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孤竹国之迷
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关于“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
目前学术界对孤竹国名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三是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它是氏族图腾。
关于孤竹国建国的时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待考),约公元前1600年。
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三说根据《卢龙县志》所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从此史籍不见孤竹国记载。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才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其活动踪迹继续留在华夏的历史上约千年之久。
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
其二,姻亲关系。
其三,边境安全的需要。
三千年前,今河北省东北部属孤竹国。孤竹,是怎样一个国家?因史料阙如,所知甚少。本文试对历史上的孤竹国谈些粗浅看法。 疆域·都城 孤竹,又写作觚竹。《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四荒,意思是四方边远的国家,觚竹作为北方边远国家的代称,是个较大的方国。 孤竹国的疆域,史书勾画了轮廓:南一“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括地志》);北——“兴中府,古孤竹国”(《辽史·地理志》),兴中府即辽宁朝阳市。近年来,考古发现提供了佐证:辽宁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县的北洞村出土的铜窑铸有“孤竹”铭文,这个县和尚沟商墓出土金钏和卢龙阚各庄商墓出土的金钏十分相似。朝阳魏营子遗址出土了夹砂红陶绳纹鬲(口沿有堆纹花边),卢龙双望遗址也出土了这种陶鬲。这些地下发现的器物,印证了从朝阳到卢龙广阔地区同属孤竹。现在辽宁省葫芦岛有个孤竹营子村,这个村名可能出于附会,但总会与历史上的孤竹有些因缘。综上述,可以约略得知:北起朝阳,南到海,东到大凌河,西到滦河中下游都属过孤竹国。 孤竹国都城在哪里?因当时生产为游牧与农耕兼作,很可能迁移过多次。文献记载:“辽西郡令支县(按:令支在今迁安东一有孤竹城”(《汉书·地理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这个孤竹城或许是商末到春秋时的孤竹国都城,具体地点不详,但总可约略说明今卢龙县一带是孤竹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传国千年 孤竹国君,与商王朝皇室同姓,墨胎氏,传说为商汤王十八所封,属于同姓“内服”诸侯,担任商朝的“亚”职,辅弼王朝施政。 孤竹方国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虽史籍佚于记载,但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近年来,孤竹国畛域内多处出土商代铜器。辽宁喀左县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的大鼎;朝阳收集了一件弦纹鼎,是商代中期的典型铜器;内蒙哲里木盟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弦纹佤,时代相当殷商安阳前期;河北省卢龙县抄道沟出土了商代晚期一批小型铜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了饕餮纹鼎,乳钉纹簋等,也属于商代晚期。上述铜器的发现,说明孤竹及其附近地方是商王朝政令所及的地区。 周灭商以后,孤竹为周的方国。到春秋时,孤竹主要势力范围局限于今燕山以南卢龙一带。公元前650年,齐桓公“北伐山戎,剃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国语·齐语》)。孤竹传国千年,至此灭亡。 《韩非子·说林》说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传说齐桓公“迷惑失道”的地方,距卢龙很近。叫迷谷(在滦河西,今属滦县
② 孤竹国的传说
1955年5月12日的一个午间,凌源县海岛营子村民唐永兴、张怀仁等六人在一个叫小转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时,无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铜器。这件铜器让他们感到新鲜,于是他们在四周继续挖掘,不料,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铜器。这是解放后辽宁地区首次发现的商周时期铜器窖藏坑,而且多数铜器带有铭文,填补了辽宁地区商末周初历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青铜器在辽宁地区的大规模发现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进入70年代,喀左、锦州一带青铜器窖藏的相继发现,让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了辽西地区。
1973年3月6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队第三生产队贫下中农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着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在当地笔架山上探掘时,又发现六件青铜器,包括一件饕餮纹方鼎和一件蟠龙纹盖罍。这批铜器相距上次发现铜器的地点才几米远。专家们把两次发现的窖藏坑分别编为北洞一号窖藏与北洞二号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湾子村村北枣树台子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有铜器三十二件,其中带铭文15件。这批铜器的发现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马厂沟窖藏4公里。
在这么小范围内连续出土四批大规模铜器窖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1979年4月,在辽宁义县北边的稍户营子公社花儿楼大队,靠近医巫闾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铜器,共五件。
至此,大规模铜器窖藏的发现才告一段落,然而铜器窖藏相继被发现,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商末周初时期辽宁的历史应该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国子姓,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两位儿子,长子伯夷,三子叔齐,伯夷为了尊父命,让王位于叔齐,悄悄离开孤竹国,西行考察西岐。叔齐尊天理、守规则,长幼有序,也悄悄离开孤竹国西行而去。巧的是,兄弟俩不谋而合,相向西行。一日兄弟俩在邙山相遇,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此日,正赶上武王伐商大军过河。伯夷、叔齐同去劝谏武王,指责武王“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武王克商,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薇而食。
一天,一个老丈发现有两个外乡人在首阳山采野菜吃,就好奇的走上前来问伯夷叔齐:“你们二位是哪里人士,为何自此采薇而食呢?“
伯夷叔齐对这位老丈讲明了自己的身事和经历,老丈随即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想必知道这个道理?你们虽然没有吃周家的粮食,可你们吃下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顿觉羞愧。于是决意不食一物,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如今,河南偃师依然保存有“叩马村”古地名,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夷齐祠庙遗址和坟冢遗迹仍在,当地依然传颂着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清名,“光高日月”,与日月同辉。
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
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首阳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发现于辽西地区的铜器,大都有中原风格,而从当时东北地区的铜器铸造工艺水平看,还没有达到与中原相同的高度,毫无疑问,这批铜器都是从中原带过来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何时埋藏的这批铜器?又是谁埋藏的?这些问题,期待考古研究新的发现和解读。
对于前一个问题,似乎还好解释,通过考察,得知铜器的埋藏年代应该是周初,并且延续了一段时间。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当与此前的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等祭祀结构联系起来考虑,认为红山文化与商人起源有关。如此说来,这些窖藏的铜器就应属于埋藏的祭祀物品,这也与文献记载的商人“郊”、“褅”等祭祀方式相合。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批铜器的发现,是表明周初燕文化到达当地的象征。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这批铜器大部分静静地躺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们似乎在召唤我们,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沧桑。
③ 中国历史朝代-竹孤国该国有几年历史
孤竹国(大约公元前1600年——前664年)是一个位于商朝北方边境的小诸侯国,早期王城位于今天的唐山市附近(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始封于商代。孤竹国的国祚从商朝中期(一说早期)延伸到春秋晚期。成汤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大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在前664年被齐国、燕国所灭。
孤竹人原为殷商宗室旁支墨胎氏氏族,殷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孤竹氏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定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
④ 春秋时期,被齐桓公消灭的孤竹国是什么来历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管理诸侯,抑制各国间的征伐与兼并。而这一时期的外族也十分活跃,不时来侵扰中原各国,甚至形成了“南蛮北狄,相互交侵”的局面。
燕庄公时期,北方山戎攻打燕国。实力弱小的燕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于是向春秋首霸齐桓公求援。桓公率领诸侯北上击退了山戎的进攻,并顺便灭了两个小国。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令支,一个是孤竹。那么这个孤竹国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其实孤竹国的历史比中原这些诸侯国都要久远的多。孤竹国诞生于夏朝末期,属于殷商氏族的一支。当时的中原首领夏后氏政权衰微,而位居东夷之地的殷商部落趁势崛起,开始了南下与夏朝逐鹿中原的战争。由于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部落的墨氏一支就留在了殷商故地,为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殷商部落击败夏后氏,成功问鼎中原之后,孤竹国便被封为侯国,成为了商朝北方的重要藩屏。商朝时期的孤竹国实力十分强大,其鼎盛时期的地域涵盖了河北北部、辽东、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孤竹与殷商的特殊关系,孤竹国的国君和王子都在朝中位居要职。可以说,商朝时期的孤竹国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文化上,在当时都是十分发达的。
孤竹国的强盛与商朝的强盛有紧密的联系,而孤竹国的衰落也与殷商密不可分。武王攻灭殷商后,为了拱卫中央政权,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诸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被封到了燕地,负责抵御北狄的进攻。随着燕国的逐渐强盛,慢慢的取代了孤竹国原来在北方的地位。孤竹国的领土不断被燕国和北方的赤狄蚕食,到了齐桓公时期,孤竹国只能偏安于辽西的一小部分地区。
箕子东迁也进一步导致了孤竹国的衰落。西周取代殷商问鼎中原之后,不愿臣周的箕子,带领了一部分商朝贵族和遗民向辽东和朝鲜北部迁移,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箕子东迁的途中经过了孤竹,由于孤竹国与殷商的特殊关系,一大部分孤竹国人和贵族也随同箕子,迁往了辽东地区。
可以说齐桓公时期的孤竹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不过是强弩之未,所以桓公在北击山戎时才能那么轻松的顺手就灭亡了孤竹。
孤竹国虽然被轻松的灭亡了,慢慢的消退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孤竹国的两位君子,却被人称颂至今。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本是孤竹国的王子,在前往西岐的途中,恰好碰到武王率领军队讨伐商纣,于是二人叩马劝谏,希望武王停止对商朝的进攻。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而是继续进军,在牧野击败了纣王的军队,灭亡了殷商。伯夷和叔齐认为,武王作为殷商的臣属,反而率兵攻打自己的国君,并取而代之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耻为周臣。于是隐居在了首阳山,以采集野菜为生,后来双双饿死。
国家终会有被灭亡的时候,可是君子的志向与气节却会永存下去。
⑤ 管仲进军孤竹国迷路
齐桓公,即姜小白(?—前643年),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桓公七年(前679年)始称霸诸侯。齐桓公在管仲、隰朋的陪同下曾远征孤竹国。这次战争,军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古军事史》评价说:“齐征山戎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对滦河域流和辽西地区是改写历史的一次战争,是燕国变为大国的一次战争,也是民族地域再布局的一次战争。然而就此不寻常的远征,历史上只有只言片语散记于几部典籍中。今梳理成章呈现给读者,以便了解这段历史。
一、征孤竹国之原因
齐国与孤竹国相隔数千里,中间隔着燕国,没有任何利害冲突,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远征孤竹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金镂子·说蕃》也如此记载。《左传·庄公》记:鲁庄公三十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谋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威胁燕国的缘故。《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书均记载了伐山戎之事,而未提灭孤竹。实际上伐山戎与伐孤竹、令支是同一次战争。《盐铁论·伐功》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从上述所记可看出山戎是战争的挑起者,山戎攻燕在先,燕求救于齐,齐桓公为帮忙才出兵的,是正义之举。破孤竹,残令支只是顺手牵羊之事,实际上并非如此。
管仲是征孤竹国的操盘手,从他着的《管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征孤竹是早已谋划的事情。出征孤竹国是齐桓公在未称霸之前,就开始谋划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中两次单独提到“征孤竹”需要借粮。一次提“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这里除了孤竹又提到了离枝(令支)。一次在《管子·大匡》记:“桓公乃北伐令支,下凫之山(清代张佩纶注为碣石山),斩孤竹,遇(遏)山戎。”顾问管仲。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遇山戎”,这里的“遇”字,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一书中认为是“遏”字,笔者认为有道理。这是出征前的议论。从这几段记载看,准确的说征的是孤竹、令支,同时也是对山戎的遏制。为什么要征孤竹、令支?孤竹国至周朝时已失去商时同姓诸侯国的地位,至春秋时已完全衰落,出征孤竹、令支不会有失败的风险。同时,常年的大规模长途征战,会对各诸侯造成震慑,这正是齐桓公称霸所需要的。从齐桓公进行的二十多次战争的军事活动看,多采取避实击虚战法,他一般是不强行攻坚的,还尽力避免与强敌主力正面交锋。基本上是以军事行动的威慑作用达到有限战争的目的。山戎是比较强的,不但威胁燕国,之前的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山戎还越燕伐过齐国。故齐桓公对山戎仍采取一贯的避强战法,即主打孤竹、令支,旁敲威吓山戎的办法。
二、出征前的准备
按《管子》一书所记,大体作了五项准备工作。
其一,为出征军队备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打胜仗的保障。《管子·山权数》记载了齐桓公向富户丁惠借粮之事。其大意是齐桓公问管子占卜物,管子向齐桓公介绍说:北外城有人掘穴得一龟,此比得上数百里地之用。桓公问:何谓得龟比百里之地?管子回答:这是供奉神用的宝。今置骨于大盘之中,君派十乘之使,提百金,对得龟之家说:赐你任中大夫(相当于大臣次官)。就说:东海龙王之子类于龟,托舍于你,赐你大夫之职服务终身,再赐你以百金。此龟为无价之宝,你应藏高台,每日以四牛血祭,这龟是无价宝。过了四年,准备伐孤竹。富户丁氏之家粮食可供三军五个月食用。桓公召见丁氏说:我有无价之宝于此,将有大事,请以宝抵押于你,以借你家粮于我。丁氏北乡再拜,同意借粮,不敢接受宝作抵押。桓公对丁氏说:寡人老了,为子者不知此数。终究得接受我的抵押。丁氏归,筑室,敷席藏龟。又过四年,伐孤竹,命丁惠付三军五月食用粮食。
其二,为民贮粮。《管子·大匡》记: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准备北伐孤竹、令支,“顾问管子曰:‘将何行?’管仲对曰:‘君教诸侯为民聚食……如此则始可以加政矣。’桓公乃告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齐桓公要诸侯为民备足三年食粮,然后方可安心去出征。诸侯答应了齐桓公的要求。为民有了贮粮,即使遇到荒年,也不会闹饥荒,保证社会安宁。
其三,备兵革。在管仲提出为民贮粮时,同时也提出要诸侯备足兵革,“诸侯之兵不足者,君助之发”。齐桓公要求诸侯备足兵革,兵不足的要“告齐,齐助之发”,发兵卒以帮助备足。有了足够数量的军队和武器,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应战。这里的诸侯应是地方诸侯,因此,齐桓公才可随时召来发号司令,从前句“君助之发”,也像是对地方诸侯所说。可是从后句“告齐,齐助之发”看,又像是齐国外之诸侯,那就是临近齐国之小诸侯国。
其四,建立良好秩序,制定法律。在作好前几项准备工作即将出征时,桓公又问管仲何时行?管仲又提出:“君会其君臣父子,则可以加证。”即考察君臣父子关系相宜时,可出征。管仲进一步解释说:诸侯无专立妾(女奴隶)以为妻,不要专杀大臣。于国无劳者,不得专给予俸禄。士庶人不能弃妻。无贮粮,不得禁山泽之材。出行得终年,而有不服从者,可以加刑罚。桓公乃将管仲所提这些要求布置于诸侯,诸侯许诺,接受出行。
其五,防外患。终年远征,国内空虚,容易受到外来的偷袭,这是必须预防的。齐桓公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管子·轻重甲》记:齐桓公说:“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管仲提出截原山水建沼池,造大船,鼓励齐民学游水,重金奖励能游者等应对的办法,做好了准备。故“桓公终北举事孤竹、离枝,越人果至”,由于事先有准备,故大败越人。这段记载有人说是后人伪造,有的不同意此观点,说春秋时国史尽失,故找不到原史料记载。先不去考证它。按常理国君常年带兵远征,事先防外患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从以上准备工作看,在齐桓公未称霸之前的桓公五年(前681年)已经开始为征孤竹、令支作准备了。经过长期的准备,在一切准备就绪等待时机时,恰好接到了燕国告急,山戎伐燕,燕求救于齐,给齐国出兵找到了非常好的理由。因此,除《管子》一书外,其它史书多记载这次远征主要是征山戎,因山戎是战争的引起者。其不知攻打孤竹国已是谋划很久的事了。
三、出征的时间
何时出征孤竹国的?《水经注·濡水》记:“又按《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这里的“桓公二十年”五字,原书《管子·小问》中缺失。《管子》全书都没有记征孤竹国的时间,同时,按《管子》全书的叙述方法看,记事大多数没有具体时间,再者,《水经注》所记载的时间也不对。齐桓公二十年是周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666年,与实际出征时间相差了三年。这显然是郦道元搞错了。
伐山戎与征孤竹是一次战争。伐山戎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春秋·公羊传》记:鲁庄公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左传·庄公》也记:鲁庄公三十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年是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64年。鲁庄公三十年冬应是谋划,讨伐是第二年春天的事。《韩非子·说林》记:“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而前面提到的《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齐桓公二十三年遂伐山戎,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此事件于周惠王十四年,也是齐桓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63年。《史记》所记载是准确的。这就是说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是公元前663年春天。孤竹国被消灭的具体时间应在是年秋冬之季。
四、出兵之规模
《吕氏春秋·简选》记:“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优良战车三百辆,这在当时是很庞大的。还要注意“教卒万人,以为兵首”这一句,是说上万训练有素的士兵为主力、先锋,那就是说此外还有兵力,还有后续部队,至少还有庞大的后勤运输队伍。由此可想象出当时出征的规模。
五、行军之路线
此役,是齐军向边远地方进行的远征作战,春季出征,到冬季结束,持续将近一年。
齐军从都城临淄出发,大体要经过今天的济南、德州进入河北。当时,河北中、东部多低洼湖沼地,黄河从今天津至沧州之间分两支入海。故大军要从今德州向西北行,达保定附近,再向北奔燕都,又转向东行达孤竹国地,路程达数千里。一路上要过两次黄河及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众多河流。可以想象,就是渡大河有备好较多的船,车辆、辎重,还有千军万马,一次次渡过湍急的河流,其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不可能每次渡河都有船。再者,路途遥远,又无正规的路,路况极差,故行军非常艰难。征途中发生的几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六、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齐桓公在伐孤竹的征途中按记载有三个故事。一是《管子·小问》篇所记,其意是桓公北伐孤竹,在距卑耳溪十里时,忽然停止了前进,惊视前方,挽弓将射,引而未敢发。问左右:看见前边的人吗?左右回答:没看见。桓公说: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大惑不解。寡人看见一个人,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均具有:头戴冠,撩着右边衣,疾走在马前。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不解,岂有这样的人?管仲回答:臣闻登山之神有叫俞儿者,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都具有。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这种登山神就出现。疾走马前是引路;撩起衣,表示前面有水;撩起右边衣,示意从右方过河。桓公到了卑耳溪,有引人渡水的向导说:从左方过河,其深及冠;从右方过河,其深至膝盖。若从右边过河,最方便。桓公立即拜管仲于马前,称管仲为圣人。这个故事说明了过河的不容易。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两个故事,一是行军途中迷惑失道。上卿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前行,大军跟随其后,遂找到了正道。这就是“老马识途”成语的来历。今滦河西岸不远处,即滦县北部的迷谷村,传为当年齐桓公大军迷道处。这个故事说明迷路也会给行军造成很大困难。二是大军行走在山中无水喝,大夫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即如果蚁穴口封土高一寸,其下七八尺有水。士卒按此说挖蚁穴得到了水,解了渴。这个故事说明走山路不仅有爬山之苦,还有无水喝之困扰。
七、战争的结果
就战争的过程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有的认为所记“斩孤竹”是斩孤竹国君,这也算是有关战争血腥的记载吧。为什么没有记载?也许由于孤竹、令支太弱,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就解决问题了,也许是孤竹与令支考虑到结果,在强大的齐国军队一到来就投降了,或是其它的原因,总之没有可记的内容。但齐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达到了。
其一,孤竹国和令支被消灭,这是齐国长期备战的主要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也由于孤竹国和令支的灭亡,滦河流域及辽西地区成了燕国的领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二,遏山戎的目的也达到了。山戎族退出了燕山地区,向北、向东北退走。山戎即是其后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在唐尧、虞舜以前,山戎、猃狁、荤粥都是秦汉以前匈奴的名称,居于北蛮,过着游牧生活。周时,山戎生活于燕山地区,逐渐强大,曾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越燕伐齐。这次齐桓公征孤竹,逼山戎向北、东北转移,退到了燕山以北,改变了山戎的地域分布。燕山北是辽阔的大草原,正适合游牧民族的发展。山戎因祸得福,至秦汉之际已经发展成强大的匈奴民族。由此可见齐桓公这次远征影响是深远的。
其三,齐桓公称霸诸侯与巩固霸业的目的达到了。《管子·小匡》记:“北伐山戎,制令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故兵一出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宾服,即诸侯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这里虽说的是向周王的进贡,实际上是向齐国的臣服。
其四,齐桓公还赢得道义上的收获。战争结束了,齐军于是年冬回师。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归国,一直送出燕国境界进入齐国境内,《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认为自己让燕庄公送出国境是违背周礼的。遂将燕侯到达之地割给燕国,以示恪守周礼,尊重燕侯,同时向燕提出,要燕庄公恢复西周前期燕召公的政治,尊奉周王,向周室纳贡。齐桓公这次举兵伐山戎,是救燕危急,又礼让燕侯,对中原诸侯的影响很大,诸侯认为齐侯有德有义,因而“诸侯闻之,皆从齐” 。齐桓公之举是管子主张的《管子·霸形》所说“霸王之形,德义胜之”的实践,也是齐之“尊王攘夷”图霸战略的具体体现。
还有人从另个角度赞扬齐桓公的。《春秋谷梁传》记:“齐人伐山戎,齐人者齐侯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也。”齐桓公伐山戎,因为齐桓公对内无正当理由,国外无诸侯跟从,是孤军跨越千里之遥北伐山戎,这是十分危险的。那么是错的吗?是善事。为何是善事?因为燕是周天子的臣子,如今受到山戎的侵扰,燕向天子纳贡的职责都无法完成,因此就应该对山戎进行讨伐。这里肯定的有些勉强,一是山戎在燕国北,并不能阻拦燕向周室纳贡;二是从齐桓公向燕庄公提出的要求看,燕国对周室不尽贡职非一日,根本原因是周室已衰。
就战争的道义而言,应该分开来谈,对孤竹国、令支进行的是一场不义之战,但在强权政治占着统治地位时,没有人去指责齐桓公之不义。对山戎进行的是有理之战,山戎攻燕在先。就此不再细说。
其五,燕国扩大了疆土。这次战争燕国是最大的赢家,他没动一兵一卒却获得了大面积的疆土,除齐桓公赠送的土地外,还获得了孤竹国、令支的土地和山戎退出的土地,使燕国成了个国土辽阔的大国。
其六,从文化的角度看,出现了“老马识途”,即老马知道、老马之智和“管仲随马”的成语。老马识途,即老马认识走过的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管仲随马,意同老马识途,但这里一般多用于自谦,我不过跟人学而已之意。
其七,使冬葱、戎菽远布。《管子·戒》记:“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菽即豆,由于这次远征,将葱与豆传播至天下。这可算作这次征战的额外收获。
⑥ 历史立国近2000年的6个诸侯国,是哪六个
在西周实行分封制之后,历史上出现了近百个诸侯国。有些诸侯国存在时间很短,而还有一些诸侯国在历史上存在超过了千年。
越国。越国是在公元前1950年,夏朝于越的封国。后来在越王攻打楚国的时候兵败身亡,从此越国分裂,为东越和闵越等国。再后来闵越剩下的部分迁到了江淮一代,最后就彻底消亡了,越国从此不复存在。
孤竹国。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享国940多年。孤竹国的建立也标志着冀东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核心文明的影响。
这就是史上立国近两千年的六大诸侯国。
⑦ 古代的孤竹国在什么地方
诞生于夏。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商封墨台氏为君。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与令支国(今河北迁安市、迁西县青龙县、宽城县大部;辽宁省西辽河流域)并列的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统治区域在冀东和辽西一带。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⑧ 中国古代有个 孤竹国 第一代国王叫什么名字
地理位置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历史 早期 孤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定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商汤三月丙寅封孤竹。 中期 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晚期 西周末年,孤竹国晚期,西部令支(离枝,今迁安西)崛起,北部、东北部有山戎压境。孤竹国此时畛域西至滦河、青龙河,北达今天的明长城,东抵山海关,南濒渤海湾,版图明显缩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佛令支、斩孤竹”,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君主 名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身分 出处 此前六世系失考 父丁 墨胎竹猷 第七任孤竹国国君 见《亚微罍考释》 亚微 墨胎初 ?-商纣王六十一年 父丁之子 见《亚微罍考释》、《史记索隐》 亚凭 墨胎冯 商纣王六十一年-? 亚微之次子 见《史记·伯夷列传》、《路史·国名记》 此后世系失考 参见 春秋时期 伯夷 唐山市
⑨ 古时的孤竹国,是现在的河北乐亭县吗
你好,孤竹国介绍如下,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统治区域在冀东和辽西一带。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西周末年,孤竹国晚期,西部令支(离枝,今迁安西)崛起,北部、东北部兴起的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压境。孤竹国此时畛域西至滦河、青龙河,北达今天的明长城,东抵山海关,南濒渤海湾,版图明显缩小。直到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希望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