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曾经是中国古代第一帝王之都,为什么现在却默默无闻了
西安,十三朝古都,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唐朝之后这座古都似乎就在历史上风光不再,一系列的灾难将这座城市的元气消耗殆尽,最终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
1.自然灾难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曾经也是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古代城市的建立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西安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优越。可是人们的一千多年的过度开发导致悲剧的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旱灾、蝗灾、地震汹涌而至,黄土高原正逐渐变秃,附近的自然环境已经变得十分恶劣,并不适宜将都城坐落在这里,很多文明都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覆灭,我国地大物博还不至于颠覆,但西安无论如何已经不适宜建都了。
不过如今的西安又有了新迹象,向着现代化大都市迈进,希望他们建设得越来越好,让人们能通过古都了解到更多历史与文化宝藏。
⑵ 西安的历史文化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⑶ 西安有超过多少年的历史
西安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万年到115万年的蓝田人。西安建城于周文王时期的公元前12世纪。
蓝田人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 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县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
建城历史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 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⑷ 概述西安的历史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一年,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是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是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西周历12代约300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厉王十分残暴,将原来国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国人利用。国人对此强烈不满,怒骂谴责,沸沸扬扬。周厉王遂命卫国神巫监视国人。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厉王奔彘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确切的不间断纪年的开始。�
秦迁都栎阳
【秦迁都栎阳】秦献公二年(前383),将都城自雍城(今宝鸡市凤翔)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公元前356年,商鞅在此主持变法。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都城由此迁咸阳。�
秦建阿房宫
【秦建阿房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地修建离宫别馆。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渭河以南上林苑中的朝宫开始营建。由于工程过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前殿等。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容纳万人,四周修有"阁道",向南直抵终南山,向北跨过渭水,与咸阳相接。秦始皇又收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铜人)立于殿前。前殿的东、西、北三面筑有城墙,称为"阿城"。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又继续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直至秦亡,尚未全部竣工。项羽进关中后,将其付之一炬。�
鸿门宴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攻破秦军,进驻鸿门(今临潼区东北)。此前,刘邦已由武关(在今蓝田县)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驻军霸上(在今西安城东灞桥区)。按当初楚怀王心与二人的约定,刘邦当以先入者为关中王,但考虑到项羽的骄横和强大势力,刘邦只好应邀前往拜会项羽。席间,项羽谋士范增曾数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范增又命部将项庄在席前舞剑,以助兴之名,借机刺杀刘邦,未遂。刘邦在张良和樊哙的帮助下脱险,逃回霸上。这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此后刘邦厉兵秣马,最终击败项羽;而项羽也因"放虎归山"而自食恶果。�
汉高帝定都长安
【汉高帝定都长安】汉高帝六年(前201)五月,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都洛阳。娄敬、张良等人认为关中是形胜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建议建都关中。刘邦即采纳此建议,迁都于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翌年又将都城由栎阳迁至长安。西汉历12代208年,公元8年亡于新莽。�
西汉建长安城
【西汉建长安城】汉高帝五年(前202),西汉开始营造长安城。汉高帝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工程,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皇宫),以秦章台为基础修建了未央宫。惠帝时期,曾两次征发京兆、冯翊、扶风三郡30余万人建筑城墙,历时4年完工。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城内宫廷官署与民居杂处,有九条主街干线互为经纬。汉武帝时期,又修筑了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开辟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当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汉长安城在汉以后屡遭破坏,又不断修葺,曾作为新莽、东汉(献帝)、前赵、前秦、西晋(愍帝)、后秦、西魏、北周和隋的都城,隋建大兴城后圈在宫苑之内,宋以后废弃。�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以牵制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张骞由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返回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陪同乌孙(今新疆伊犁河和中亚伊塞克湖一带的古部族)使者数十人返回长安,拜为大行。从长安通往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从此开通,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长安太学建立
【长安太学建立】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等奏准建太学,为五经博士(即老师)设弟子50人,在长安城南安门外(今莲湖区大土门北)修筑太学校舍,这是中国最早的国立最高学府。�
新莽定都长安
【新莽定都长安】西汉居摄三年(8)十一月,王莽即天子位,定都长安,改国号为新。翌年正月,改长安为常安。�
刘玄称帝
【刘玄称帝】新地皇四年(23),绿林军诸将拥立西汉宗室后裔、河南南阳大地主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公元24年,更始政权机构由洛阳迁至长安。更始三年(25),刘玄被赤眉军绞杀。�
东汉献帝迁都长安
【东汉献帝迁都长安】东汉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绍、袁术自渤海起兵,发动关东各州郡,组织联军,进讨董卓。董卓在陷于关东各州联军和黄巾军两面夹攻的威胁之下,杀弘农王(少帝刘辩),挟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烧毁洛阳宫室、官署、民居,以步骑驱使人民西徙长安。�
西晋愍帝即位长安
【西晋愍帝即位长安】晋建兴元年(313)四月,皇太子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愍帝被刘曜杀害,西晋灭亡。�
刘曜迁都长安
【刘曜迁都长安】前赵光初二年(319)四月,匈奴族人刘曜由蒲子(今山西隰县)迁都长安。六月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后赵太和二年(329)为羯人石勒所灭。�
前秦建都长安
【前秦建都长安】前秦皇始元年(351),氐族人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后秦建初元年(386)为姚苌所灭,历时35年。�
后秦建都长安
【后秦建都长安】后秦建初元年(386)二月,羌人姚苌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旋改长安为常安。永和二年(417)灭亡,历时31年。�
赫连勃勃在常安称帝
【赫连勃勃在常安称帝】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十一月,匈奴族人赫连勃勃进入常安,十二月在霸上即皇帝位。翌年返统万城,以常安为南台,由其子赫连王贵镇守。�
西魏定都长安
【西魏定都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闰十二月,大丞相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翌年立南阳王鲜卑族人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公元557年灭亡,历时23年。�
北周建都长安
【北周建都长安】北周闵帝元年(557)正月,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长安代西魏称天王,改国号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至大象二年(580)杨坚受禅称隋,历时23年。�
隋建都长安
【隋建都长安】北周大象二年(580),掌握朝政大权的相国外戚杨坚胁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改国号隋,以长安为都。�
隋建大兴城
【隋建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开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恺参照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南城,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乾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长安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都高高在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创立科举制
【创立科举制】隋开皇十八年(598),文帝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大业三年(607),炀帝诏以十科举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定。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童子八科;制举则是根据需要由皇帝自定名目选考,有文辞清丽、博学通艺、武足安边、军谋越众、才高未达等科。�
李渊反隋称帝定都长安
【李渊反隋称帝定都长安】隋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太原留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其子李世民占领关中渭北,弟李神通、女平阳公主在今户县起兵,占领今周至等县。婿段纶在蓝田起兵响应。十一月克大兴城,立隋文帝孙杨侑为隋恭帝,自为大丞相,进爵唐王。翌年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
唐建长安城
【唐建长安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曾两次整修外郭墙,在东、西、南三面9个城门上修建起高大城楼。龙朔二年(662),高宗又命人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714),又在外郭城东面春明门内的隆庆坊营建兴庆宫。此外,唐玄宗和宪宗分别于开元十四年(726)、开元二十四年(736)和元和十二年(817)在外郭城东、北两墙外面修筑了3段与之平行的城墙,名为"夹城"。�
王孝通撰《缉古算经》
【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着作。�
第一批日本国遣唐使到达长安
【第一批日本国遣唐使到达长安】唐贞观五年(631)十一月,日本国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御田锹为大使、药师惠日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城。此后,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的264年中, 日本国共派出13次遣唐使团。�
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唐贞观十四年(64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相国禄东赞来长安,以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求和亲。太宗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入藏使汉族高度发展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得以输入吐蕃。�
玄奘天竺取经着《大唐西域记》
【玄奘天竺取经着《大唐西域记》】玄奘俗名陈?,13岁时被隋朝廷破格录取为僧,15岁随兄西抵长安。以后又遍访名师。25岁时再到长安,已成为佛学后起之秀。他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誉为"三藏法师"。他发现诸师之说各有渊源,但隐显有异,莫知所从。于是决心赴印度取经,请求西行,但遭到朝廷拒绝。玄奘不屈,于贞观三年(629)毅然私自离开长安,时年28岁。玄奘从凉州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冒死出国。途中历尽艰险,九死一生,但他百折不挠,历时4年,穿越数十国,终于抵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此苦读5年,成为第一流学者。贞观十九年(645)携带657部经书返抵长安,长安数十万众夹道欢迎。此后玄奘先后在长安最大的皇家寺院弘福、慈恩、西明诸寺译经传教,创立唯识宗。他在宰相房玄龄的帮助下,从全国选出20名高僧参与译经,历时19年,译经74部,1335卷,1300万字,在中国译经史上前无古人,成为古代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听闻28国的情况,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中国西北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广泛流传的世界不朽名着。玄奘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朝吴承恩据传说写成着名章回小说《西游记》,玄奘(唐僧)也因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颁布《新修本草》
【颁布《新修本草》】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唐朝廷颁布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刘知几撰《史通》
【刘知几撰《史通》】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史学家刘知几撰《史通》20卷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着。�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制定《大衍历》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制定《大衍历》】 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开始,僧一行(张遂)率领一个科学考察队实测滑州白马(滑县)、汴州太岳台(开封市)、许州扶沟(扶沟县)、豫州上蔡武津馆(上蔡县)一线纬度,得出了子午线一度为351�27唐里。开元十五年(727),僧一行编成《大衍历》,纠正前代历法中的许多错误,是这一时期历法的集大成者。�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大肆抢掠财物,杀戮百姓。长安城受到破坏。次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在回纥的帮助下,收复长安。�
杜佑撰《通典》
【杜佑撰《通典》】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宰相杜佑撰《通典》200卷在长安成书,是为中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
贾眈绘《海内华夷图》
【贾眈绘《海内华夷图》】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宰相贾眈在长安绘成《海内华夷图》。用100里1寸开方,朱、墨两色分注古今地名,创中国沿革地图制法的先例。�
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王亻丕掌权,革新朝政,任用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韩晔、韩泰、陈谏等。这次革新维持了146天,以失败而告终。王亻丕、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8人被贬为远地各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在长安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黄巢攻占长安
【黄巢攻占长安】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中和三年(883),黄巢退出长安。�
唐长安城被毁与韩建建新城
【唐长安城被毁与韩建建新城】 自安史叛军攻占长安后,长安连续几次受到破坏。昭宗天�元年(904)正月,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朱温(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毁长安宫室和民舍。至此,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留守西京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从防御考虑,放弃原有外郭城和宫城,只将子城(皇城)加以改建,是为"新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
宋敏求撰《长安志》
【宋敏求撰《长安志》】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长安志》20卷成书。该书考订古迹,对唐代长安郭城、坊市记载颇详,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献。�
吕大防绘制《长安图》
【吕大防绘制《长安图》】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五月,知永兴军事吕大防主持绘制的《长安图》刻成石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
西安碑林的创始
【西安碑林的创始】 唐开成年间,朝廷将12部儒家经典校订刻石,作为士子应试进士的标准版本,称《开成石经》。唐亡废弃。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漕运大使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由故唐尚书省西南隅(今钟鼓楼广场)移置长安府学北面,以利保存。即今西安碑林所在。�
骆天骧纂成《类编长安志》
【骆天骧纂成《类编长安志》】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以宋敏求《长安志》为底本,补充金、元资料,分30类目编成《类编长安志》10卷。�
元建安西王府
【元建安西王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关中,节制川、陕。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安西王府建在今西安市区东北部斡尔垛,元末被毁,现存遗迹。�
李好文编撰《长安志图》
【李好文编撰《长安志图》】元代,李好文编撰《长安图记》3卷。上卷为汉唐城市宫坊等图,以宋吕大防所跋之《长安城图》为蓝本,订正其疏讹;中卷为古迹、陵墓图,以宋游师雄图为蓝本;下卷为《泾渠图说》及图志杂说18篇。后人将《长安图记》与宋敏求《长安志》合刊,改名《长安志图》。�
明建西安城
【明建西安城】 明王朝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朱元璋又封次子朱木爽为秦王,驻西安,在城东北部(今省政府一带)建秦王府。由于原来的城垣比较狭小,而且已经残破不全,为了保卫城内的秦王府,占据有利的地势以利防守,明朝廷于洪武三年(1370)开始增修西安城,将东城墙向东扩展了近千米,将北城墙向北扩展了五六百米。城墙高三丈,厚四丈七尺,全部用黄土分层夯筑,每层厚8~12厘米。城垣周长约14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城设四门: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处城门都有三重城楼,即正楼、箭楼和谯楼。四隅有角楼,环城墙上有堞楼98座。城内配有登城设施。明中期以后,西安城墙又经历了几次修葺。隆庆二年(1568),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外壁和顶部砌了一层青砖。崇祯九年(1363),陕西巡抚孙传庭又在城门外四关增修了四郭城。�
嘉靖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夜半大地震,西安城房屋倒塌近半,死者约1/3。大雁塔塔顶坠落。碑林《开成石经》有40块断裂。�
关中书院创立
【关中书院创立】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陕西布政使汪可受令咸宁、长安两县(西安城由两县分治)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在今西安城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由罢官归里的工部尚书、理学名儒冯从吾主持讲学。当时,川、甘、豫、晋等地青年纷纷前来拜师就学。�
李自成攻陷西安城
【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建国大顺,自称大顺王,年号永昌。翌年撤出西京。�
创办西安机器局
【创办西安机器局】1869年,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在西安创办西安机器局,生产洋枪、子弹和火药。这是西安最早的近代工业。�
创办学堂
【创办学堂】1905年,护理陕西巡抚李绍芬将原有的在咸宁、长安书院和崇化书院基础上设立的陕西大学堂改为陕西高等学堂。1906年,将原有少墟书院(西关冯公祠,今西安42中校址)改为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
创立易俗社
【创立易俗社】1912年8月13日,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与修纂孙仁玉等在土地庙什字小学(后迁武庙街即今西一路)创立易俗伶学社(后称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编秦腔剧目,进行戏剧改革,倡导社会新风尚。鲁迅于1924年暑期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曾5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好评,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匾额。讲学结束后,将自己的部分讲学酬金捐赠易俗社,以支持其秦腔改革。在民国时期的37年中,易俗社共招收了13期学生,毕业或肄业的近600名。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宋上华、马平民、苏牖民、刘毓中、耿善民、沈和中、王秉中等是其佼佼者。这期间,专业编剧和社外作者共创作大小剧本600多个,先后担任易俗社主要领导工作的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李约祉、高培支、吕南仲编写的剧本就占一半以上。1949年后,易俗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至今仍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团体,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
西北大学创立
【西北大学创立】1912年3月,陕西督军张凤岁羽商请甘肃(含今宁夏、青海)、新疆两省协作,合并陕西高等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法政学堂,在西安创办西北大学,钱鸿钧任校长。西北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1924年改为国立,现为全国重点大学。�
鲁迅来西安讲学
【鲁迅来西安讲学】1924年暑假期间,鲁迅应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之邀来西安讲学。从7月21~29日,鲁迅为暑假学校学员讲《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讲内容经西北大学记录整理、鲁迅本人审订后收录于《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假学校讲演集》第二集中。1994年,西北大学在逸夫楼前立鲁迅石雕像以纪念这次讲学活动。�
陇海铁路通车至西安
【陇海铁路通车至西安】1934年12月27日,中国最大的东西主干铁路线--陇海铁路铺轨至西安,通车成功。西安由此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民众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12月上旬,蒋介石到西安督战,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被蒋训斥。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随即,张、杨发表了对时局的通电,提出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来西安调停,争取蒋抗日。经过谈判,蒋介石被迫答应抗日。25日,蒋介石被释放,由张学良陪同飞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
【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25日,成立西安人民政府,贾拓夫任市长。�
西安工业基地建设
【西安工业基地建设】1949年后,西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西安重点发展工业,工业基建投资占总投资额的62�91%。在156项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中,西安就有17项,如西安棉纺织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灞桥热电厂,黄河机器厂,秦川机械厂,西安仪表厂,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庆安公司等,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发展。工业基地建设在西安古城西形成电工城,在古城东形成韩森寨机械城、灞桥纺织城,在渭滨阎良形成飞机城。城区的迅速扩大客观上超出了西安的承载能力,为西安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交通大学迁校西安
【交通大学迁校西安】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迁移西安。1956年开始在西安招生,1957年停止搬迁,迁到西安的大部分系科、教师、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留在上海的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
【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1956年9月2日,位于东郊氵产河东岸半坡村北的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动工兴建,1958年4月1日建成开放。郭沫若为"半坡遗址"题名。�
"蓝田猿人"发现
【"蓝田猿人"发现】196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一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属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农民杨志发等人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发现陶兵马俑,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后经发掘和研究确认为秦代兵马俑。�
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成
【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成】1990年12月28日,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30多公里。�
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
【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1996年9月10~12日,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在西安古都大酒店举行。钱其琛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会议以"历史都市的振兴"为主题,有京都、巴黎、莫斯科、巴格达等70多个城市的市长或市长代表出席。会议结束时成立了"世界历史都市联盟",西安市当选为联盟总会副会长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是这次会议的资助项目。
⑸ 陕西西安是哪13个朝代的古都
西安古称镐京、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如今还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第一个在西安建都的是西周。周人兴起于今陕甘一带,慢慢走下高原,都城也不断迁移,从豳到岐阳周原,周文王又迁都到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周武王姬发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镐京合称丰镐,为西周都城,位置就在今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从西周到唐朝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为止,持续近两千年,这在整个华夏历史中的分量不可谓不重。西安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因此得以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⑹ 求西安历史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八区及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五县。
西安地处中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结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使西安成为中国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着名的旅游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历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余年文明史的都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社会改革。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安人民为推翻腐朽反动的清朝政府奋起战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陈得才部围攻西安,于三兆、杜曲等地大败清军,在西安地区播下武装起义的火种。陕西回民起义随后爆发。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军入陕,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大败清军。这几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同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遥相呼应,震憾动摇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起而响应革命的省会城市之一。陕西革命党人同哥老会联合,于10月22日发动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义,打破了清王朝企图以西北为基地地反扑的梦想,而且促进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消息传到西安,爱国学生奋起响应,游行示威,组织演讲,唤起民众,宣传抵制日货,成立陕西学联,选派代表进京请愿,大声疾呼“吾陕西学生,素称爱国,高举义旗,焉能后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学生之后盾;登高号呼,唤喊国民之忠忱”。西安的学生运动,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拥护孙中山革命政权的国民军于1925年把军阀刘镇华逐出陕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诞生。当北洋军阀向国民军反扑时,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达8个月之久。西安军民在李虎臣、杨虎城率领下,克服缺粮断炊的严重困难,奋起抗击,殊死搏斗,保住了西安这一革命阵地。当北伐战争推进到华中地区时,国民军联军进驻西安。在中国共产党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1927年初,共产党人刘含初、史可轩、邓小平等人在西安创办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培训大批革命骨干。西安附近的农民运动也蓬勃兴起,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于一发的危急关头,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向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种充满爱国热忱的浩然气概,有力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西安地方组织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克服重重障碍,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贾拓夫任市长、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长,张锋伯任第二副市长。西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古都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书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们或是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创业于斯,但都创造了光辉业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作出巨大的贡献。如古代政治家周公、吕尚、商鞅、吕不韦、晁错、萧何、张良、张敞;思想家董仲舒;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杜佑、刘知几;发明家马钧;建筑学家宇文恺;医学家孙思邈;天文学家落下闳、李淳风、僧一行;军事家周亚夫、霍去病、卫青;法学家张释之、张汤;农学家赵过、汜胜之;画家、书法家吴道子、阎立本、薜稷、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文学家、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司马相如、杜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外交家张骞;地理学家贾耽、李吉甫;数学家王孝通;目录学家刘向、刘歆;关学家张载、王九思、冯从吾。在近现代,又有辛亥革命人张凤岁羽、井勿慕、于佑任;早期共产党人史可轩、魏野畴、雷晋笙;水利专家李仪祉;着名记者张季鸾;现代诗人王独清;书画家阎甘园、赵望云、石鲁;着名作家柳青以及戏曲家孙仁玉、范紫东、马建翎、封至模等
⑺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是什么
1.《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
2.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⑻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他是由谁编写的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⑼ 西安的文明历史!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着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 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4 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 处,陵墓 8822 处,古遗址 5700 余处,文物点 2 万 1 千 1 百余个。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着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周边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⑽ 西安在古代叫什么有多少种叫法
西安在古代有长安和丰镐两种叫法。
长安是西安在古代时候的称呼,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之为京的都城,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早在周文王时期,就定都在了西安,并且建造和设立了丰京,周武王继位以后又相继建造了镐京,合称为丰镐,自此西安简称为镐也是来源于此。
在公元前202年的汉高祖时期,西安被设立为长安县,在渭河的南岸,阿方宫的北侧和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
公元200年,汉高祖刘邦命人修建未央宫,同年汉高祖把刘邦从栎阳迁移至此,因为当时地处长安乡,所以也叫作长安城,寓意是长治久安。
(10)西安记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什么扩展阅读:
西安,是秦人祖祖辈辈的征程,西安,古称长安,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着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当然这里也有多流传至今的历史传说。
比如华胥,上古女神,生了女娲,伏羲,又比如女娲娘娘,在西安骊山补天地,骊山老母,教出各个时代中的英雄女将。
如齐宣王的妻子钟无艳、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高君保的妻子刘金定、祝英台、千年白蛇白素贞等,都为骊山老母的门下弟子。
还有牛郎织女,其发源地就是在西安市斗门镇。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古迹俯拾皆是。
清代江南诗人袁枚就曾说:闻道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直到今天,来西安的人也多是前来寻觅长安遗迹的,古城墙。
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回坊、钟鼓楼、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等都是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