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之治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之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1、“中国之治”根源于政党之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担当是“中国之治”的最基本保证。一方面,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核心,没有成功的党的建设,也不可能有成功的国家建设,所谓“中国速度”其动力就在于党的引领。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保证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走在复兴之路上。可以说,党的自我建设与中国的治理成功密切相关。
2、“中国之治”体现在大国之治。《决定》提到,中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之治”正是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腾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实现良好的治理,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最佳证明。
3、“中国之治”本质是人民之治。“中国之治”的一大优势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一方面,“中国之治”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是“中国之治”的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之治”在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可以说,“中国之治”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治理。
4、“中国之治”承载着文明之治。“中国之治”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更意味着对一个文明的治理。“中国之治”实际上承载着一个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命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这种革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秘密所在。
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吹响了“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当代政治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的号角。中国的治理模式激励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治理模式,也启迪西方社会走出治理困境,为人类文明演进贡献中国智慧。
(1)中国之治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之治”是大历史的有机统一。“中国之治”首先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有机统一。在旧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树立了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的政治权威,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了医疗与教育水平,而这些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的同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了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
B. 中国之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中国自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时代学习西方而不可富强,民国的时候,走中国的道路。
C. 我国古代都有什么之治,是在哪些皇帝
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 和十二年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D.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之治” 要详细的
中国历史上的“之治”:文景之治、明章之治、元嘉之治、永明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咸平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文景时期,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明章之治:是指是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年号元嘉),宋文帝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开创的一个盛世,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在齐武帝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482年—493年)。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所以称为永明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E. 关于中国之治,展现制度自信感想与感受300字
党的19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记不得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制度自信为中国梦提供根本保障。
制度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保障,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由我国国情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我国发展的制度保障,强调制度之自信。就需要完善这一制度。这都自信不仅表现为政治定力,也需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这是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
F. 中国之治主要由什么组成
由人治和法治组成,古代主要靠人治,法治为辅,进入新中国,开始逐渐进入法治社会,依法治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6)中国之治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之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的高效治理,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持续7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超越了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的理念,创新实践着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创新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全面发展的愿景。
G. 为什么说“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析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为下一步发展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动力。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宣誓了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决心。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制度科学管用,具有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制度逻辑。
中国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实际、国情实际和时代实际;合规律,是指中国制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制度发展规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合目的,是指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的中文化根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治理体系,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