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着名的水利专家都有谁哪个最出名
于(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的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位管理洪水的领导人。他将以前的纯阻塞方法改为挖泥方法,并取得了成功。他十三年的水管理工作以及他三度不进屋的精神在今天受到了赞扬。他关于水控制的思想仍然值得学习。
Ⅱ 大禹和李冰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依靠群众;采用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着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
Ⅲ 唐代的水利专家是谁
孟简(?-823)字几道,唐朝大臣,唐代着名医学家孟诜之孙,着名水利专家。祖籍汝州梁县,后寓居吴中,为吴中人所称美(李观《贻先辈孟简书》)。
孟简自幼聪明,贞元七年(791)前后,考中进士,再参加博学宏词科(此科唐玄宗首创,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考试,榜上有名。九年,担任浙东观察使皇甫政的助手。十三年,随皇甫政入朝任职,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掌全国军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二十一年,转吏部员外郎(管考功考绩,主持考试)。元和二年(807)迁司封郎中(掌国之封爵,从五品)。四年,拜谏议大夫、知匦(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事。因论事与皇上不合,下放到常州任刺史。
唐朝时期,长江自镇江以下江宽水深,风大浪高,粮航行承受极大风险,以致粮船大多由南运河至润洲(今镇江)过江至对岸六圩入北运河北上。但由于奔牛以上河段地势高昂,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极为不便。
孟简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由于武进西北无通江大河,加上地势高昂,灌溉困难,农业作物收获无保障,农民苦不堪言。元和八年(813年),孟简征集常州郡内及附近的民工15万人,对北自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长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中间的旧河道进行贯通拓浚。工程期间,孟简亲赴河岸监察。河成,长四十一里,滚滚江水从此直达南注,入大运河,河水灌溉了四千余顷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温饱有了保障。同时,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入江,沿扬中大沙洲内侧夹江西航至润州附近过江入北运河,分流了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沿用至今。孟简因治常有功,唐宪宗李纯赏赐金紫衣服以表彰他,调回中央任给事中(负责官员的监察,直接对皇帝负责)。九年九月,拜浙东观察使(军政首长)。十二年八月,调回中央任入户部侍郎。长庆元年(821)四月,量移睦州刺史。二年,复为常州刺史。旋入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年十二月因病去世。
Ⅳ 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哪些
中国治水名人
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
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
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着名古陂塘灌溉工
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
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
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
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
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
渠。
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
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Ⅳ 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着名的水利专家呢
一:鲧(gun),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有了大禹治水。一说禹的父亲鲧没有天帝的命令,就擅自拿息壤治洪水,天帝就叫祝融将他杀死在羽山的荒野(据《山海经·海内经》)。屈原在《离骚》中说“鲧婞直以亡身兮”,大胆肯定了鲧的耿介正直。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红楼梦~芙蓉女儿诔》中也有相关描述: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郭守敬治水成功的经验有很多,主要有三方面:
1、郭守敬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郭守敬躬行实践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决定条件。郭守敬一生从事兴修水利事业,不畏艰难,注重调查,勤于实践,为后人所推崇。
3、郭守敬执着进取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重要条件。郭守敬在从事水利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执着进取的精神,使他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重要治水事迹:西夏治水,开凿通惠河等
Ⅵ 谁是我国古代的水利专家
郑国 修的郑国渠;李冰 修的都江堰 这都是非常有名的水利专家!
Ⅶ 七年级上历史 我国古代两位水利专家是谁
人教版提到的是第七课兴修都江堰的李冰;和第十三课东汉兴修黄河的王景
我教过四年初一。
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治水名人
1、大禹
禹(约公元前21世纪),父鲧,姒姓夏后氏,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着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李冰
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修建了二王庙,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4、王景
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
5、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
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着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Ⅸ 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王景
一、〔公元?年至八五年左右〕字仲通,乐浪住诌邯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章帝建元和中。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荣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明年夏,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三迁为侍御史,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卒于官。景作有《金人论》,颂洛邑之美,以阻迁都。又集各书所载卜筮堪与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二、〔明〕字景影,松阳(今浙江松阳)人。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初起家怀远教谕。建文召修高庙实录,为翰林侍讲。靖难后,进学士。博学能文章,善书。按历代人物碑传综表载王景(一三三六至一四o八)字常斋,松阳人。未知是否一人。
《续藏书》
三、〔约公元一八九o年前后在世〕初名怀芬,字兰生,福建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德宗光绪十六年前后在世。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举人。尝从蜀学使者校文,遍游蜀中山水。景着有《秋影庵遗诗》,传于世。
王景字仲通。乐浪郡■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
生;约建初八年(公元83年)后数年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水利工程
Ⅹ 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是谁
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比较出名的有李冰,郑国。李冰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水利专家。约在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的秦昭王末年任蜀郡守,在现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都江堰(古称都安堰湔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