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句话描述你所认识的北京,你会怎样介绍这座城市呢
印象城市:北京!
第一次去北京是2013年,大一的暑假,带着满心的向往一路向北。一直以来,北京就是一个梦,也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梦,那一年我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领略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各种人群真实的生活,如果用一句话描述北京,我想我心目中的北京是这样的:这是个为数不多敢于说出梦想的城市,它包容但也很霸道,实力为尊的地方,生存容易生活不易!
行走在昌平区商业街,一辆酒红色積架缓缓映入眼帘,修长的线条和颇具绅士的造型点燃了我年轻的激情,向往和艳羡油然而生,下车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子,穿搭尤为气质,车与人相得益彰,这样的情景在北京在普通不过,但亲眼见到又是另一番滋味,人生的活法那么多,而这该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幻想的权利,就如同我幻想自己的将来,能让自己的老婆也能拥有这么一辆豪车,这是个梦,谁也说不准的梦!
北京高大的形象下也会充斥着暴发户的嘴脸,在人格和金钱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一个人能让你讨厌到何种程度,她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让人觉得不自在,浑身难受,甚至令人作呕,但在金钱的驱使下依然胁迫着一个个不甘忍受的外地求生者,为了生活,北京这座城市只有在夜晚才流露出底层务工者生存的不易,但无可辩驳的是这恰恰是他们更为真实的一面,生活在北京,痛并快乐着!
2. 帮我介绍一下北京的历史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58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参考资料: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4/03/24/[email protected]
3.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3)怎么介绍北京的娱乐文化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4. 北京的文化有哪些
一、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5. 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着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
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干隆年间,干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6. 北京的历史建筑、市井文化特色、游玩
北京很大,如果单纯的旅游,可以分城里城外。
因为最早的老北京,也就是京城,只包括2环内的,附近叫做京畿。
要是想体验真正的老北京生活和胡同生活,大可在2环内游览,特色的地方如比较大众的故宫,大观园,祭祀的天、地、日、月坛[都在2环里外附近],各种王府老宅还有东城西城的胡同[南片崇文宣武胡同拆除较多],大栅栏等;后来兴起的新游览购物地点如后海的酒吧,国家大剧院,王府井步行街等等都值得一去;另外在2环里还有很多如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等地方,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最近展览的主题,适时去参观;最后不要忘了老北京美味,东来顺涮羊肉、全聚德烤鸭、六必居的咸菜。还有啥驴打滚、奶油炸糕、糖卷果、萨其玛、糖耳朵...很多南方人初尝可能不惯,其实很美味的,哈哈
出了城有两种选法,要么是老北京皇家的各种园林和寺庙,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大觉寺、卧佛寺啥的,如果原来没有来过可以逛逛。要是玩过可以选择去北京郊区的各种后来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延庆县的龙庆峡[顺便可以先参观八达岭长城,也在延庆]、门头沟区的妙峰山、密云县的雾灵山等等,虽然都是后来开发的景区,但都有颇为久远的历史,很多曾经是以北京为朝都的古国的驻兵、打猎、生活的地方。
想要真正了解老北京民俗风情,强烈建议去朝阳门外大街的东岳庙,现在那里改建成了 北京民俗博物馆,大量的资料足以去了解,毕竟现在北京不是过去的老北京了,要真想见到听到20世纪初那会的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啥的,大街上是不可能见着了,您得去单另的为这些节目用的馆子去看去。不过您要是有空,可以赶个过年的时候来北京逛逛老北京的庙会,到市还能碰上这些个
7. 北京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一、北京的四合院
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8. 介绍北京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作家作品,旅游景点.300字以上!!!!!!!!!!!!!!!!20分钟内!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干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着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干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着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干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干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