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是怎么来的 一个一个的朝代怎么传到至今的。
中华名族的历史本身就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产物。
对于你说的历朝更替。1947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对话中曾对此有过解读: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对于你说的“中间丢失的事”也有存在过,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明清的文字狱,中国历代的文献以及名家典故确实散失不少,不过流传下来的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字是我一个个打的,望对你有帮助
㈡ 为何君王都喜欢在死后才把皇位传给下一代提前让位不好吗
君王把皇位传给下一代,不是喜欢,这是现实所迫。
因为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君王在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下一代,那谁是政治中心?权力在谁的手中呢?
先举一个赵武灵王的例子,赵武灵王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位期间就把权力传给自己儿子的君王,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如你所想,在自己壮年期间让接班人熟悉一切政务,然后赵武灵王专心军事,想研究灭亡秦国的战略。
另外,清朝的干隆皇帝也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将帝位让给了嘉庆皇帝,这是因为干隆在位时间太长了,如果继续担任皇帝,在位时间就要超过康熙皇帝,干隆为了不让自己在位时间超出康熙,所以让出自己的帝位,但是他仍然掌控着朝廷大权,不愿意放手,直到去世才交出来。
所以没有皇帝是会主动放权的,除非有客观原因导致他不能处理朝政,比如生病,外敌入侵,政变等等,提高传位给继续人一般会发生权利归属问题,历史证明提前传位真的不好。
㈢ 远古时代的历史是怎么传下来
最早的历史是口述,渐渐演化成神话传说,有文字记载后的奴隶时代是根据当时的占卜龟板来推敲而来。再后来有专门写史的人出现后,历史才真正能够不太失真的传承下来
㈣ 为什么把历史记忆传给子孙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作为老年漂,我来到上海的任务分工是接送孙女上下学,还有洗碗、拖地等,剩余的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在幼儿园周边地区“走马观花”,这其间,走着走着,发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秀色可餐,有美景应该分享。今年6月8日那个中午,刘忱、新军、国萍、东波,我们几位老同学扫(巢湖半岛一带,人们称“吃”为“扫”)了一顿简餐之后,出去享受“最后一道菜”——游览“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徐家汇公园、宋庆龄故居、武康大楼.....
大楼里的每一户房间都朝南,走廊向北。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该楼由着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着名演员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着名导演郑君里都曾是这里的住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康大楼底层走廊上,“复兴中路1363弄、复兴西路62号、岳阳路190号、淮海中路1517号、淮海中路1131号、巴金故居、衡山坊”,墙壁上有上海多位当代画家的亲手“素描”,也算是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个缩影,也算是一本可阅读的“优秀历史建筑画册”。
建筑上的历史文化保护,是留住城市的根,是留住城市的魂,大都市与小城市,道理是相通的。上海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让我想起咱们家乡的古城。
或许,有人会说,上海与巢湖不在一个层级上,不可比,对此,我们不应该自惭形秽,不应该妄自菲薄;一者,论历史悠久,上海比不上巢湖。巢湖市(原巢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
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有“成汤放桀于南巢”,早在汉代,巢城一带就已相当发达,有“汉墓群”为证;而上海呢?直到元代,中央政府才改“镇”设“县”;二者,就像上海的青浦区,曾经是陈云同志的家乡,是江苏省的青浦县,后划归上海,前几年改县为区,我们巢湖有一些少男少女已在青浦安家落户,别小看现在的巢湖市为县级市,毕竟,如今的合肥,是国家级的科学城,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中国二线城市,是一个人口输入城市,若干年之后,特别是合巢轨道交通开通之后,一旦巢湖撤市改为合肥的一个区,那时的巢湖便是合肥一片“古城区”。
这些年来,咱们巢湖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上,也做了不少工作,老巢县县委办公楼、普仁医院等旧址保护,还有望湖宾馆的“拆舍还山”,还有巢湖市博物馆、洗耳池的兴建等等,有目共睹;当然,“有成绩,也有遗憾”,卧牛山的“牛屁股”被削了,北大街的青石板路和小木楼不见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接下来,愚以为,巢湖的旧城保护,当坚持“一般与特殊”的原则,最好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所谓“一般”,也即,一般情况下,巢湖的老城区、老街区能保护的当尽可能地保护下来,不要再想着在巢城“以地生财”。这其间,特别是卧牛山、老一中、老二中、迎仙巷、老地委大院、朝阳门市场,还有半汤的干疗、工疗的大部分等,不该再让房地产开发商“大拆大建”,其间,必要的维修当“做旧如旧”。说到房地产开发,应尽可能少占用或不占用农田,毕竟,城北的岠嶂山脉、城南的银屏山脉,巢城附近山岗地较多,给子孙多留下一些饭碗。言而总之,一个城市,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古老的建筑群,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山山水水,“不丢人”!
所谓“特殊”,也即特殊情况下,有的老城区个别建筑物需要让位于道路、公园等公益性建设,万不得已,那也得“留下记忆”。就像上海的徐家汇公园,占地8.66万平方米,原址为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即中国唱片总公司(聂耳、冼星海等着名作曲家曾在此工作过)及周边其它一些单位和居民住宅区域,现在除了文体广场、林荫大道、汇金湖和篮球场之外,还保留了橡胶厂的大烟囱和唱片厂小洋楼。
就巢城而言,铁路“巢县站”虽然不复存在,但,应该“留下一点记忆”,应该为“巢县站”立碑,让我们的后代还记得,“今天的耳街旁,当年有淮南铁路线穿过,这里曾经有一座火车站”,毕竟,从“巢县站”到“巢湖站”,再到“巢湖东站”,见证着历史的进步;接下来,军分区和人民路小学本部两处的古城墙,还有东河街的少量古民居等等,都应该以政府的名义挂牌为“文物保护点”,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历史记忆传给子孙。
㈤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怎样被记载和传承的
是每一代皇帝用史书来记载,把真实的故事写下来,每代皇帝都会传到下一代,是说世界上不光一本,可能有好几本,不然不可能记得这么多的历史
㈥ 古代历史是怎么被传下来的
每一个朝代都会为上一 个朝代修史,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这是官修史书传统的基础,也是中国素以史学发达着称于世的原因之一。据《周官》、《礼记》等书所记,古代所置史官名称甚多,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别。史官职责亦各有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礼记·曲礼上》还说:“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说明史官对所记之事是有选择、有区别的。从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历史见识的史官,《国语·郑语》记他同郑桓公论“王室将卑,戎狄必昌”、诸侯迭兴的谈话,是先秦时期很有分量的政论和史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都设置了史官,这是同西周末年以后各诸侯国国史的撰写相关联的。《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国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为王也。’”这说明史官又有保管历史文献的职责。春秋时期着名的史官,晋国有董狐、史墨,齐国有齐太史、南史氏,楚国有左史倚相等。随着各诸侯国权力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贵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他的职责是“墨笔操牍,从君之过”[7]。秦、赵史官,又有御史之名[8]。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史载: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学》七章[9]。先秦史官,名称繁多,职掌亦甚广泛,由汉至唐,又有许多变化。
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氏父子,是为西汉着名史官。其后,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着作郎。晋时,改称大着作,专掌史任,后增设佐着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兼任。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历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着作之妙选”[
㈦ 历史上的夏朝没有文字,那么它的历史是如何传下来的呢
夏朝的历史是靠着人们一代代地口授传下来的。据我国历史学家统计,夏朝经历了从大禹开始13世、16个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隶制王朝,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献和文字记载,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虽然夏朝的文字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的历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观念强,讲究尊老爱幼,孝道之风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传口授先祖的事迹,夏朝虽然灭亡了,后人将夏朝的文化家传口授流传下来,也算是中华之所幸吧。
㈧ 古代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是通过史官记录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8)历史怎么传给下一代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几位史官: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干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着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官
㈨ 历史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朝廷里专门有记录历史的史官
但是:严格来说是本朝修前朝的历史,比如说清代明则清朝根据明朝的史料和自己的需要修订明朝的历史.
唐诗宋词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着作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有专门的"史书"或某些文人,官吏甚至有时候是朝廷为了某种原因而记载下来的,这种原因或者是爱好,或者是为了宣扬盛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永乐大典><全唐诗>等等,也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某些人觉得该部诗歌文词优美而留下来传代的.
至于记载方式有用铭文的,有烧在瓷器上的,有写成字画的,有写成书的.还有就是有些东西本来就成为了一种课本范文属于代代传的,比如<诗经>及启蒙课本<千字文><三字经>等.
至于某些实在没有流传下来的,有专门的人去考证.推断.猜想记载下来,这些就形成了注的一种,或者成了另着的新书.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样得来的.
㈩ 古代历史中有没有皇帝直接传位给孙子的啊
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例外有一条就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死的早,皇太孙朱允炆在朱元璋驾崩之后继承了皇位。是皇有些朝代皇帝在位的时候册封太子,太孙,然后父子顺序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