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咖啡的起源与历史
咖啡的起源最为人熟知的是纪元六世纪时,牧羊人卡尔代发现了咖啡,关于咖啡饮用的历史,非洲是咖啡的故乡,随着非洲奴隶的买卖开始传遍世界。
这个故事追溯到公元6世纪前后,牧羊人卡尔代发现他的羊群食用了一种野生灌木的果实之后,变得非常喧闹,他就很好奇也就尝了一下。
食用完这种果实的他竟然也非常兴奋,这就是咖啡的起源,后来当地人开始试着嚼咖啡豆,用水煮咖啡喝。
到了后来,随着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带到了这些地方,根据史料记载,也门在15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
但是,阿拉伯人禁止咖啡种子的出口,直到1699年,荷兰人将咖啡带到印度的马拉巴,印度也一度成为了欧洲咖啡的主要供应地。
到了1668年,咖啡作为一种时尚饮品在南美洲非常流行,咖啡首次在美洲种植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台湾在1884年首次种植咖啡成功,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
2. 咖啡的由来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古代中国有神农氏尝百草,并一一加以记录整理,使后人对许多植物能有系统的认识。西方世界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更没有留下什么有文字的记录,因此关于咖啡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其中,最普遍且为大众所乐道的是牧羊人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牧羊人,在牧羊的时候,偶然发现他的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仔细一看,原来羊是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才导致举止滑稽怪异。他试着采了一些这种红果子回去熬煮,没想到满室芳香,熬成的汁液喝下以后更是精神振奋,神清气爽,从此,这种果实就被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且颇受好评。
古时候的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晒干熬煮后,把汁液当作胃药来喝,认为可以有助消化。后来发现咖啡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同时由于回教严禁教徒饮酒,因而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饮料,作为提神的饮料而时常饮用。十五世纪以后,到圣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陆续将咖啡带回居住地,使咖啡渐渐流传到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尔其等国。
咖啡进入欧陆当归因于土耳其当时的鄂图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鄂图曼大军西征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在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得以凭着这些咖啡豆,和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
战争原是攻占和毁灭,却意外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这可是统治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咖啡文化成熟于欧洲。十六世纪初,咖啡向欧洲传播开来。当时的法国国王克雷门八世曾说:“虽然是恶魔的饮料,却是美味可口。此种饮料只让异教徒独占了,殊是可惜”。因此也接受了基督徒也能饮用咖啡。
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当时只有男人能进入。咖啡在绅士的社交场所颇受欢迎。男人们在此高谈阔论政治、文学、商业等议题,有些甚至不回家。因此1674年有许多主妇提出请愿书要求将咖啡屋关闭。咖啡文化深深的影响及巴黎市民,街角的咖啡店也开始大量而生。无数的咖啡沙龙内,新的文学、哲学与艺术皆因而出现,期间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家及哲学家,如巴尔札克·卢棱等等。文化人不断齐集,并以齐聚于知识性的咖啡沙龙内高谈阔论而闻名。
在意大利浓缩咖啡ESPRESSO开始出现,引起咖啡饮用方式的变化。咖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有兴趣栽培咖啡的人,也愈来愈多。十三世纪制造商,将咖啡樱桃带各地到并栽植。十八世纪初,法国海军上将德?克鲁,在船上用自己的饮用水,灌溉桶中的咖啡幼苗,而后将之种植于法国领地马尔其尼克岛。
不久之后,咖啡广为流传到中南美洲,咖啡的栽植也扩大到世界各地。
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3. 现在很多人喜欢喝咖啡,咖啡传到中国有多久了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风靡全世界。工作之余,来一杯浓浓的咖啡,提神醒脑,无比惬意。现在,喝咖啡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但要论历史,咖啡引进到中国,却只有200多年的时间,而且有可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先自软壳中取出其子,晒干炒焦后研为粉末,是为咖啡,和以沸水,煎出其质,香味甚佳,亦惟饮料中之重要品;咖啡除碳水化合物外,亦含有一种芳香挥发之精油与咖啡素……与茶素同,亦主解渴提神,然饮之过度亦有害。”1935 年,杨耀文在《科学通讯》上如此写道,从文字之浅近看,当时多数北京人对咖啡还茫然无知。
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聘盟日记》中写道:“(康熙帝)已,又赐茶,此茶如西洋之噶霏。”“步入三重门,进一室坐,仍有如噶霏之茶,云是满礼早晨所食者。” 噶霏,即咖啡之别译,可见至少在康熙时,上层人士已知咖啡。 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曾出版《造饭洋书》,称: “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趁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这里的磕肥,显然指的也是咖啡。
此外,嘉庆年间《广东通志》中也说:“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 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这里的“黑酒”,可能也是咖啡。可见,咖啡很早已登陆上海和广州, 但都不如北京早。
4. 咖啡的历史
咖啡可被追溯的历史大概可以到公元十世纪,不过那些都是不可考证的历史。例如广为传播的牧羊人的故事,跨越沙漠的僧侣故事等等。真正有据可查的是咖啡豆的传播时间,也就是从非洲传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大概是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左右的事,众所周知那是大航海的时代。荷兰的殖民者、商人、掠夺者则是其中传播咖啡的关键角色。
现代的咖啡都是饮料,但在最初咖啡是作为食品的用途。寺庙中的僧侣在诵经的时候会咀嚼咖啡作为提神的食品。在战争中也有作为掺入在面包中的兴奋剂,用以提高军队的士气。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变为Kahve,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逐渐完善。
但在西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仅在回教国家间流传;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回教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仕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并且在接下来风起云涌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
最初有的天主教宗教人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皇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于1600年为咖啡举行洗礼,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在欧洲价值不菲,只有欧洲上层人物才能饮用咖啡。直到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开始在荷属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驻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现在,咖啡和茶、可可成为全世界三大饮料,而咖啡的出口量仅次于石油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出口品。
5. 咖啡的起源和发展史……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
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
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在民间作为日常饮品。因伊斯兰教严禁饮酒,因此咖啡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
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
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士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
相传1600年时一些天主教人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的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皇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且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直到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在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在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选购指南:
不论是哪一种咖啡,新鲜度都是影响品质的重要因素。选购时,抓一两颗咖啡豆在嘴中嚼一下,要是清脆有声,表示咖啡豆未受潮,而唇齿留香的咖啡豆才是上品,但最好还是用手捏捏,感觉一下是否实心,千万不要买空壳的咖啡。
刚炒好的咖啡豆并不适合马上饮用,一般来说,咖啡的最佳饮用期为炒后一周后,此时的咖啡最新鲜,香味口感的表现最佳。
此外,咖啡豆的风味也是另一个考虑因素。内行人选咖啡豆,倒不见得是看颗粒的大小,咖啡豆在品相上,有可能存在大小不一,例如埃塞俄比亚豆的特性大小不一属于正常现象。
其次是色泽,日晒豆在颜色上不论生豆或是熟豆都会存在颜色不一,是正常现象,切勿单方面自行解读书中或是资料中的浅见,将所有咖啡豆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中深烘的咖啡豆相比浅烘豆更易出油,浅烘豆则不出油或少量出油。总之在选购咖啡时应注意其新鲜度、香味和有陈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咖啡
6. 咖啡的发展历史请尽可能详细
公元9世纪,阿拉伯酋长国出土文物表明,当时在中东地区已使用烘焙咖啡;
公元15世纪,阿拉伯医生文件证明,咖啡用来治病;
1592年,医师及植物学家介绍咖啡,证实在埃及广泛使用;
17世纪咖啡作为药品和普通饮料传于欧洲,应用日趋广泛;
1645年,维尼斯开设第一家咖啡馆;
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业;
1672年,巴黎第一家咖啡馆开业;
1683年,维也纳第一家咖啡馆开业;
1690年,汉堡第一家咖啡馆开业;
18世纪,咖啡树从阿拉伯国家移植全世界;
1690年~1700年,荷兰人把咖啡从也门移植到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等地;
1723年,法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安第列斯群岛;
1727年,葡萄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巴西;
1730年,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
1730年,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
1996年,草本咖啡在中国培育成功。
目前,从出口量上说,咖啡仅次于石油,名列第三。
7. 人类喝咖啡的历史有多长
咖啡的来源已无从稽考。诸多传说之一指咖啡原产地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区,据说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因此发现了咖啡。也有说法是由于一场野火,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了周围居民的注意。人们最初咀嚼这种植物果实以提神,后来烘烤磨碎掺入面粉做成面包,作为勇士的食物,以提高作战的勇气。不过这些传说故事都缺乏历史文件佐证,只出现于后世的旅游传记中,因此无从考证咖啡起源的真正原因。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
8. 有关咖啡的历史
咖啡的历史- -
随着第一粒咖啡豆被人们采摘下来、第一次焙考、第一次研磨、第一次冲调和第一杯热咖啡醇香的飘散,有关咖啡种植和咖啡文化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传播的传说,已经成为历史上最伟大、最浪漫的故事之一。
有关咖啡起源的传说各式各样,不过大多因为其荒诞离奇而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门在15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种子出口!这道障碍最终被荷兰人突破了,1616年,他们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阿拉伯人虽然禁止咖啡种子的出口,但对内确实十分开放的。首批被人们称作“卡文卡恩”的咖啡屋在麦加开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样一个场所,无论什麽人,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进去,坐在舒适的环境中谈生意、约会。
咖啡进入亚洲
阿拉伯人没能将咖啡在亚洲传播开来,荷兰人却做到了!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他们在印度的马拉巴种植咖啡,又在1699年将咖啡带到了现在印尼爪哇的巴达维亚。荷兰的殖民地曾一度成为欧洲咖啡的主要供应地。目前,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国。
咖啡进入欧洲
威尼斯商人于1615年首次将咖啡带入了欧洲。到1683年,欧洲首家咖啡屋在威尼斯开张,而最着名的还要数1720年在圣马可广场开张的佛罗沦咖啡馆,至今还生意兴隆。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商—— 伦敦罗依德公司正是由咖啡屋起家的。
咖啡进入美洲
1668年,咖啡作为一种时尚饮品风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紧跟其后,分别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北 美城市出现。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党案就是在一家名为绿龙的咖啡屋里策划的。今天,着名的华尔街金融区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始于咖啡屋。咖啡首次在美洲种植是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又是荷兰人最先将咖啡传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咖啡由荷兰的殖民地传到了法属圭亚那和巴西,后来又由英国人带到了牙买加。到了1925年,种植咖啡已成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传统。同年,夏威夷也开始种植咖啡,它是美国唯一的咖啡产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迄今,巴西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占全球咖啡产量的约30%;而哥伦比亚则是第 二大咖啡生产国,占全球咖啡产量的12%左右。北美目前是咖啡消费两最大的地区,在西雅图,“拉泰” 文化重新演绎了咖啡文化的内涵,将独特口味的风味咖啡、设计精美的咖啡器具与时尚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并风靡世界。
咖啡进入中国
据史料记载,1884年咖啡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从而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是在二十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在以后的近百年里,咖啡种植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也只是“星星点点”。然而,近年来中国咖啡种植和消费的发展愈来愈为世界所瞩目。麦斯威尔、雀巢、哥伦比亚等国际咖啡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为中国市场提供品种更优、价格更优的产品。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咖啡已正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和生活;北京、 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咖啡馆伴随着咖啡文化的成长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青年人新的消费时尚,装点着都市风情。
9. 咖啡历史你了解多少
当我们在享用咖啡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饮料,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独特的,能提神的饮料,却很少会去细想:小小的咖啡,会有什么大的名堂?
恰恰,咖啡的名堂大得惊人——它是仅次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出口产品,它从被人类认识并首次食用,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和政治、宗教、经济、战争、医学、社交及环保均有密切的关系。
它催化了法国大革命;
它为英国工业革命带来足够动能;
它在拉美诸国政权交迭中起着微妙的作用;
它在美苏冷战中做了某种平衡杆;
它赶走了一个个独裁者,掀起了一次次革命……
马克·潘德葛拉斯的着作《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完整记录咖啡传奇的书,它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媒体高度关注,CNN、ABC等曾为此专访过作者,本文特将《咖啡万岁》一书部分内容摘出献给所有关注咖啡的朋友们。
阿拉伯世界:没有咖啡,就没有革命?
咖啡历史学家乌克斯在他最权威的着作《咖啡天下事》(All About Coffee)中写道:“每当咖啡引进,就会助长革命。咖啡是人间最极端的饮料,咖啡因会刺激思考,老百姓一旦深思就想造反,危及暴君地位。”
早在16世纪,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就博得“麻烦制造者”的称号。统治者认为咖啡馆是疯狂的滋生之地。圣城麦加的年轻总督贝格发觉市面上讽刺他的诗文竟然是从咖啡馆里流出,勃然大怒,决定查禁咖啡。1511年麦加所有咖啡馆被迫关门。阿拉伯世界的其他统治者和宗教领袖,也相继宣布咖啡为非法饮品。
君士坦丁堡的帝王担心在战争期间,民众多喝了两杯咖啡,就会发表反动言论影响士气,因此下令关闭境内咖啡馆。并且出台了严厉的法规来约束民众:任何人只要喝咖啡被逮到,要享受棍子带来的“皮肉之苦”;第二次再犯,对不起,你完了。重犯者会被装进皮革的袋子,缝密,然后丢进博斯普鲁斯海峡。
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还是有很多人冒着海底喂鱼的危险喝咖啡。禁令终究不敌潮流,最后不了了之。
咖啡是16世纪土耳其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有明文规定:老公如果无法满足老婆对咖啡的需求,女方可以此作为离婚的理由。
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西方人起初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来自阿拉伯的怪饮料。1610年在中东旅游的英国诗人桑狄斯写道:“土耳其佬常喝一种名为咖啡的东西,哈啦一整天。这种饮料黑如煤烟,喝起来味道也和煤烟差不多。”
但欧洲人没多久就疯狂爱上了这种“煤烟”。法国人因为咖啡的传入而减少了酒的消耗量。咖啡馆更成为知识分子批评时局的场所。1689年意大利移民普罗柯布在巴黎赫赫有名的弗兰西斯戏剧院正对面开设后来也是赫赫有名的普罗柯布咖啡馆。它不但是巴黎首家,也是最经典的咖啡馆。大量演员、小说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在此聚会。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等名人均曾光顾。法国史学家兼哲学家伏尔泰常常一次要在这里喝上40杯咖啡加巧克力。着名法国革命领袖丹东、马拉常在此共商大计。当时担任炮兵军官的拿破仑有一回喝了没钱付帐,留下军帽作抵押。
这家咖啡馆带动巴黎咖啡热。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在咖啡的刺激下酝酿、形成。这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显而易见。可以想象,当年革命分子就在Café foy前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喝几杯咖啡提神壮胆(是不是和武松喝18碗酒过景阳岗有点相似呢),一口气攻下巴士底狱。
有诗为证:
丹东,可畏的丹东,
跳上演讲台前,
先喝下几杯咖啡,
好比马儿干活前总要吃粮草……
——19世纪史学家米契雷
英国:为工业革命注入动力
1700年以后,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这股风潮到了1800年以后也席卷其他欧陆国和北美。工厂体系的发展大幅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步调、态度和饮食习惯。咖啡成了广大劳工阶级饮食的一部分,为工业革命带来足够的动能。工人在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的情况下,开始喝咖啡。她们误以为这是补品,因为喝了以后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