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的历史
清朝(1636年-1912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1912年为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对外称大清帝国、大清国、中华大清国等,亦简称为中国。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1644年,清军由明朝将领吴三桂引领入关,打败李自成的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实质统治者。
历经康熙、雍正及干隆三帝,中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以武力迫使清廷开港通商,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起事严重打击了清朝国力,19世纪末的义和团排外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并导致随后的庚子赔款。晚清时期虽然有一系列变法图强,如洋务运动,但大抵成效不彰,直到末期的庚子新政才有较大进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若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其中努尔哈赤生前并未称帝,皇太极称帝后被追尊为太祖),历时296年。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268年。
建州女真与后金汗国
12世纪时期,来自东北的女真族曾南下入侵宋朝,建立金朝,后来被蒙古人所灭,女真人遭受了重大打击,除了留在东北的部份部落,这些部落后来又分为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15世纪初期,明朝加封建州女真的酋长为建州都指挥使,作为藩属。明政府又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当时猛哥帖木儿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后因叛乱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并并入建州卫。
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1586年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留的十三付盔甲,相继兼并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统一了分散在各地的建州女真部落。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两年后他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击败明军,并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城市。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红衣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当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
皇太极即位后,因为无法占领锦州及明朝大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遂降伏西边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的朝鲜王朝,最后利用反间计除掉明将袁崇焕,且五次攻入长城攻打明朝,以战争胁迫明朝求和,最后谈判破局,没有和解。1636年,皇太极先后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不久松锦之战爆发,八旗军大败明军并收降明将洪承畴等人。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
清朝入关及初期统治
1644年,李自成的顺军进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吴三桂于同年引清兵入关,大败顺军。之后多尔衮迎福临入关,并把首都迁到北京,而清军一面进兵西南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势力,一面南下消灭明朝残余力量。同一时间,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嵩在明朝陪都南京继位,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弘光帝在逃离南京中被清军逮捕送到北京砍头。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不久为清军所破逃亡海上。同时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的拥戴下于福州继位是为隆武帝,一年后清军攻降福建。并长驱直入攻下隆武帝之弟绍武帝的广州。之后朱由榔于肇庆即位是为永历帝,期间明军组织多次反攻并收复西南数省,直到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绞死。康熙初年清廷彻底歼灭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中国大陆反清力量随之肃清。至此仅剩下台湾明郑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残余明军;原明朝中国大陆疆域已全部为清廷控制。
清朝在消灭南方反清势力的过程中,联合了原明朝将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军和南明的军队。
多尔衮为福临的摄政王,颁布剃发易服,导致江南民众反弹,招来清兵的血腥镇压,如原明朝降将李成栋指挥的嘉定三屠、江阴屠杀,尚可喜指挥的广州大屠杀,以及南昌屠城等。另外,清初时期还出现了圈地和由此造成的投充。由于圈地和投充造成逃人的问题严重,多尔衮又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即逃人法。此政策激化了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为缓和矛盾,清政府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
1661年福临逝世,其子8岁的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即位初期玄烨智擒权臣鳌拜稳固皇权统治。之后康熙下令撤藩随即爆发三藩之乱,台湾郑成功之子郑经领军也趁势加入反清的行列。大臣们反对撤藩,但孝庄文皇后力挺康熙平叛,随后清军和三藩鏖战九年,期间二藩复降,清军也击败了反攻大陆台湾的明郑军。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同年,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攻打台湾。时郑经已死,台湾因多番内乱不少将领投降清朝。不久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占明郑控制下的澎湖群岛,郑经之子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降清,至此明朝残余努力建立的最后一个反清复明的基地被消灭,明廷灭绝。
康雍乾时期
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通常被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2]。这期间清政府先后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疆界;出兵准噶尔汗国和西藏,并入外蒙古、新疆、青海及西藏,使当时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除了原有的朝鲜、越南及琉球外,清朝又和缅甸、尼泊尔、暹罗等建立藩属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向清朝进贡。但此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其它国家来往甚少。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干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这个时代亦造就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红楼梦》的诞生,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至18世纪中叶,受清政府的“滋主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根据资料显示,在18世纪康乾盛世期间,欧洲仍然处于教派纷争和战乱之中。在此期间,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当时中国图景呈现在欧洲人们面前后,引发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甚至直到19世纪初,欧洲长时间的“中国热”。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3][4][5][6]
不过,盛世的背后亦存在消极因素。清朝严厉控制民间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多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如戴名世。文字狱的出现,使文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建筑文化和水平大异于前代;家具失去了朴实的传统,未能登峰造极[7];文人结社也受到严厉禁止。而清廷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多次强调以骑射为本,受儒家思想影响,亦逐渐禁止人民制鸟枪,在军事上走上了岔路。而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8]。故也有学者对康乾盛世持不同看法[9]。
据研究指出在18世纪欧洲曾流行“中国热”、当时欧洲人对清朝的形象普遍持正面、美好的态度的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声音。尤其到18世纪末,此时康乾盛世已进入尾声。[4]干隆末年英国曾派遣马戛尔尼出使清朝,在外交以失败而归国期间,副使斯当东见闻却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而马戛尔尼本人则认为:“人民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他不认为清廷有什么盛世,并认为清廷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清初以敢言而闻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所着《潜书》也曾描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
清朝衰落与民变
清朝从干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清高宗干隆皇帝在位后半期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率领万人,由文武百官迎接,声势浩大,并且大兴土木,盖了30多处行宫;另外清高宗也重用贪官和珅,利用工程及冤狱收取大量公款及贿赂。农民因这两件事而流离破产,再加上士大夫和地主兼并土地加剧,使更多农人失去土地,纷纷起事抗暴。江湖帮会亦借机起事,且多打出神秘旗号。
在各地民变中,秘密宗教组织白莲教于1770年代起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等人被处死。在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众叛乱,历时一年多。同时西南地区的苗族人也起事,结果遭清军以武力镇压。
到19世纪《南京条约》签约后,西方各国纷纷要求开港通商,使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规模最大。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自称耶稣基督之弟,受到上帝耶和华的启示,1851年于金田起义,于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遭到曾国藩、左宗棠组织的湘军、李鸿章组织的淮军抵抗;又企图攻占燕京,但失败。后来太平天国发生内哄。第二次西征后,太平天国被湘军、淮军等民团武力消灭,历时十四年。
对外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内地贩售鸦片,后来因鸦片贸易问题而于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之始。1858年,英法两国因为和清朝修约不成,遂找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又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俄国和清朝签订条约,取走部份东北的土地。根据这些条约,清朝除了割地、开港、赔款之外,各国开始在北京派驻使节,同时清朝主权也逐渐流失。
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主权问题而开战,为“中法战争”,之后接受调停,中国失去越南宗主国的地位,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因为中法战争于1885年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1886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英国仅答应代替缅甸照例入进贡中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于1894年为朝鲜主权和清朝发生甲午战争,战后签《马关条约》,清朝除了赔款之外,还割让台湾和澎湖,并失去朝鲜宗主国的地位和在朝鲜的租界。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和日本纷纷在清朝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但在另一方面,这些租界和与外国冲突产生的条约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之上不可侵犯的规则,并将西方的人权思想、司法独立、地方自治、法律面前平等、收入财产神圣不可侵,以及结社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引入中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民主制度建设。
维新运动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奕䜣和一些汉人官员展开为期30年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派且留学生。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当时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击败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于1895年上书清德宗光绪帝,要求进一步变法维新,清德宗在康有为的影响和帮助下实施戊戌变法,但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弹,维新103天就结束,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慈禧太后以清德宗“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将清德宗软禁在中南海的涵元殿,包括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被处决。后来义和团发动庚子事变,屠杀洋人,破坏和抢夺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此事件得到慈禧太后暗中支持,慈禧更曾一度向各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遂败,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
清末时期
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在中央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又颁布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中国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廿一日),福建省在福州东街文昌宫簪堂成立咨议局筹办处,议定每月集议两次,并于8天后上奏中央政府咨议局筹备的工作。农历九月开始编写选举人名册,按《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中的标准确定初选选举人并开始进行议员选举,选举时间截至到1908年农历六月十六日。该年亦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政府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清廷在1911年5月组成了由庆亲王领导的第一届“责任内阁”,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而在1917年张勋又曾组织辫子军,于北京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以失败而终。
㈡ 清朝有什么辉煌历史
对外签定的羞辱条约最多,割让的土地多,赔款的银子最多!其他好像没啥光辉事迹了!不过清朝修了四库全书,出了个(扭骨碌)和绅,清朝皇帝都是起的此鸡早,睡的此狗晚。皇帝勤劳都是死干死干,干死也白干。望采纳
㈢ 清朝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清朝对于中国贡献。
一、是营建大清帝国.中国少数民族营建大一统皇朝的只有蒙古和满洲,"康乾盛世"的清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是奠定中国版图.东临大海,南极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跨大漠,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余万平方公里.
三、是多民族的统一.清帝系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同汉族皇帝有所不同,清代民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
四、是创制满洲文字.当时东北亚通古斯语诸民族均无文字,满文创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大事.现存满文图书1000余种,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其数量与价值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拟的.
五、是编纂文化典籍.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律历渊源》,《无圈点老档》(又称《旧满洲档》),《满文老档》等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历史文献.
六、是英杰人物辈出.在中华历史人物星汉中,满族是55个少数民族里贡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最多的一个民族.
七、是中国人口激增.清道光时人口突破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八、是吸收外国科技.玉米,白薯普遍推广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西方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
九、是兴建皇家园林.满族是游猎民族,继辽,金,元后,在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国家一统,国库丰盈,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在北京有"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在京外有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等,将造园艺术推向中国皇朝园林史上的顶峰,并留下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
十、是保护历史文物.多尔衮一反历代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做法,对故明燕京紫禁宫阙下令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纵观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
㈣ 清朝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奠定中华版图。 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汉朝版图很大,唐朝版图也大,明朝版图比较大,但是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就是清朝对它做管辖的版图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是“康乾盛世”的时候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统一多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把多民族统一起来,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清朝从东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东南,可以说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创造满洲文字。清朝创制满洲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东亚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个东北亚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清朝之前没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创制了满文,才把整个东北亚满-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记载下来,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大贡献。
编修文化典籍。把散藏在民间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过层层官吏把它收集起来,重新把它抄录了,汇集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对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㈤ 清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何贡献或作用
1、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清朝的多民族统一,在东北地区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这个地区的统一。
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问题也解决了。西南部主要是西藏,清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军,册封达赖和班禅。
2、奠定中华版图。
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
(5)清朝留下了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清朝的消极方面:
清朝从干隆开始闭关锁国,以“天朝上邦”自居,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科学进步,导致技术落后,奠定了为后面挨打的基础。
清朝还实行文字狱,主要是针对汉人的打压,手段十分残酷,文字狱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日趋腐朽、没落的表现。
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的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无数,特别是慈禧统治时期,丧权辱国的条约签得手都麻木了,让中国陷入了近代史上屈辱的一段历史。
㈥ 清朝的历史
清朝历史(1616年—1911年)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共296年。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1]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干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干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1]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