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如何沿变的

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如何沿变的

发布时间:2022-06-08 09:46:06

Ⅰ “变”在中国古代有什么涵义啊或者有什么渊源


形声字,从攴(pū),娈(luán)声。
1.本义是变化,改变。
例: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突变;巨变;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
2.变通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桓宽《盐铁论》
3.发动事变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4.biàn 事变
例:变遂发。――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哗变、变事
5.灾异
例: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又如:变怪、变本加厉
6.谓比原来更加发展。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
例:变其本而加厉。――南朝梁·肖统《文选序》
又如:变产、变成、变调、变工、变故、变卦、变化
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宋·苏轼《教战守》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着、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着、严复译《天演论》
7.变换、变价、变节、变局、变脸、变量、变乱、变迁、变色、变天、变通
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且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地有变迁。――〔英〕赫胥黎着、严复译《天演论》
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反掌。――宋·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
8.又如:变味、变相、变易
能变易新声。――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9.又如:变诈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10.又如:变徵(传统音乐术语)
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战国策·燕策》
11.中医解释:
①变化。
例:《素问·脉要精微论》:“病成而变何谓?”《灵枢·癫狂》:“饥则烦,饱则善变。”
②五不男之一。指两性畸形,影响生育能力。“五不男”指五种男性生殖器官病证,见《岛居随笔》:“人有五不男:天、犍、漏、祛、变也。”天者,阳痿不用,又名天阉。犍者,割去外生殖器。漏者,精寒不固,常自精泄。怯者,举而不强。变者,体兼男女,俗名二形、阴阳人。

Ⅱ 中华饮食中有“五味”之外的“糟、臭……”另外“五味”是什么

如果有兴趣,请慢慢看完!

烹饪菜肴需要调味,调味能创造菜肴的风味特色,能去掉某些原材料的燥、腥、擅、臭、霉等诸味,体现正常的美好的味感,能使淡而无味的原材料鲜美可口,经过调味,更能为菜肴增色添香,美化外形。说到味型,一般是指咸、甜、酸、鲜、辣、香等〔7〕。
咸味,五味之王。我国习惯上把咸味作为主味,它是菜肴成味的主要味型,烹调其它味道的菜肴也离不开咸味。例如,糖醋菜肴也要加点咸味,才能烹调出鲜美的味道,但是咸味过重也会影响菜肴的味道,而且有碍于人体的健康。
甜味,深受人们欢迎的味型。是烹调中又一个主味。主要的调味品有各种糖类,例如白糖、砂糖、红糖、冰糖、蜂蜜、甜果酱、甘蔗汁等。甜味除了增加菜肴的糖分以外,还有增加鲜味、去腥解腻、缓和辣味的刺激感等作用。
酸味,适当地使用可以刺激胃口,增加食欲,并且有去腥解腻,提供爽口和分解原料中的钙质的作用。常用酸味剂为食醋。
鲜味,指鲜美滋味,是各种美味菜肴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味型。鲜味的物质主要是一些氨基酸、核苷酸、琥珀酸等。这些成分主要存在于畜类、水产类、蕈类和其他原料之中。主要调味品是味精(谷氨酸钠),另外酱油、豆豉等调味品也都有一定程度的鲜味。
辣味,是我国八大菜系中湘菜和川菜主要菜用的味型。辣味刺激性较强,具有增香、解腻、压除异味、增进食欲的作用。主要辣味调味品有辣椒酱、辣椒粉、胡椒粉、生姜糖等。但是辣味不可过重,否则会影响菜肴的鲜味和其它的香味。
香味,味的一种。香味可使菜肴具有芳香的气味,刺激食欲,还具有压腥解腻的作用。主要的调香品有料酒(多指黄酒)、小葱、蒜、香菜、芝麻酱、麻油、酒糟、桂花、桂花酱、香精以及桂皮、大茴香、小茴香、花椒、五香粉等。

复合调味与菜肴风味形成
随着调味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调味料的化学性质,巧妙地进行组合,把单一味变为复合味,同时与烹饪的其他因素紧密结合(特别是利用加热的手段),调制变化精妙、适口的多种复合味道越来越成为菜肴风味形成的关键性技术〔8〕。
味的组合比较讲究,变化无穷,“百菜百味”的川菜,在味的组合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它主要就是靠味料的组合变化而来的。例如,糖醋味和荔枝味,前者口感甜酸味浓,回味咸鲜;后者口感酸甜似荔枝,咸鲜在其中。基调都是突出酸甜二味,所用的调味料都有糖、醋、酱油、盐姜、葱、蒜,其变化就在于糖酸的数量差别,前者糖量大,后者醋量大。再如表现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麻辣各味,分别用泡辣椒、干辣椒、辣椒末、辣椒油、郫县豆瓣等,虽然都沾上了一个辣字,但与其他调味品组合后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因此,才有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鱼香味型、怪味味型、家常味型的出现〔9〕。

菜肴调味规范
菜肴的灵魂是味。而菜肴要达到既定的风味质量,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调味,关键之一是调味技巧的运用,即菜肴调味的规范性〔10〕。
中国菜肴的调味讲究规范,什么菜选用什么调料,什么菜用多少调料,什么菜在什么季节选用什么调料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就是一款菜肴在整个烹调过程中,也有基本调味、决定性调味、辅助调味三个规范程序。从其各自的作用看,基本调味是调味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使原料先有一个基本滋味,并解除部分腥擅异味,具体方法是使用精盐、味精、醋、料酒、葱姜汁、花椒水、酱油、黄酒、白糖等调味品,将需烹调的菜肴原料调拌及浸泡一下,适合于炸(炸熘)、爆、炒、烧、蒸、烤等烹调技法。决定性调味是调味的第二个阶段,即在菜肴制作过程中适当时候,将调味品投入,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定型调味,大部分菜肴的口味都是由这一调味阶段确定的,尤其是一些需旺火速成的菜肴,如油爆海螺、油爆大蛤、油爆肚仁、红烧海螺、辣爆乌鱼丝等,决定性调味是其达到既定风味质量的关键所在。辅助调味是调味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弥补第一、第二阶段调味的不足,增加菜肴的滋味。这一阶段的调味适合加热过程中调味不足的菜肴,或在加热前及加热过程中均不能进行调味的一些菜肴,如山东的炸海蟹需带香油、米醋、姜米,清烧大肠需带老虎酱,以及风靡大江南北佐以调料食用的各类菜肴等,均属辅助调味的例证。

我国菜肴风味与调味标准化讨论
纵观我国八大菜系,菜品调味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就川味的“鱼香味风味”来说,就形成了各地的“鱼香风味”,甚至在国外也形成了“洋”鱼香风味。
为什么中国的菜品到了世界各国就改变了口味呢?这与制菜的人和所学的技法有直接的联系,同时与我国菜品的调味没有统一规定作为标准有关。世界各国的“肯德基”都是一个风味特色,是因为“肯德基”已进入一个标准化的时代了,也许这个标准就是使“肯德基”风靡世界的原因吧!
“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与喜好去调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总是根据别人的口味去调味,这还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可言呢? 就“肯德基”来说吧,有谁说“肯德基”已变成中国味了呢。我觉得它的成功就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讲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一个标准和尺度的问题,而我国的菜品正好缺少这样的“宗”。进行科学的标准化、风味化研究与分析,也并不是不可行的事情。因为就口味的属性而言不过百来种,单一口味的味型就只不过几大类(酸甜苦辣咸鲜香等),而两种以上突出的复合味也不过四十几种。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菜肴的风味在当前是一件可行和很有意义的事,它的研究结果将充分表明:哪种风味与哪种风味的复合配比最佳,用多少数量的标准可以产生最佳风味效果,哪些菜肴的风味在不同的温度、季节能给人最完美的享受,哪些调味料与哪些主料结合更适合、更科学、更有营养。
因此,如何将我国菜肴的风味与调味科学化、标准化,是今后食品风味和食品调味领域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和研究意义的方向。

Ⅲ 论“诗味说”的嬗变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着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着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汉语的“味”与蒙古语的“amta”意义大致相同。《辞源》中把“味”解释为(1)滋味;(2)一种食物叫一味;(3)辨味;(4)意义、旨趣等[1]。诗学中所说的“味”就是指意义、旨趣、情味。1717年首次出版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把“amta”(“味”)解释为“咸、苦、酸、辣、甜,曰:五味”,“食物之美味或顺心之欢乐,曰:有味”[2]。《二十八卷本辞典》中把“amtatai”(“有味”)解释为“食物之美味,曰:有味。智者、贤士之教诲和学问,曰:趣闻”[3]。因此,把汉语的“味”可以译成蒙古语的“amta”。诗学中所说的“味”失去了生理学上的意义,已变成了评价审美、情感的一种符号。以味论诗是汉族古典诗学中的千古妙语。陆机首开其端,他批评当时的文学创作有五种弊病,第五种即为清宫疏缓,缺少真味。陆机之后,后继者蜂起,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味”论。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诗话体逐渐成为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之一。其中,以味论诗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玑,美不胜收。至元明清,诗话着作数以百计,论诗趋于理论化,然以味喻诗仍闪烁着光彩。清代王士祯的“风韵说”,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响。降至当代,着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融汇古今,对以味喻诗又有新的发展。钟嵘奉承五言诗的目的有二种,一、为了反对当时诗坛流行的声病、用典的形式主义;二、为了召唤“建安风骨”,赞扬五言诗的艺术功德。这充分表明了钟嵘的艺术观和艺术追求。他认为“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4],进而“风清骨峻、篇体光华”[5]的建安诗风逐渐走向了没落。对此,钟嵘批评当时诗坛推崇“理”而忽略“辞”,崇尚韵律而忽视“滋味”的形式主义状况。他认为五言诗具有“滋味”,其原因之一是五言诗描写物象,表达情感方面细致深刻,如“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6]。原因之二是五言诗重赋、比、兴,能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丹彩,如“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7]。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钟嵘的“滋味观”涉及到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境界。“文已尽而意有余”,可以理解为超越语言的意蕴或语言背后的艺术境界。

钟嵘赞扬曹植、王粲、刘桢、阮籍、潘岳、张协、谢灵运、陆机、左思,其原因是他们作诗时不引用典故,勿追求韵律,而崇尚心与物、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以景象表现情感,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艺术追求的要求。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观点与皎然的“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文外之旨”[8]、“诗情缘境发”[9]主张一脉相承。皎然是汉族诗歌意境学说的奠基人,他曾经提出过“缘境不尽曰情”的命题。所谓“境”,指的是诗作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生活景象或生活画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后人所说的“意境”。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是记载或表现情感、思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哲学,有艺术必有情感。苏珊·朗格有一句名言“艺术是情感的符号”[10]。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充满热情就不能够成为大诗人[11]。《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呤咏情性,以风其上”[12]论述以及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13]论述都触及到了诗歌与情感的不割因缘关系。古印度戏剧学理论家婆罗多在《舞论》中给“味”(“rasa”)下的定义是:“味产生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的结合”,“味产生于情”[14]。这些论述都强调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密切关系。

司空图的味论是钟嵘以来诗味说之集成。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醋之酸味和搓之咸味来比喻诗味,认为食物之味在于食物之外,进而探索了诗歌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他认为内涵丰富、情感浓郁、思想深奥、意境幽美的诗具有“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魅力。从此可以看出,司空图把韵味与意境、形象性连在一起,而且多次谈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问题。司空图的这些主张是以诗中的有限景象来表现诗以外的无限情意,即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景象之中,而又寄于语言、景象之外。这就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象见情的艺术之道。

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哈斯宝、尹湛纳希等19世纪蒙古族文论家。他们在误读、误解中接受,并阐发了汉族古典诗学的某些艺术之道。哈斯宝、尹湛纳希推崇的“臧否全在笔墨之外”[15]、“写得过显处,便以假乱真;写得过隐处,则以近指远”[16]、“言简意赅”[17]、“意义重叠”[18]等艺术追求都与钟嵘、司空图等人的艺术主张一脉相承。

司空图所倡导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相互关联的提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文艺作品形象的特色,“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指文艺作品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他所探索的是从物象与情意、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烘托、相互延续之中创造诗性世界的奥秘。

由于艺术追求、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个体嗜好等因素,司空图在诗歌创作上特别强调韵味和含蓄、冲淡风格,竭力赞扬王维、韦应物等山水诗人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澄澹精致”[19]。司空图的代表作《二十四诗品》是一部讨论风格、意境问题的专着,其中贯穿了“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思想。该着作把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种,如雄浑、冲淡、细浓、沈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此分类涉及到风格、意境以及艺术技巧等问题。司空图用四言诗对二十四诗品进行了描述和阐释。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在蒙古族喇嘛僧侣的文论写作实践中曾经也风靡一时。

“大用外腓,真体内冲。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

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20] 。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雄浑”风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作者所宣扬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主张的具体描述。所谓“超以象外”,诗人通过联想、虚构、想象,对物象与意、场景与情的界线进行模糊,在景象的情意化和情意的景象化中塑造诗性世界。具有创造艺术境界的作品,才达到内涵丰富、情意无尽、思想深奥、愈品愈有味的美妙境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舆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

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远”[21]。

这是司空图描述的“冲淡”风格。其中“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反映了作者的艺术主张。虽然“遇之匪深”,但能走进“匪深”,虽然有“形似”,但“握手已远”,这是一种飘逸境界。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冲淡、飘逸、童话般的诗性境界,读者在有意或无意当中聆听弦外之音,领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魅力。“冲淡”是司空图推崇的风格,在“冲淡”风格的描述中不仅反映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也表露出了隐士的出世心态、逃避红尘、悠闲自在的生活乐趣。

西方文论主张的是逻辑分析、抽象概括、理性雄辩,而汉族古典文论推崇的是朦胧表述、形象概括、感性认识。具有朦胧表述、形象概括的诗论着作内涵丰富,自身蕴藏了诸多思想的闪光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22]的观点。这也许是风格研究的早期形象化论述。此后,陆机提出:“粲风飞而飙坚,郁云起乎翰林”[23]观点,刘勰也提出:“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24]观点,并风格分为八种,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而皎然把风格分为十九种,司空图分为二十四种。诗是诗人情性的表露或记载,以诗人的气度来描述诗的本质,这种风格研究策略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族文论家们的作家风格描述。

檀丁在《诗镜论》中把南方派的诗歌风格概括为和谐、显豁、同一、典雅、柔和、易解、高尚、壮丽、美好、比拟等十种。檀丁认为,诗是词的连缀,词由音和意构成。因此,其风格论涉及到了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如和谐,多用软音字,却不感到有松散;显豁,用通晓词义;同一,连缀无不同,它分刚、柔和中音,刚、柔、中音的诗句就由它们来组成;典雅,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内容方面也有味;不粗硬的字句多,就把它称作柔和;易解,就不需要深思;句中说了若干话,高尚品德得领悟,这种诗风称作高尚;壮丽中多省略字,这是散文体的生命,这种诗风称作壮丽;美好,不超出世间的事物,美好让世人喜欢;把某事物的特征,按照世间的常理,正确加于他物上,这就称之为比拟[25]。檀丁基于诗歌的特性——语音修饰和意义修饰,把当时诗风分为南方派和东方派。

在汉族的诗言志学说和古印度的诗为词的连缀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蒙古族文人和喇嘛当中逐步形成了诗歌风格学说的两种潮流,即作者气度为主的风格学说和作品修辞为主的风格学说。其烙印也残留于当代蒙古族诗歌风格研究的有关着作中。

钟嵘、司空图学说影响了后人,如宋代严羽、清代王士祯,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诸多蒙古族作家和文论家。

严羽在其着名的论诗专着《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道亦在妙悟”[26]观点。“悟”这一词来源于佛学术语,后来文学批评移用了该术语。严羽所推崇的“悟”有何内涵呢?其一、读者对诗歌作品进行品味时需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的过程;其二、诗人创作诗歌时需要“悟”,即诗歌创作要捕捉形象,处理好性情与形象的关系。严羽多次强调诗歌要有“别材”、“别趣”、“吟咏情性”等。诗歌要“吟咏情性”主张可以追溯到《毛诗序》、《文心雕龙》、《诗式》等着作。如“吟咏情性,以风其上”[27]、“文采所以修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28]、“但见情性,不睹文字”[29]等等。此后,蒙古族诗论家法式善也曾提出“诗者,情性也”的观点。在诗歌创作上严羽的“妙悟”指寓情于物,塑造内涵丰富的艺术境界。诗歌一旦具备深奥意义和无限意境,就达到诗歌的艺术至境——“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30]。达到“入神”的诗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31],这种绝妙诗篇可以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神气。

哈斯宝、尹湛纳希曾多次使用“味”(“amta”)词批评和鉴赏文学作品,给“味”(“amta”)词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品味”(“amtalahv”)是哈斯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巴·格日勒图教授把哈斯宝文艺思想概括为“神气”、“赋本”、“曲通”、“品味”[32]等四种。他们把“味”理解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效应、艺术境界,以“有味”和“乏味”来衡量文学作品的得失。

一、 文理真实:有味(正史)

“后日的读者诸君在读我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前面的要目细读一遍,这样读下就会容易明白,就觉得有味。否则的话,不如不读,为此,写了这篇要目,放在本书前面。……就是那些不留心于文理而只顾看热闹的读者,也必须读一读这十二篇要目,否则那些热闹场面也很难看懂”[33]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正史的“滋味”居于文理的真实,即历史资料的真实,人们仅仅留心于正史文理,才品尝出来正史之味。因此,他提醒读者“如果象阅读演义故事那样,只图消遣,那就毫无兴味”[34]。尹湛纳希把《青史演义》看作正史,说:“这部书不能和那些加枝添叶的华丽故事相提并论,不许只求有趣”[35]。蒙古语的“amtatai”可以译成为“有趣”或“有味”。从此可以看出,尹湛纳希所理解的正史之“滋味”在于“文理”的“真实”之中。

二、 奇妙:有味(诗文、演义、翻译之作)

(一)别具一格的传奇故事:有味

“别具一格的传奇故事一类的史书才能广泛传布,使人爱不释手,争抢诵读。这是因为它有引人入胜的滋味”[36] 。

在这里,尹湛纳希认为传奇故事的“滋味”居于它“别具一格”的故事之中。平庸、琐碎故事无滋味。“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勤奋好学之徒也许偶尔过目。然而他看来,这类故事多如牛毛,不足为奇,匆匆一览了事”[37]。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中写到“读诸才子书,见其每回之末定要故作惊人之语,以图读者必欲续读下去。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38]。尹湛纳希、哈斯宝等人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别具一格”、“怪”,认为“平常无意义”、“多如牛毛”、“千篇一律”的故事就无“滋味”可言。要想文章“有味”,一定把文章写成“独特”、“别具一格”、“怪”。而要想文章写成为“独特”、“别具一格”、“怪”的关键在于“索摸”(尹湛纳希)或“奇妙”(哈斯宝)。哈斯宝认为“有形就有影,有影就有形。有形无影是为晦,有影无形是为怪。晦乃文章所忌,怪则是文章之奇”[39],进而探索了文章的无穷尽内涵。我们把哈斯宝文艺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奇妙、道、无穷尽、有味”。艾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学及批评传统》中把文学现象分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种[40]。哈斯宝对文学本性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他率先选用“文学”(“vran j0hiyal”)这一词概括了文学本性。从意义学讲,英文的Literature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德文的Wortkunst指词的艺术,俄语的словесность意为用文字表现的创作,日语的ぶんがく意为学问、文章,汉语的文学指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与上述比较而言,哈斯宝的“vran j0hiyal”(“文学”)这一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性。该词的涵义是虚构之作。哈斯宝、尹湛纳希认为,文学是虚构的文章、想象的意义,“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风骚,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41]的作品。“逸史小书”指具有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故事,即小说。蒙古语的“jui”可以译成“道”或“理”。“道”指的是社会生活之道、世间万物之和谐。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不能随意抛弃生活、世间之道,这是生活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结合。“无穷尽”(“m0hvdal ugei”)指的是虚构作品的内涵,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记载人类情感的精神劳动,符号是简练、有限、抽象的,而情感是复杂、无限、具体,因此就产生了言简意赅的文艺作品。“奇妙、道、无穷尽”的最终目标是使文艺作品更加“有味”。

(二)通顺、易解:有味

“我自幼读先师们译为蒙古文的读书,汉字象形会意,全都译音加释,不必说不通汉文的一读而过,不明其奥妙,即使通汉文的读了,也索然乏味。这一回中,我将需拆解的汉文全都改用蒙古文,并非欲眩耀于贤哲之士,唯求读之有味而已”[42] 。

“把这部书译成汉文时要把那些比喻、对仗等语言沿用汉文的韵律,将对章句译成诗、词、歌、赋、四书论语那样简明扼要;又根据词意用汉文把人名、地名、国名和部落名加以缩写,那么这部史书必定成为非常有风味的史书”[43] 。

在这里,哈斯宝和尹湛纳希都强调了翻译史书、文学作品时必须按照语言的惯性来和谐、通顺、易解地翻译,这样翻译之作才有滋味。“和谐观”是蒙古人的最原始的世界观或人生态度,对宇宙、自然、社会、生命、艺术,蒙古人都持有和谐态度,认为和谐才是最根本的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艺术之道。所以,蒙古人通常从和谐的视角出发对问题、现象做出判断。尹湛纳希认为,“十种文理中最重要的是完美和谐”[44],而且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圆满的艺术哲学。如文艺作品具备四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坚固之强与掠夺之强);酸、甜、苦、辣聚在一章之中;文章中齐备四季气势;文章中自然形成十双(天地、日月、星辰、阴阳、云雨、虹光、真假、有无、仁义、礼智)。在《一层楼》之后续写《泣红亭》,也是由其和谐论的圆满艺术思维所决定的。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中特别强调了“合乎事理”。如“文章之妙不在于事先可料变化反复,而是在于事出突然且又合乎事理”[45]、“此种妙理,若问我是如何悟出的,是读此书才悟得的”[46]、“副册诸人则只是据理捕影猜写的,原书哪肯轻易点明”[47]、“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定理”[48]等等。额尔敦哈达博士把哈斯宝、尹湛纳希的小说理念概括为“和谐匀称的小说理论”[49]。

(三)华丽词藻:有味

“那些逸史小书,本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文人学士却给它加枝添叶,百般藻饰,给它添上数不尽的华丽词藻,任意卖弄风骚,加进笔者的意图,留给后世之人,只求有趣,如此而已”[50] 。

“不能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浮藻文学那样单纯追求热闹的场面”[51]。

在这里,尹湛纳希不仅认同了小说艺术的虚构性和想象性,而加枝添叶的华丽词藻故事有其滋味或有趣、热闹。尹湛纳希分辨了“正史”与“演义”的审美区别,认为“正史”,文理真实才有味;“演义”,加枝添叶、百般藻饰、华丽词藻才有味。

(四)神灵微妙:有味

“读此书,若探求文章的神灵微妙,便愈读愈得味,愈是入神;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2] 。

“读这样奇妙文章,兴味浓郁处,几乎忘其虚构,当作真事,忽见贾雨村出场,才悟这是提醒读者,此乃‘村假语’——也是避免将贾雨村其人抛在一边,断了他的故事,让他穿插进来。这又是穿针引线之法”[53] 。

在这里,哈斯宝认为神灵微妙或奇妙的文章是有味的。哈斯宝在多处论述了文章之奇妙。文章有奇妙才能达到无穷尽,有无穷尽才能造成神气,有神气才能有滋味。因此,哈斯宝的“滋味观”牵涉到文章之奇妙、文章之神气和文章之无穷尽。“文章必有余味未尽才可谓妙”[54],“文章中,有笔至意尽的,这不足为奇。笔不至而意已尽,这才是奇妙”[55],“作者凡写事都不止于一,定要再而三,三而四,实有无穷尽的文章”[56]。因文章无穷尽才能品尝,愈品尝愈有味,这才真正的文艺作品。

三、 激情:有味(诗歌)

“诗歌的品味、气味、气魄在于燃烧的激情和洋溢的抒情之中”[57] 。

“诗歌的情感抒情对抒情诗、叙事诗乃至散文体作品都赋予诗性味”[58] 。

在这里,巴·布林贝赫认为诗歌的“诗性味”在于其燃烧的激情、洋溢的抒情之中,有激情就有诗性味。然而强调了叙事作品的滋味也与情感表述有关联。

哈斯宝、尹湛纳希称赞“有味”文章的同时贬低了“乏味”作品。如:“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59],“后人以为这样的故事历代都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人情故事不足挂齿,根本不去读它”[60],“此法屡用,千篇一律,便朽俗无味了,怎及本书务求事实事理,生奇处果有奇,惊人处确属可惊”[61]等等。他们认为,“热闹骚噪”、“毫无意义”、“千遍一律”之作“乏味”或“不足挂齿”。

优秀作品都包含着无穷尽的滋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代代的理论家们对这种艺术魅力的解释而努力苦作。这种魅力就是审美的感染力——“味”。钟嵘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性世界中进行探索,而司空图把这种审美感染力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艺术至境中寻找。皎然从“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神秘境界中探询,而严羽从“妙悟”中寻觅。虽然哈斯宝的“无穷尽”论断和尹湛纳希的“言简意赅”追求起源于上述艺术精神,但是他们对“味”的阐释迥然不同,包含了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他们从“文理真实”、“别具一格”、“通顺、易解”、“华丽词藻”、“神灵微妙”中探索了“滋味”或“风味”。文艺作品是人类的情感符号。用有限、简练、抽象符号或形式来表现无限、丰富、具体情感——这是汉族诗歌、书画意境的追求,也是艺术的永恒精神。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艺术追求渊源于老庄哲学[62]。庄子在《天道》中说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由于意不可言传,那么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品味。现代语言学已经证明了语言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上世纪四十年代蒙古族小说家仁沁好日老曾经感叹曰:“日常的大众语言……听起来虽然简单粗糙,但蕴涵了不可言传的滋味。对其威力和意义只能用心去领会,不能言传也”[63]。所谓“不可言传的滋味”、“用心领会”就说明了符号或形式不能准确地表达人类的情感,而只能在模糊中暗示或象征情感。诗歌不能解释,只能领悟。

Ⅳ 在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

不知何为所谓的“上味”?难道是什么东西“上了口味”……?!

Ⅳ 历史上的朝代那么多,不同朝代的人口味都是怎样的

除去盐,在中国漫漫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发现了独属于自己朝代的调料品,因此,各朝各代的流行口味都不一样,譬如说商朝喜酸,秦汉爱鲜咸,唐宋以后嗜甜也宠辣。而这些不同的口味流行于各个朝代的原因也大多数是因为这些调味品能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比方说酸去异味,酱油添色增鲜等等。不得不说,这些调味品大大的增强了各朝各代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而到了唐宋时期,甜味和辣味调味品开始崛起,红糖、白砂糖的大量生产使得糖开始应用于食品业,人们发现糖可以除臭去味增色,缓解其他口味的刺激,给其他口味“提神”,于是将糖大量应用于饮食。而辣味食物能大大增加人的食欲,胡椒、姜、葱等都是本土生产的调味品,直到明朝以后辣椒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Ⅵ 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的变化

味的基本词义是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引申为情趣、体会。在中药中也可作为量词使用,如五味药。常用的词组有味道、味觉、气味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沸切,音未。《说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礼·王制》五味异和。又《老子·道德经》味无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后汉·郞顗传》含味经籍。又五味,药名。《抱朴子·仙药篇》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纲目》作菋。又《集韵》莫拜切,音鎟。飮食之味。又莫佩切,音妹。器光泽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味县。《注》孟康曰:味音昧。又《释文》亡曷反,音沫。《礼·檀弓》瓦不成味。《注》味当作沫。沫靧也。○按《集韵》《类篇》引《礼·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释文》则止亡曷反一音,今两存之。
4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滋味也。从口未声。无沸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滋味也。滋言多也。从口。未声。无沸切。十五部。

Ⅶ 古代青楼有很多专业术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变了味道

在古代的时候,青楼可以说是每个朝代都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行业了。而那个行业中又有一些专业术语,在现在看来一样的流行,只不过是已经变了味道,其中我们就来说几个如今已经变味道,最重的几个青楼专业术语。

第一个我们要说的词就是出局,在很早时候出局这两个词就在青楼里面出现过,我们现在理解的出局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失败了的意思。但是在很早些年青楼里面,说出局却并不是这个意思,连一点边都没有沾上,那时候出局的意思就是说姑娘们可以去接客了,现在来看这样子的词好像变化还是挺大的。

这就是指一个女子在一位客人身边服侍了很长时间,却换到了另一个客人那里。而现在跳槽的意思有一些相同,但是却让人有一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中,我们在历史中有一些变化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如何沿变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