取邓艾于农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故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神略独断,征伐四克,维御群后,大权在己,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张预: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孙子曰:“其次伐交。”懿令孙权掎刘备之后。又曰:“兵之情主速。”懿攻孟达,八日到其城下。又曰:“形人而我无形。”懿以陆军出皖城而以水军向夏口。又曰:“以分合为变。”懿不分军为前后。又曰:“怒而挠之。”懿虽敌以巾帼挠之而不动。又曰:“知战之日。”懿讨辽东谓一年足矣。又曰:“攻其必救。”懿弃贼而向襄平。又曰:“兵闻拙速。”懿讨孟达,不计死伤与粮竞。又曰:“能而示之不能。”懿讨文懿,不取小利以示无能。又曰:“形之,敌必从之。”懿示必攻而吴师夜遁是也。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 “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㈤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提到司马懿,很多人会将其与阴险、狡诈、腹黑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却将司马懿塑造成了一个品性纯良、道德高尚、仁义忠孝的大军师。
其实,这部剧的编剧将司马懿赤裸裸地洗白了,历史上的司马懿和电视剧中的形象相差甚远。那么真实的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后世对他的评价都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下司马懿这个人物。
图片:司马懿卧病在床剧照
作为丈夫,他无法规劝妻子向善,反而在妻子为他做尽坏事后落井下石;作为父亲,他没有做好儿子的榜样,反而让他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司马懿是一个自私自利、狠毒狡诈的人,他不是一个好人、好臣子,同样不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就连他的后人司马昭都觉得他很可耻。
据史料记载,晋明帝曾向王导询问司马家得天下的整个过程,听完后竟羞愧难当,将脸直接埋在床上,不愿再抬起。由此可见,司马懿实在是不得人心,说他阴狠,一点都不算冤枉。
㈥ 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有多厉害
唐朝着名诗人杜牧在评价古代名将时,曾表示:“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其中,就魏国太傅司马懿来说,就成为杜牧心目中的曹魏名将。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之后,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由此,在新城之战中,司马懿不仅斩杀了孟达,还除掉了同样心怀不轨的申仪,为曹魏有效控制东三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三国时期,东三郡因为处在曹魏、东吴、蜀汉三国的交界地带,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所以,司马懿连续除掉孟达、申仪,无疑巩固了曹魏对于该地区的占据。并且,在斩杀孟达后,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这从侧面体现出新城之战给予蜀汉的震慑效果。总的来说,在公元228年的新城之战中,司马懿先斩后奏,千里奔袭,平定了孟达之乱,可谓打响了自己的成名之战。
㈦ 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司马懿,在古代史料为什么评价不高
古代评价一个大臣,一般都会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由于司马懿及其后代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并且在撺掇的过程中,有过血腥的杀戮,甚至还杀掉了曹魏的皇帝。因此,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更别说喜欢他崇拜他了。
不过,随着现在我们对历史研究的深入,道德已经不是评价一个古人的唯一尺度。而且就算只是用道德来评价,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标准,也已经不是古代封建道德那一套。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司马懿实际上本身也很无辜,他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有他主动的成分,也有他被逼的成分。司马懿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诸葛亮画像)
三、条理。
我们说,司马懿是被各方力量逼迫而夺位的。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对。实际上,司马懿虽然有被逼迫的成分,但也有他主动谋划,提前谋划的成分。如果司马懿没有提前谋划,他想要夺权,其实是不容易的。
㈧ 历史上如何评价司马懿
人物评价
总评
司马懿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73] ,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着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㈨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司马懿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在历代的评价都不高,而且还颇有恶名。最直接批评来自唐太宗,唐朝初期修的《晋书》,在介绍完宣帝的事迹后,太宗李世民在最后加了段评语,原文如下: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啥意思?司马懿是曹家的三朝老臣,甚至连续两次被选为托孤大臣,曹家对他的信任可以说无以复加。不过司马懿最终却辜负了这份信任,为了大权独揽,他谋划了高平陵之变,面对被包围的曹爽,他信誓旦旦保全人家的身家性命,然而才过了四天就杀人全家,这事做得连司马懿的铁哥们、做保人说服曹爽的四朝元老蒋济都惭愧羞愤而死。
高平陵之变
司马家后代干的事就更加过分了,他的长子司马师废了一个皇帝,而另一个儿子司马昭更是光天化日当街杀了皇帝,到孙子辈就直接取了曹魏自己称帝,这导致了西晋在对教导天下人时,只敢言孝,不敢论忠。
对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子孙最后也都为季汉殉国,司马家干的事确实太过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