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韩信人物简介
韩信,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留下许多着名战例和策略。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卓绝的用兵才能着称,后世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诬以谋反之名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轶事典故——风筝来历
风筝的起源与韩信。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
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
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贰’ 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成语典故
1、背水一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2、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3、多多益善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
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4、胯下之辱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5、韩信木罂渡黄河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项羽封王时所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为都城,管辖河东郡。刘邦还定三秦之后,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南)渡黄河向东扩展,魏王豹顺应大势,不战而降,归顺汉王,并带兵随汉王东进讨伐项羽。
后来,汉王东征受挫,魏王豹托词亲属有病要回去探视,便离开汉王。回魏之后,他立刻关闭黄河东岸渡口,断绝与汉的来往,重新投向楚霸王。
刘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区十分重要,从魏国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夹击之势。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刘邦先派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汉王,并许诺封以万户之邑,却遭到魏王豹的断然拒绝。刘邦见劝说无效,准备向魏王豹发兵,便向郦食其了解魏将领的情况。
刘邦问:“魏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是柏直。”刘邦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抵挡韩信!”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回答:“冯敬。”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之子,虽然贤能,也不能抵挡灌婴。”
又问:“步兵将领是谁?”回答:“项它。”刘邦说:“不能抵挡曹参。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于是,任用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伐魏。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将领情况。他听说魏王豹不用有战斗经验的周叔为大将,却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策。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
所以,他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岸边。
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在陕西韩城南)地方魏兵不多。
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 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古时候叫罂)。
灌婴和曹参为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
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几天功夫,一一准备齐全。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仰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
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
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闻讯大惊,急忙回师救援,但军心已经大乱,难敌汉军的冲击,全军遭重创后被迫向东退却,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
九月,汉军在东垣(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俘虏了魏王豹,韩信兵不血刃进入魏都平阳。随后,韩信又分兵平定了河东52县,在黄河以东置河东郡。
韩信木罂渡军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对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的威胁,取得了汉军开辟北方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对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着名战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胯下之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背水一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多多益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韩信木罂渡黄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拔帜易帜
‘叁’ 韩信的历史形象是如何树立起来的呢
司马迁最先完整地叙述了韩信的平生事迹,他以互现法,在《史记》的多个章节中都有提到韩信其人其事,主要事件集中在《淮阴侯列传》,其余的散见于《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7}相世家》等篇章中。班固继司马迁之后作《韩彭英卢吴传》,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专论“韩信之死”。三人的记述对象虽都是韩信,但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三者亦有所差异。
三是忠君形象
整篇《淮阴侯列传》八千多字,司马迁用近二千字的篇幅,详陈了武涉和蒯通劝韩信背汉的内容,仅仅两人的对话,就占据了全篇的四分之一,不可谓不重视。两人言辞恳切,理据鲜明,痛陈利害,可以说是发人深省,鞭辟入里,可是韩信都以君恩不可负为由,断然拒绝了,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君之心。
‘肆’ 韩信点兵的故事,你认为有什么影响呢
韩信点兵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记载是这样的: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这件事,也充分的体现出了,韩信是个军事家,但却不是个政治家,甚至连最基本的藏拙谦虚让刘邦放心的意识都没有,这便是韩信未能得到善终的最大原因。
韩信是一个明悉天下大势的战略天才。他第一次见刘邦,就理性分析了项羽与刘邦的优劣,提出了刘邦再回汉中的基础:约法三章,秦人拥护,关中三王,秦人恨之;并提出了东征以夺天下的大战略方针。
韩信是一个忠诚于专业度的人,但他的低政治素养与情商决定了他的命运。他一方面不融入丰沛元老集团圈子里,放不下架子,试问有谁会相信一个不融入圈子里的人;另一方面,在刘邦数次危难之时,不知道表忠心,完全不知道刘邦才是最终能决定自己生死的人,而又在楚汉对决最关键时候,请为齐王,更是有要挟之嫌疑,导致最终在刘邦心中失去信任。
‘伍’ 如何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第1次大规模整理兵书,为我国古代军事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一生用兵如神,被称为“古今用兵第一人”。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将,不是战死沙场,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历史人物。
‘陆’ 韩信那么出名,在历史上他都有什么成就呢
韩信的第一个历史绩效是其无双武功。在他的指挥官战争中,百战百胜,最辉煌的事情是该下之战打败了项羽、,刘邦可以建立大汉帝国,韩信功不可没。
他的第二个主要历史绩效是文化。随着他的主要词汇,成语有古代而现代的无人能及,侮辱,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他也与张良一同写了三部兵书,据说中国的象棋也是他发明。
当韩信来到宫殿时,这个场景震惊了。这时,吕氏一直在微笑。 “我知道你还要说你不剪刀,没有杀死你的剑,请放心,我为你准备好了。”
‘柒’ 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韩信是一个能屈能伸,而且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有勇有谋,做事非常的果断坚决,只是比较的高调,不懂的低调做人。
‘捌’ 韩信如何创造大破赵军的神话的有什么影响呢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的时候,韩信击败了代国的相国夏说,在十月,韩信准备统帅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而此时赵军的统帅陈余集结大军在井陉口防守。当时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先期扼守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有很大的优势。而在韩信这边由于刘邦在彭城之战的失败调走了韩信大部分的军队,使韩信在军队数量上处于严重的弱势。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是整个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汉军消灭了北方最强劲的敌手,使得战略全局逐渐获得的优势,为兵不血刃平定燕国,创造了有利前提,并为东进攻击齐国铺平了道路,从而造成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玖’ 韩信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悲剧人物之一
韩信随着身份由兵、官、将、王的转变,职位的节节攀升后,性情也由隐忍、自负、最后发展到自以为是,最终却把自己由几近成功的草根升迁的王者,完美演绎成一代名将是如何自取灭亡的悲剧主角,可悲可叹!
你以为九死一生替刘邦夺下天下,你就是他的功臣了吗?就该理所当然的与其分享天下富贵了吗?你的胆识、你的谋略、你的战功,恰恰是促你快死的催命符。自古以来君王的天下,岂容功臣分享?韩信终其一生不过是别人用来谋划天下的棋盘上一枚棋子。观其一生,最后竟死于功高,成为弃子,不是悲剧又是什么呢。
‘拾’ 韩信在我国历史上的三个半军事家中,为什么能排在第一名
韩信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古代优秀卓越的军事家,既然是军事家,就必须有军事家的范。军事家的范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自信,对战场形势了如指掌,未战而先胜,先胜而后战。而恰恰是,韩信就是具备这样的素质。
于是,处于绝地的韩信率军奋起攻击,一举消灭了陈馀的二十万兵,收复了赵国。熟读兵法,但又不按兵法行事,而是因地制宜,活学活用,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能够以少胜多,被天人人称服的原因所在。而后,韩信又横行天下,征服齐国,打败项羽龙且部队主力,击垮项羽,一生之中从未有败绩,而且每一场战役都是出奇制胜。等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跟韩信谈兵,韩信无不自信的说,我带兵是多多益善,上百万也不在话下。只可惜的是,韩信仅仅是个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最后,军事家的他,还是输给了政治家的刘邦,被诛身亡,无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