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科学吗
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以经济基础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标准,反映了社会演进的客观事实。
今天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在公有制方面是一致的,因而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
1875年4~5月间,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他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从而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相对应的概念。
2、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提供了基本的坐标。
Ⅱ 马克思主义 人的发展历史过程的三个阶段
人的发展历史过程的三个阶段是:
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每个阶段的时间因为所处地点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中国是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时才进入奴隶社会,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甚至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
必须明确“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就是说,社会规律作为必然性是通过人类的大量的偶然性活动开辟道路而得到实现的。
因此,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勇于担当,立足本职,潜心实践,干好自己的事情,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向自由王国。
Ⅲ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
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是
书里的学问,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它最鲜明的
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是不断
地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虽然是普遍的原理,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情况千差万
别,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必须结合各自的国
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
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对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
化成果,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
是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
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对错
误理论和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的批判精神,为一代又一
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
前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遇到
过许多阻力,面临过不少的挑战,正是在克服阻力和
迎接挑战中,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前进。
Ⅳ 历史学科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历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的体现可以分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理解: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起源于猿,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5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四、阶级、国家、革命: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总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4人类社会从无阶级、无国家发展到有阶级、有国家,再到无阶级、无国家。
Ⅳ 什么是马克思的社会道德发展三阶段论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即人群共同体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Ⅵ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Ⅶ 马克思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时间为序,它们分别是:孕育和准备阶段、正式形成阶段、理论体系完成阶段、恩格斯对马克思注意的捍卫与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用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
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Ⅷ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划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如何理解:一、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些学者在论述今天人们的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似乎都是以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根据的。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理论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只是抓住“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这些词句,而不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甚至不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意义。其实,“自由”这一术语,可以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可以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必然”。在认识论中,“必然”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运动规律,“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455恩格斯这里讲的“自由”,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人们还把人不能认识必然因而在实践上带有盲目性的状态称之为处于“必然王国”之中,把人认识了必然并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世界的状态称之为处于“自由王国”之中。在认识论的视域中,人类在任何阶段都获得了某种自由,生活于自由王国之中,但这种自由王国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把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必然王国时期和自由王国时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人类总是既自由又不自由,同时生活于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之中。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步,只是表现为自由王国领域的不断扩大,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纪律”、“统治”、“奴役”、“压迫”、“专制”、“独裁”等,相近的概念是“民主”。当人们说“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时,这里的“自由”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指一定的社会赋予人们能够从事某些活动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具体的
Ⅸ 马克思的五段论是什么
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五段论,他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而苏联时期,理论家们为了推广意识形态将马克思的这种论述扭曲成为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论述只是对当时西欧历史考察后的一种生产方式的罗列,而苏联教科书上这种直线演进的社会发展模式则是强加给历史!
而且中国特别不合适这种历史五段论。
Ⅹ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世界历史概念在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框架内的含义是:在逻辑层面上,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呈现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一样,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6]黑格尔把世界理性看成是世界历史的基础,而世界历史则是绝对精神通过自我精神呈现的过程,普遍性是其重要的品格。在时间层面上,黑格尔用世界历史概念特指“法国大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历史。这一历史在黑格尔看来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互动性,三是过程性。
一般说来,马克思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范畴的:其一,在历史学的意义上用来指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起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8]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命题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一命题在马克思那里至少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这一转变有深刻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化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类实践发展的结果。二是这一转变开始了“一体化”的历史,它的完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各个民族、国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全新历史阶段。其二,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还是一个历史观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首先是从个人的解放开始,而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序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为自己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设定的价值理想,同时它又是那种消除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样,世界历史的完成也就标志着实现个人解放和产生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