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古代人们对”盛世”这个词的理解
目下的新闻盘点、电视晚会等媒体中,“盛世”一词的出现频率之高,有时都能把人的耳朵震痛。不过,在这里拜托各位专家、学者、主持人们,谈及“盛世”还是谨慎些为好。
所谓“盛世”,这个概念是有标准的。世者,世纪也,也就是一个百年。盛世,是指长时间的持续繁荣,灿然文治,赫赫武功。在中国历史上,按严格标准,只有两个盛世,即盛唐与康乾盛世。宽泛点可以加上汉代的文景之治与武帝前期。
以盛世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中国,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不过28年。至于文治,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吏治腐败,部分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新的三座大山(房价、医疗、教育)存在,公共财政不健全等,常遭人诟病。
某些国人喜好动辄高谈“盛世”,显然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支撑,被“大国荣光”的幻梦煽乎得找不着北了。
所以,中国既然是一个文明古国,就应警惕文明古国国民易犯的浮躁情绪。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人类近代以来的文明成果,多做事实,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❷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盛世”
六次盛世。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2、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执政期间呈现的社会现象。最初,由于多年的战争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百姓生活不怎么样。汉文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原则的政策。对百姓不施大压;与此同时,对敌对势力也保持不随便动兵,维护和平,尽可能避免消耗国力。
汉文帝的生活十分节俭,自己的服饰、车驾都没有增添,还下旨不许郡国向皇帝献上奇物异宝。因此,政府过了紧日子,所有开支十分节省,那些当官的更不敢奢华无度,就此大大减少了百姓的压力。
这两位皇帝还非常注重农业,多次下令给那些刻苦耕作的农民进行奖赏,甚至在春耕时他们还会亲自下地干活,给大家做范例。
文、景两位皇帝执政期间,世道非常太平,百姓逐渐富有起来。到了后期时,粮仓都十分饱满,府库里的钱常年不用,甚至于拿来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随着消费水平日渐上升并且迅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多年未见的富裕现象。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文化经济发展曲线最高的。
唐朝时期,唐太宗执政阶段呈现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的盛世现象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制定的方略,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还采用以农为第一,节俭朴素(当官的出去不许吃肉),大力发展文化,并完善了科举制等方略。社会当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现象;并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稳定了大唐边疆;赢得了几十年天下繁荣的理想结果。
根据当时的年号,是在贞观年间,因此这个阶段就被称作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业社会推到了顶峰。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也称开元之治,也是在唐朝的盛世。唐玄宗执政以后治国基本方略采用道家的喧嚣无为思想。同时任用贤才,整理官僚,最终使得唐朝中期的政治十分稳定。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使得名门望族受到打击,百姓担负减轻,农业发展迅速。唐玄宗还停止军队变革,采取了更有效的治军措施,并在边远地区令军队进行屯田,同时进一步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进而扩张领土。
对外民族以和平相处为原则的友好政策,改善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在各个点都到达了非常发达的程度。连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达八千万人 ;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商业繁荣,城市更是繁华。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到大唐,洛阳、广州、长安等大城市不同肤色、语言、服装的商人来来往往,非常繁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到达最高峰值。
4、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是明朝初期的永乐和仁宣之治。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削弱群雄,将元朝剩余的势力赶到长城以北,并统一了华夏。经永乐皇帝、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三代,近五十年的精心治理,终于创出了三十三年“永宣盛世”的优秀政绩。明朝也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经5次进军蒙古,南至安南,还传命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与世界相通。这么多举动彰显了明朝势如破竹的发展进度。永乐年间城市经济发达,以北京、苏州、广州、杨州、佛山、南京为主,以及一批沿海、沿内陆河城市的手工业、农业、商业兴隆昌盛。在历史中称为“永乐盛世”。
随后又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国力到达巅峰,疆土辽阔,周边邻国每年都进京朝贡,这就是仁宣之治。
5、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的一次复兴,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维持的时间长达134年之久,经过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干隆皇帝三代的治理,是大清王朝最辉煌繁荣的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的各领域的商业体系不断增高,经济框架达到极致。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变革,社会的稳定、国力的强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中国清朝年间的领土版块更是宽广。
在盛世期间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没有战乱和暴政,甚至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指数都高。当然我也相信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也会是盛世。
6、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❸ 关于中国古代盛世的看法问题。康乾盛世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清政府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它在 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巅峰. 政治 , 经济 , . 然而, 在这辉煌的景象背后却有着潜在的巨大危机.
一 . 经济 在康乾盛世时期, 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 在康乾盛世时期 , 粮食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 但总归是农业经 还是比较落后的一种经济形式. 当时在一些经济发达 的地区已出现" 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可是 这种新的生 产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 存在,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和 摊丁入亩" 存在 ,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 摊丁入亩 "的税制 改革,牢牢地将农民固定在贫瘠的土地上, 无疑等于扼杀 了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 使得耕织结合, 了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 使得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 简单的性别分工, 落后的生产技术,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 , 较低的生产效率,所以经济结构十分脆弱 .这也使得社会 经济极易走向崩溃. 经济极易走向崩溃 .
二 . 文化 当时中国的科举制早已名存实亡, 当时中国的科举制早已名存实亡 , 它已不再是靠能力 选拔官员的一个制度, 改而实行" 八股取士" 选拔官员的一个制度 , 封建王权培养的一批走狗 .在社会上又大兴文字狱,残害 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 大量文人学士 ,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一 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
三 . 政治 康乾盛世看似应当是一个政治开放的 时期 其实不然 . 看似应当是一个政治开放的 时期, 相反的, 它还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 发展到巅峰的时代, 像军机处的设立就是皇权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保持着高效的办事效率 , 但从 现代政治的角度来看, 当时高度集中的权力是某种程度的 现代政治的角度来看 , 制度上的倒退. 制度上的倒退 .
四 . 对外关系 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 它使中国日 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失去了利用国际的优势开辟海外市 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这个政策与 当时统治者简单而又愚蠢的思想有着必然联系.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态度傲慢无礼,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自欺欺人.最终将 会自食其果, 后悔莫及, 历史也为我们见证了这一点. " 综上所述 , 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这种局面是相对的,暂时的, 不可能 维持长久, 维持长久,因为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封建制度衰 落的必然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封建制度的衰落 ." 康乾盛世"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延缓封建制度衰 落的进程而已.有人也曾评价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 落的进程而已 .有人也曾评价说康乾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 后期的回光返照 .
什么叫盛世?个人的理解,所谓的盛世,是和同朝代其他时期,特别是同一朝代开始之初的乱世所相对应而言的,应该这么几个标准,吏治较为清明,税赋较低,没有大的长期性的战乱老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处于王朝的上升期。奇怪的是,战功却没有被考虑进去。
❹ 历史上的盛世都有哪些这些盛世对后世都有怎样的影响
汉武盛世奠定了汉文化的雏形,开元盛世加强了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并且扩大了疆土面积,永乐盛世加强了对外交流。
三、永乐盛世一碗定干坤的明代还是挺励志传奇的,虽然朱元璋杀伐果断,但是他寄予厚望的孙子却优柔寡断,白白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装疯卖傻的叔叔,皇叔的位置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且还有人暗戳戳的瞧不起,但这泯灭不了他做出来的功绩。废除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六部,能够更好的了解天下大事和民生,下西洋访西域,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❺ 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有哪些虚假的盛世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盛世有很多,笔者今天就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来展开讨论,至于虚假的盛世,其实统治者吹捧自己的统治,所以“造假”其实也实属正常。李世民作为贞观之治的创立者,他篡改历史可以说大家心知肚明,比如说他就曾经篡改过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再说这康乾盛世,如果说康熙和雍正治理期间还勉强称得上是盛世的话,那么干隆治理期间大清明明是在走下坡路,但是也称之为盛世就有点令人唏嘘了。
说完了贞观之治,我们接下来再说说康乾盛世吧!这其实更加是一个假盛世,暂且不说雍正时期政治严苛,就说这个时间大清闭关锁国而且还大兴文字狱就能看出来这个时期本就不是盛世。假使没有闭关锁国的国策,那么清晚期也就不会那么落后,康乾盛世真的是统治者吹捧出来的盛世。
❻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1、西汉时期,“汉武盛世”。
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汉武帝在位54年,于前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之后西汉皇帝,汉武盛世建立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与汉武商前半身雄才大略的产物。
汉武盛世主要表现:
东平朝鲜 、 西收疆域 、 南纳百越、 北扩漠北 ;开通丝绸之路 、 加强中央集权 、 确认儒家为正统学术、 确立了察举制度、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铸造五铢钱、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建太学、建立年号、太初改历、盐铁官营。
2、东汉时期,“明章盛世”。
东汉时期,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明章二帝继承了并发扬了光武帝中兴大业,宽松治国,与民休息,刑理治国等等政策,开创的大世,明章盛世。
明章盛世主要表现:
防外戚勋臣、下诏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修治汴渠、征伐匈奴,威服西域经营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以刑理治国、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编成《白虎通义》一书、轻徭薄赋、减省刑罚、力倡文教,崇尚儒学。
3、隋朝时期,“开皇盛世”。
随朝时期,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了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在北周基础上建立的盛世,开皇盛世。
开皇盛世的主要表现:
倡导节俭、废除杂税、设置谷仓储存食粮、轻徭薄赋、大索貌阅、推行输籍法、创三省六部制度、创科举制度、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实行均田法、开.广通渠、法制改革、刑律定制、钱币改革、农业改革、统一货币。
4、唐朝时期,“开元盛世”。
唐朝时期,唐玄宗治理之下出现的盛世,开元盛世也称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
灭亡东突厥、占据漠南漠北、设立西伊州、灭亡百济、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安西四镇、设立“交州总管府”、“安南都护府”、任用贤能、改革吏治、发展经济、提倡节俭、兴修水利、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着《茶经》、建曲辕犁、创筒车、丝织业、陶瓷业、商业繁荣、提倡文教、军事改革、玄奘西游。
5、明朝时期,“永乐盛世”。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的主要表现:
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远迈汉唐”、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编纂《永乐大典》、东北抵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西北至新疆哈密、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设羁縻机构、征服并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完善文官制度、改革吏治、特务机构、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五征漠北、郑和下西洋海外扬名、万邦来朝。
❼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所谓“三大盛世”,是指中国历史上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最为后人称道的三个时期,即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清代的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的出现,总的看属于历史的偶然。这种偶然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而产生的民本思想。他们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统治和治理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君民关系和官民关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可以说,民本思想的兴起和实践是三大盛世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
文景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宽慈待民的众多社会政策上。为了提高民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汉文帝下令免除田租赋税的一半,由汉初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后来还免除农民的土地租税。文帝在减免税收的同时,还采取一定政策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资治通鉴》记载,文帝在即位当年就给鳏、寡、孤独及穷困之人提供资助,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赏赐米、肉和酒。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的23年盛世。唐太宗继位时,自然灾害不断,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大量流亡。唐太宗实行以人为本的开明政策,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贞观初年,唐太宗一方面大规模精兵简政,淘汰庸员,将中央官吏由2000人减少到600人,另一方面多次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会,以种种形式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重用的高官中,魏征、张亮等人出身寒门,杜淹、李靖、秦叔宝等人甚至来自于敌对的政治集团。最可贵的是,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作用。《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侍臣强调“国以民为本”,当时名臣马周上书时也指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唐太宗认为自己皇帝的地位,不是来自于上天授予,而是来自于人民推举。“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些观点极具进步意义,有效地缓解了阶级矛盾。
康乾盛世的出现关键在于开明的用人制度。200万满族人入主中原,一统江山,赢来盛世,一方面是由于极高的统治手腕和政治智慧,但至关重要的是满族人能够积极打破民族壁垒,不拘一格重用汉人,并由此赢得汉族官僚和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和认可。例如,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兵败降清后,被清廷委以重任。洪承畴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并招来一批明将明臣为清朝效命,为清朝迅速统一国家并巩固新兴政权立下大功。洪承畴在立功回到北京后,皇帝“特召赐宴及赐大蟒袍、靴袜等项”,太皇太后“特恩赐宴”。他死后,清廷“赐祭莽如例,谥文襄公”,还立碑称赞他是“贤良之臣”。如此重用前朝重臣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巩固法律权威,用法律手段对官吏进行权力制约,促进了“三大盛世”的政通人和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而法律不过是社会控制的工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占有太大权威。然而,一些精明的统治者认识到权力是双刃剑,不受制约的权力可能给国家进而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他们也经常通过种种途径进行法制改革,巩固法律权威,用法律手段对官吏进行权力制约,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在“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崇尚严刑峻法。汉初刑律在很大程度上承接秦律,仍保留宫、刖等极为残忍的肉刑。汉文帝当政时,逐渐开始废除肉刑。《汉书·刑法志》记载,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小女儿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表示自己愿意去做官婢,以赎父亲所犯的罪,使父亲有机会改过自新。当时文帝很受感动,决定废除肉刑。汉文帝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汉书·张释之》记载,有一次汉文帝坐马车外出经过中渭桥,刚好当时有人从桥下走出,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文帝自己也受惊了,很生气,要求法官严惩该人。法官张释之只对该人判处4两罚金,并解释说,法律应该以同样的标准对待天子和百姓,如果该人无意中让其他人受惊了只接受这样的惩罚,不能因为受惊吓的是皇帝就加重该人的处罚。文帝认为有道理,就接受了张释之的看法。
唐太宗十分重视法制改革和法律的作用。他即位之初,就让人修订当时的《武德律》,并花十年时间制定《贞观律》。《武德律》很大程度上继承隋朝的法律,不仅仍保持一些肉刑,而且规定比较严厉。《贞观律》与其相比,不仅削繁为简,变重为轻,废除肉刑和兄弟连坐等落后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贞观律》逻辑严密体系完善,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典的高峰,并成为后世法典效法的对象。唐太宗对判处死刑很重视,每次决定判处死刑,必须由下面主管官员连续五次上奏,以避免错判错杀。唐太宗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严格规定了修改法律的程序,很好地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的美好状态,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谓和谐也都是相对的、历史的,由于固有的阶级矛盾和封建帝制的诟病,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更不能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同日而语。如果说统治者有一些利民的思想和行为的话,那也不过是他们害怕人民群众的反抗,为延长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罢了。事实上,上述“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此,“三大盛世”的和谐终究只是暂时的,是几颗历史的流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上述根本性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国家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和一贯的进取精神,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出现后,都不可避免地趋向守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逐渐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保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由奋发有为而转向享受升平,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大清盛世的缔造者,不仅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潜在矛盾和问题,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沉溺于“盛世”之中,最终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肇端。三,盛世的统治者都往往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中,生活糜烂,不思上进。这表现在大小官员纷纷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为所欲为,不受制于外部监督,整个官吏队伍素质严重下降。这在康乾盛世表现得尤为突出。康熙在位时,腐败之风已经蔓延。虽然他曾一度惩治贪官,强化吏治,但一方面随着他年事渐高,对政事越来越消极,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宽容官员贪污受贿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由于他自己生活奢侈,爱好出行,并大讲排场,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骄奢淫逸的风气。雍正上台后,励精图治,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并采取“火耗归公”与“养廉银”的做法,不仅减少了官吏以权谋私的途径,还大幅度提高官吏工资待遇,一定程度抑制了贪污的风气,为康乾盛世的维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一者,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干隆上台后,朝廷反腐败的热情迅速降低,并宽赦了大批在雍正期间由于贪污受贿而受处分的官吏,这使得腐败之风急剧兴起,贪污者为所欲为,清廉者屡受排挤。二者,封建制度也决定了它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干隆后期,由于国库空虚,朝廷甚至实行议罪银制度,几乎是公开买官卖官,煽风点火鼓励贪污,这导致当时的吏治腐败几乎到了无可复加,空前绝后的程度。严重的吏治腐败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使清王朝经历康乾时期表面的繁荣之后,急剧衰败。
❽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个盛世
1、”文景之治”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2、”武帝盛世”
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光武中兴”
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明章之治”
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元嘉之治”
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领导人,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有点遗憾。
9、“开元盛世”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0、“长兴之治”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1、“咸平之治”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2、“永乐时期”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只是好象历史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永乐之治”或”永乐盛世”的称号。
12、“仁宣之治”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3、”弘治中兴”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4、“康乾盛世”
康熙, 庸正, 干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❾ 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盛世”,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盛世出现的次数可谓是寥寥无几。大规模的盛世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盛世或者治世,比如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等。然而,就这些盛世或者治世加起来,相比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来说,也就是四百多年。就是说,除过这四百多年,剩下的所有年份大多充斥着动乱、灾荒、分裂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屈指可数的盛世都是怎样出现的或者出现盛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