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名将于谦是怎样的一个人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后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土木之变后沉着冷静,拥立景泰帝。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了京师保卫战,集结北京周围附近的老弱残兵,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后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处斩,年仅59岁,后被追加谥号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并留下包括《石灰吟》等大量颂扬清廉和正气的诗篇。
Ⅱ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于谦作为明朝的一位大忠臣,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被明英宗杀掉。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南宋时,爱国英雄岳飞力主抗金,被奸佞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三百年后,抗击蒙元贵族入侵的于谦以“意欲”谋反罪被处死,罪名都耐人寻味。
综观历史,有许多对国家忠诚,对民族有大义的忠臣,却往往不得善终,实在令人扼腕长叹。他们死亡的原因往往就是功劳过大,引起一些利益集团的嫉恨与排挤。他们性格往往也是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常常也会得罪一些小人。历史上小人的杀伤力特别巨大。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太子这时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发生了问题。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在正月十六日凌晨发动政变。明英宗被废八年后又重新登上了皇位,虽然他知道于谦是个忠臣,但这场政变重登帝位的他,总要有人埋单。作为拥立代宗的第一人——于谦自然是他下手的目标。
所以明英宗恢复帝位后,一上台就以“谋逆罪”为借口杀了于谦,一位忠贞爱国之士就这样死于非命。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
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的士兵见之,不禁潸然泪下。
明英宗知道后,也有些后悔,竟然意气用事杀了这样一位贤人,不过让他更后悔的是蒙古骑兵不久又入侵边境,他竟然再也找不到像于谦这样有能力的人去抵御外敌了。
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昭雪,将他的故宅改为“忠节祠”。1984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忠节祠”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Ⅲ 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历史会怎样评价他呢
首先于谦与德行上是无亏的,甚至在北京保卫战这件事上,是力主以性命保卫百姓与京城的安危,这样一个人,只能说有功,何谈有过,连明英宗在杀于谦之前都说,“谦实有功”。
但是他的功劳在石亨等人眼里就是绊脚石,这样一位刚正不阿的人,可能对朝廷社稷是有好处的,但是对别的同僚完全是一种伤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于谦对大明朝的所做所为没有德行上的亏损,他是一位真正热爱国土的忠直之士。
明英宗复位后,由于石亨和曹吉祥曾经拥立有功,所以其地位也是极高的,如果于谦不死,曹石等人不能专权,至少于谦一党可以牵制他们,不会让他们一党独大,这种制衡之术,看起来不靠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实效。在于谦被杀后,石亨亲属数十人被授予卫所指挥千户、百户,曹吉祥的侄辈数人成为都督,甚至有一侄得到封侯的荣耀。这样曹石集团因为功劳就得到了实际权利。特别是石亨在明英宗年间,其骄狂和欲壑难填的本性被暴露无遗,他大肆冒领军功,为部下四千余人冒领功赏,各地的守将都愤愤不平。
如果于谦在,至少可以平衡石亨的权利,不让武将集团如此娇纵,也不会有后来的“曹石之变”,在这些矛盾没有突出之时,于谦一定会忠直上奏,一如以往不遗余力的打击奸吝小人把持住朝堂。
天顺四年,朱祁镇也受不了他们这种骄横之态,群臣百官开始纷纷弹劾,于是石亨和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动了谋反,当然结果是被很快扑灭,曹钦全家被杀,自己投井自尽,曹吉祥被凌迟处死,家族或杀或流,石亨下狱死在狱中,至于徐有贞,早在天顺元年就被石亨诬陷下狱了,曹石之变后被释放回乡下,一直活到六十六岁方才辞世。
假如于谦没有被杀,这后面的事是不是就没有那么严重,至少对于这些权臣是一个有效的制衡。当然历史只能是假设,毕竟不可以重来,如果重来一场,英宗是不是会手下留情呢?是不是会考虑得更周详一点呢?
三、于谦的死,令明英宗少了一位股肱之臣,是他的损失,也是大明王朝的损失。
于谦的死当然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至少会让政局更稳定一点,他的死让明英宗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能臣。
Ⅳ 于谦是怎样的一个人
于谦是一个爱国诗人。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为官清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到了“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Ⅳ 如何评价明朝于谦
白寿彝:于谦是明代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咏石灰》为题的诗,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军事成就: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
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后明英宗归国,于谦认为上皇虽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两部人马结怨已深,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景泰皇帝不准。又有杨俊(杨洪子)曾提议发兵征讨瓦剌,于谦不准。
Ⅵ 一生为国为民,从不贪赃枉法的于谦,为何含冤而死
为大明续命了200多年的于谦,是明朝重要的历史人物,但最终难逃含冤而死的结局。原因很大一部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复杂和于谦个人的性格因素所导致的。
于谦,堪称是大明朝的救世主。在政治舞台上,他十分的清廉,当时贪污的官员有很多,于谦大公无私,明察秋毫,诊断明朝的歪风邪气。给明朝的清廉之气打了一剂强心针。并且在军事上很有建树,对明朝兵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学上重名节,轻名利,给后世留下了鲜明的典范。
朝廷之上,波涛汹涌,稍不注意,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利之地,如果于谦有一定远见的话,他应该要学会处事圆滑,正确处理好和同僚的关系,也不至于沦为王权牺牲品的结局。但我还是十分的佩服于谦的为人,也许当代多几个这样的人,社会就会秩序井然了很多。
Ⅶ 明朝于谦历史地位
明朝于谦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用存亡续绝来形容,明英宗因错误的相信宦官王振,被瓦剌俘虏,这时候明朝人心惶惶,主战议和两派争论不休,南迁之论一度甚嚣尘上,是于谦挺身而出,带头拥立明代宗继位,担任兵部尚书主持保卫战,瓦剌见无隙可乘,只好送还英宗。
Ⅷ 历史上于谦是个怎样的人举具体事件说明
1.年轻有为,公元1398年,于谦出生在浙江杭州钱塘县一个普通家庭里。按照《大明风华》里面叙述的来说,于谦家里条件很艰苦,供不起他读书。但于谦并不是一个认命的人,他通过...
2.
刚正不阿。 公元1426年,于谦被赐予御史一官职。什么是御史?其实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
3.
忠心耿耿。 大明王朝开国历经的种种危机,也让于谦一一化解。因此明代宗对于谦甚是器重。只要...
4.
清明廉政。 在明代宗信任于谦的同时,一场危机也悄悄地来临。于谦为人明代宗甚至依仗,最有名的是流传下来有名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Ⅸ 明朝于谦的功绩究竟为何
于谦曾经一个人力排众议,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要挟式谈判议和,他此举拯救了国家,拯救了百姓。他为官清廉,任河南、山西巡抚19年,不避权贵和宗室藩王,官民一体按法办事。他救苦济病,开仓放赈80多万石救济2O万饥民。
Ⅹ 在中国的历史上,于谦这个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否定于谦和否定岳飞有什么区别,现在网络上就有这么一部分人,扭曲历史,对历史名人妄自诽谤。事实上,不管是于谦还是岳飞,都容不得这些网络上的别有用心者随便诽谤。
英宗死后,即位的宪宗很快便为其平冤,于谦被复官赐祭。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又追谥“肃愍”。神宗时,改谥“忠肃”。于谦被杀前,皇太子朱见深已经11岁,知道的事也不少,他即位后第一时间为于谦平反,说明他自己是很清楚于谦是被徐有贞一伙害死的,在恢复于谦官职,赐祭的同时,在诰文中也明确表示了于谦之死是个冤案: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如果于谦不是冤死的,宪宗何以为他平反?要知道宪宗敢于推翻父皇盖棺论定的事情,说明他自己是很清楚这件事的。作为一代名臣,于谦的生平早已在《明史》等官修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他有大功于社稷,也确实是死的很冤,可如今却有一部分别有用心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睁眼说瞎话,颠倒黑白,恶意诽谤攻击先烈,其用心之险恶,我们应该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