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寿起源于哪个朝代
相传上古时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寿星,自尧帝起,历夏、商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据传他活了800多岁,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长寿之星。以当时60天为一年的所谓“小花甲”记岁方法,相当于今天的140多岁。
‘贰’ 清朝时期给老人祝寿的习俗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说起过生日来,我们现代人都不陌生。二三十年前,物质生活水平比较匮乏,无论老人,还是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大都是做几个菜,吃长寿面,或许就是相当不错的祝寿方式了。一年内难得吃几次的丰盛菜肴、面食,估计会给很多孩子留下难忘的童年记忆。对于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来说,可能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算计和准备。家庭经济条件稍差一些的,在操办一次比较丰盛的祝寿筵席后,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家人一段时间内的节衣缩食了。
随着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为已逝长辈做“冥寿”,家人拜忏,为逝者做水陆道场,时间则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若家产丰饶,则举行最隆重的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事毕,将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叁’ 人为什么要过六十大寿啊 有什么历史由来、历史典故吗
祝寿 为长辈庆祝生日叫过寿,五十九岁过六十大寿,俗称整寿。祝寿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辈至亲,近邻厚友也多临识贺。整寿礼有寿幛、寿衣、寿人(糕点)、寿桃(面蒸)等;一般过寿只有寿人、寿桃。
生辰 商洛人对生辰甚为重视。婴儿有看三天、过十天、过满月、过百天、过周岁。中年人讲究过三十六、四十九,俗称“门槛子”。到这一天,家人用红布做成红裤带系在腰间,或用红布做成内衣穿上,意在消灾灭难;老年人讲究过六十大寿、七十大寿,表示祝贺。还有过七十三、八十四大寿的。主要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年龄是老年人的门槛子,大庆大贺,以免灾避难。过生辰日,穷苦人,无甚讲究,有钱人,大操大办,设大宴,前去祝贺的叫“吃生日”,送厚礼。给娃“过岁”,外婆家给送疆绳、银镯、银锁、银项圈。
一般民间做寿七十岁为“大寿”八十为“上寿”九十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都盛大祝贺。亲朋好友送来贺礼,并演戏一面喝酒一面看戏,戏的内容以富贵长寿为主。寿宴中,一定要有“猪脚面线”这一道菜。寿星还要盛装,坐在正厅接受子孙拜寿。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师“铁口直断”,某些年岁不敢作寿,以免被黑白无常带走。
‘肆’ 66,73,84祝寿风俗的由来,有什么典故
民间有俗谚:人到六十六,不死掉块肉。
是形容人年纪大了,身体开始衰弱了,要注意保养。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这也是民间的谚语,而且很灵哦。很多名人都是这两个年龄去世呢。
至于来头,是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二岁,孟子活了八十三岁。都没跃过这两道关。两个圣人过不去,所以,民间也就认为两个岁数危险,
因此,就有了这三个年龄的时候祝寿的习惯。
‘伍’ 古时给老人祝寿有哪些习俗
过寿时,儿孙们要提前为寿星准备新衣,在贺寿前一天,要布置寿堂。布置寿堂一般包括挂寿图,贴寿联,摆放寿果、寿酒、寿鱼等,供南极仙翁、麻姑等寿神。寿堂布置完毕后,一般全家人一起吃寿面,称为“暖寿”。
在贺寿当日,寿星穿上新衣,坐于寿案。点烛烧香放鞭炮后,儿孙们穿戴整齐,给寿星磕头、祝寿、送寿礼,企望寿星多福多寿。庆寿仪式的时辰各地不同,有些在上午,有些则在中午,寿礼和寿仪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是祝愿寿星长寿安康。
人们庆贺生辰,六十岁之前叫过生日,之后即称过寿。六十岁以后,每十年称为“大寿”,每五年称为“小寿”,过寿人称为“寿星”。
(5)祝寿的历史有多少扩展阅读
旧时,通常从40岁开始行做寿礼。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举行,也有少数人在五十就举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寿礼,有的地方则在逢一之年举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是比较重要的两次寿礼。
关于具体的日期,或是在生日进行,或是在正月初刚满这一年岁知举行。
举办祝寿礼时寿堂的设置很有讲究。在厅堂中,正面墙正中,挂寿星图,或红底金色的大“寿”字,两旁挂寿联。这寿联很有讲究,必须是重要的亲友送的,而又是寿星主角所喜欢的。
其他寿联、寿幛和寿序等,都挂在两旁,年辈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挂在前,年晚辈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挂在后。
‘陆’ 祝寿习俗有哪些
寿文化
祝寿源自一种质朴的感恩思想。婴儿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一到自己生日时,就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对母亲的感恩和纪念,后来发展成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贺,并演绎出祝寿文化来。
祝寿这一习惯在我国很早就存在了。传说在尧的时代华山封人就曾向尧祝寿,这是指对老人祝寿,祝他健康长寿,青春永驻。而普通人过生日,大约是南北朝时兴起的,到唐朝,祝贺成人生日的习俗已很流行。史料记载,唐太宗生日时,宴会百官,臣下上表把皇帝生日这一天定为千秋节。民间不管给老人祝寿,或年轻人过生日,或给孩子过生日,都是在家庭或亲属、朋友间进行,属民间风俗习惯,无可非议。
中国人的寿文化丰富多样。遇到以下年龄更要隆重庆祝:
六十六,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六字,照中国的风俗习惯,预示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对六十六岁庆寿活动都非常重视。“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此俗在河南汉族中很是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岁过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必须是一块猪肉。这块肉表示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顺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虽然是买的肉,也意味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为此,对卖肉者不能计较肉的多少,也不能讨价还价,还必须是一刀割下来,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给父母,以显示闺女对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称它为循头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因此每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都特别紧张。当父母活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做儿女的,要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善“窜”,这一“窜”,老人就算过了难关,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豫南有些地区,要把寿鱼放在锅里整个炖,放盐、葱、姜等作料调味。炖鱼时不要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请老人喝了,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鱼骨架放在村中的河里顺水漂走,他们觉得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去除了。在豫北一女儿要在父母循头年的时节,选择农历立春的清晨,天色还未发亮时,以满怀祝福的心情,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会像鸡蛋滚麦场一样,平安度过循头年。在北京人们认为,人活到这个岁数如果度得好便能长寿,否则,便可夭折。人们为了长寿,所以在这样的年岁倍加小心,并想办法“破解”以图长寿。常用的办法是系红布腰带,传说红色可以避邪消灾。老北京还有在本命年和60岁以后系红布腰带的习俗。
寿龄雅称
中国人对老人的年龄有很多雅称,均含有不一样的含义。六十岁称为“花甲”,又称耳顺之年。源自孔子《论语》中“六十而耳顺”。六十六是比较珍视的一个寿诞。许多地方都有为老人做六十六寿的习俗。一般用六十六样食物来预示老人健康长寿。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古时七十又称“杖国”,意思是这个年龄可以拄着拐杖来回行走。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给八九十岁的老人贺寿,常送带有蝴蝶及猫和折枝花组成的图案。猫是“耄"的同音,蝶是“耋"的同音,是“耄耋富贵"之意,喻祝老人长寿之意。九十岁又称为“九龄”、“眉寿"等。由于人老眉长,眉长则寿长。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百岁为人生之极,故日期;此时生活需要人照顾,故日颐。
吃长寿面
过生日时,还要吃长寿面,据说是从西汉盛行的。汉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臣下闲聊,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汉武帝说:“《相书》上说,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此时坐在旁边的诙谐笑星东方朔就哈哈地笑了出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说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岁,人中一寸长,彭祖活了八百岁,他的人中便长八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汉武帝和众臣听后都大笑起来,看来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不过《相书》上明明写着,皇上也相信,于是众臣下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脸者,面也,“脸长即面长”。给汉武帝祝寿时臣下就献了碗不切断的长面条,听完解释,汉武帝很高兴地吃了。众臣也仿照皇上过寿时吃长寿面。后来这个风俗传到民间,很快流行开来。因为我国食品中面条历史最为悠长,吃长寿面既简便易行,又含延年益寿之意,即使困苦的平民执行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困难。现今的长寿面有了讲究,寿面要求三尺,每束需百根以上,盘成塔状,用红绿镂纸拉花罩上面作为贺礼,敬献寿星,寿面必须双份。祝寿时摆于寿案之上,寿星吃寿面时要举办仪式,发表祝寿辞,在一片欢乐气氛中挑起第一箸面吃掉。
献“寿”字
祝寿还时兴一个风雅的寿礼,向寿星敬献大“寿”字,书写者常常是大家,真草隶篆。寿字的多种写法,异彩纷呈,积时久远竞形成“寿字文化”。寿字的写法有一百多种,有的索兴献上写法各异的“百寿图”。最有名的是清代马德昭书写的高157厘米的大“寿”字,不仅运笔刚劲挺拔,气势雄伟,并且独具匠心,用“九十九”和“廿一”五个数字形成了草体寿字;九十九加上二十一等于一百二十,叫“花甲重周”,祝贺寿星活到一百多岁,两度花甲之年。“百寿图",表示了人们长寿百岁、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千百年来,“百寿图’’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至今仍是人们庆贺寿诞的佳品。
献寿图
寿山福海图:在祝寿图中,多指绘以蝙蝠围绕海中山崖飞翔,之所以绘以蝙蝠,是因“蝠"与“福”谐音,象征有福;突出于海面的山崖是寿石,石头上端长有灵芝,来比喻长寿如意。类似的吉祥图还有“海屋添寿”图、 “福如东海”图、 “寿比南山”图等。明朝时节,官员服饰及瓷器上多绘以“寿山福海”图。从吉祥话到吉祥图,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的渴望和祈求。
松龟鹤图:在祝寿图中,普遍用松、鹤、龟等来表现吉祥。广为流传的主要有松与鹤、鹤与龟的组合形式。如“松鹤延年图”、“松龄鹤寿图”、“龟鹤齐龄图”等,以表延年益寿、品德高尚之意。在中国文化中,松是长寿之木,它耐寒耐旱,四季常青,霜、雪不凋,生命力极强。古人将松寿命长的特征加以神秘化,使其成了长寿不老的标志。鹤在人们心中是吉祥之鸟,其地位仅次于传说中的凤凰。古人觉得鹤是长寿仙禽,鹤龄、鹤寿都是民间祝寿时常用的吉祥用语。龟因为其寿命之长和其灵性,也被人们所崇拜,有万年灵龟之说。人们把百岁称为“龟龄”,来表示长寿。
八仙庆寿图:祝寿图中多有八仙庆寿、八仙过海图。民间公认的八仙为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民间有许多关于八仙的传说。传说八仙经常赴王母蟠桃宴会,一次八仙在寿宴上吃饱喝足后,归途中遇海。吕洞宾提议八仙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八仙各用其独门法器渡海而去,因此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故民间将其作为祝寿题材,成为祝寿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送灯花儿
灯花用彩色灯花纸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灯花的数目比作寿者的岁数要多两个,一个为“本命年”,一个为“增寿年”。晚间由作寿者上香点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灯盘,列队至大门外与神码、敬神钱等共焚之。
祝寿词
在祝寿时,一句常用的祝贺语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此典出自道书。相传古时青州衡王五十大寿的寿宴上,来了一个乞丐,不等人请就大大方方地坐于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寿礼。他则脱下身上的衣服,蘸上酒,向南山上扔去,说礼在山上。众人一看,果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全场一片欢腾。从此就有了“寿比南山"的佳话。
常用的祝寿词有:
通常是寿星的儿子们献上: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老寿星女儿、女婿们献上: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老寿星孙子、孙女们献上: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
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柒’ 古代中国的祝寿文化是怎样的
汉武帝即位之后,广征四方人士,这时候东方朔上书自荐,被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常讽刺诤谏武帝的过失,因此而被称为忠臣。可是,这样一位忠臣在民间的传说中还曾偷过西王母的仙桃。
传说,有一次汉武帝寿诞之日,有一只黑鸟降落在殿前,汉武帝问东方朔那是什么鸟?东方朔说是西王母饲养的青鸾鸟,它的到来,预示着西王母将要下凡来为陛下祝寿。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悦。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降至,晋谒武帝之后,还献上盛有7只仙桃的玉盘,托东方朔转呈武帝。可是东方朔只将其中5只献给武帝,自己偷偷留下两只仙桃的玉盘。
武帝不知道,还命令侍臣种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后阻止他说:“这桃可不能种在下界,它的枝叶伸展方圆三千里,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过三千年结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结果,但这小子每次都偷我的仙桃。”
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3000年才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那么偷吃了3次仙桃,寿命起码也应在18000岁以上了,难怪民间要把他奉为长寿之祖了。
在旧时为老人贺寿之日,人们往往喜欢在寿堂上悬挂东方朔的图画,以此来象征长寿和吉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文中所用的“万寿无疆”这样的颂语,在祝寿活动中十分常见。
应该说,春秋战国以后的献酒上寿活动,虽然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祝寿礼仪的滥觞。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帝还为自己的寿辰制定了专门的节日,如唐玄宗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寿辰叫“寿昌节”,唐昭宗寿辰叫“嘉会节”。
而宋代的宋太祖寿辰叫“长春节”,宋太宗寿辰叫“乾明节”,宋真宗寿辰叫“承天节”,宋仁宗寿辰叫“乾元节”,宋英宗寿辰叫“寿圣节”等。
至明清时期,皇帝的寿诞之日统称为“万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
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干隆的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时期左丘明,战国时期毛遂,汉代张衡,三国时期关羽,晋代王羲之,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隋代杨益,唐代武则天,五代时期石敬瑭,宋代苏轼,元代赵孟,明代李益,清代书麟等。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至明清时期,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的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干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
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使得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传。
‘捌’ 过生日的由来
生日(Birthday),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国比较重视老人和儿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在中国的传统中,生日吃寿面和鸡蛋。现在西风渐进,青年人用蛋糕和蜡烛庆祝。生日实质是一个纪念日,纪念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不管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重要的纪念日,那都不重要;我们知道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有人爱着我们,我们也爱着他们。有同名电影 生日聚会的习俗产生于很久以前的欧洲。人们认为在人生日的那一天,魔鬼会闻讯而来。为了使过生日的人免受伤害,朋友和家人会来到他家和他共度危难并带来关切之情和良好的祝愿。赠与礼物能让气氛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把魔鬼挡在门外。这就是生日聚会的来源。起初只有国王被认为有足够的分量获得举行生日聚会的权利。渐渐地,孩子们也能够在自己生日的当天举行生日聚会。 最早为孩子举行的生日宴会出现在德国,被称为Kinderfests.(德语:Kinder小孩;Fest庆祝;聚会) 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简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岁数的一定含义。而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因为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一种经过修订的月历,是跟月亮的公转周期有关的,所以每一年农历生日对应的公历日期不一样。
‘玖’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庆祝生日的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简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岁数的一定含义。而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因为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一种经过修订的月历,是跟月亮的公转周期有关的,所以每一年农历生日对应的公历日期不一样。
第一个生日是周岁,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旧时老人过生日分得比较仔细。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长过生日还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个位数是9或者0的生日 例如 59岁,60岁,49岁,50岁等。他们有不同的叫法:
大庆 每逢生日个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正庆 每逢生日个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散生日:生日个位数是1-8的生日 如51-58岁。
◎ 生日的庆祝方式 ◎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对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日子。它代表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中国旧时的生日庆祝一般是面对特别小的孩子或者年龄超过40岁以上人。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这些岁数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人到了80岁以后就是高寿了,所以这个岁数去世的人的葬礼也叫喜丧。
‘拾’ 历史上的清朝人是如何过生日的宫廷和民间有什么不同
摆宴席请客。宫廷当然是设宫宴,邀请达官贵人和皇亲国亲前来参加。民间就是自己摆酒席请客,有钱人还可以拉拢一下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