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秦帝国的历史启示
重读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那段历史,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是,那个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样波澜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样一种群体的精神气质?
“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完成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
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政治奇迹。美国着名汉学家顾立雅说,中国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几千万人民征兵抽税受理诉讼及刑事案件,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姿态。而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之间的200多年,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火山大喷发时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为活跃。纵横捭阖的时代,西汉人刘向所辑《战国策》33卷中,出场人物多达600余人,诸侯、学者、隐士、纵横家、游士、侠客、兵家、名将,无不形象鲜活生动,饱满浓艳。原因就在于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大批下层卿士视改换门庭、权力嬗代为寻常事,各国战事外交改革变法之频繁,刺激了志向高远的雄主辈出,士人们有了千载难逢的广阔舞台。
我国着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国家本为精神的产物,每个民族在自我身份认同遭遇迷茫与惶惑的时候,追溯过去的伟大与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无论小说《大秦帝国》还是电视剧《大秦帝国》,其意义都超越了小说与电视剧本身。小说与电视剧在重述这段遥远的历史中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使我们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很多读者通过《大秦帝国》蓦然发现,我们还有过那样一个辉煌壮丽的时代,还有过那样高尚、朴实、壮勇的祖先。”小说《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这样说。而在《大秦帝国之纵横》电视剧总导演丁黑看来,秦帝国崛起与形成的年代,就是中华民族充满朝气、热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时代。在今天,重温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少年时代,可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是《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播出后反响热烈,第二部播出令人期待,也是我们关注这部小说、关注这部电视剧的原因。
秦人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注定。顾颉刚在《秦与西戎》中说,由于长期与戎狄为邻,导致“秦人剽悍,《诗·秦风》多田猎战伐之事”。《汉书·地理下》也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宗法、封建制淡薄,国君子弟和贵族都无寸土之封,以及野蛮的人殉长期留存,秦国的落后与野蛮,反而让其在大变局中拥有了某些先天优势。长期酷烈的战争,使秦国“较早就发展出了相当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芝加哥大学社会历史学专家赵鼎新称战国变法运动为“战争驱动型改革”,称各国变法动力为“战争驱动型理性化”,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与摧毁性战争,成为各国“变法”,瓦解世袭贵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层化集权国家的肇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富国强兵,奖励耕战”,出于相邻地区三晋的法家政治思想与具备浓烈军国主义色彩秦国的结合,就显得顺理成章。《荀子·强国篇》也说,秦地百姓朴实剽悍又驯顺畏官,士大夫官吏终日忙于公事无暇谋私,实在是寻求富强,致力“法治”者的天赐。
法家不过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颗星辰。按照着名历史学家杜正胜的观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时代的兴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学”瓦解的结果。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有资格享受“官学”教育的“国人”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世袭贵族社会的瓦解却使得这种教育结构一并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张相对活跃自由的“私学”,出现了所谓“受教育权与智识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变局中,传统把持各诸侯国政权的世家大族纷纷陵夷,以商鞅、张仪、公孙衍为代表的“布衣将相”在变法和日后的纵横捭阖中大显身手。许倬云曾经对有关战国时代各国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统计,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占到总数的58%。世家分封制解体后,俸禄制度则与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适应,只有禄而无封土,使得职业官僚文吏逐渐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贵族,成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力。
“那时候的人,是带着朝气,凛然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丁黑说。而孙皓晖则制造了一个词汇叫“强势生存”,认为这批人“体现了中国前3000年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变法的难度和曲折、法家的牺牲精神、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灵魂”。
各国为了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争霸”中抢得先机,无不争相延揽他国客卿。与世袭贵族政治气息浓厚的六国不同,秦国世袭公族的势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长期的人殉制度也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通过嬗代继承政治权力的方式,从而使得秦国变法遇到的阻力较小,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一旦建立,几乎无可挑战、秦国之所以最终力压群雄,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布衣之士,他们能够在秦、这个阻力最小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发挥其才智与勇气。秦帝国霸业的奠基者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伊始,即发布“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自此,各国客卿就源源不断涌入秦境,出自三晋或与三晋之学有渊源者众多。除了大秦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世而霸胜”前来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韩非是韩国贵族,尉缭来自魏国。黄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简论》中做过统计: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国君统治期间,“先后担任秦国相国要职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荐的客卿,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秦国遂成为战国时代外籍布衣将相最为密集的国家,其中出身低微者众多”。商鞅为“卫之庶公子”,范雎“家贫,无以自资”,姚贾更是出身低贱的“世监门子”。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战国七雄争夺天下,争相任用四方游士,然而在相国这个手握实权的高位上,六国都只授予诸侯宗族与本国人,只有秦国例外,且用人不疑。洪迈由此得出结论——秦国“之所以并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今天的我们,重读那段历史,对秦朝长久的制度利弊所造成的影响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革命与精神气质,其实才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⑵ 秦朝的兴亡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对国民施仁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衰落就是早晚的事。
⑶ 秦国的崛起,强大到衰亡的历史过程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首先,任何朝代都有崛起、强大、衰亡的过程;
其崛起、强大 从经济学上可以认为,是从贫瘠偏远的地方向文明、发达地域的扩张,这个容易理解,东方诸国较发达,物产较丰富;比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即南方,其实也是为了衣食无忧的富庶生活,这个其实是人生活的客观需要导致了又这样的发展趋势;可谓地理、经济之必然;
其次,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本身好斗(即好战、好强),对仇家必然报复的族人心理和旺盛(可以理解为民风彪悍,知道现在那地方也是),而国家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在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把这种性格转变为战斗的热情,转化到军事上,就变成一种对外的力量,使之军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策;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注意是彻彻底底的)用法家的思想变革了秦国的国策,法度,经济等各个方面;当时的国策是适应国家和当时历史的发展的,是积极进步的,其必将推动社会进程;变法先后颁布的法令条例,可以认为是秦国之本,即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基本国策;我们都知道看一个国家的体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就看宪法,宪法是立国时保证长期不能改变的基石;
四者,秦国的君主;可以说,六代君主全部基本保证了宪法的完整和实施,你很难能够找到有那个国家能够延续六代君王都比较积极向上,且用户宪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政治统治的统一性保证了正确方针、法度的实施;
第五,外交政策---连横;附庸弱国,以弱国攻打其他弱国,直接消耗东方各国的实力,而自己却基本不受影响;聪明的保存实力并渔利其它;换到现代,也是征伐大国应该效仿的外交策略;
所以,秦国的强大是必须的~
另外,统一天下后的统治仍旧保持了战事的方针,但其实长期征战已经对天下各方疲敝,但统治上还是四处征伐,严令五申,并没有在统一后,在弱化地方的事情上软化处理(这场情况,建国后应该息兵,扩大生产,增加人民收入,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实施所谓的“暴政”,接班人秦二世也不是雄主,反而亲信宦官,犯了君主的大忌;误国误民,起义四起,所以说,政治策略上没有随着国家统治而进行逻辑上的转换,说白了就是不适应统一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当然导致迅速灭亡;
先说这么多吧,希望你满意!
⑷ 从秦朝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第一,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日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让自己的江山传到千世万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而继续努力,而不是躺在统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同样,当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不能只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则你的失败可能瞬间就会到来.
第二,秦朝的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在赋税的沉重上是史无前例的,居然达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头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社会经济自然不会好.重税之外,秦始皇杀起人来也可以说震撼古今,一个噩梦就可以导致一批人被杀,这样的“黑色恐怖”有谁能够忍受?是想在当年的大泽乡,如果囚徒们还有一丝活路,他们还会不会造反?他们造反还会不会有人响应?所以说,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好一点,宽容一点,自己的空间也会很大,至少不至于四处碰壁.
第三,秦朝的灭亡和两个能说会道但又心术不正的人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徐福和赵高.徐福一番花言巧语,骗得了秦始皇的万贯金银,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秦国剥削来的民脂民膏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骗子拿走了,想起了就痛心.赵高更是不得了,先是说服李斯立胡亥继位,继而指鹿为马铲除异己,最后哄骗皇帝大权独揽,最终杀掉胡亥,亡掉整个秦朝江山.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很轻易的就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⑸ 从秦汉的统治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秦朝始皇暴政,重武轻文,钳制思想,焚书坑儒,横征暴敛使得民不堪忍而起义,最终二世而亡。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是有利历史的进步的。
刘邦立汉后,对秦的暴政进行了拨乱改正,但有些地方过犹不及。后来,西汉年有王莽之乱,东汉末年有十常侍之乱,都导致国家的混乱和政权的更迭。
历史是在不断的反复中前进的,没有直线前进的。总体是在进步,虽然中间有所反复。
⑹ 我们从秦朝的历史事件学到什么
第一,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步到位,民可使由之这个道理很重要。
第二,完善的监察制度的建立对一个国家而言相当重要,秦朝的灭亡在制度上,在乎于相权的集中以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的下降,表明在建立中央集权方面秦朝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
第三,族群文化的毁灭是激起族群意识的重要导火索,秦朝在统一以后,统一文字以及对地方文化的打压,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虽然是所谓的促进民族团结,但是客观来说,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无疑于毁灭了大量中华的传统文化,并且导致六国当时认为这是要亡国灭种,秦人要把他们从根拔起,导致旧六国的人民有强大的心理认同感和反秦的意识,直接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一呼百应。
⑺ 秦朝短短十五年的统治给你有何启示
秦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民主不要专制,信仰集体的智慧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再贤明的君主也有发昏的时候,而且不可能进化到神的地步,所以难免有私欲和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依赖民主和法制,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讨论,可以投票,而不是将人民和国家的未来交给个别人,那样无疑承担了极高的风险,要防止个人崇拜。
秦兴的启示第一个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秦朝能统一天下和他的用人分不开,百里奚、商鞅、吕不韦、李斯等等,秦国本国人才产量不佳,但是他大胆启用别国人才,为己所用,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大量吸引人才,你看看美国就知道了。第二个就是变革,在秦朝的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改革,最着名的就是商鞅变法,从变法中也可以吸取很多经验和教训,当前我们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第二轮大变革,这个就意会吧。事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个过程存在挫折和可能的反复,但是大趋势是不会变,但是要付出代价。
⑻ 从秦国崛起的历史中获得什么启示
商鞅变法中确立的信誉,让自己的抱负更得以施展,短时间内贯彻!长时期的发展!秦国的大主流证明商鞅变法的成功,
其后又有战国时的张仪,韩非,白起等政治法律军事人才!让秦国国力的底子远超各国!
到秦始皇,就着手准备统一列国,一个有实力的国家有了目标,自然攻无不克!
尊重人才起了什么作用不言而喻!有了人才,发展跟完成历史使命自然事半功倍!
⑼ 通过学习秦的历史,你得到什么启发
《阿房宫赋》对秦国的统一到灭亡过程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以下该文的译文,供楼主参考。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⑽ 秦汉的鼎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实行仁政和民心十分重要,历史总是不断进步的。
秦朝始皇暴政,重武轻文,钳制思想,焚书坑儒,横征暴敛使得民不堪忍而起义,最终二世而亡。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是有利历史的进步的。
刘邦立汉后,对秦的暴政进行了拨乱改正,但有些地方过犹不及。后来,西汉年有王莽之乱,东汉末年有十常侍之乱,都导致国家的混乱和政权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