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觉得看历史书籍有什么意义
曾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阅览历史书籍不仅能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事迹,还可以从前人的记录中总结出一些战争、人事、商战、处世等哲学经验。就好比我眼下正在阅读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不仅能了解我们古代的军争典例,作为华夏子孙还能了解我们历史的光辉璀璨,上可以和人论古今下可以传授孩子历史的经验智慧何乐而不为?
2. 我为什么喜欢读历史
其实,我喜欢历史,最初始的原因,是因为好奇心。你看,大多数人能说出自己祖父、祖母的名字,许多人还知道曾祖父母的,有人甚至能说出曾曾祖父母的名字。再向上溯源,我们便陷人了一个黑暗、神秘的王国,这便是所谓的历史了。进人其中,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航行,感觉神秘的低语在引导我们:再以前的人们是谁?他们生活在何处?他们的生命是怎样的?
其次,我有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观点就是,我认为我能够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来一遭是多么幸运也是多么不易的事儿啊,如果我都不清楚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那岂不是非常遗憾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些日子宅在家里的研读,我都不会知道原来西亚的两河流域才是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我更不会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是发生在希波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而原本我以为它是魔幻片。
再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历史知识属于个人知识体系的“知识面”层。理论上讲,这个层应该越宽越好。该层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技能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相关领域,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些知识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掌握的。我们拥有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扩充了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地理,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熟知人文历史,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慧。比“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惊艳的是,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表的儒雅和谦和,更重要的是它将持续不断地给予我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人文营养,我们的人生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许正源于我们为自己所堆砌的这片肥沃的人文土壤。
当然了,人们对历史的作用有一个通用的概括:“读史使人明智”,这话一点也不假。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这样一种:自诩栋梁之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人在自诩的同时对他人颇有鄙夷之见,所谓“恃才傲物”,他不读史,不知道杨修为何而死,不知道项羽因何而败。真正的栋梁之才,锋芒内敛,待人融洽,唯有如此,方能左右逢源,一展才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不屑于在司马朝出仕,终日饮酒,甚至驾车狂奔,于无路处痛哭,名曰“放浪形骸”,许多人赞其有风骨,在我眼里,他不过是空有才华,颓废一生,于他人于国家毫无用处,还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无数代人。
过去几千年的兴衰荣辱,存亡教训,足以让一个人的眼光从当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移开。使得一个读历史的人,眼界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宽广,处理事情来,也自然豁达大度。
同时,从历史长河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经验,很多都是生活的重复,不同的就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而现在,历史更可以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了。因为常常做培训工作,我便信手拈来许多历史故事作为例子,效果自然比干巴巴的理论要好的多。比如,我在讲情商管理时,就谈到《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情商最高,你看,诸葛亮用激将法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意思是司马懿只能像女人一样,龟缩不敢迎战。而司马懿一点都不生气,还反问来使,“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反之,周瑜的情商我们就不敢恭维了,否则,小说中就不会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经典桥段了!
历史真的是非常棒的知识。要我说啊,把历史读透了,想没有智慧都难!
3. 为什么当领导的都爱读史书
作者吕世浩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受欢迎的人文教授
当年考大学,亲友问我考到哪里,我一说台湾大学,大家就很高兴,接着问我学什么专业,我回“历史”,大家就尴尬地沉默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当代的世俗观念里,历史是“无用之学”,除了当老师外,好像也没有直接对应的工作岗位。
但其实在近代以前,不论中西,历史学都是培养各界领袖的必备教育。历史学之所以被重视,并非只是“丰富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等理由,而是如太史公所说,读史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带有强烈的实用性。
而今日学校教育的设计,基本上是为了供应工业革命以后的劳动力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效率。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培养工匠而非培养领袖的教育。
这种方式落在历史教育上,便会要求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而非长期细致的思辨式教育。其结果,便是广大青年普遍对历史失去兴趣,也不明白学历史的意义何在。
长此以往,未来社会只能充满各种专业工匠,却没有真正博学宏观的领袖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恢复真正有用的历史教育开始。
01
历史经典
提供了最好的“思辨教育”
什么叫“思辨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你质疑标准答案的能力。
举个例子。《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未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课本里解释说,唧唧就是织布声。但原文明明“未闻机杼声”,怎么会有织布声呢?唧唧是女叹息啊!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可以验证这个推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唧唧,是同义词。
在培养工匠的记忆教育模式下,我们已经习惯并满足于记住标准答案得一百分,从而放弃了思辨能力。
放弃质疑标准答案的思辨能力,你将遭遇不可限量且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思辨是智慧的开端。
古人学历史是用来想,今人学历史是用来背。如果我们能用思辨的方式学历史,就会体会历史所具有的三个了不起的“大用”。
第一,启发智慧。
古人的故事和智慧就是磨刀石,目的在磨砺你的智慧之刀。所有的书都是沙金,我们要挑金子,而不是捧沙子。
许多难题都是“普世”的,你现在遇到的困境,历史上曾有无数人都有遇过,思考过去别人的做法以及达成的结果,往往就能为你现在的决定带来启发。
第二,审时度势。
时,你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势,环境变动的方向。历史的本质就是论“变”,而变是有一定方向的。这是历史能够提供的不同于其他学问的智慧。
学会审时度势,就是要培养不局限于所处环境的眼光,用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基点得出结论。
第三,理解人性,了解自己。
能看出“变”已经是很高的智慧,更高的智慧,是要在这“变”中看出什么“不变”——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人类文明史还太短,还不足以造成人性的改变。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而了解人性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经典,尤其是中国的史学经典。因为中国人研究人性已经几千年啦,世界上没有几个民族能像中国这样,对人性了解这么深。比了解人性更难的事,是了解自己。问各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真的你了解自己吗?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了解,很有可能是你经历的事太少,面临的两难处境太少。没有在极限状态、在生死的压力下做过抉择,就没办法体现出你最本质、最潜在的东西来。事到临头,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碰到那样惊心动魄的场合,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代入场景。
02
如何读史
才能培养思辨
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和西方不同。
中国重功夫,看层次和境界;所以任何传统的中国观念,都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开来看。
而西方学问重方法,讲取径;所以我们在研究所的第一堂课,往往会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我们看看,中国传统文人,是如何理解“读书”的。
在他们眼里,“读书”有三层次:
诵书,即背书,这是第一步,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读书,能够动用理性,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
念书,你要把书中的道理,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实践它。念就是“今+心”,实践不容易成功,你要念兹在兹,才有可能成功。
读书要读到第三个层次,才算真正有效的读书。
讲道理容易,做事难,做得成事更难。做事难,因为需要条件配合;做成事难,因为需要所有条件都到位,缺一个都不行。
而从你懂得道理,到你实践成功,这中间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历史上有个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黄石公最后送给张良一本书,张良怎么读的?
“常习诵读之。”
“习”是什么?繁体的“习”字,羽+白。《说文》里讲,“习,鸟数飞也。”
鸟不是飞一次就成功的,飞起来摔下去飞起来摔下去,要跌多少次,跌得遍体鳞伤血流满身,到最后的最后,才能真正学会飞翔。
人做事也是这个样子啊!从懂得道理到学会实践,你必须要经历多少次的磨练,最后才能终于把书中那个道理,熟练地实践出来。这个过程叫做“习”,这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那我们怎么用这种方法读历史呢?
清代名臣左宗棠有过相关论述: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读到历史人物遇到人生和时代的重要抉择、重要关头时,不要着急去背诵后面的内容,而是把书盖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仔细地、好好地想;前前后后想清楚后,再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做了什么决定,有什么后果,再和你自己的做法对照一下。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拿书里的道理,和你自己的生命相互印证。印证到最后把书中的智慧与自己融合为一体,你才是真的读懂了。
从这一点出发,读史书有四个步骤:
第一,设身处地。
换到历史人物的位子上想,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如果选择其他道路,可能是怎样的结果。
第二,揣摩通透。
也就是多读、反复读,不断揣摩思考。不少学生问我为什么他读不到我读到的结论,告诉大家,我也是每篇起码读几十遍,才能稍微有一些心得,这就是下功夫。
第三,体贴入微。
历史是了解人的学问,必须明白很多时候支配人决定的,不是道理而是感情。人心人情必须体贴入微。
第四,洞见表里。
当前三者都做到,才能达到“洞见表里”的目标。在这个阶段,不只看到表象,也能找到隐藏在深处的核心。
03
小结
历史上有很多天才人物,但为什么不是每个天才,都取得了名垂青史的成就?
仅有聪明是不够的。没有办法提炼成智慧的聪明,是半点用都没有。
古人管这种聪明叫“浮灵”,就是表面看起来很聪明,但永远在纸上谈兵,实际生活一旦遇事,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我们要想做知识的主人,要想将知识化为道用,就要有对知识的判断力,而要有判断力,就需要有思辨能力。只有以培养思辨能力去读书,读到“念书”的层次,你读的书才真正有用。
我们不求做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的领袖,但至少要做自己生命的领袖。不能稀里糊涂地,就让自己的生命被别的什么东西所领导和主宰。
*本文节选整理自吕世浩教授的网络公开课《秦始皇》、《史记》。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需联系原作者授权。
4. 你喜欢读史书吗,为什么
真正开始喜欢读史书是在大学期间。并且开始深深地认同这句话: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其实大家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作为一种谈资。比如跟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谈一段抗日战争史,跟你的同龄人聊聊战国的合纵连横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历史呢,因为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历史是从不缺少故事的。一个人物的历史可以引出另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引出多个国家的历史。只这些,就是一万零一天也讲不完,就更不必说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所带出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了。
5. 小时候不喜欢读历史书,现在大了为什么这么喜欢历史,对沉迷其中朝代更替,历史人物事件都非常感兴趣
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基础是已经知道并了解一个东西的一小部分,主观想要更深入去了解它。
简单来说
对于小孩,历史是故事,是课本,是考试成绩
对于成人,历史是事故,是经验,是智慧结晶
所以
小孩可能会知道历史,并不了解也不能理解历史内容
成人随着社会阅历增加,再去看历史类东西会更理解其中内容
最后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6. 历史书的好处
、增强修为。学历史能增加你的社会阅历,在遇到事情时拓展你的思维,拓宽你的知识面,增加你的判断力,明是非,知得失,做出最行之有效的决断。世界的发展是由每个人的发展所组成的,换句话说,你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你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大看小,你能把很多知识和思维运用到生活之中,给你带来更多的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提升,让你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也就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人茫然和无法选择的时候,历史总能给你很多指引方向,
二、开发脑力。学历史能完善你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侧面提升了你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启发了智能,开发了脑力。也就是说,历史学好,能让你什么都能学得好,学得更有效率。
三、增强内涵。学历史可以增加人的气质文化内涵底蕴,这里所指的是行业性的。无论什么行业,做到最后都是比拼和研究行业文化和历史,那么在行业中历史精通,就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为提高,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成熟厚重,你的人生也会得到更多机遇
四、锻炼性格。学历史能锻炼你的性格,培养坚忍的特质。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个人都有遇到危难的时候,学习历史可以锻炼你的决心和提升你坚强的心理素质,让你一步步走向光明
五、增强亲和力。学历史可以大幅增加你的亲和力。这就是前言所谓的学历史会聊天了,当然聊天只是一小角。你出去旅游,外出办事,找人洽谈,生意往来,了解各地历史、文化、发展、语言、纪闻、特产等等,都能跟当地人或目标群体拉近关系,也会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实惠与机遇
六、传承文化。学习历史可以传承文化。这一点听起来是很大的命题,但却随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对传承文化感兴趣或者就职于传统文化推动的人士。不知其以前,何知其以后?传统文化流失日益严重,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传统文化同样需要更多人去维护、去传承。
七、最实际的一点,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历史是必考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成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不但完善了自身修养,更能让世界更多的认识你,为你的人生添加更多的机遇和魅力。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学习历史给你带来的好处。总会有一个时刻,你会微笑着对自己说“还好,我了解。”
这里,我们赠送给不看重历史学习的年轻人一句话,这是一句无数影视、文学和生活中都会出现的台词——年轻人,好好学点历史!
7. 你为啥会喜欢看历史书
高中的时候我的历史老师长得特别好看,衣品还特别好。而且为人和善,每次特别耐心的给我讲题。真的是喜欢那门课的老师就喜欢那门课,从此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8. 从小就喜欢看历史书,是不是天生的
可能是天生对历史感兴趣,或者在这方面有些天赋你自己还不知道吧!可以继续看呗,各式各样的,当然正版的多涉猎最好。
9. 大人物为什么喜欢看历史书
普通人看历史是把历史当做故事读,好玩啊,这个人那个人,男人女人不男不女的人交织在一起,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事,为了权为了钱,为了女人为了男人,反正就是好玩。
为什么好玩呢,那是因为这些事情我们一般遇不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太少了,太平淡了,所以需要看看这些故事猎奇猎艳,否则生活没意思。这个好比吃,虽然理论上每天大排青菜你不会饿死也能吃饱,但是太单调,单调不美,所以需要换换胃口。哪怕吃吃咸菜罗卜,也比天天山珍海味要好,这个就是人的弱点和可爱之处。
大人物和我们小人物的心理不同,最大的不同不是他们多么有智慧,有能力和有领导力,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干的事情对于他来讲也是个新鲜的事情,是个特别特别新鲜额事,这个事情和他以前干的事情完全不同。比如当皇帝,这个没当上以前谁也不知道是啥工作,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他老子、姑父、奶奶可以教他,但是这个事情只有自己亲自体会了才能够明白其中的苦和乐。言外之意,他要干的事情就是和跳悬崖和跳楼差不多,没跳过楼的人当然可以想象跳楼是个什么意思,想象着自己跳下去是多么可怕,想到自己快要着地了就没办法想下去了,自己不敢想了。
所以为什么大人物喜欢看历史就是这个道理,他们看了历史书就明白这跳楼快着地的刹那感觉如何,反过来为了不跳楼又需要如何干。
大人物的恐惧心理很大,他们很害怕,他们害怕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也是大人物和平头百姓最大的区别。我们怕的东西我们自己都很明白,或者在别人身上多或多或少能估摸出道道来,但是大人物就没这么幸运啦!他们可能遇到的事情是别人没办法完全告诉他们的,所以他们就需要看书,在历史书中探究历史上的大人物的心理,以及应对某些事情的方法。他们看历史不是为了研究前人是如何处理一些事情的,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是如何处理自己的事情的,工作是干不完的,大人物早就明白啦!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这个大人物也早就明白啦!
就好比有个大人物特喜欢看《二十四史》一样,看来看去没看明白因为没找到和他类似的大人物可供自己参考,结果不知道跳楼的感觉到底如何还是跳下去了。
所以呢,大人物看历史不是为了娱乐,他们是非常严肃的,因为他们害怕,他们怕死了,他们害怕这个从来没干过的工作会不会害了自己,所以要看历史。我们普通老百姓呢,我们完全是为了娱乐,为了看热闹,各取所需,也是很好。
在美丽的国家“美”国,也是这样。新当选的总统最喜欢的书往往是什么林肯啊,华盛顿啊这些前朝的总统的传记,就是看看人家是如何当总统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看就看了,别以为你也和大人物一样就好了。
10. 为什么我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
这还不好么,有什么好问的.
看历史方面的书说明你喜欢有逻辑性的东西.
当然历史方面包含太多了,是历史档案还是历史小说还是历史研究论文类,这些差别就大了.
如果你真的喜欢看历史方面的,建议你去看看史记和三国志,很容易看也很有帮助.
有在喝个喜好就继续下去吧,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你的喜好给你带来了很多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