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怎么评价宋江对林冲

历史怎么评价宋江对林冲

发布时间:2022-06-08 00:43:43

❶ 评价一下水浒传中的几个人物“宋江”“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

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你想想看,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军官妻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以后,他把这个人、把调戏他妻子的人肩胛扳过来。这个地方有一句描写非常精彩,怎么写的呢?就是“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好,因为刚刚认识鲁智深,大家好武,而且讲义气,新认识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就带着一帮泼皮来帮他打,结果鲁智深来了以后,他把高衙内放走了。
但是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怎么说呢?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我不怕。他说“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你看,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
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李逵是最痛快,鲁智深是非常爽朗,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那种情景一点没有,非常爽朗、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动地向统治阶级出击。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武松
人物一出场的描写,武松显得并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欢迎,即使如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开始对武松怠慢起来。这从武松在柴进府上后期的待遇可见一斑。此时很难从武松身上看到豪侠之气的。
景阳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
灵台前愤斩潘金莲,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报恩义助施恩,武松知恩图报,疾恶如仇。
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说李逵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作者着墨较多,性格较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梁山革命队伍的要将,历来的评价较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
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把抢别人的东西也率率真的话,李逵不过是不加掩饰表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其实是其嗜血性。李逵作战不能说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表现得十分勇猛,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要看到,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此举固然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小,但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再次是其奴才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次反对招安为证。但是我们要看其反抗背后潜在的动机,虽然说李逵做事经常缺乏思考,率性而为,但在这件事上他恰恰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并不含糊。
自然,李逵的结局也是很有悲剧意味的,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最后却落得一个最窝囊不过的死法,而且还是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这无疑具有一种反讽的效果,应该说作者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很有深度的。

❷ 水浒传 林冲和宋江 人物解析400字

林冲

在水浒传里林冲早期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但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负重的特质。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他具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及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绰号豹子头,东京人氏,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宋江: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他为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并曾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

(2)历史怎么评价宋江对林冲扩展阅读

宋江和林冲的人物出身:

宋江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枪。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人称豹子头。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❸ 对水浒传中宋江的评价

《水浒传》中最值得争议的人物,就是宋江。
宋江有着不少值得表扬的优点,他对老太公很孝敬,对朋友很仁义,对国家很忠诚,等等,所有的这些,都符合我们所理解和信奉的人生美德。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梁山泊,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他,以至于当天王晁盖过世之后,他比较顺利地成为众好汉的头领。这既是历史给予他的机遇,也是他一直以来积德和努力的结果。说得好听一点,叫做“顺乎民意”。
但是宋江也有很多局限,从前对宋江的批判,曾经把问题归结到他的“投降”。这个观点,我不太同意。就政权关系来说,他的行为是一种“投降”。因为他属于农民军的阵营,而皇帝所代表的阵营,是属于贵族地主阶级的。特别是他率领众兄弟攻打方腊,以一个农民军的力量,剿灭另一个农民军的力量,这确实也涉及到阶级立场的问题。但是,就宋江一贯的思想特点来说,他好象并没有把自己作为“农民阶级”,他始终关注“替天行道”,其中的“天”代表着一种“血统”的延续,说得具体一点,他关心的是“国家”而不是“政权”。按说,以他的军事实力,杀到开封“夺了鸟位”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终这个“血统”的观念约束着他,使他做出最后的决策。这里的这个“血统”,其实就是他眼中和心中的“国家”。
宋江的局限,其实很昭然。他接受招安,完全是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他的出发点正象他一直念叨的那样,要给众兄弟找一个光明的出路。事实上,他的众兄弟有多少人“稀罕”这样的“光明的出路”呢?林冲吗?柴进吗?卢俊义吗?花荣吗?还有本来就生活在底层的阮氏兄弟、李逵等人吗?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稀罕着这所谓的“光明的出路”,而真正需要这“光明的出路”的人,最典型的只有宋江一个人。可是他的结局怎样呢?从早年的一个押司,到后来的被封为州官,也就那么一回事儿,还不如他做梁山头领的地位高。而作为一个押司出身的宋江来说,从押司到州官,也许已经就是一个“光明的出路”啦。按说,宋江很心安理得啦。
宋江的感受,暂且不评。就说宋江为了这个所谓的“光明的出路”,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108将损失大半,害死了这么多的自家弟兄,这是其一;剿灭了阶级兄弟,偏离了作为“阶级”的感情,这是其二。也许还有其三、其四。从综合绩效来看,宋江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亏本行为。也许,他这样做,维护了他内心深处的“国家”和“血统”,但是这样的一种信念,是不是纯粹的高尚,或是纯粹的自私,在那个特定的故事中,还真的值得讨论。
宋江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评价一个人,就是要全面地看。我也歌颂宋江的不少美德,但是,在歌颂和表扬他的同时,我说,他在一些事情上,其实也是自私的。而且,这种自私,是建立在损人的前提下的,这种行为,有点令人不齿。

❹ 关于宋江,林冲,李逵的人物评价,各1500以上,谢谢

宋江: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
林冲: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临危不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仇憎分明
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李逵: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外号“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简短版】

❺ 宋江 林冲

林冲是被宋江毁掉 《水浒传》中,林冲作为梁山的三朝元老,讲义气,重感情,勇猛无敌,所向披靡,堪称梁山之魂。然而,这样一个灵魂人物却为梁山老大宋江所不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林冲的元老身份很让宋江感到忌惮。林冲主导了两次梁山老大的更易。当晁盖一干人等上山后,林冲觉得晁盖这个当过村长的干部更适合当梁山的老大,而王伦只是个白面书生,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会阻碍梁山事业的发展。林冲当机立断,手刃王伦,把晁盖推上了第一把交椅。后来,晁盖不幸战死,又是林冲打头,请更有才能更适合当老大的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可以说,在梁山两次大变革之际,林冲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然而,没有一个老大会待见这样一个连自己老大都敢杀敢换的人。 其次,林冲的思想和宋江相冲突。宋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后,对梁山进行了新一轮改造。宋江想招安,可林冲极力反对,因为他和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对朝廷深恶痛绝。如果是林冲一个人反对招安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以林冲为核心,在梁山上形成了一股反对招安的思潮,这里面有阮氏三雄,有刘唐,有武松,有鲁智深,也有李逵。这让宋江很不好过。所以,宋江很不喜欢林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林冲在水泊梁山的派系斗争中没有附和宋江。梁山上最大的派系争斗当属宋江和晁盖之争。对于二人的明争暗斗,林冲当然是洞若观火,他的心情极为复杂。晁盖是他亲手推上去的老牌大哥,他和晁盖共事的时间比较长,有很深的感情。而宋江呢,明显比晁盖更适合当梁山的老大,而且宋江在梁山上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个人势力,似乎宋江取代晁盖已经是大势所趋。林冲看透了这个形势,却没有及时表态,没有及时站队。他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想保持中立的身份。不管是谁召唤,只要是为了梁山大业,他都拼命向前。因此,当晁盖决定亲自下山攻打曾头市,第一个点了林冲的将,林冲去了,而且在战场上全力投入,奋力厮杀。他既不像其他头领安坐山上不愿意随晁盖下山,为晁盖出力,也不像呼延灼、徐宁、杨雄、石秀等人,虽然被点了将下山参加战斗,可战场上打着打着就找不着人了,纯粹是去应景,这才导致晁盖中箭,不治身亡。 林冲的这一行为让宋江很是恼火。他很想办了林冲,可林冲资格老,功劳大,一时又不好办掉。怎么办?宋江是玩人的高手,他觉得可以玩一玩林冲。怎么玩?气他。所以,在宋江亲自率队攻打曾头市为已故晁老大报仇时,故意不带林冲,将他留在梁山看家。这样一个大仗不让林冲参加,对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的一流战将来说,那是一种羞辱。对于这种羞辱,林冲有气,但也只能接受,默默地忍了。 按理说,以林冲的资历,即使进不了梁山组织的“常委会”,排名也应该在前五位吧。一直以来也都是这样。可自从林冲跟随晁盖下山征讨曾头市而且卖力拼杀后,宋江对他就越来越不看好了,以至于关胜上山之后,林冲排名退了一步,屈居大刀关胜之后。关胜这个初来乍到的投降派何以排名到梁山泊第五?他对梁山事业发展有什么贡献?难道就是因为他是关二爷的后代?非也。那是宋江有意抬举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打压,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抬举。宋江抬举关胜是为了打压林冲。在梁山上,也只有出身高贵又武艺绝伦的关胜可以打压林冲。这当然也让林冲很憋屈。 宋江三败高俅之后,将高俅捉上山,好酒好肉款待,还向他下跪行礼。林冲看到这一幕是何感想?仇人就在身边,却不能杀之。林冲心中那股怨气该有多大?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林冲忍住了。他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这是谁造成的?宋江。 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林冲基本上是跟着老二卢俊义打仗,宋江有意疏远了他。在一个组织里,不被老大信任、看好,反被老大打压防范,扔到一边,对一个有血性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憋气的事情。 林冲最后是怎么死的呢?不是战死,也不是正常死亡。书上说他是在宋江大军平定了江南方腊起义之后,不小心感染了风疾,瘫痪而死。像林冲这样武艺精湛的猛将身体素质那么棒,何以感染风疾而瘫痪呢?只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林冲心里一直窝着一股火,郁闷,压抑,愤怒,怨恨,如此种种不良情绪交织在一起,气大伤身,久而成疾,林冲是被活活气死的。那么,是谁给林冲气受的呢?上梁山之前,是高俅之流;上梁山之后,有王伦那厮。然而,给林冲最多气受,足以致其死命的人显然是宋江。 来源:龙门阵

❻ 宋江和林冲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梁山起义招安的结果

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背景

招安是《水浒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不仅对表现主人公宋江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主题的关键,要论清受招安的原因及招安的悲剧结局,首先要搞清《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背景。《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现实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中故事的情节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这种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生活归结为北宋末年的历史真实的现实生活,而应联系明代的现实生活来认识《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又是社会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认识《水浒传》所反映的生活,也不能离开作家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水浒传》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的本质特点。

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由于北宋末年政治日渐腐败,统治阶级对外妥协,对内大肆搜刮,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更是大兴宫室,浪费无度,创花石钢,劳役繁兴,加之水旱自然灾害的侵扰,人民无法生活,相继发生了宋江和方腊等起义。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却流传了起义的故事。而北宋政权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变得更加衰弱,终于被女真人占了汴京,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宋徽宗和宋钦宗也被俘虏,被带到金国北方的老地去。

南宋建立后,谝安江南,并没有抗金的决心,而且重用投降派秦桧,杀害主战派爱国将领岳飞,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是一个腐败的政权。但是面对半壁江山为金国所蹂躏,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时,许多农民起义开始转变斗争的方向,出现了从“反王”到“勤王”的趋向。一些原来因反阶级压迫而起义的农民义军与新起的义军,把斗争方向迅速地转到抗金方面来,或接受了宋的招安,或表示愿与宋联合抗金。这是新的政治形势下出现的农民起义的新情况。

南宋政权勾结蒙古势力消灭了金国,而自己却在1279年被蒙古灭亡。于是蒙元的异族统治在中国的大地上造成了更加黑暗的政治局面。蒙元不仅残酷地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抗,而且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进行统治,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统治并不能维持长久,元末相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蒙元统治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终于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统治而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农民起义的路线,而实行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他一方面采取一些恢复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虐杀功臣,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

阅读全文

与历史怎么评价宋江对林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