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沫若的四部着名历史剧有哪些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② 郭沫若的历史剧有哪些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等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③ 郭沫若的诗集和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
诗集有:《恢复》、《女神》、《骆驼集》等,历史剧有:《屈原》、《虎符》、《南冠草》、《卓文君》等。
1、《恢复》
《恢复》,是192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本书是郭沫若诗集,创作于1928年1月5日至16日的半个月中。
《恢复》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又有新的发展,它继承了《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又发扬了《前茅》的现实主义。
《恢复》和《女神》都表现革命理想,但《女神》是通过幻想的形式、夸张的形象来表现;《恢复》则通过现实中革命者具体的情操、行为来表现。
它们都表现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但《女神》的“自我”形象是物我的融合、统一,而《恢复》的“自我”则是现实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2、《女神》
《女神》。郭沫若作。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3、《骆驼集》
郭沫若(1892--1978)撰。诗集,二十五首。此集是作者从1949年至1959年十年间陆续出版的《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中选出的新旧诗十三题、二十五首。
题名《骆驼集》,因诗集中有作者比较喜欢的《骆驼》一首。《骆驼》一诗,以骆驼最能吃苦耐劳,总是不断地“引导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来象征和歌颂中国共产党。
并塑造了一个在征途中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永远奋进不止的革命者形象,以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4、《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5、《虎符》
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
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
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
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
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④ 郭沫若历史剧代表作有哪三个
郭老最有名的历史剧是《屈原》,还有 《虎符》《棠棣之花》也是郭老的历史 剧佳作。
⑤ 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是什么
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历史剧创作的高峰。《棠棣之花》(1941)、《屈原》、《虎符》、《高渐离》(1942年),均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史事。在20年代的同名诗剧和历史剧《聂嫈》的基础上加工并创作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张集合反对分裂”的主题。《屈原》塑造了兼具政治家远见与诗人情怀的悲剧英雄形象,并达到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现实倾向性的和谐统一。《虎符》通过魏信陵君和如姬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把人当成人”,并不惜为此赴汤蹈火、杀身成仁的“仁义”思想。《高渐离》(又是名《筑》)以高渐离击筑刺秦始皇的故事为题材,弘扬为反抗专制统治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孔雀胆》(1942年)表现元朝末年大理总管段功与梁王之女阿盖公主的爱情悲剧。《南冠草》(1943)采取汉奸与烈士对照的方式,歌颂明末青年诗人夏完淳慷慨殉国的民族气节。这六大史剧宣扬了为正义与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的悲剧精神。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⑥ 郭沫若的历史剧有哪些
郭沫若的历史剧有
《屈原》
《南冠草》
《武则天》
《虎符》
《卓文君》
《聂嫈》
《棠棣之花》
《王昭君》
《高渐离》
《孔雀胆》
《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