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银饰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银饰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1 15:40:14

① 是什么开创了中国银器制造的先河古人是怎样使用银器的

中国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银文化的发展历程又长又辉煌。据已经出土的银器可知,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银器了。

白银不仅可以制成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制成装饰品。我们祖先制造的银器又多又好,其造型或清素典雅,或玲珑奇巧,或新颖别致,可谓多姿多彩。银器的纹饰或繁密瑰丽,或朴实无华,或富丽堂皇。有时,银器上的纹饰与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相映成趣,使整个器物更显得金碧辉煌。

② 银饰的历史是什么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苗族银饰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③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没一时期最主要特点请指出

北齐金饰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
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如果将商王朝统治区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金器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分别在几条互不干扰的并行线上发展起来的。在形制和偶有发现的纹饰上,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其中颇为独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区文化所未见的。金银器早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这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和自然条件复杂所决定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它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战国,公元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冠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冠顶呈半球形,上面饰有四狼噬四羊的浮雕图案。顶部傲立一只雄鹰,呈展翅向下俯视状。其身与尾部系用薄金片打制成型,体内空。身上压印有羽状纹,喙部突出,呈钩状。头和颈部镶嵌有绿松石,头颈及尾部皆以金丝与鹰体相连,可摇摆活动。金冠带由三条半圆形金带组成。冠带前部有两条上下相接,未端用榫铆相连。带的中段均作辫纹,两端或作卧虎形,或作盘角羊形,或为马形。此金冠顶和金冠带为战国时期匈奴王的遗物,弥足珍贵。其构思独特,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同时代表了当时匈奴地区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的墓葬遗址中,以陜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金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器最有代表性。此时南方地区出土的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十分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银器,大体看来,与北方匈奴少数民族地区金银器的形制风格截然不同,多为器皿、带钩等,或是与铜、铁、漆、玉等相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技法仍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汉代 发簪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
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后十分盛行,金花银盘亦为唐代金银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东汉,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县北陵头村43号东汉墓出土。残长42厘米。龙首细长,吻部似鳄鱼,用掐丝法制成。上面焊有掐丝制成的口、鼻、眼,额部用粗金丝焊作龙角,角上又缠以细金丝。龙体以金片卷作圆筒状,嵌于龙颈下,镂空作鳞纹,并焊缀有细小的金珠。但下部已残缺。此金饰作工极为精巧。加之红、绿等色料石的镶嵌与配色,更显华美富丽。它反映了东汉时期金银钿工所具有的高超技艺。现藏河北省定县博物馆。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总体上说,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不多,金质容器更少见,可能因为这个时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匜盒等,在各地均有发现。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汉代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金钿工艺的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代金银器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广东、陜西、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均有发现。除大量金银饰品外,主要还有车马器、带钩、器皿、金印和金银医针等,涉及面较为广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鲜卑族墓葬、西北新疆乌孙墓葬、车师国故地、焉耆古城等遗址,以及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地也发现了金银器,大多为金银饰品,如牌饰、金花、首饰、带扣等,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辽宁北票冯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阳公章”龟纽金印、金冠饰、人物纹山形金饰,镂空山形金饰片等,这些金银器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特点。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仍不多见,且所见大都带有外来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银盘,银高足杯和银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银盘和银高足杯均为波斯萨珊朝制品。
同时,随着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这个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和功能亦颇受影响。江苏镇江东晋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长方形,正面线刻有裸体全身佛像,头顶灵光,面带稚气,应为释迦出土童像。这种用于佛教奉献的金银制品在唐宋以后极为常见。

蓝色水晶坠饰——唐代

长4、宽2.6、厚1.2cm。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固原博物馆藏。形状不规则,上嵌水晶。水晶泛蓝,表面鼓起,上有几处凹痕。水晶之下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翘,上有一短柄,柄环已残
唐代金银器:绚丽多彩

唐石榴花纹玉簪饰——长10、宽2.8、厚0.1-0.15厘米。白玉,青白色,薄片状,两面花纹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叶,三朵盛开的海棠,顶部雕出石榴,花束枝茎上有细镂孔,下端枝茎上钻一细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层次的花卉枝叶,需要高超的技巧。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可以说:中国古代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
宋代金银器是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虽不及唐代金银器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却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宋代艺术没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风格却更为完美。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宋代金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讲究,可谓花式繁多。

五花头凤鸟纹金簪(宋代出品)

重60.5g,在江阴夏港出土。这支簪子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一书中也有介绍:正面看来,簪梁上一溜儿五枚造型略如展开之摺叠扇的花头。装饰了穿花的凤和凰,还有牡丹和菊花。

宋代金银器的纹饰总的说来,以清素典雅为特色。虽没有唐代纹饰那样细腻华美,然而其洗炼精纯亦非唐所及。素面者,讲究造型,光泽悦目;纹饰者则以花鸟为大宗,并使丰富多采的装饰纹样,与变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合谐统一。比之唐代,宋代纹饰的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其表现内容更为广阔,亦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宋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看,自秦以来流行的掐丝镶嵌、焊缀金珠的技法几乎无见。而较多运用锤鍱、錾刻、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艺术效果的夹层技法,为宋代以前金银器制作中所未见。镂雕工艺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精进。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银器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型凸花工艺。
宋代金银器在其本身的纵向发展中,还出现了大量横向结合的作品。金银与漆、木等其它材料合壁,金银用于服饰、书画等。
两宋时期的辽、西夏、金、大理等国的金银器也有较多发现。大体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金银器制作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福禄寿三星银果盒(元代出品)

重430g。1980年江阴申港张家店元墓出土。

元代金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与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为止见到的元代金银器为数不甚多。然而从文献材料上看,当时的金银器饰并不稀见。
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近似。银器数量多。金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元代大多数金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金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者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然而,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器风格的转变,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左图:明《唐白云夫人像》中的金丝狄髻与头面(首饰),安徽博物院藏;右图:明成化嵌宝石宝相花金簪,重76.8克,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孝全成皇后《璇宫春霭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玉粹轩通景画》(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卷云纹金锁(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地区出土)
明神宗定陵出土四顶凤冠,两顶为皇后礼服(翟衣)冠,两顶为皇后燕居(常服)冠,分属孝端显皇后与孝靖皇后(礼服冠、燕居冠各一)。其中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为礼服冠,六龙三凤冠、三龙二凤冠为燕居冠。两种冠明显的区别是:燕居冠两侧有金龙所衔两串珍珠挑牌,礼服冠没有
明清金银器:华丽繁缛

明万历鎏金累丝嵌玉石人物纹银簪

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长12.8厘米,宽3厘米,重13.7克。银簪扁锥形,顶部为仙人骑凤,凤昂首展翅,翅上嵌红宝石一块。尾羽高高翅起,形成背托。仙人骑在凤背上,两颊微鼓,笑容可掬,双手持如意。

定陵地宫出土,为孝靖皇后之物。通长5.8厘米,兔高2.4厘米,圆形金耳环下,系一嵌红宝石的玉兔耳坠,玉色青白细润。兔竖耳、红睛、直立,抱杵

万历孝靖后嵌珠宝点翠凤冠

图片所示为顶九龙九凤凤冠,是专属于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大约4斤6两),全冠共镶大小红蓝宝石100多粒,珍珠5000余粒,样式上基本承袭了宋代皇后用金银镶嵌珠宝的凤冠制度。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的总势趋于保守。其金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如果你从中国金银器的历史长廊中浏览而过,那么当你信步走到这里时,便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与权势。这一切都和明清两代整个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相和谐一致,但是却和贴进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器迥然有别。然而,明清两代的金银器,其发展轨迹可谓明晰可见,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鲜明。大体上说,明代金银器仍未脱尽生动古朴,而清代金银器却极为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金银器那种细腻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嵌蓝宝石金戒指——明正统四年(1439年),直径1.9、宽0.6cm,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沐晟墓出土。戒指为金质,圆形,戒面突起椭圆形金托,内嵌蓝宝石。四周饰连珠纹,两侧錾刻如意云纹。(来源:撷芳殿洒扫)

在明代金银器的纹饰中,龙凤形象或图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极致。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器中素面者少见,大多纹饰结构趋向繁密,花纹组织通常布满器物周身,除细线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装饰,对以后清代的金银器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镶珠宝玉花蝶金簪】

明神宗定陵出土,插戴于孝端显皇后“棕帽”(属狄髻类)上,一对,其中一件通长15.6、簪首长7、宽2.7厘米,重28克,簪体上部镂刻古钱形花纹,正面中部浅刻流云纹,簪首缀白玉花卉、绿玉蝴蝶、红玉花,并嵌有红蓝宝石及珍珠。

明万历镶宝玉花金钗

定陵地宫出土,它的下部呈双叉形,上部为花丝编制的叶形金托,中心镶白玉花,玉花的四周有金叶形饰,下部及两侧各有一只金制的小蜜蜂,在花心及叶子上镶嵌着红、黄、蓝宝石,金钗装饰华丽,制作精细,是难得的佳品。

明万历 珠石网坠白玉环花卧龙点翠金簪

定陵地宫出土,是同类首饰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圆弧锥形,顶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连,金托上又置亚腰形白玉镂空缠枝牡丹花托,周围系有珍珠,宝石编缀成菱形格网状的网坠,玉托上装饰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玉牡丹花嵌宝石,其间插置有花丝制作的花卉、翠云等,共同组成底座。上层置一蹲龙,昂首翘尾,上系宝石滴,额部及二目嵌猫睛石及红宝石,龙的旁边置一绿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系一珍珠,整个簪顶组成优美的龙戏珠立体造型,全簪共嵌宝石八十一块,珍珠一百零七颗,簪造型独特,装饰富丽。
(孝靖皇后棺内出土)

清代金银器保留下来的极多,大部分为传世品。从风格上看,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它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金银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

清代金银器的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个器物更是色彩缤纷、金碧辉煌。清代金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继宋、元、明以来,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清代传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数民族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反映了当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与爱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金镶宝石蜻蜓簪

碧玺珠翠手串

银镀金嵌珠宝蝴蝶簪

翠镶金里扳指

祖母绿戒指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

金镶珠石点翠簪

点翠钿子

金镶青金石领约

金镶青金石金约

碧玺雕松鼠葡萄佩

翠嵌珠宝蜂纹耳环

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

金嵌珠宝圆花

金累丝九凤钿口

白玉嵌莲荷纹扁方

总之,清代的金银器丰富多采,技艺精湛。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鍱、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并综合了起突、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应该说,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结语
纵观金银器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是那个时代审美意识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历史长河的纵向发展看,金银器的发展有其历史传承性,而在同一时代中,金银器的发展也会受到来自其它文化艺术领域的横向渗透和影响。金银器是在中国丰富多采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并发展的,它从其它文化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条浩荡壮阔的大江,而每一支汇入其中的细流,都使她更加博大而辉煌,都使她得以更加色彩斑斓、仪态万方的面貌呈现;那么,具有神奇瑰丽色彩的金银器,不也是为中国文化这一巨大实体注入活力和风采的一支涓涓细流吗?

花丝镶嵌工艺产品是珠宝奢侈品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在古代,算是为皇室贵族所喜爱的珠宝首饰工艺品所进行的“高级定制”。

④ 中国金银器发展史

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如果将商王朝统治区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金器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分别在几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上发展起来的。在形制和偶有发现的纹饰上,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其中颇为独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所未见的。金银器早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这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和自然条件复杂所决定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的墓葬遗址中,以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金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器最有代表性。此时南方地区出土的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十分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银器,大体看来,与北方匈奴少数民族地区金银器的形制风格截然不同,多为器皿、带钩等,或是与铜、铁、漆、玉等相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技法仍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
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后十分盛行,金花银盘亦为唐代金银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总体上说,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不多,金质容器更少见,可能因为这个时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匜盒等,在各地均有发现。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汉代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金钿工艺的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代金银器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广东、陕西、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均有发现。除大量金银饰品外,主要还有车马器、带钩、器皿、金印和金银医针等,涉及面较为广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鲜卑族墓葬、西北新疆乌孙墓葬、车师国故地、焉耆古城等遗址,以及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地也发现了金银器,大多为金银饰品,如牌饰、金花、首饰、带扣等,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辽宁北票冯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阳公章”龟纽金印、金冠饰、人物纹山形金饰,镂空山形金饰片等,这些金银器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特点。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仍不多见,且所见大都带有外来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银盘,银高足杯和银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银盘和银高足杯均为波斯萨珊朝制品。
同时,随着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这个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和功能亦颇受影响。江苏镇江东晋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长方形,正面线刻有裸体全身佛像,头顶灵光,面带稚气,应为释迦出土童像。这种用于佛教奉献的金银制品在唐宋以后极为常见。

唐代金银器:绚丽多彩

⑤ 阿昌族银饰有何历史又有什么特色

阿昌族是氐羌族群的后代,现在已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稀少的七个少数民族之一,也因为人口比较少,在他们主要的居住地才会遇到,普通地方能遇到一个都是少之又少了。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名为阿昌语,但是没有民族文字,用的都是汉字。主要的分布于云南省的各个地区,还有一部分在缅甸。阿昌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制造出来的铁器十分有名,还以户撒刀广为人知。做任何东西都是越小越难做,需要超高的技术和强大的耐心,要不然弄个半截,人都被整郁闷了。耳环拉丝要拉几十次才行。拉好以后还要碾压。为了使耳环更丰富一些,还要在耳环底部拼焊各种花样,点燃油灯,把小东西都放在板子上,一点一点的拼接好,煤油灯的火苗一次一次的吹到上面,如果现在还是按着这种步骤做东西,那价格贵真的很正常了,不过现在还用这种办法的阿昌族应该也很少,毕竟现在都是半机械化时代,不需要那么费劲。

⑥ 中国的金银器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各朝代有何特点

中国的金银器从商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各朝代的特点分别为:商朝小巧、春秋新颖、战国繁荣、汉代异域风浓重、唐代样式繁多、宋代雅致、元代精致。



随着金银的大量发现和人民爱臭美的心思越来越浓,金银逐渐被人们制作成各种装饰品,比如领导和领导夫人的帽子,领导衣服上用金线手工绣出来的龙,这些都只能拥有最高身份的人才可以使用。随着文化和手工艺的不断发展,金银制品逐渐流入民间。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饰品的样式也多了起来,而雕刻出来的成品也越来越精致,后期还加入了民族元素,可以说金银器的发展也可以展现出历史的发展。

⑦ 银饰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进入21世纪,中国已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变。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在穿着打扮方面处处要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过改变装扮,而展现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带贵重首饰用来展示富贵和地位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需求,而被视为俗气的表现,贵重首饰更多地表达了收藏和纪念的意义。
物以稀为贵,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金饰钻饰价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彰显个性和对飞速变化的时尚的需求。就在此时,现代时尚银饰应需而生,成为了对首饰行业一个巨大的补充。现代时尚银饰在原料方面有着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在材料上拥有中性不俗的质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闲个性,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夸张,更适合日常佩带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时尚达人一族每个季节都购买数套时尚银饰,用来搭配不同的服装和表达不同的心情,银饰终于打破传统,有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银饰行业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端银饰品牌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奥黛丽银饰等,而中国的银饰消费也从一开始的低端消费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银饰品过渡,消费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时尚,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银饰品的发展,所消费的银饰也越来越贴近国际流行趋势。一些模仿金饰款式,没有银饰特色,岂图以价格优势替补金饰消费的低端银饰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逐渐没有了生存空间,这对国内银饰行业提出了挑战,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中高端银饰品牌,例如被行业媒体评选出的十大银饰品牌中,就有多个国内银饰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
消费观念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因此金饰,钻饰,银饰在各个地区消费的比例也不一样,首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今,首饰的细分化让国人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金饰,钻饰,银饰也各领风骚,整个首饰行业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⑧ 你知道多少关于银饰的起源与历史吗

达尔文说,人类的起源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 那么机智的你们,知道我国银饰的起源与历史吗?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战国时代 我国银饰银器使用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根据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在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了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出土了猿型银饰;内蒙古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出土了9件战国时代赵国的银;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了银虎、银鹿、银环等。 关于汉代银饰、银器的使用,在我国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墓,出土了100多件银器,其中秦始皇三十三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以及带有鎏金纹饰的小银盘,表明了我国银器制作的高水平。 ● ● ●
巅峰之唐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唐代还是我国银器制作的繁荣期。考古实物表明,唐代银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做工上,都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品类多,各种纹饰图案都非常的精细。 由于大唐经济昌盛,地域辽阔,银器的分布也很广泛,各种银器皿,以及头簪、头钗、耳环、耳坠、项锁、项圈、手镯、臂环、脚环等银饰品,包括镶宝玉、玛瑙镶翠玉等不同工艺,充分反映了唐代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成就,成为中国银文化史的代表。 ● ● ●
商品宋元 到了宋元时期,银器的制作逐步商品化,从前只有皇室贵族才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开始流传佩戴,与前代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是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宗教人物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接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宋元银饰设计新颖,造型优美,每件银饰上的图案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 ● ●
明清满天下 明代金工艺在传统技术上得到了大力提高,表现出简明、快捷、线条分明的特点,由于金银器在当时比较时尚,明朝宣德年间,设置了很多铸造局,制作了大量的金属器物。同时,规定了工匠制度,要求各地金银匠轮流到京城服役,为时六个月。在明代,除了铸造局,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制作了很多金银器,其中以银器为最多。明代银饰品在民间本来就流落不少,但历经兵荒马乱,现存于世的已经很少了。 到了清代,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迎合帝王、权贵的喜好,各种工艺都以华丽为尚,家具、石刻、建筑等,无论色彩还是样式都变得富丽堂皇。各种手工艺的水平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金属的雕刻、镂空、花丝、珐琅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康熙、干隆年间,银器、银饰品的使用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是步入了每个家庭,不分贫富贵贱三教九流,女人头戴银头饰、男人腰佩银挂件已成为一种时尚。银楼、银作坊、银店分布全国各地,做工也越来越多讲究,扭、锤、穿、拉、嵌、镀、包银都得到了发挥。银饰文化在民间大展宏图,大放异彩,构成了中国传统银饰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说,每件作品都让人赞叹民间艺术家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设计构思。 ● ● ●
二十一世纪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越来越强大,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获得了全方位的飞速发展。 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的古代文化需要发扬光大,几乎灭绝的银饰文化应该大放异彩。把祖先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历史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将受到世人的瞩目,传统服饰、刺绣、银饰和其他古老艺术的审美价值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⑨ 金银器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着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从其用途划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饰、宗教用具、殡葬用具、医药保健用具、钱币、工具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更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器”。同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大体量者往往显得稳固、刚劲,而小体量者则纤巧、灵动,优雅大方。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黄璀璨,或银白庄重的底质,给人以强烈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暗示。而花纹图案的装饰,则极为注重整体效果。布局安排则凸现出两大特点。一为讲究对称。以器物中轴线为中心,左右相向地布置同样的纹样,使整个器物显示出均衡、饱满的感觉。二为讲究对比。以大小、高低、动静、颜色的对比,形成各种变化,造成节奏感,从而突出主题,对文化内涵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而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有以写实或图案化的动植物为内容的;有以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有表现流云、飞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现菩萨、罗汉、金刚的宗教形象;还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几何纹样图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或对称式,或回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连续式排列。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如以龙象征神圣,以凤象征高贵,以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鹊闹枝头象征吉庆,以鸿雁衔胜象征平安,以石榴、鱼子象征多子多孙。此外,还有以谐声寓意纹样,吉祥文字,以及将此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表达方式。常见的吉祥图案有蝙蝠、如意、磬、鱼、松竹梅等。而文字则有“福”、“寿”、“吉庆万年”、“祝延万寿”等等。这些伴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象征组合方式,与金银器物进行结合,既满足了人们追逐财富,渴望坐拥权势的心理,又满足了对种种美好寓意的寄托,真可谓合璧之作。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的畅晓明白。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元明清时期,我国各种传统手工业生产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已经广泛使用金银器及珠宝镶嵌工艺品。元代金银器以玲珑俊俏的镂雕花纹为主,显示出了精湛的装饰技巧。江苏无锡南郊钱裕墓出土的一批金银器中的鎏金花瓣式银托、盏最具特色。此器用银片分别锤成花形盏及托盘,花瓣之上阴刻折枝花卉纹饰,器表鎏金,为元代银器中的精品。
明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更加精湛,珍品多出在帝王陵墓之中。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和万历孝靖皇后的镶珠宝点翠凤金冠,是明代金银工艺的典范。皇帝金冠全部用金丝编结而成,冠顶錾两条金龙戏珠,形象生动,龙身以粗金丝为骨,采用掐丝、浮雕等工艺焊接成漏孔鳞纹状,此冠是一件编织与錾花工艺相结合的精品。皇后金冠则应用了极其复杂的掐丝镶嵌珠宝点翠工艺,镶嵌5000多颗珍珠、100多块宝石,用以装饰九龙四凤,宝石璀璨夺目,龙飞凤舞,制作精细,工艺高超,为明代金银器中的稀世之宝。
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皇家使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方面。精品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一件银丝花瓶,通体做成菊瓣形,先以银丝分瓣制,再经焊合而成,细颈,圈足,工艺精细,华丽、庄重且玲珑剔透,集中反映了清宫廷金银工艺的成就。干隆时期的金银器,其制作工艺有范铸、锤、焊接、点翠等,并综合了突起、陷起、阴浅、阳浅、镂空等各种手法,还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以金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如银鎏金嵌珐琅砚盒,砚质为银,盖面錾缠枝花卉,中间嵌一银片,以烧兰珐琅做出云龙戏珠纹饰,整个砚盒富丽堂皇,代表了干隆时期金银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金银器形制种类增多,出现了金银器皿。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风格迥异。北方出土的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发达。南方地区金银器则多为器皿,制法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金银器——富丽繁荣
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抛光等工艺技术。汉朝金银器从为饰品,器形简洁,多为素面。金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金银的形制、纹饰、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异域风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 隋唐金银器——富丽堂皇、五彩斑斓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自唐代起日渐兴盛。因为受到西方金银器传入的影响,达到空前的种类丰富、造型多样。不计成本的皇家气派使得金银器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精美,体现了唐代繁荣的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唐代金银器可分为饰品、法器、食器、饮器、容器、杂器等。 宋元金银器——清新素雅
宋代金银器轻薄精巧、典雅秀美,民族风格完美。造型上极为讲究,花式繁多,以清素典雅为特色。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似,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从造型纹饰看十分讲究,素面较多。然而,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 明清金银器——华丽浓艳
明清金银器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浓厚。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和龙凤图案的色彩斑斓,象征着高贵与权势。明代金银器生动古朴,纹饰结构趋向繁密。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也有其他艺术的影响。清代金银器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复合工艺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⑩ 银饰的起源与发展

银饰银器的使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大多用于器皿盛放物品或是食物。而黄金时期则是繁荣昌盛的唐代,不管是做工上还是设计上都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人们逐渐开始使用银饰,如头簪、头钗、耳环、项链、项圈、手镯等。而宋元时期,银饰的制作开始从皇室普及到平民百姓中,设计精美,造型新颖。到了明清时期,女性头戴银饰、男性腰配银挂件已成为一种时尚,银饰文化在民间大展宏图,绽放异彩。现如今,银饰更是我们最普遍的搭配装饰,或简约、或纷繁,每个人都能在银饰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款式。

阅读全文

与中国银饰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