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邻水廖氏入川有多少年历史

邻水廖氏入川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09 22:15:18

Ⅰ 廖氏姓氏来源是怎样的

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6、赐姓或其他。清干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着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繁衍播迁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廖姓郡望有:1、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堂号:“汝南”、“中乡”、“果烈”、“紫桂”、“武威”、“世采”、“垂裕”、“清武”、“崇远”、“承�”等。�

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名人精粹 廖扶:襄阳(今属湖北)人,东汉学者。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廖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廖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着称。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廖刚:顺昌(今属福建)人,北宋崇宁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着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着有《归田集》。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廖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廖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廖谨:浙江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廖惠: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廖燕:曲江(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着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着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廖寿恒:江苏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着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着名经学家。着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廖仲恺:广东惠阳人,着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后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廖承志:廖仲恺之子,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廖容标:江西人,历任党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

Ⅱ 廖姓的来源 历史上的廖氏名人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二、迁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中也有廖氏。汉代有廖氏,为巨鹿太守,其子孙有的留居当地。三国时,襄阳人廖化,任蜀汉右车骑将军,其子孙有的在四川定居;临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晋代有隐士廖棠,为将乐(今属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术知名的廖冲,为桂阳人。由此可见,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迁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两次迁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华、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同时又有许多人徙居广东,分为大埔、梅州、兴宁、蕉岭、五华等支派。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另外还有:"汝南"、"中乡"堂号。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四、历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着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冲:南北朝梁国湘籍儒士。

廖抉: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刚:号高峰,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36岁时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
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Ⅲ 廖氏家族与缪氏家族的由来。

我也姓廖,但我不是很了解自己家族的发展情况,我觉得应该不是吧,好像廖氏家族的跟黄氏有一个共同祖先。【廖】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基本上黄、廖两姓起源有点复杂,也就是说有很多起源及分支,但是有一只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颛顼。【黄】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缪姓属地:兰陵郡,今山东峰县一带。
缪姓源出于赢姓,是春秋时秦国的秦穆公之后。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古代“缪”、“穆”二字同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常被写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其谥号为姓,称为缪氏。
如皋缪姓迁入年代久远,其源不详。至今如皋境内以缪姓命名的村庄有:缪家庄、小缪马庄、刘缪庄、桑缪庄、小缪家庄等8处。
缪姓大门楹联为:“上书论事,出俸济民” 、“二贤世泽,鼎甲家声”。楹联典指明代天台人缪恭,精通《春秋》。明孝宗下诏书征求直言,他以诸生身份上书议论卫神器(帝位,政权)、崇尚儒学等六件事,指责时政。宋人缪元德,任抚州知州,为官宽厚仁爱,曾用自己的俸禄建米仓,赈济饥民。“二贤”指宋代晋缪播及其从兄缪胤,时人称之为“二贤”。

Ⅳ 廖氏家族的起源

中国廖氏家族来源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干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着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历史名人
廖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着称。
廖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着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惠:四川省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燕:曲江(今属广东省省)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着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着有《归田集》。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着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着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着名经学家。着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仲恺:廖姓名人中最着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广东省惠阳人,着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荣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着。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将领。湖南省邵阳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廖容标: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解放军将领。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郡望堂号

Ⅳ 两广中廖氏家族祖宗发源那里

江苏省

海属两灌地区廖氏 高祖原定居苏州市阊门廖家巷,清康熙年间,迁江北海州府辖区西南廖沟居住。廖沟今属灌南县。人口分布于汤沟镇汤沟村、金星村、白皂乡白皂村,连三村廖庄、张家店镇大前村等地。自高祖体字辈至今已传11世。

浙江省

平阳县廖氏 平阳处于浙江南部,西邻福建,东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揽山海之胜,是鱼米之乡。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玉苍奇峰,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平阳、苍南两县,今属温州市。平阳、苍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岭、内塘、廖(土羊),共计3万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琼公派下迁入。迁入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至37世。

泰顺县廖氏 聚居泰顺县大安乡北底后样村。开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县,为花公18代裔孙。

永嘉县廖氏 居永嘉县城东北杭郭村。开基祖镇七,原籍福建建宁。

江西省

丰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入丰城湖塘乡定居。其他还有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境内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区,约2500百户,万余人,分布在204个自然村。多为宋代迁入,主要来自湖南、福建长乐、甘肃凉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两个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宁都光景的9世孙,宜春廖氏的开基祖,有12个支系散居在全市15个乡镇,有的已传至36世。

万载县廖氏 居万载白良乡范塘。始祖俊文,字彦章,生于唐元和二年(807),卒于唐大中元年(847)。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初居龙江(即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宋天圣年间迁居现址范塘。

奉新县廖氏 属湖南衡阳廖氏分支。宋代廖择,字从善,在奉新为官,有善政,奉调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于奉新,发展成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为西关清河郡廖氏,一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寿郎,是宁都县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孙少四郎的长子,于宋代景炎年间迁入瑞金。已传至29世,约有 2000多户,1万余人。武威郡廖氏,开基祖起兴,字席麟,系花公传下24世裔孙(徽公房),青年时期由粤人赣,在瑞金成家立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于都县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后代,也有从福建迁来的顺昌廖刚的后裔。居住在于都的廖崇德的后裔,有的其祖先从福建迁入,有不少是广东兴宁县开基祖德源的后裔,从广东迁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张天窝、上北乡油麻坑、山塘窝、西乡坳背、南乡李坑、南乡新居前、下北乡珏田村、马安大坪脑、贡江镇蔬菜场等处。

兴国县廖氏 兴国县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后裔。友麓任兴国县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传至42世。兴国聚景堂廖氏,开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现已发展到花公第35世。

萍乡市廖氏 萍北廖氏,清顺治年间由新余徙来,始祖期祥系凝公30代孙。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后裔。

宁都廖氏 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阳迁入,始居西门鹅鸭塘,后迁清泰乡麻田、汉源之间。后分流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现有人口约42000多人。

石城县廖氏 全县廖姓人口约万人。清河郡廖氏均从宁都迁入。还有先后迁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镇、横江镇、小松镇、琴江镇、大由乡、木兰乡、龙岗乡等城镇乡村。

会昌县廖氏 自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一支廖姓家族进入会昌开基创业,至今已有790多年的历史。其间先后有36支廖姓家族从福建、广东和省内县外徙居会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中的小密、洞头、高排、文武坝、中村、麻州、白鹅、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晓龙、永隆、湘江、筠门岭等15个村庄。

寻乌县廖氏 分别居住在县城以南的留车和县城以北的澄江两个镇的5个自然村。石碣村现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间,由花公传下的第8世孙文兴从广东平远县迁来。族亨村,明成化年间由福建武平迁入,开基祖是廷卓、廷兰。桂岭城下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开基祖是汉玉。北亭村,明朝末年迁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岭水东村,明代大六公为避祸乱,从福建汀州迁入开基立业。

Ⅵ 贵州廖氏寻找起源及族谱

【廖姓起源】
一、出自颛顼后裔。
1、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ān xù 专旭),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飂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飂伯高把“飂”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飂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飂”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着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è zhì 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着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ūn yù 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黄色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黄色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黄色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黄色,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ù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ái 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 竹)继位。不窋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着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 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着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ǒu 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佑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据《台湾省通志》载:清干隆二十三年(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着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仑)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

Ⅶ 清朝廖氏进士

整理完之后...发现比我想象的多啊。
顺治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联翼(生卒不详)字云升,清湖南衡阳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初,为孟津知县,肃清境内奸宄,民得安居乐业。县逢蝗旱之灾,饥民流离,捐俸施粥赈饥,全活甚众。楚南用兵,孟津为调运通途,他经办得法,民不知扰。以功升内阁中书。离孟津时,士民攀辕号送。致仕归,卒年76岁。着有《鹿野园诗文集》及《诗经解》等书行世。
2、廖观 五宅第十四世祖廖观顺治十八年 (1661年) 高中进士。五宅第是惠州一个保存尚好的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因功武村廖氏四世祖廖兰窗之五子云谷(明代秀才)在此开居,故取围名为“五宅”。
康熙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弘伟 康熙九年第三甲进士。
2、廖必强(1619~1694),字千能,号荷柱,清代广西全州恩乡鲁荐村(今两河鲁水)人。聪颖好学,十岁以文名誉满乡里。然屡试不中。清康熙九年(1670)他已51岁才得中庚戍科进士。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为广西巡抚郝浴知其才,聘请他担任广西通志总裁。因他编纂通志有功,郝浴赠他“三江文献”和“学富缥湘”两块匾额,以表仰慕。后隐居不仕。逝后,乡人尊称他为“靖献先生”。着有《汗漫诗集》四卷。今已失传。
3、廖琬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进士,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4、廖赓谟 康熙四十二年二甲16名进士。任职过四川提督学政、山西学政。
雍正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必琦(?-?),字荔庄,福建莆田人,为清朝政治人物。廖必琦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第三甲进士。后由额外主事改庶吉士。曾修《莆田县志》。
2、廖贞,生卒年不详,字廷干。清代归善县(今惠城区)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任贵州的平越、锦屏知县。好读书,识时务,精明能干。写作勤奋,着有《易经讲义》、《诗经讲义》、《书经讲义》、《太学讲义》、《中庸讲义》、《论语讲义》、《孟子讲义》、《离骚注释》、《杜诗注释》、《撷秀楼诗》、《黔游草》、《罗浮唾语》等。历任贵州黎平府平越县知县、锦屏县知县。每到一处上任,他都均徭役,扶贫困,深得民心。为官军镇压苗民起义献计献策。因父丧,辞职归家。后再不出仕。老死于家,享年63岁。
干隆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鸿章,字南崖,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干隆二年(1737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掌教苏州紫阳书院。
2、廖瑛,字璞完,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干隆二年(1737年),登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
3、廖方莲 干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进士。
4、廖运芳,江西龙南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干隆七年,登进士。曾于1753年接替乔守仁任嘉定县知县一职,1757年由潘涵接任。
5、廖乘时 干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进士。
6、廖淮,福建建宁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干隆十年,登进士,担任礼部主事。
7、廖玉麟,福建闽县人,中国清朝官员。廖玉麟为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进士。干隆四十二年三月(1777年4月)由福建邵武府学教授调任台湾府儒学教授。
8、廖占鳌 会昌人,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三甲进士。任职过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
9、廖怀清,字芬堂,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登进士,授开建县、感恩县知县[1]。
10、廖连 干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三甲17名
嘉庆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方彦 湖北汉阳府汉阳县 嘉庆六年辛酉恩科三甲最后一名进士。
2、廖鸿荃,初名金城,字应礼,号钰夫。福建闽县人。慈善家廖封之子。嘉庆十四年已巳(1809年)榜眼。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修《大清一统志》,由穆彰阿、李佐贤、泮锡恩、廖鸿荃、龚自珍等主持。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官至工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时议改河道,朝命鸿荃往勘,不久坐事夺职。与陈维英相善。再起官太常寺卿,卒谥文恪。
3、廖鸿藻 福建闽县人 字应祉,从小善于写文章,16岁就中举人,2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江西督粮道兼兵备道,先后几次主持四川、江南乡试。他任的江西督粮道,被视为肥缺。他廉洁奉公,革除粮道管理的弊端,诰授中议大夫。他素与林则徐几个挚友棋酒往来,怡然终老。其性格很好静,终日坐在厅堂毫无倦容。享年72岁,着有《弈戒四章》。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二甲进士。
4、廖鸿苞,福建闽县人,号竹臣,少年时十分聪颖,文章写得好,且工书法,笔姿险劲,常和弟弟吟诗作词,着有《世彩堂同馆赋钞诗钞》、《竹臣诗草》。嘉庆丁丑(1817年)年他中进士,授江苏阳湖县升太湖同知。湖中多盗匪,廖鸿苞采取宽严并济的策略,平息太湖盗匪的猖獗活动。上司器重他的才干,调其署扬州府知府。任上廖鸿苞体恤民众疾苦,尊重知识分子,人称其有古循吏之风。逝世时,林则徐题挽联痛悼。
5、廖文锦,号邵庵,十岁能诗,时人目为神童。嘉庆十六年进士,授国史馆编修。历充国史馆纂修提调,文渊阁校理,南阳知府,署南汝光道台(从三品官),屡平冤狱。道光元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曾为南阳武侯祠大殿题匾“隐居求志”。有《佳想轩诗钞》
6、廖甡 龙津 进士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工部主事。
7、廖运发 江西省龙南县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
8、廖重机,号莘堂,临桂人。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进士,任平阳知县。
道光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笃材(1786—1850年),号介眉,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桂山围村人。少时聪颖过人,嘉庆十年(1805年)考取邑庠。道光元年乡试中举。道光三年(1823年)殿试中进士,敕封文林郎。道光十年被授为雷州府学正堂。在职期间,秉公办事,竟遭人诬陷,经朝廷派员调查,澄清是非,赞他是“清白无瑕之玉”。后死于任内,葬于家乡桂山围。
2、廖翺,广东南庄龙津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道光六年,登进士,授山西定襄县知县。
3、廖惟勋 福建省永定县 号椅城,道光十三年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调贵阳府加道衔,署贵西兵备道,历署西安、铜仁、都匀知府。
4、廖朝翼 四川荣县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二甲十三名进士。
5、廖为庸,字静常,号鞠裳,冯川镇人。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恩科领乡荐。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登三甲第三十三名进士第,分发山东即用知县,后丁艰归里,卒于家。
5、廖宗元 1810年-1861年),字梓臣,清朝官员,湖南宁乡县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中式张之万榜三甲第五名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浙江,历任仙居、德清知县。不久因丁忧归里,居家五年。期间太平军进入湖南,宗元协助团练,捐输军饷。咸丰六年(1856年),随吉安守黄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论功加同知衔。
咸丰九年(1859年),至浙江,并在归安任职。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进逼湖州,宗元率军守城解围,晋升同知,加知府衔,因积劳成疾,手足偏瘫,民众自发为其焚香祈祷。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绍兴,城破身死。巡抚左宗棠将其事上奏,朝廷追赠宗元太仆寺卿衔,按例抚恤,并在绍兴府城建立专祠祭祀。同知《宁乡县志》将其列入《忠义传》。

咸丰朝历年廖姓文进士
1、廖秩玮,江西德化县(今江西九江)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咸丰二年(1852年),登进士。咸丰七年(1857年)接替陈庆长任华亭县知县一职,咸丰九年(1859年)由赵秉镕接任。
同治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坤培(1816-1894),字伯厚,号西崖[1]、西岩[2],四川省宁远府会理县(今四川省会理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同治元年,登进士二甲六十三名,改翰林院庶吉士[3]。次年,任翰林院编修[4]。同治六年,任贵州乡试正考官[5]、贵州学政[6]。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生于今撒莲乡。 其父廖朝宗,以医为业,同治《会理州志》称其“通轩岐之术,临症谨慎,病愈不计谢赀。处乡邻不露圭角。人将构讼,即为排解,而人不知其好。”坤培自幼励志读书,勤奋聪颖,学业日进,“文章秀丽,弱冠为名诸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参加四川省乡试,得甲辰恩科副榜第三名。之后,随家移会理州城,“仍闭户勤苦,朝夕不辍”。咸丰元年(1851),中辛亥恩科第19名之举人。同治元年(1862),中壬戌科第42名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由内阁大挑,外任湖南省知县,旋改任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1867),外放贵州省乡试主考官,旋任贵州学政使,职掌全省教育和人才选拔。廖坤培在学政使任内,“所取多名下士,其后历显宦,任封疆,时称为得人”。在贵州任职二年后,于同治十年(1871)前后,又被调回京城,再入词馆,历十余年。正要改任廖为御史时,因母丧,闻讣返里,辞官告老还乡。后廖坤培主讲金江书院(会理中学前身),培养本地人直至逝世。 廖坤培着有《寄云山馆文集》12卷、《困斋诗稿》8卷、《中兴挥尘录》4卷、《星轺游记》2卷、《视学劝士录》1卷,今均无存。同治《会理州志·艺文志》载有其诗《迷易道中口占》4首。 光绪《会理州续志·艺文》收有廖坤培逝世前一年所作七律6首,诗前小序是:“癸已(1893年)夏日,七十晋七初度,适当重游泮水,子侁亦入州庠,赋七律六首征和”。廖坤培有子五人。均经科举入仕。长子倬,字由云,任盐提举;次子侃,字亦陶,任直隶知州;三子仪,字凤楼,任清廷工部主事;四子俊,字义臣,由廪贡授广西象州知州;五子侁,附生出身,候选县丞。 光绪二十年(1984)廖坤培病逝,终年78岁。
2、廖镜明(?年-?年),字洞秋,四川省邻水县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三甲第71名进士(1863年),曾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山西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记名御史。
廖镜明由廪生中式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同治二年(1863年)中式进士,以部属用签分户部。同治八年(1869年)学习期满,奏留。光绪七年(1881年)补户部山东司主事,九年(1883年)补山西司员外郎,十一年(1885年)11月补陕西司郎中。同年可任繁缺知府,11月24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朱笔圈出照例用。据《越缦堂日记》光绪十二年四月十八日:“阅今日点用御史名单:自第一名至十六名止,光甫(即胡仁耀,胡愈之祖父)及金忠甫(即金保泰,同治十年进士)皆得记名,徐亚陶(即徐宝谦,光绪六年进士)名在十八与十七之户部廖员外镜明、二十之户部吴员外澍霖(同治元年进士),皆不得用。三君皆年七十有余矣”。
3、廖寿恒(1839—1903),清末大臣。祖籍永定青坑,后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字仲山,晚号抑斋。同治二年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光绪十年(1884年)署刑部左侍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二十三年晋升刑部尚书,25年调任礼部尚书(正二品)。中、法战争中,曾力主筹饷制械,抗击法国侵略军,巩固西南边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军机大臣学习行走。次年1月24日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约康有为问话,曾询及变法的方法步骤。“戊戌变法”期间,助康有为向光绪帝送书递折,传达光绪帝的“上谕”,促进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病退职。有《廖宗伯奏议》。
4、廖鹤年,咸丰壬子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进士。拣选县知县议叙五品衔。
5、廖寿丰(1836—1901年),号谷似,同治十年进士。光绪七年(1881年)授浙江督粮道,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贵州按察使,光绪十六年(1890年)授福建布政使,旋调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浙江巡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推行新政,开蚕学馆和武备学堂,试行内河小轮船航运,请设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退职后捐银3000两,创办新华书馆。
光绪朝历年廖姓进士

1、廖廷相 (1842~1897年)字子亮,又字泽群,广东南海人。
清光绪二年(1876年[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假归后不复出,历任水陆师学堂总办、惠济义仓总理、南海保良局总理、金山书院、羊城书院、应元书院、广雅书院山长,又任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学长10余年。广东英俊之士,多出其门下。粤督张之洞开广雅书局刊群籍、廷相总司校集。会典馆修舆图,饬直省重绘,粤督李瀚章请廷相主理其事。廷相少从番禺陈澧专课经学,尤长于音韵之学。群经中,精研三礼,着《三礼表》一书。析粤东水道源流派别,着《粤东水道分合表》二卷。居京师时,撰《顺天人物志》六卷。还着有《经说》、《韵学》、《诸史扎记》、《金石考略》和文集等若干卷。
2、廖熏,江西省宁都直隶州石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238名。殿试登进士3甲第30名。同年五月(6月3日),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1]。
3、廖骧,福建省龙岩直隶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32名。同年五月,着分部学习。
4、廖国琛,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72名。同年五月,着分部学习,后担任中牟知县。
5、廖镜伊(1831年-?年),字伯冶[1],号雪门,四川省邻水县人。光绪六年庚辰科三甲第178名进士(1880年),曾任四川省昭化县教谕,贵州省天柱县知县[2]、夔州府教授、西宁府知府。
6、廖凤章,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二甲79名。同年五月,着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7、廖允儒,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商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18名。同年五月,着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1]。
8、廖基钰,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2],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3]。
9、廖鸣龙,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65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1]。
10、廖佩珣,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02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11、廖振矩 廖保龄之侄廖发龄之子。桂林市平乐县榕津人。官至兵部侍郎,封中宪大夫,中义大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02名。
12、廖笠樵,名毓英,是廖氏福州家族最后一名科举进士。生于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光绪甲午年中亚魁,1903年中进士,为直隶宛平县知县,因精明能干,在京城办案有功,保四品衔,补用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廖笠樵目睹了甲午惨败、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等,爱国心切,痛恨清廷腐败,官场龌龊。1908年他毅然辞去官职,告退回乡。这年他47岁。
宣统年间唯一的廖姓进士,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后科举废止,廖炎是游学毕业进士。
1.廖炎(1882年-?年),字企周,四川省华阳县人,清附生,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工科进士。(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后科举废止宣统二年(1910年)游学毕业进士,)

Ⅷ 福建廖氏家谱

说闽南话,应该是安溪过去的。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 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4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上苑廖氏
廖俨入安肇基上苑娶黄氏、郑氏、周氏、陈氏,生八子:长曰泰,字君平,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授义勇将军;次曰该,字君盛,约于后汉乾祐二年(948年),授义勇将军;三曰评,字君善,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清源将军;四曰庭诲,字君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平海将军;五曰惮,字君太,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探花及第,后舍官入寺修行;六曰环,字君实;七曰坦,字君宽,后梁时授义勇将军;八曰瑀,字君玉,号金精,后唐时封国师。长房、三房定居上苑,五房出家修行,其余各房因仕途迁往浙江、江西、台湾等地。
上苑是安溪廖氏的发祥地。上苑廖氏至今已传四十世,分为美井派、后塘派、厚家派,后裔衍播于官桥、魁斗、城厢、凤城、蓬莱、虎邱、湖头、剑斗等乡镇。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廖广德从上苑深格迁往蓬莱鹤前村桥仔坑,任朝真寺主持,其后辈专理当地各项佛事。民国时期,廖修忠等因经商从上苑迁居湖头街。
上苑廖氏自九世起陆续外迁。九世孟、迎泰、如迁居浙江,其中孟任平阳县主簿,迎泰派系仕途显达。十世德远任长泰县尉,居长泰县。十七世拗,字士华,迁居浙江。十九世资安迁居惠安县土寨,资龄迁居台湾,志迁居龙溪县。二十世真远迁居浙江省瑞安市及厦门海沧。二十一世新发、新华迁居浙江省苍南县廖家坪,昭阳迁居南安县翔云。二十五世应其迁居浙江省平阳县。二十八世豪生迁居南安县下都,雄生迁居南安县东田,显生迁居厦门市山场,日石迁居台湾,其后裔于20世纪90年代回乡谒祖,捐资重修东林祖祠。美井派六房二十五世毓秀,二十六世启朝、启吉、启元、启尾迁居浙江省温州。二十八世维简迁居江西省,天英迁居厦门市;二十八世维多、二十九世喜、送、来、进、才、到、尝、俦、向、用、枢、三十世天然、天受、天竹、天必,三十世马忍、心奏、向、高、缪、三、窕、铜、孙胁、姜、希、额、幼、桂、元、宁、亦等相继于清雍正、干隆年间迁居台湾。三十世至三十八世,于清末以后,不少廖氏族人因谋生、经商、求学、工作而迁往国内外。迁往国内的有泉州、厦门、福州、西安、贵州、北京、江西、广西、上海、内蒙古、台湾、香港等地;迁往国外的有印尼、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都成立廖氏公会。
善益廖氏
元大德年间(1279~1307年),十三世廖廷琇(号洪山)从上苑分居犀山下,建善益大宗祠,繁衍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四个村,廖廷琇为善益廖氏始祖。至二十一世,廖氏从善益迁居虎邱镇湖西村水办。两支从善益迁居城厢镇雅兴村廖边。
善益廖氏自二十二世起陆续外迁。长房新厅派二十二世齐迁居仙游县。二十四世敷志迁居广东。二十六世胤秀迁居崇安县、衍江西。长房顶第派二十四世仰取迁居南安县,细仔、仰和迁居浙江省温州。二十五世应春迁居泉州。二十五世心举、心兹,二十六世明尽,二十七世彬阳,三十世翠峰、克让、克配、克相、克喜、克榜,三十一世大滚、大节、成春,三十二世先钦、晋恭、神霜,三十三世永河迁居台湾。三十三世永建迁居泉州,永谟迁居厦门。长房中厝派二十三世季仔、尾治迁居南安。二十八世交政迁居福清。二十八世禄道、三十一世丽水、仕列、金星迁居台湾。长房二思敬派二十八世成锁,三十世满乡、可对、簪英,三十一世冬启,三十二世神鑫、江河、嘉熟、光贤、含蕊、三发,三十三世克秋,三十四世夏春迁居台湾。长房三祖治派二十一世天养,二十四世毓芳迁居温州。二十一世天进迁居德化。二房二十三世东朔、东周兄弟迁居福州。二十五世忠秉迁居晋江。三房二十二世素采迁居温州,二十三世道焕迁居广东省潮州市。四房二十一世妈祖迁居厦门市同安区进美山。二十三世发仔、升仔迁居广东,弼仔迁居德化,一贤迁居永春。二十四世五仔迁居温州,有进迁居晋江。二十五世观宝、观用迁居温州,平剩迁居台湾。二十六世仕香,二十七世孝光,二十九世必色迁居台湾。三十三世文兰迁居鼎美。五房二十三世一交迁居南安,新民、化民迁居乌秋。二十六世契英迁居温州。三十三世祥迁居台湾。六房二十一世玄祖,二十二世孙宁迁居南安,天华、天恕迁居永春。自三十二世至三十六世迁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比较多。
尚卿欧阳廖氏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欧阳德安自南安县东田徙至安溪尚卿新楼开基后,至三世长房石轩(1473-1560年)繁衍翰卿村后湖、大书房、杉林、旧圩、坝头、慕头、东山,新楼村仓前、儒林、南斗、小溪、加封、东墘、新宇、德塔,灶坑村高美寨和灶美村高婆仑。二房石斋(1477-1540年)迁往江西。三房石峰(1486-1554年)繁衍新楼村长林、月山、天师宫、新楼、南山、溪坂、下垅、边墘、井兜、溪心和徐州。三世石峰之孙从吾,迁居剑斗镇举口村。石峰之三孙秦,号举吾
(1534-1587年)、九世从善迁居尚卿乡徐州村。十一世知美自翰卿迁居灶美村高婆仑。民国7年
(1918年),剑斗举口村廖姓一支迁居剑斗潮碧村。十二世心斋于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往湖头街开设药局,店号“荣元斋”。其店联:“荣卫有方功参造化;元精克补术绍岐黄。”世代行医,祖传秘方“养脾散”,曾畅销县内外及东南亚等地,长盛不衰,其后裔部分定居湖头街繁衍。
尚卿欧阳廖氏自三世起陆续外迁。三世石斋至九世有一支迁往江西。三世石轩之玄孙而上(1574-1642年),官至中宪大夫,迁居泉州北门。三世石峰之子带溪居新楼长林。五世金峰后裔居新楼、溪坂、溪心、岩兜、下垄、南山、华林、边墘、月山、天师宫。三世石峰的六世孙魁麟迁居宁德市飞鸾镇梅田塘田,魁守迁居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峡口莲花山鸳鸯桥,魁瑶(字子池)迁居宁德县二都榕溪村建碗窑。大宗二房八世子盈(讳粮),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居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牛吞湾。九世奋芙之子盛迁往浙江省温州,万英之子梁迁往台湾。一支迁居沙县富口镇白海口村,一支迁居永安县安沙镇,一支迁居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土迩(字兆远),于清干隆中期迁居台湾琅峤。清源、文御、文偌于清道光初迁居台湾琅峤。德月、清团于清代迁居台湾八分寮。清嘉庆至宣统年间
(1796~1911年)一支迁居印尼巨港,已繁衍6000多人;一支移居占碑,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迁居新加坡,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迁居马来西亚,已繁衍数千人。
剑斗镇举口廖氏,成玉、六世卫庆、卫储、卫成、卫瑞(字伯图),于清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居台湾北路新庄。八世宗富昆仲迁居政和县三里亭。十二世昭府、昭砚等迁居马来西亚。
魁斗溪东廖氏,宋庆元六年(1200年),上苑厚家派廖氏迁居魁斗镇溪东村龙头角落。其长房长有五兄弟,其中二房迁居台湾;四房迁居浙江温州。
凤城廖氏,新中国成立后,安溪廖氏各支系一些族人因工作、经商等原因,先后迁居凤城镇,主要分布在北石、凤山、小东、朝阳、上西、祥都、凤明等居委会。
安溪县廖氏人口分布
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廖姓共21969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12位。分布全县9个乡镇,其中以官桥镇最多,尚卿乡次之。

Ⅸ 我们廖氏祖宗从江西临江府迁移到什么地方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
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
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
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
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
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两晋南北朝时期,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末代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84位。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人口近420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2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湘、四川、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
在600年期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回迁。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赣、闽台、安徽西南、湖北东南、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贵州西部、云南东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陕甘南段、青海东南、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江,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阅读全文

与邻水廖氏入川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