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的姜维是怎样的
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姜伯约甚敏于军 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三国志·蜀书十四》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傅子》 ▓费祎: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汉晋春秋》 ▓廖化:“兵不戢,必自 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汉晋春秋》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三国志·蜀书十四》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 ▓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世语》 ▓孙盛: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晋阳秋》 ▓裴松之: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闇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魏书四》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孙盛: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晋阳秋》 ▓裴松之: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搜神记》 ▓常璩: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华阳国志 》 ▓王崇: 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以讫,复还拒会,则蜀存亡,未可量也。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捷。筹苄相应,优劣惜哉! 《华阳国志 》 ▓郭冲: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郭冲四事》
② 对姜维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于姜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里,对他的记载是中规中矩、既无拔高也无低估。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人物,可以说他一生只与一个敌国(魏国)一个敌将(邓艾)对垒,他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出格表现。与三国前期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将领不同,姜维履历完整。小小年纪已经参与平定羌、戎叛乱的战事,投奔诸葛亮后深得信任,被诸葛亮选为悉心培养的接班人,27岁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如果说关羽、张飞是出身草莽的将领,那么姜维就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将领了。
学院派与草根派的区别就是,他们军事素养高、行事作派有规有矩,什么事情都讲个一二三四五,但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不会给你什么惊喜。比如张飞那种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让他诈降钟会以图东山再起,也是多半不会成功的。诸葛亮选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他身上具有这种特质吧。
其实,这也是当时的天下情势决定的。魏蜀吴三强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过去那种有日没日、有前方无后方,一日转战千里,今天与这个打明天与那个打的军阀混战形式早已不复存在,战争已变成国与国之间的正规战争了,有时候就由不得你发挥了。
总的来看,姜维在日后的军事生涯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基本上忠实地执行了老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三国志》评曰“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料擿”是思考探索的意思,即人们认为姜维投错阵营、身死宗灭,随意贬低他,而不以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分析,这样是不符合《春秋》褒贬一个人的要义的。
③ 历史上对姜维的评价,很有分歧,怎样评价他才是正确的
历史上对姜维的评价,很有分歧,应该可以用功过低过来评价他才是正确的。对于当时历史上评价姜维这个人,他是有很大的争议的,有人说他不孝,性格恶劣以及一些做事上面得到很多人的反感。在当时姜文这个人可能做了很多过分的事情,有人说他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这两个做的事情就让很多人对他非常的痛恨。所以人们对于他这个人的印象不是特别的好,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的分歧的。
所以说每一个时代的人才,他的性格和一些其他方面都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那么就像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像自己一些不擅长的东西,那么朋友他可能就会擅长,所以两个人要真心互补。不管是在交朋友还是在爱情婚姻这些方面,没,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缺点,两个人在一起都是要自行互补,进行去体谅。所以对于姜维这个人我们要有两面性去看待不能一概而论。
④ 怎么评价姜维北伐历史对他是贬多褒少
最近仔细阅读《三国志》,发现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而且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姜维后期北伐使军民疲惫,从而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没能按诸葛亮生前嘱咐守住阴平小道。那么历史上的姜维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否是像史家们所说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呐?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回过去的时光,去认识一个真正的姜维吧!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最后无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于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不打仗还要你带兵干吗?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么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_^望采纳
⑤ 评价一下姜维的历史地位
姜维在三国后期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其实这种讨论还远不仅局限于姜维个人的品质,而是和汉国后期的战略息息相关。在实力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到底应该自守还是积极进取?首先要明确一点,不论选择哪条路,战胜魏国的希望都是极其渺茫的,反映在可能性上,最多是几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再到姜维,他们努力的目标一直是这几个百分点而已,毕竟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们知道诸葛亮选择的是积极进取的那条路,用《后出师表》里的话来说就是“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姜维继承的正是诸葛亮的这条路。但是诸葛亮本人是否赞同自己去世后蜀汉依然主动进取?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要不然就不能解释他选择路线保守的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基于一种实际考虑的,在物质方面,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拉越大,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才能,选择出击的道路,就可能造成一战灭国的结局,毕竟家底小的那一方是经不起消耗的。
再说回姜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姜维是持负面评价的,”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这里说的道理当然是对的,作为和姜维同时代的蜀人,陈寿完全有资格做出这样的评价。不过问题是,姜维本来就是一个战将型人才而非诸葛亮那样的全能型选手,要他做出非常全面的规划是不现实的要求。事实上,如果不是费祎突然遭到魏国降将的刺杀,费主内,姜主外这样的体制还会坚持很久,这样一来,姜维的对外用兵自然会遭到很强的掣肘。”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而此前姜维北伐的最大规模不过万人。这样当然可以大大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但却无法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大厦将倾一木难支,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天才尚且有左支右绌之感,那么本来就不长于政治的姜维只能通过主动进攻来维持威望也就可以理解了。
姜维的军事能力不弱,如果诸葛亮的用兵有90分,那么姜维拿个80分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他过于桀骜自负,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用兵也比较急躁,这除了个人性格因素之外,也由当时的军事形势决定,蜀国是耗不起的。在和邓艾、陈泰的长期交战中,双方都有很精彩的表现,姜维有洮西之战的辉煌战绩,也有上邽会战这样的惨败。总体而言,姜维的表现是略逊于邓艾的,但是双方基本在一个档次上。至于最后的防御战,其实姜维已经做到了最好,钟会在姜维构筑的正面防御体系之下几乎已经要撤退,但邓艾赌博式的偷渡阴平取得了成功导致战事逆转,要不然这次伐蜀几乎又将演变为数年前曹爽的那次无功而返。这就只能归结为天数了。
个人品格上,姜维基本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后来入晋的蜀国官员却正(就是教阿斗说话的那个)对姜维十分怀念,曾写文回忆他节约好学的事迹。对于传统儒生而言,可能不认同姜维的穷兵赎武,但是对他的人品还是赞许的。钟会曾经评价道:”以伯约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诸葛诞、夏侯玄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名士,可见姜维的人格魅力。
⑥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我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主昏于上(刘禅简直就是个弱智,小时候摔坏了),诸葛亮都没办法,姜维能独撑大局,还能主动出击攻击魏国,足见大才。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诸葛亮: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何焯: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干宝: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王鸣盛: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
⑦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呢
总会有一种人不在意生活的蝇营狗苟,心中永远都是理想,不自量力地为此努力,死了也不肯松手,各个朝代都会有那种试图以一己之力抵抗历史洪流的人,死的悲壮,让人心怀敬意。今天说的就是蜀汉最后的光——姜维。
姜维是蜀汉最后的脊梁,疲敝之地,率领面有菜色的士兵对抗身强力壮的曹军。将领上曹军有钟会以及邓艾,姜维只能苦于应付。最后邓艾奇袭成功,迫使刘禅投降,浴血奋战的姜维怒斥地说,我都已经准备为国捐躯,现在却让我投降?即便是投降曹军,姜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重振蜀汉的机会。游说钟会反叛,即便最后失败,还是用自己的生命搭上了钟会和邓艾,死的悲壮,让人心怀敬意。
⑧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姜维
我相信,很多三国迷内心中最敬仰的武将不是横勇无敌于天下的吕奉先,不是“英名震于华夏”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也不是“七进七出”威名赫赫的白马银枪赵子龙,而恰恰是悲剧告终的蜀汉大帅姜维姜伯约。
毋以成败论英雄。无论武艺、才略、品格还是意志,姜维都足以当得起“英雄”二字,值得我们由衷地崇敬。
⑨ 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 “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⑩ 姜维在历史上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也不少,但是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济济,而姜维却被朋友们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统的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人物周边的时、势、事,才能明白整个历史的脉络。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建兴六年因诸葛亮反间计,投奔于西蜀,诸葛亮擢升姜维为主管仓谷之事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只有27岁,可谓年少得志。而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对姜维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衣钵传人的马谡刚刚被斩吧):“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这就是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同时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极力向刘禅推荐,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以诸葛亮显赫的地位说了自然是要算数的,不久之后刚届而立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的提拔重用,难免使得姜维有幸进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满朝文武理解为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权倾朝野,上达天听,当时自然是无人不服的。而姜维也的确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但是这一切在十年后发生了变化。姜维降汉十年后,也就是建兴十六年,诸葛亮星殒九丈原,随后西蜀军方高层发生了一场严重影响此后西蜀政治格局的巨变,“取办一应军戎节度”且曾深得刘备厚爱的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与百战功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期间,还牵涉了另一个家世赫赫,却并不得志的马岱,自此原本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军人集团,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数月间,因内部的权利争夺而崩溃了。此次杨、魏之争的胜利者表上的胜利者是杨仪,但是真正的胜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于诸葛亮军人集团的统治下的文官集团,杨仪虽然诛杀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撑起原本风风火火的军事集团,而新兴的当朝权贵文官体制的代言人蒋琬、费祎确是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远见,使得西蜀并没有在此时出现更严重的内乱,因为无论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是文还是武,诸葛亮本身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文人,他审时度势的选择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并不是姜维,而是他不能不选的蒋琬,实际上他不选蒋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上蒋琬也占据了上风。诸葛亮聪明的明为保举蒋琬,实为推荐姜维的荐章,在其死后,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认可。正是由于西蜀军事集团的重大变化,军人势力极大削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西蜀的军人集团中又有谁适合这个位子呢?资历深的所剩无几,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对于文人势力来讲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么毋庸置疑资历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维成为了最佳人选。于是姜维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层政治群体的舞台“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但是姜维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赖吗?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没有把握,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延熙元年,姜维随已升任武职的大将军蒋琬住汉中。随后蒋琬升任大司马。姜维为司马。延熙六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用你的军事才能,不给你军事实权,这是文人势力对待姜维的根本方法!直到诸葛亮死后十七个年头,即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以松了一口气,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决策得姜维,并没有诸葛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资历,首先是君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其次军人集团内部也并不平和的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还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以及牵制,比如:“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这样“树大招风”的姜维可以说举步维艰,出于自保,不免有了避祸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祸。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重要建议,也很难上达天听,比如:“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这使得邓艾可以直捣黄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综上所述,蜀汉的灭亡并不是姜维之过,姜维作为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也的确尽心尽力,只是蜀汉政治格局以及刘禅的不明是非导致了姜维的碌碌,更重要的是蜀汉后期政治整体的毁败,也是重要因素,在最后一场战争中,面对宿敌开城投降的官员大有人在,甚至连皇帝刘禅也无心恋战,这只能说西蜀真的气数已尽了!而罪不在姜维!最后,我们来看看郤正对于姜维的评价,使我们对姜维其人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