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

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0 10:23:50

⑴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1、新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新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

我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景象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标识。

3、新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中国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无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新”的含义意思是现在的社会制度相对于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1、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土地革命,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⑵ 在中国发生了哪些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

长勺之战
秦灭六国
安史之乱
陈桥驿兵变
李自成起义
甲午战争
长征

⑶ 中国社会20世纪四次历史性巨变是什么

20世纪中国有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辛亥革命虽然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进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风浪中,随机转投向了革命而获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构建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数人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未给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根本利益。

⑷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发生了什么关键性变化

个人觉得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最关键的一个变化就是大家都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发展,会在意自己的形象。

⑸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出现什么历史性的变化

首先在外交关系上:二、改变“一条线”的战略,实行“不结盟”、“不打牌”的全方位和平外交战略
一、我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提案国提议的2758号决议,决议驱逐台湾当局驻联大的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黄华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团长乔冠华发言,表明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美建交。1972年2月21日--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总理的邀请访华。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8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总理的邀请访华,毛主席会见田中角荣,9月29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在政治上:打破了四人帮,形成一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集体·
再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进一步选拔有能力的人才!

⑹ 我国历史上的哪些小发明,大大改变了世界

中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中国发明家,就不可能存在。这些中国发明中的许多发明由于其有用性和价值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下面列出了10项改变世界的中国发明。

10.造纸术

纸发明于西汉202年至公元9年。这功劳归于汉廷官员蔡伦。他用韧皮纤维、渔网、大麻叶子和旧破布制作了一张纸。到了3世纪,纸被广泛用于书写,到了6世纪,纸被用作卫生纸。中国不断创新纸的使用方法,宋朝是第一个印制纸币的政府。政府将发行纸币,可以在其他城市兑换硬币。

9.指南针

2000年前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指南针司南。指南针是中国最重要的航海发明之一,但它最初是用于另一个目的。司南是用磁石制成的。当磁石悬浮在地面上时,它自然指向磁极第一个指南针有两部分,一个勺子和一个盘片。勺子是用磁石做成的,所以它在盘片上平衡得很好。在所有中国发明中,这一发明对航行和旅行的影响最大。

8.酒精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享受着酒精的苦味。专家们发现的陶瓷花瓶碎片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被发现用于酿酒。这些罐子是在嘉湖发现的。公元前7000年酿酒师用大米、水果和蜂蜜酿造酒精。酒精不仅用于娱乐,而且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精神饮料。

7.茶

传说中一个叫神农的人在公元前2737年发现了茶叶。然而茶直到唐代才开始流行,唐代持续了618到907年。现存最古老的茶树已经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茶最初被用作一种药用饮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味道变得很受欢迎。很难说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甚至可能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经喝过了。中国着名哲学家老子把茶形容为“液态泡沫的玉石”,并认为它是制造长生不老药所必需的成分之一。

6.瓷

就像这个清单上的许多物品一样,瓷器是在汉代发明的。第一件瓷器是浙江制造的。隋唐时期,陶瓷种类繁多。直到公元852年,一个外国人见过瓷器此后世界上才出名。一位名叫苏莱曼的阿拉伯旅行者写道:“他们在中国有一种非常精细的粘土,用它来制作透明如玻璃的花瓶;透过它们可以看到水。花瓶是粘土做的。“唐朝时,中国人开始向伊斯兰国出口。它在那里变得非常流行。

5.地震仪

中国人发明了第一台地震仪。名为地动仪,它是东汉着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在中心有一个大铜瓮。瓮上有八条龙。当地震发生时,龙的嘴巴会张开,一个球会掉出来。这个球会落入一只铜蟾蜍的嘴里,蟾蜍放在下面发出很大的声响。这声音提醒人们发生了地震。有八条龙的原因是指向四面八方,北、东、南、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例如,如果西部发生地震,面向西部的龙会张开嘴巴。这是中国最令人惊奇和独特的发明之一。

⑺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一、通过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2、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 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3、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⑻ 中国历史上社会性质一共有哪几次改变 每次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买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次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次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⑼ 辛亥革命号称改变了中国历史,它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

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9)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扩展阅读: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

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⑽ 17世纪发生了哪些改变世界和中国历史的大事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师,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四月:清军在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入关,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
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改元“弘光”。南明开始。
九月:清朝迁都京师。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隆武元年)
一月:清军攻占西安,李自成南遁湖广。
五月:清军攻占南京,不久俘虏朱由崧。
六月:清廷相继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
六月—八月:江阴、嘉定等地人民举行抗清起义,均遭清军屠杀,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
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
六月:清军攻占浙江,攻灭鲁王监国。
八月:清军攻占福建,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被杀。
十月: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不久称帝,改元“永历”。
十二月:清军攻占四川,大西王张献忠在凤凰山被杀。清军攻陷广州,杀绍武帝朱聿鐭。 1648年(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
郝摇旗、李过与何腾蛟、瞿式耜的军队,连续大败清兵于岳州、全州,收复了衡阳、长沙等地。这时,在广东、四川等地的农民军也起来响应。已经投降了清朝的明将领,如江西金声桓和广东李成栋等人又背叛了清朝。
在清军的后方,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军都发动广泛的攻势,曾经参加过农民起义的陕甘回民也在米喇印、丁国栋领导下举行了反清起义。南明出现第一次抗清的高潮。 1649年(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
一月:清军攻占湖南,何腾蛟在湘潭遇害。
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
李来亨、郝摇旗等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抗清。
十一月:清军再度攻占广州,大肆屠杀。
清军占领桂林,瞿式耜在桂林遇害。
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
李定国率军东出广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入广东。清敬谨王尼堪被杀,定南王孔有德自焚。 刘文秀出兵四川,大败吴三桂,克复了川南各州县,并与夔东十三家军取得了联系。 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张煌言、张名振等人率领的抗清队伍在此时也开始反攻,并接受永历皇帝赐给的封号,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高潮。
冬,南明永历皇帝在孙可望的协助下迁都贵州安龙。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三月:孙可望制造“十八先生之狱”,李定国和孙可望关系恶化。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
孙可望大举进攻李定国,失败后降清。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
一月:吴三桂率清兵攻占云南,永历帝朱由榔流亡缅甸。
李定国在磨盘山被吴三桂击败。
七月:郑成功、张煌言北伐,直逼南京,后为清军所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
八月:清军攻入缅甸,朱由榔被俘。
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李定国、郑成功相继去世。南明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宣告结束。 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
“夔东十三家”为清军攻灭。
清军攻占舟山等沿海岛屿,张煌言遇害。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南明永历二十八年)
台湾郑经大举进攻福建,后为清军击退。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清军攻占台湾,南明势力覆灭。清王朝完全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
政治制度方面
17世纪,改变世界最大的事情,是1640年英国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因此,1640年,被确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全世界的历史,发生了转折。从此,整个世界的社会制度开始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要代替封建主义。
1644年满清入关,是大事。这,改变了中国什么呢?汉族人的皇帝,换了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皇帝,算是改变。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但,皇帝倒是换了,皇帝也还是皇帝。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被掩盖了、缓解了,封建制度在中国又延长了二百多年(明朝后期,中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后来的满清政权更加腐败,屈辱于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置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数学与科技
概述
16、17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的觉醒,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烦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了。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为了确定船只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观测。军事方面,弹道学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准确时计的制造,运河的开凿,堤坝的修筑,行星的椭圆轨道理论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古希腊以来的初等数学,已渐渐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
天文
在科学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向数学提出新的课题。首先是哥白尼提出地动说,使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地心说发生了根本的动摇。他的弟子雷蒂库斯见到当时天文观测日益精密,推算详细的三角函数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于是开始制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当时全凭手算,雷蒂库斯和他的助手勤奋工作达12年之久,直到死后才由他的弟子奥托完成。
16世纪下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进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观测,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导致后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开普勒的《酒桶的新立体几何》将酒桶看作由无数的圆薄片累积而成,从而求出其体积。这是积分学的前驱工作。
古典高等数学时期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张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观点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学生卡瓦列里创立了“不可分原理”。依靠这个原理他解决了许多现在可以用更严格的积分法解决的问题。“不可分”的思想萌芽于1620年,深受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是希腊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 16世纪的意大利,在代数方程论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塔塔利亚、卡尔达诺、费拉里、邦贝利等人相继发现和改进三次、四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并第一次使用了虚数。这是自希腊丢番图以来代数上的最大突破。法国的韦达集前人之大成,创设大量代数符号,用字母代表未知数,改良计算方法,使代数学大为改观。
在数字计算方面,斯蒂文系统地阐述和使用了小数,接着纳皮尔创制了对数,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以后帕斯卡发明了加法机,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虽然未臻于实用,但开辟了机械计算的新途径。 17世纪初,初等数学的主要科目(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已基本形成,但数学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它以加速的步伐迈入数学史的下一个阶段:变量数学时期这一时期和前一时期(常称为初等数学时期)的区别在于前一时期主要是用静止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的个别要素,而这一时期是用运动的观点探索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变量数学以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接着是微积分学的勃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概率论和射影几何等新的领域。但似乎都被微积分的强大光辉掩盖了。分析学以汹涌澎湃之势向前发展,到18世纪达到了空前灿烂的程度,其内容的丰富,应用之广泛,使人目不暇接。
这一时期所建立的数学,大体上相当于现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为了与中学阶段的初等数学相区别有时也叫古典高等数学,这一时期也相应叫做古典高等数学时期。
几何
解析几何的产生,一般以笛卡儿《几何学》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几何,也有很多代数的问题。它和现在的解析几何教科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甚至看不到“笛卡儿坐标系”。但可贵的是它引入了革命性的思想,为开辟数学的新园地作出了贡献。
《几何学》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结为三点:把过去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形”和“数”统一起来,引入了变量,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古典的几何问题;最后抛弃了希腊人的齐性限制;改进了代数符号。 法国数学家费马也分享着解析几何创立的荣誉,他的发现在时间上可能早于笛卡儿,不过发表很晚。他是一个业余数学家,在数论、概率论、光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已得到微积分的要旨,曾提出求函数极大极小的方法。他建立了很多数论定理,其中“费马大定理”最有名,不过只是一个猜想,至今仍未得到证明。
对概率论的兴趣,本来是由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促使数学家去思考一些特殊的概率问题却来自赌博者的请求。费马、帕斯卡、惠更斯是概率论的早期创立者,以后经过18、19世纪拉普拉斯、泊松等人的研究,概率论成为应用广泛的庞大数学分支。
和解析几何同时,17世纪在几何领域内还发生了另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射影几何的建立。决定性的进步是德扎格和帕斯卡的工作。前者引入了无穷远点、无穷远线,讨论了极点与极线、透射、透视等问题,他所发现的“德扎格定理”是全部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 帕斯卡1640年发表的《圆锥曲线论》,是自阿波罗尼奥斯以来圆锥曲线论的最大进步。可是当时的数学家大多致力于分析学的研究,射影几何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8世纪末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微积分的发明
17世纪是一个创作丰富的时期,而最辉煌的成就是微积分的发明。它的出现是整个数学史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从生产技术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微积分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已经象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离了。
微积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才产生的。积分的思想,早在阿基米德时代已经萌芽,16、17世纪之交,开普勒、卡瓦列里、费马、沃利斯特别是巴罗等人作了许多准备工作。作为微分学中心问题的切线问题的探讨,却是比较晚的事,因而微分学的起点远远落在积分学之后。
17世纪的着名数学家(主要是法国)如费马、笛卡儿、罗贝瓦尔、德扎格等人都曾卷入“切线问题”的论战中。笛卡儿和费马认为切线是当两个交点重合时的割线。而罗贝瓦尔则从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切线看作描画这曲线的运动在这点的方向,这观点至今在力学上还有实际意义。
牛顿、莱布尼茨的最大功劳是将两个貌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个是切线问题(微分学的中心问题),一个是求积问题(积分学的中心问题),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或者“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表达出来。 在牛顿1665年5月20日(格里历31日)手写的一页文件中,有微积分的最早记载,但他的工作长久没有人知道,直到1687年才用几何的形式摘记在他的名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建立微积分主要从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莱布尼茨则是从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特别和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有密切关系。
莱布尼茨第一篇微分学的文章1684年在《学艺》上发表,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章1686年在同一杂志发表。他所创设的符号远优于牛顿,故为后世所沿用。它的理论很快就得到洛必达、伯努利家族和欧拉等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到18世纪进入了一个丰收的时期。
任何一项重大发明,都不可能一开始便完整无瑕。17世纪的微积分带有严重的逻辑困难,以致受到多方面的非议。它的基础是极限论,而牛顿、莱布尼茨的极限观念是十分模糊的。究竟极限是什么,无穷小是什么,这在当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难题。尽管如此,微积分在实践方面的胜利,足以令人信服。大多数数学家暂时搁下逻辑基础不顾,勇往直前地去开拓这个新的园地。
数学发展特点
17世纪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产生了几个影响很大的新领域,如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射影几何等。每一个领域都使古希腊人的成就相形见绌。
代数化的趋势,希腊数学的主体是几何学,代数的问题往往也要用几何方法去论证。17世纪的代数学比几何学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它冲破希腊人的框框,进一步向符号代数转化,几何问题常常反过来用代数方法去解决。
出现了大量新概念,如无理数、虚数、瞬时变化率、导数、积分等等,都不是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由数学理论进一步抽象所产生。
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验科学(从伽利略开始)的兴起,促进数学的发展,而数学的成果又渗透到其他科学部门中去。许多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儿、费马等,本身也都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数学知识广泛交流传播,希腊时代只有少数人在研究数学,直到16世纪,情况并无多大改变。17世纪研究人员大增,学术团体(学会或学院)相继成立,加上印刷业的兴旺发达,数学知识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说,17世纪是许多新兴科目的始创阶段,而18世纪是充实和发扬阶段,19世纪是回顾、推广和改革阶段,并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下一个世纪。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改变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