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哲学当中的历史直线论的解释
直线论:
指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直线,否认事物发展的 曲折性、复杂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具体发展道路却 是迂回曲折的。
观点:
直线论则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看成 一条直线,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永往直前的。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承认发展的前进性,否认发展的曲 折性,不懂前进的总趋势是通过迂回前进的道路实现的, 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绝对化了,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 件下,事物都是笔直前进的,根本否认前进的曲折性以及 暂时的倒退现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机 会主义,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犯了直线性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这种直线性的错误思想,如只能上 马,不能下马,只能大上,不能调整等等,从而给革命和建 设带来巨大损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往返曲 折的,以退为进,以迂为直,是符合事物辩证运动规律的。
Ⅱ 直线论历史观 名词解释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及未来的对话,回顾过去是因为人类更关心自己的未来。人们总是力图从过去找到未来的影像,其间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跳跃,在对过去的理解中,勾勒出人类历史的归宿。
从总体上看人类普遍认为历史是有意义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至于人类将往何处去,即历史的归宿,则见仁见智。
循环论者认为历史的发展走向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在同一循环过程中,遥远的过去是值得留恋的黄金时代,而未来则无光明可言,历史最终走向毁灭。
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一位启蒙运动时期的着名历史学家曾发表他"令人愉快的结论:即世界的每个时代都曾增添过,而且仍在不断增添人类的真正财富、幸福、知识以至美德"。
人类对乌托邦社会的憧憬和努力,无疑是这种历史观的反映。然而,两次世界大战、贫困的加剧、道德的沦丧、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等,无情地击碎了人类的进步梦,人们开始怀疑并放弃进步史观,或悲观地认为人类历史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不管人类如何设想,社会怎样发展,在人类能看到的未来,这地球会照样转动,这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我们人类的认识并不能改变这自然界的规律。我们认识清楚这些规律,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自然界的规律,适应这历史的发展规律。
有许许多多的所谓真理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反映历史长河的认识观,必须要经过历史长河的长期验证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与否。在没有得到证明前的许多的自我标榜为绝对真理的没有一个不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只有经过历史长河淘汰所剩下的一些认识和理论,才有可能成为反映历史真实的规律。可为我们人类所用。
Ⅲ 历史是线还是圈
从总体来说历史应该是线状的,因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马克思同志说滴)。但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历史也是圆圈的,比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迭,大都是由才华出众的祖先打下江山,再由腐朽昏庸的后代所败亡。但是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总的说来,这是一条不断前进的线~~~
不知道你看明白了么~~~
Ⅳ 为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这个是唯物辩证法里面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即三大规律当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事物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前的,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没有一番风顺的!!
一个新事物刚刚诞生时,力量肯定弱小,而它要发展要成熟要成为主导型的力量肯定会有同黑暗的旧势力有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才能取胜,因此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世界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要取代旧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是如此,因为新生事物要战胜旧事物其过程将会相当的漫长,期间所遭遇的阻力数不胜数。
阻力当然是黑暗的旧势力了,一般是那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而又相当陈腐的一些势力,就比如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必将被资本主义取代一样。推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民群众,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唯物辩证法简介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Ⅳ 怎样理解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
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
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食物击中了前两个阶段食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斗争此消彼长或次长比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事物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列宁说,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样笔直又笔直。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在实践中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
Ⅵ 简述中国古代的一圆和一条直线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6
Ⅶ 历史总是曲折地前进
这个意思是说历史不一定总是先进的战胜落后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可能会出现落后的战胜先进的,比如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曾一度失败,被封建阶级打败,但最终还是资产阶级胜利了.中国历代总有焚书坑儒的事情,导致文化政治的倒退,比如元朝的政治统治比宋朝就落后多了,但却灭掉了宋朝.
Ⅷ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历史是螺旋形的发展的‘
历史是呈螺旋形向上发展的,首先,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这就是向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向上、向前发展的,因为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历史。
尽管我们的历史是向上发展的,但是我们的历史并不是一番坦途的,而是充满荆棘、蜿蜒曲折的,历史向上发展不是一条直线直接通到天上去,而是在不停的围绕着本该是直线的圆点慢慢的一圈圈的往上绕到上面的。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必须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才能前进。我们在总结了经验与教训以后,才能进一步的往上曲折的绕,发展的历史每次都想接近乃至于到达圆点,但是我们根本无法到达圆点,所以历史始终是无法长期的平稳的前进的。
这就像一根弹簧,比如它没拉展的时候有5米长,你把弹簧拉直了呢?却有25米长,那么这多余的20米,就是我们在探索中所消耗的部分。
Ⅸ 历史课程的“螺旋式上升”“直线上升”是什么意思
螺旋式上升是指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会遇到波折甚至是倒退,直线上升就指的是在各种有利因素得到长足发展之后一气呵成的发展,比如工业革命啥的。(个人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