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和亲,不纳贡,皇帝被俘不投降,明朝为何会成为朝代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定有一个或者两个朝代是你所喜欢的。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说自己喜欢的朝代是唐朝。在我心里,最喜欢的朝代便是明朝。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的朝代更迭。只有明朝采取着四不政策,那就是“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以及不纳贡”。在明朝二百六十七年里,每一任皇帝都遵循着四不政策,不愿意和任何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的条约。
战争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君主到士兵每个人都是不放弃,坚持不懈的情况。在面对西方的无理要求时,明朝和清朝所采取的的政策,对待的态度不同,明朝时期所有人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明朝的君王不放弃任何一位百姓。然而在清朝,皇帝为了自己的权利放弃自己的百姓。
⑵ 中国历史上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边,君王死社稷的伟大王朝的名字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一句话,君王死社稷,大臣都以直谏为荣!纠结,这也被鞑子灭了!中国就这样了.....
补充的那个,是冉魏吧。冉闵的杀胡令知道吧!
⑶ 最怂的朝代or最硬气的朝代为什么明朝宁可打仗也不和亲
最怂的朝代or最硬气的朝代?为什么明朝宁可打仗也不和亲?
勇猛的战士们
先人留下的骨气与忠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议和不代表没有骨气,反之,拿百姓的血肉之躯去拼没有胜算的胜利也不是忠义的表现。“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跟风随大流头脑发热谁都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理智总比热血更重要。”
正如这句话所说,很多时候,理智比热血更加重要。
⑷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⑸ “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是怎样的的朝代
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据史书记载,崇祯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角长有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数十年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在此时集中爆发,再加上碰到小冰河期,灾害频发、百姓困苦,导致农民纷纷起事。外部又有清军虎视眈眈,凭崇祯一人根本难以扭转历史潮流。
明王朝是个特殊的王朝,历代帝王出奇的硬气,没有汉朝时期的和亲妥协,也没有唐朝时期的君主逃亡,更没有宋朝时期的纳岁薄币。明朝历代皇帝,从未向外族低过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面临失败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妥协,坚守了这条底线。
⑹ 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在古代还有哪个朝代有明朝的气节呢你怎么看
从宋朝以后,“和亲”、“称臣”等都已经过时了,还拿来吹嘘,就好像说现在的年轻人对当年价值不菲的大哥大不感冒一样,谁要是捧着这个老古董招摇过市才是真的脑子有病;
如果说新瓶装旧酒也就罢了,关键还有人将缺点也美化成优点,明明是跑不掉,非说成是统治者勇气附身。如果明仁宗能多活几个月,大明的都城也就返回南京了。如果不是那帮自命清高的东林党阻拦,崇祯也就跑到南京去了,你让崇祯死在北京,问过崇祯的意见了吗?
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胜者为王,失败者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土地,所以割地,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而失败者则可以利用割地迟滞敌人进攻,卧薪尝胆,等到实力恢复可以再次击败对手将土地夺回来。
单纯地以一两次的失败作为无能的体现,并不全面。
在实力不济时,称臣纳贡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唐朝前期对突厥称臣,目的不是为了让突厥当爸爸,而是为了当他们的爸爸。果然,经过十多年的韬光养晦,唐朝一举消灭东突厥,彻底洗刷了纳贡时的屈辱。
隐忍是为后发,只要有成功的结果,所有人不会注意曾经的屈辱。
当然,对于南宋对金的称臣纳贡,就是真正的屈辱了。
天子守国门是必然也是无奈
在古典王超说时期,帝国没有明确的边界线,烽燧所至,即为帝国边疆。这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随着国力衰退,先期开拓的大片疆域被主动放弃。于是疆域越来越小,都城距离边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明朝在朱棣1421年迁都时,长城以北尚有开平卫,也就是说蒙古距离长城还有上百里的距离,北京根本就不是“国门”,只是在1430年明宣宗内迁开平卫之后,长城以北全线失守,北京才成为真正的国门。
天子守国门,古来有之,秦汉隋唐定都的关中地区,和西部的吐蕃等距离太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真正的国门,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时期,南方政权多以长江边上的南京作为都城,这也是该政权的“国门”。
⑺ 历史上和亲的朝代有很多,为何明朝坚决不和亲
汉朝十三位公主和亲,说好听点是政治联姻,实际都是被迫远嫁匈奴,王昭君就是无奈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唐朝也有十九位公主先后和亲,就连一个吐蕃,也需要我们送去一位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就是和亲嫁给了松赞干布。
明朝的发展趋势汉唐两朝的和亲行为让明朝认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从皇帝到大臣都不赞成和亲的行为。汉朝的王昭君出塞,公主远嫁乌孙,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这些和亲的行为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国力,笼络各族势力,以达到扩展疆土的目的。
但是明朝的政策在后期渐渐倾向于固步自封的状态,对蒙古也是采取战略守势的方针,几乎没有任何扩张或者吞并其他势力的意图,自然也就没有和亲的必要了。
⑻ 明朝对外从不和亲吗这种“不和亲”的政策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是的,至少在记载中明朝对外确实是从不和亲。外国公主可以嫁到明朝来,但是明朝却从来没有将本国的公主外嫁,甚至连宫女都没有。而且历史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前进的。单单是一个“和亲”并不能代表这个政策的好坏,但是却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明朝铮铮的铁骨。
(明朝土木堡之变)
明朝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精锐尽失,皇帝被俘,整个大明王朝貌似气数已尽。如果换成宋朝面临这样的局面,可能又得开始举国南迁。但是明朝没有。明朝重新登基了一位皇帝,并且大臣于谦以及一派忠臣良将誓死不从、铁骨铮铮,硬是和瓦剌死磕到底,保存了明王朝的统治。
(于谦北京保卫战)
明朝是一个有骨气的朝代,它选择“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延续着自己的统治。但是这样的政策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政策表现出了明朝统治者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不屈服的一种精神,这也是我们华夏汉族几千年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品质!
⑼ 哪个朝代没有和亲公主
在中国的大一统朝代之中,就有三个王朝从未与外族和亲。
第一个是东汉。
第二个是宋朝。
第三个是明朝。
⑽ 为什么明朝从不和亲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之后,喜欢明朝的人是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写得好,更是因为相较于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更让人热血澎湃一些。然而,明朝不和亲只是因为国力强盛吗?
事实上,和亲并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它还代表着两国的交好,而不仅仅是一方面的示弱。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明朝并没有坚持不和亲,而是积极的去周围的国家加强联系,那么他是否能在历史上多存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