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黎族有什么历史渊源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有“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黎语属东亚语系的分支,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元、明、清时期,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
‘贰’ 海南的特色菜有哪些
1、港门粉是港门的一大特色美食之一,而港门是三亚市的一个小镇又称保港镇现并入崖州区,大家总调侃着这个镇名是:“香港和澳门的简称”。
港门粉的汤味道清甜,不是像糖一样甜而是像加了海虾皮一样,正是这样的清才能衬出粉和海鲜辅料的香吧。而且三亚的粉和其他地方相比都是细且软的,轻轻一嚼就咽进肚子里了,和三亚的休闲度假风格相得益彰。
‘叁’ 黎族资料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人口111.08万(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1952年7月1日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建为7个自治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日常食俗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粥即稀饭,是黎族同胞常用的主食。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往往是一天煮一次供全天食用。“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摋”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制法是用螃蟹、田蛙、鱼虾或飞禽走兽等洗净、剖膛、剁成碎块,加盐拌匀,放入葫芦状的坛子里,加盖并用芭蕉叶封好捆紧,放置阴湿处或埋于地下,经一月或数月便可取出食用。但“南摋”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造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且嚼且香,并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节庆、礼仪食俗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黎族竹竿舞庆祝三月三
典型食品 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肆’ 谁有黎族的习俗资料啊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夜 游”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黎族习俗与婚俗
定 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
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媒人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人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 (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 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人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筒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 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 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婚礼结束。
‘伍’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黎族历史简介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栏稻经过黎族的长期选育,成为适应性很强的旱稻品种,米质白,粘性强而芳香可口。如史书所记:“其粒绝白”,“味颇香美”的“黎米”“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用黎米做“酒酉平”,十分香甜,是待客的美味佳酿。
黎族人民及其先民精明能干,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岛“土生土长”的“吉贝”纺织“吉贝布”,吉贝布经手工艺术加工成了“广幅布”, 并创造了纺、织、染、绩四大工艺,为中华民族棉纺织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纺织"广幅布"的原料是“海岛棉”,黎族称为“吉贝”。其品种有两种,一是“吉贝盎”,种植在山栏地,4月种,10月收。其枝叶繁多,耐旱,抗伏,高约2米左右;二是种在屋前或室后的“吉贝”,易种植,一株可分数千万小树桠,要搭架,面积有室庭大。《尚书·禹贡》云:“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有专家考证“岛夷”含有黎族先民;“吉贝”即黎族的“吉贝”。可见用“吉贝”纺织加工成的“广幅布”至少应是春秋时代。汉代,广幅布有极大发展,大量的“黎锦”、“黎单”、“黎幕”、“黎衤甬”、“黎毯”等的出现,《汉书·地理志》云:“黎族人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除自用外,还远销广西桂林等地,被“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并成贡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
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将黎族人民种植海岛棉的传统技术和纺、织、染、绩四大工艺传给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促进了宋元时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并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陆’ 黎族的民族饮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饮食是人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不断得到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
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
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山薯饭、山果饭、磅薯饭、包子果饭、鸡头果饭等
在黎族的饮食结构中,菜肴品类丰富。有家种的南瓜、葫芦瓜、冬瓜、木瓜、黄瓜、豆角、西红柿、韭菜、萝卜、莲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笋、莉嫩、子温、子干、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类有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等。
黎族男女善捕捞,男子平时爱好上山安装各种捕猎器具,捕捉鼠类、鸟类、蛇类和野猪,以及五指山草龟、金钱龟等野物;还善于下河捕捞水鳖、团鱼和麻鱼等。在农闲、节日时,全村集众上山放狗围捕山猪、黄猄、野鹿等,并把兽肉熏干保存日后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劳动,男子带刀篓,女子带小腰篓,捕捉田蛙、田蟹、稻虾等动物,回家杂烩煮后食用。菜味新鲜,营养丰富。
黎族菜肴习惯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几种菜混合煮。食盐是菜肴的主要调料,小辣椒是平时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热带地区,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传统饮食中,除上述菜肴外,有独特风味的还有糯米粽、糯米团。每逢喜庆佳节、探亲访友都要制作米粽、糯米团食品。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种的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杨桃、黄皮、波罗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种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种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节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黎族人热爱生活。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黎族热情好客,酒为俗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黎族饮食方式有所改变,普遍学习汉人菜肴制作技术。
‘柒’ 黎族有什么饮食习俗黎族的名菜是什么
黎族的主要粮食是稻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杂粮。常吃的菜有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田菜、田螺、蛙、蛤类等。黎族农家普遍爱吃冲冷水稀饭。日食三餐,晚餐常是入夜才吃。昔日,由于粮食不足,一般情况下不吃干饭。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农户粮食充裕,吃干饭已成常事。黎族农民喜用生鱼生肉制作“酸鱼”“酸肉”,即用煮得半熟的热干饭,把切好的鱼、肉与饭混淆均匀,再加些盐,盛于缸坛中,密封发酵,7天后取出吃用; 另一种俗称“南杀”的浆类佐料,取料于牛、猪、鹿的脊椎骨,或野菜类,斩碎后用半熟的热干饭拌搅、盛入罐中,一个月后取出煮熟吃。由于吃“南杀”的习俗,并仿效汉人的饮食调味技术,促进身体健康。
黎族人还有吃竹筒饭的习惯,即取楠竹一节,从一头开个口子,把米和水灌进去,然后封口子置于火堆上烤熟,取出,破开竹筒,便是香喷喷的竹筒饭,这种饭多数在上山打猎或砍山时吃用,风味独特,现已成为高级餐厅中的珍美食品。黎族农民普遍爱好喝酒。一般农家晚饭时,不管菜肴丰俭,男主人总要先喝几口酒,然后吃饭。黎家的酒类品种多,其中以山兰(旱稻)糯米酒为上品,此外还有米酒、粟米酒、番薯酒、芭蕉酒、野果酒等。逢年过节,还举行饮酒对歌活动,增进未婚青年男女的情恋。在孝黎地区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喜嚼槟榔的习惯。即将新摘下的槟榔果切成小片,用蒌叶(野生植物)拌贝壳灰一起放进嘴中咀嚼,且嚼且香,并有醇劲,象喝薄酒一样,精神焕发。
‘捌’ 关于黎族的历史和发展,你了解多少
黎族来源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扎岭南的中原人。始皇帝吸引岭南各部落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扎岭南的中原人打开了结合之途。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创建“南越国”,对邻近内地的海南岛开展开发设计,定居在岭南的骆越人与中原人在南越国的核心下走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慢慢结合产生今日之黎族华夏民族。
黎族是中国岭南中华民族之一。依据第五次全国各地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析,黎族人口总数为1,247,814。以农牧业为主导,女性专注于纺织品,“黎锦”,“黎单”闻名世界。黎族没有产生统一的民族宗教,全国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导,也是有当然钦佩,某些地方还残存着宗族图腾崇拜的印痕。黎族信鬼,尤其是先祖鬼,拜祖起先黎族的关键宗教信仰主题活动,而求先祖保亲人安全。黎族大家为追念黎母繁殖黎人的伟绩,并劝诫后代,女人绣面,刺青是先祖定出来的规定,女性若不绣面,刺青,去世后祖先不重逢--祖先钦佩。
‘玖’ 关于黎族
我有一个黎族的同学,我觉得她的性格比较腼腆!黎族人的性格比较温和吧!
‘拾’ 关于黎族风情的内容!!!急!!!
族名:
自称“赛”,各地方言还有“歧”、“闰”、“美孚”等不同的称呼。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为111.099万人。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橹县、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
历史由来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黎族以土着海南岛自居。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语言文字
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宗教文化
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靠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在乐东番阳地区,村内有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众多,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萧、“拜”(排萧)等。
习俗及社会
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妇女纹身,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五指山中心地区旧时住传统的船形屋,山区黎族的住房,从侧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顶、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篱笆上面再糊泥作墙。这种房子的房檐很矮,离地面仅一米。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居住地方,处于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由于四面环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水产业和林业。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与苗族联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节日
黎族一年中有春节、过年仔(元宵)、清明节、端阳节(五月初五)、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三月三。
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过年仔(元宵)
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清明节
据传1927年以后保亭才有清明节,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
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三月三
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改革开放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即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
补充:
习俗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婚俗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食俗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是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