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家的起源在哪
寻根溯源
石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石石昔之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所载,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石昔,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石昔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2、出自他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时郑公子丰有子名公孙段,字子石。两者其后皆以字为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A、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改为石姓;
B、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乌石兰氏改单姓石;
C、据《后赵录》所载,十六国张訇督改为石会,冉闵改为石闵;
D、据《北史》所载,有娄姓改为石姓;
E、上党石姓,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F、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G、据《九国志》所载,万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
H、金时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改单姓石;
I、今侗、水、阿昌、满、拉祜、回、土家、东乡、黎、羌、蒙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石石昔。本名公孙石昔,字石,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卫国贤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杀掉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此时石石昔已告老还乡,为除掉州吁及其党徒,石石昔设下巧计,假陈恒公之手杀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即卫宣公。石石昔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纯臣。以后,石厚之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为石姓。其后人尊石石昔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卫国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后,卫姓已有在鲁活动的身影。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时,石姓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姓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五代时石姓在福建形成闽南望族。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初洪武年间,石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号
石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武威郡,西汉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2、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3、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4、上党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5、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堂号:
“徂徕”、“平原”、“思成”、“敦睦”、“三典”、“雍睦”等。
宗族特征
1、石姓来源既有汉,又有少数民族,但无论出自何支,俱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石姓相见都可言五百年前是一家。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河北乐亭石姓一支字行为:“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名人精粹
石申:战国时天文学家,他与甘德所测定的恒星纪录有八百一十多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有《甘石星经》。石崇:渤海南皮(今属河北)人,西晋权臣,以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而闻名于世。石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石敬塘:后晋建立者,历史上着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后世唾骂。石恪:成都郫县(今属四川)人,宋初画家,擅画佛道人物,其笔墨纵放,格调简炼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将。陈桥兵变,佐赵匡胤称帝,杯酒释兵权后,仅留虚职。石普: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名将。曾入川镇压李顺起义,后领兵与契丹、西夏作战。以功封河南节度使,后分司西京。石延年: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着名文学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诗风劲健,为欧阳修所推崇,文也劲健而善书,笔画遒劲,颜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号为三绝。有《石曼卿诗集》。石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宋代文学家,人称徂徕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善豪翰,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世,常以俚俗语写男女之情,有《金谷遗音》。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杂剧家,女真人。《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石韫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干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着《独学庐诗文集》。石达开: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的翼王,有勇有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进军和奠都南京以及率军西征中,屡败清军。
‘贰’ 石家的祖先在哪里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二、迁徙分布:
1、秦汉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时楚国有石奢,郑国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汉时有石商、石奋。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今属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阳)四处;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间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2、入闽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至五代时已发展成闽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间,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征黄巢而入闽,遂安居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被奉为入闽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迁入广东。明朝洪武年间石螽扈十五世孙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闽始祖世居开封南宫石桥头石德成迁福建长乐古槐镇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后裔分布长乐、福清、宁德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国,长乐中街已重建“河阳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国时期,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331年称帝,建号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历时10年而亡。
四、郡望堂号:
【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为其堂号。
【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叁’ 有关于石家大院的传说故事或历史背景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家族久居杨柳青,历时已200多年。从清中叶到民初,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从石万程开始发家到石元仕一代,为石家鼎盛时期。清嘉庆年间,石家已有良田干余顷,房子500余间,当铺13处,加上其它财产约值白银300余万两。石氏又有"兄弟联登"武举,其中一人考中武进士,被兵部授以官职,石家可谓有财有势。到清末民初,石氏家族四门之中,仅四门"尊美堂"石元仕一家,就有土地700多顷,地跨静海、武清、文安、霸县、安次、固安等县,另有当铺6处,银号、绸布棉纱庄、酱园、杂货姜厂、煤炭厂等多处工商、金融字号,聚敛着巨额财富。石元仕又结交官府、洋人,手眼通天。有民谣说:"杨柳青煞气腾腾,无有金銮殿,有瓦屋几层;无有真龙天子;有石元仁应涿;无有保驾的人。有保甲局服从。"李鸿章接见过一次石 元仕,石送礼银1万两。慈禧太后接见石元仕,封给四品卿衔,石元仕之妻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侄女。石与直隶省长曹锐(曹锟之弟)、与天津八大家和军政要人来往密切,石元仕71岁(1919年)死亡,大出殡时,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为之祭门杠。可见石家之显赫一时。
石家大院规模宏大。从北门估衣街到前门(南门)河沿街,长100米,宽7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 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从估衣街进石家大院北门,一眼看见长长的甬道。这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甬道两侧,并排五道门,10个四合院。四周还有佣人 住的配房。南头西拐有月亮门和影壁,直对河沿大街。
甬道西侧是五进四合院。从北往南第一院是内账房和北客厅。现在院内仍存汉白玉条槽卧狮形大山石一对。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家族起居寝室和女花厅。第五院是南书房,当时自设私塾,存书满屋。东边甬道有厨房、下房、车棚、马厩及护院男女佣人注所。
甬道西侧的五进四合院,从北向南第一个院是北客厅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门,木刻石雕最为精美。平时此门不开,只有达官显贵才走此门。一般人只走两侧小门。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鸳鸯大过厅。第三院是戏楼及南客厅。当年石元仕庆大寿在此唱堂会戏,是北方民宅最大的戏楼,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曾在此献艺。第四院南面是专门接待贵宾的花厅。清末石家在此设支应局与官府洋人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北面大厅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
石家大院全部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磨砖对缝,画栋雕梁,花棂隔扇,漆朱涂彩。据说乘柱门二九狮图的石鼓子就用了500两白银。二道门的八仙人门蹲是由两个工匠用一年时间才雕制而成。建筑设计都有寓意。如从南向北各门基逐渐升高,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又有三级石阶,意表"连升三级"。在前檐与山墙交界处,从山墙向院墙伸出条状青石一块,异于别家,意为"石"家高升。
设在石家大院的杨柳青博物馆,汇集了民间工艺的精华,展有名扬中外的杨柳青年画简史陈列、天津砖雕陈列、天津民俗陈列、石府复原陈列四部分。馆藏丰富,艺术精美,是海内外人士游访的胜境。
‘肆’ 石姓源缘:石家起源哪里有何典故
历史:石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三,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九。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康叔在卫,建立了卫国,史称卫康叔。卫庄公时,有一个贤臣叫石蜡,他的儿子石厚,参与了庄公儿子州吁的政变。石蜡大义灭亲,定计杀死了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迎立卫宣公。后来,石蜡的子孙就用石作为自己的姓氏。石姓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是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温石兰氏和乌石兰氏为石姓。石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后来大约从汉代开始,逐渐向南扩展,唐代时,进入福建,广东,明代中期,石姓开始进入台湾。石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武威,渤海,河南,平原,上党,广陵,永丰,漳州等。
‘伍’ 石家庄历史是什么
石家庄历史:夏禹时期,为冀州地。春秋时期,域内先后建有鲜虞国(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铺一带)、鼓国(都城在今晋州城西)、肥国(都城在今藁城区城西南城子村一带)。战国时期,鲜虞人建立中山国(都城在今平山县城北下三汲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属巨鹿郡(郡治今巨鹿县)。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郡治今元氏县西北)。
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划为河北省直辖市。
1978年7月,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8月12日,撤销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恢复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1993年6月30日,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位置境域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东与衡水市接壤,南与邢台市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位于首都北京西南方向,距离北京市主城区283千米。
南北最长处148.02千米,东西最宽处175.38千米。位于北纬37°27′~38°47′(误差±1′),东经113°30′~115°20′(误差±1′)之间,截至到2017年,石家庄市实际总面积13504平方千米(不包括河北省直管辛集市面积960平方千米),其中,8个建置区面积2220平方千米。
‘陆’ 石家村的村史简介
明朝初期石姓迁来居住,之后王、高、蒋等姓迁来合居,以石姓命名为石家庄,几经繁衍,形成村落,延续至今,皆无变更。该村历史悠久,周围风光迤逦,名胜古迹较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有3处。
‘柒’ 石家大院的景点历史
石家在杨柳青二百余年的历史,反映了石氏家族从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的过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氏先人即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干隆五十年(1785),从石衷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道光三年(1827),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宝福早夭,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中,虽也有勤勉上进、刻意经营者,但大多是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十一年(1861)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使得买卖兴隆,资产巨增。光绪十年(1884),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因而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鸿章和慈禧接见,并赏给他一个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确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
民国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岁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不料次年,石元仕即背生溃疽,体弱已极,很快故去。其出丧规模,在杨柳青地区可谓空前绝后,所耗财资,难以计数。加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难收,衰落之势初现。石元仕去世后,其家人即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定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力不凡,丧事必得大办,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俗称石家大院),加以保护,并拔资修复。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六年,投资560万元人民币,终于完成修复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