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计算历史年代
纪、世纪、年代问题
一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Ⅱ 历史怎么算某件事距今多少年
有的是直接减是从元年的前一年算起。有的要加一是从元年算起,元年是一个国家的第一年。比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问你现在是民国哪一年?直接减就是2012-1910,有的要加一,2012-1912+1.这二个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Ⅲ 历史的年代怎么计算
千纪、世纪、年代问题 一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Ⅳ 历史年份怎么计算的
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未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
来源
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西元元年,从西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常用A.D表示·(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
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西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西元后”,简称“西元”。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年 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西元1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到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2017年是21世纪,2001年是 21世纪的第1年。
因为这种纪年法的推广,进入中国后,逐渐区别于民间使用的夏历纪年法,被称为“新历”、“公历”,而在这个新历元年之前的时代自然就叫“公元前”了。所以说“公元前”就是“西元前”(B.C)另一种中国叫法。
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历史事件相距几年
好,2020年七幺秦始皇统一中国,199419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两个历史试卷相聚了,这总共应该是2000多年的历史。
Ⅵ 历史上的公元前多少年是实际的多少年,怎么算
公元是个纪年法,所谓的公元2014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两千零一十四年,那公元前2017年的意思就是距公元前壹年以前两千零十七年,距离现在四千零三十六年。
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公元前0年,也不存在公元0年,公元前1年之后的一年,就是公元壹年(即公元1年)。
虽然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后面的数目小于前面的数目,例如西汉成立的公元前202年晚于秦朝成立的公元前221年,但具体到每一年的月份,还是正着数,1月在前,12月在后,日期也如此,初一在前,十五在后。
(6)历史怎么算两件史事相差多少年扩展阅读
从中国的历史来说,公元前的说法是从五帝的时候起的,大约是前26世纪初开始,到西汉平帝元始时期开始,就是为公元了!
即是说,到平帝的元始年之前就是公元前,之后就是公元了!
所以说,现在并不是什么公元‘前’,而是‘公元2007年’!
Ⅶ 历史的时代怎么计算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一个世纪有100年,公元1年~公元100年是1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是2世纪……依此类推。
一个年代有10年,10年~19年是10年代,20年~29年是20年代……90年~99年是90年代。另外,01年~09年称XX世纪初,00年称XX世纪末。
比如1967年是20世纪60年代,1903年是20世纪初,2000年是20世纪末。
公元前跟公元后基本相同,只不过起讫年顺序相反。
比如公元前16世纪50年代是指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550年。
Ⅷ 中国古代(公元纪年采用之前)如何计算两个历史事件相距多少年
中国古代在使用年号的同时还在使用干支纪元。计算两个历史事件相距多少年,一是可以使用干支纪元,比如甲子年到乙丑年就是1+60*N年,N是甲子数。二是使用年号,就要将两个事件之间所有使用过的年号,以及年号的使用时间全部列出来,再逐一相加。
Ⅸ 历史好的过来…… 请问公元前,公元后,多少世纪多少年代要怎么算!!!!
公元是一种纪年方式,公元元年是耶稣诞生的年份,耶稣诞生前一年称为公元前1年,耶稣诞生前两年称为公元前2年,耶稣诞生第二年称为公元2年。
多少世纪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每100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有十个年代,十年一个年代,那么公元23年就是1世纪20年代,以此类推,1949年就是20世纪50年代。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9)历史怎么算两件史事相差多少年扩展阅读:
公元纪年算法:
格里历与儒略历大致一样,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
而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
狄奥尼修延续了亚历山大历,制作了一个称作“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年”(Anni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95年的数字表格。狄欧尼休发明始于532年的新95年表格的唯一理由是在他创制表格那年(525)距离西里尔表格结束还有6年。
他没有说耶稣降生在其他历法中是哪一年,而只推算耶稣降生距今已525年。他没有意识到亚历山大历复活节日期每532年一次循环,即使他明显知道维多利亚历法的532年一循环,却只指出复活节95年后不会重复。他知道维多利亚复活节与亚历山大复活节的日期不同,因此他无疑假设了两种历法的循环无法吻合。
另外,他显然没有意识到仅仅用19×4×7(19年循环×闰年的循环×每周天数)与亚历山大历532年循环吻合,否则他本该提到这个简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