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唯物主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对物质的理解有何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多是猜测不系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具体科学的物质等同于哲学科学的问题,机械性,历史观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一、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 简述"物质"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变化过程
“物质”一词最早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思是“创造者”。它是天地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由它而来,被它创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的共同本原。但对这一本原的认识和解释,人类却不能摆脱掉。
哲学物质观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它源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哲学物质观念的萌生、发展和深化,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又不断地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地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对物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为科学的哲学物质观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和积极的贡献。当然它们不能不受当时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带有自己时代的特点。
物质概念认识的第一阶段是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阶段。它代表了人们最初对物质概念的认识程度。物质具体表现形态具有显明的具体、直观的特点,它最易被人们所感知所接受。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水、火、木、金、土多种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 “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的典型范例。中国哲学史上另一个以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范畴就是“气”。“气”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形态。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以气代替物质的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曾长期存在,“气”成为一个时期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中外哲学史上也有不少哲学家用“实体”一词代替物质概念。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以为,一切“对立之象”,“皆取给于大和细缦之实体”。(《张子正蒙住·太和》)在西方哲学史中一般用“实体”指万物的基础。上述这些把物质具体表现形态作为物质的认识是人们对物质的具体的、直观的、表面的认识,它们显然具有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但不能深入地揭示物质的本质,不能对物质具体表现形态通过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作出科学的说明。
物质概念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则是从物质结构角度对物质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主要表现在近代经典物理学中。经典物理学一般指十九世纪以来已发展得比较完整的研究客观物理现象的各个物质学部门,如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经典物理学由于没有考虑量子现象和相对论效应,所以一般不宜用于微观粒子和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的物理现象。
在经典物理学发展初期,科学家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就不能再分了。即有物质存在最小单位的思想。这种物质观念有最小单位的物质结构思想,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约公元前478-公元前392)叫它做“端”。古希腊哲学家叫它做“种子”或“原子”。当时由于没有科学做基础,他们主要是从推测得到的。
十五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首先是力学和天文学,其次是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使人们对于物质的性质、结构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中,对物质的认识一般都是从物质的结构角度进行的。主要经历了分子说、元素说和原子说。分子说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实际上,这种物质概念仍然带有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因素,但是它已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
十七世纪,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1627-1691)认为,有的物质形态能够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成份,有的却不能再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成份。他把这种不能再分解的物质叫做元素。认为物质最终是由元素构成的。
十七世纪后半叶,波义耳又提出微粒说,认为各种元素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化学变化就是微粒之间的结合与分解。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微粒都是坚实的离子,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形态和性质,是永久颠朴不破的。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766-1844)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备的原子说,认为不同元素由不同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质量和性质,化合物就是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个数比结合而成的。
在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这些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当时科学家对物质有了一个概括的定义,说物质就是占有空间的一部分、有固定不变的质量,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可以确认它的存在的东西。他们还提出物质有广泛性、不可入性、可分性、多样性、惯性、常住性或守恒性等固定不变的性质。
总之,人类对物质概念认识的第二阶段,是以物质结构为特征的。这个阶段的认识比之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第一阶段的认识是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在这个阶段人们已抛开了具体物质形态的种种限制,进入到对一切实物综合研究的阶段。尽管在这个阶段中还只停留在物质结构的范围内,但这种在综合的实物形态中寻找最初结构的研究物质的思维方式,已为物质概念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更接近于科学抽象的路子。但是,人们在这一阶段的认识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了解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企图用一个层次的最小单位解释物质的思维方式是违背辩证自然观的。因此必然带有科学研究的不彻底性和规定定义的非科学性。二是不了解物质概念的本质只有用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才能实现。用具体的物质结构形式解释物质,实际上还没有抛开第一阶段用具体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还没有进入到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方式上来。所以这种形容物质的方式必然被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代替。
⑷ 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⑸ 唯物主义是在哪个年代盛行的它的概念是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涵义概述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着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②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内容
对立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 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毛泽东所着《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
质量互变
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
中国民间谚语“物极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物质与意识
①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③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识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这里所回答的第二个内容,与前面说的第二个内容不是一回事,两处说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的总结,历史上的哲学,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新的高度上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与唯心论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①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创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经验。
什么是唯物主义
彭哲也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简单地定义一切反唯物主义的都是唯心主义,这样就简单地明白地定义了唯心主义。
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意识与物质没有区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意识而没有物质。既如此,物质对意识的终极决定作用当然就不存在。主观有神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不灭的。这样就直接或者变相地承认了人死后人的意识化为灵魂。既然意识是不灭的,那么物质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彻底的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彻底的客观有神论所谓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这种神可以归入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意识的范畴。由于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就是神了,那么对人的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质世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更有一种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否认意识决定物质。但它既否认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那么它同样的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范畴。还有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所谓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这种神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如果这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无疑的也是这种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样的是,泛神论也否认了物质世界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词语解释
【名称】唯物主义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解释】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⑹ 请问:朴素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行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都是怎样来定义和区分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寻找世界的本源 如中国的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许多,但是缺少古代哲学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较为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既具有整体性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 又具有能动性 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人的能动作用 等 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证了唯物主义
哈哈~~~~~~~~~~~
⑺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简单答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⑻ 唯物主义分为哪四种
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四种。
1、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也称自发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3、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4、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8)唯物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怎么定义物质扩展阅读:
唯物主义有神论不像传统宗教把神看作是超自然的精神存在,只把神看作是一种生命形态,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人们尚未认识的那部分,有某种物质和能量基础的生命体,使唯物主义和有神论不再对立,科学与宗教能达成统一。
这里所讲的统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能对灵魂、神、神迹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涉及到具体宗教教义中主张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仪式设置等,因为这些是与科学并行的,不存在冲突或统一的问题。
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人们还无法证实可以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和能量存在,但随着物理学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种假说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得到加强。这是因为,如果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存在,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它的密度应该是非常小的,因为人或动物的肉体死亡后并没有发现其重量有明显的减少,至今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可靠实验证据;
二、它应当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颜色,所以肉眼无法观察到其存在;
三、它是没有任何气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嗅觉和味觉的反应;
四、它在结构上是非常细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质,并且与实体物质很少发生相互作用,因而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
五、它聚合在一起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弹性和柔韧性,形状容易改变,其形状可以是不固定的。
⑼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⑽ 唯物主义分为哪几个阶段
唯物主义分为3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10)唯物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怎么定义物质扩展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的哲学着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着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