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拉尔的历史
海拉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和呼伦贝尔高平原的结合带上,东经119°42′—120°35′、北纬49°06′32′。这里,高原平坦辽阔,山地浑圆厚重,草原丰盈壮美,这里的牛肥马壮、花甜草香,俨然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 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海拉尔市是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所在地,是呼盟政治、经济、文 化、交通、通讯中心和发展中的绿色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26.7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回、满、达斡尔、鄂 温克、鄂伦春等2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海拉尔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传承着北方民族特有的文明与风情。
海拉尔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以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自建城260多年来,一直是呼伦贝尔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
海拉尔区旅游业以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始樟子松林和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等旅游资源为主体,辅以周边口岸、湖泊旅游,在独具特色的地方经济、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淳朴豪放的民族风情的烘托之下,每年 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如今,海拉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现有星级和旅游定点饭店15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加强。“九五”期间海拉尔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79.38万人次,并与俄罗斯、蒙古、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旅游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新建的成吉思汗广场,是海拉尔的中心公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23公顷。广场内花岗岩和鹅卵石甬道或舒或展,绿树与草茵相映生辉,六二六小河水蜿蜒从此流过,广场上矗立着代表性的建筑“无言柱”,寓意为成吉思汗功高盖世,人工雕琢与朴素天然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贰’ 海拉尔是哪里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9°28′~120°34′与北纬49°06′~49°28′之间。
海拉尔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0公里,面积1319.8平方公里,东部、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西部、北部同陈巴尔虎旗毗邻。距中俄边界最近距离110公里,距中蒙边界最近距离160公里。有滨洲铁路、301国道和G10绥满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经过。
海拉尔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加之大兴安岭的屏障作用,使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团的影响减弱,大部分时间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
(2)海拉尔历史叫什么扩展阅读:
内蒙古海拉尔的其它相关介绍:
海拉尔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伦贝尔城),至今已有285年建城历史。
民国九年(1920年),设呼伦县(管辖汉族事务);东北沦陷时期,隶属伪满州国兴安北省;
1940年,依据伪满州国第89号令设市;
民国三十四年10月(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的海拉尔市公署,由成立的呼伦贝尔自治政府领导;
1953年4月,撤销呼纳盟建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海拉尔市被划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代管;
1968年1月,海拉尔市人民委员会改为“海拉尔市革命委员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恢复海拉尔市人民政府建制,其隶属关系不变;
2002年1月,撤市设区。
‘叁’ 海拉尔历史变迁
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1 000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端口。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
‘肆’ 海拉尔是哪呢
在内蒙的呼伦贝尔城
“海拉尔”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是由蒙古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海拉尔河两岸过去长满野韭菜,故取名为“海拉尔”。据史料记载,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饱经忧患,经济落后,满目凄凉。解放前,这里的民间流传着“轻工业是被服厂,重工业是挂马掌”的说法。
经过近300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今天的海拉尔已发展成为沿边开放的中心城市,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3个民族,约27万人,总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由解放前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市唯一的航空口岸,东邻东北经济区,西邻满洲里、黑山头等7个口岸,这些口岸呈扇形分布在距海拉尔200公里左右的中俄、中蒙边界线上,为海拉尔外经外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草原明珠”之称。海拉尔在蒙语中是“野韭菜地”之意,因沿海拉尔河的两岸长满了野韭菜而得名。周边地区景致极佳,以草原、湖泊、冰雪风光为主要的旅游景观。
这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目前仍保持完美(没被污染)的草原之一,在天高云淡的季节里,你可以来到这里,或信马由缰或策马急驰,惬意十足。呼伦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鸟类资源丰富,在赏鸟之余,呼伦湖日出也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冬季的呼伦贝尔是滑雪爱好者向往的地方,牙克石市的凤凰山庄滑雪场不仅有多条天然雪道可以让你尽兴,那些清静幽雅的欧式小屋更令你生出些许避居世外的轻松感受。
海拉尔的人文景观同样引人入胜,东北部的嘎仙洞是鲜卑族的祖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西部的满洲里是中俄边境小城,市内的中国国门和边贸互市也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所在。
海拉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包括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在内的26个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磨合交融的场所。
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谢尔塔拉旅游村、海拉尔敖包山度假村等旅游景点,这里绿荫片片,流水欢歌,游客盈门。特别是夏日里,这些景点气候温凉,是消夏避暑的佳境。近年来,海拉尔已经成为国内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海拉尔市的旅游资源丰富,西临烟波浩眇的达赉湖,东有万倾绿浪的兴安林海,南有广阔无垠的绿色草原,北有九曲十八弯的海拉尔河,西山森林公园的樟子松林,“那达慕”大会的旅游营地,都会使人领略塞外风情的质朴和优美。这里冬季白雪皑皑,夏季凉爽,气候宜人。
简称:0470
省会:021000
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的中部,东临大兴安岭。
面积:14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28平方公里。
人口:18万
民族:共有汉、回、满、蒙、朝鲜等26个民族。
行政区划:海拉尔区辖3镇6个街道办事处;建设镇、奋斗镇、哈克镇和正阳、向华、靠山、呼仑、胜利、 健康办事处。
概貌:海拉尔是呼伦贝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草原明珠”之称。海拉尔在蒙语中是“野韭菜地”之意,因沿海拉尔河的两岸长满了野韭菜而得名。周边地区景致极佳,以草原、湖泊、冰雪风光为主要的旅游景观。
旅游小贴士
1.海拉尔冬季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厚衣、皮帽、围巾、手套、太阳镜、冻疮膏是必备品,还要穿保暖性能好、磨擦力大的雪地鞋,以对付积雪。
2.室外拍照,相机应装在皮套内,然后揣在胸前的内兜,以防因寒冷失灵。建议携带相机皮套,放相机入皮套,入室两小时后再打开,这样便不会泛水珠。
3.游玩草原,不要离参照物(如公路、蒙古包等)过远,以免迷失方向。为此,带上小罗盘仪备用,十分必要。
4.海拉尔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所以夏季旅游不能只穿短袖衫、短裤或裙装,应适当带长袖衣服,随时加减。
5.夏季7月份以后草原上蚊子较多,应适当带些风油精(当地有售),最好穿旅游鞋而不穿凉鞋,以免蚊虫叮咬。
6.如带上折叠伞,也是明智之举,晴天可遮阳,免受曝晒之苦;也可应付说来就来的雨。
‘伍’ 海拉尔以前叫什么 两个字的 求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海拉尔”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是由蒙古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海拉尔河两岸过去长满野韭菜,故取名为“海拉尔”[2]。据史料记载,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饱经忧患,经济落后,满目凄凉。解放前,这里的民间流传着“轻工业是被服厂,重工业是挂马掌”的说法。
所以 呼伦城为正解。不过LZ问2个字的,那肯定是呼伦了。
‘陆’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的由来 海拉尔区的历史传说 海拉尔区有哪些神话故事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因有一条海拉尔河在这里流过而得名。城市建于1734年,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最初,城市名为呼伦贝尔城,中东铁路建成后,这里的站名是海拉尔站。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城市叫海拉尔市,在老地图上可以找到它。
2001年呼伦贝尔由盟改市,海拉尔则由市改为呼伦贝尔市下属的一个区,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交通、文化中心,人称它为“草原之都”。
海拉尔区面积1440平方公里,比上海市浦东新区(面积1210平方公里)略大。人口28万(2012),人均GDP10.25万元(2015)。
‘柒’ 为什么叫海拉尔
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1 000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端口。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
海拉尔河在《辽史》中写作“海勒儿”,《元史》称“海喇儿河”,后来也汉译“海兰儿河”、 “合泐里”等。其含义是什么,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比较流行:
第一种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证者还用《蒙汉辞典》来作证,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这条河也就叫海拉尔了。
第二种说法是“流下来的水”之意,持这一观点的人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为依据,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种说法是“桃花水”之意,这与前一种说法大致相似,只是更进一步,他们认为蒙语的”融化”、“融雪”也语音为“海勒”,春天大兴安岭西坡冰雪消融,其水汇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
第四种说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释是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之为 墨色之意。
这四种说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但又都没有说准其真正含义。道理很简单,这种河流的名称早在1000多年前就见于史册。当时这里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为河流、山脉起名不会去认真引经据典,更不能查阅后人的名着,他们都是根据一般特征而名之。如黄河,就是用水色黄而称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龙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滚滚黑色大水而命之。我们的海拉尔河
‘捌’ 海拉尔和呼伦贝尔市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
是的,海拉尔区(Hailar District)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市辖区,是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交通、信息、旅游中心,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9°28′~120°34′与北纬49°06′~49°28′之间。
截止2019年9月,呼伦贝尔市现辖14个旗市区。
其中有2个区 :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
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
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
68个镇、19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19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
(8)海拉尔历史叫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居住在海拉尔地区最初见诸史籍的民族是东胡,东胡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继而向东胡族发动袭击,一举大破东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匈奴,海拉尔为左贤王庭辖地。
汉朝时匈奴扰边,汉武帝遣卫青出塞北征匈奴,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为中国兵力至呼伦贝尔之始。匈奴即灭,鲜卑人尽据匈奴故地。公元1世纪,东胡族的后裔鲜卑拓跋部逐渐强盛,经海拉尔河“南迁大泽”,海拉尔为鲜卑部落联盟东部辖地
隋时突厥强盛,为其属地。
唐灭突厥,海拉尔地区归室韦都督府辖。突厥的灭亡,使室韦——鞑靼人得以向西逐步推进,呼伦贝尔全境为室韦——鞑靼之地。
宋朝,契丹族复强建辽国,室韦之地尽属,海拉尔地区归属乌古敌烈统军司辖。
元朝建立后,海拉尔地区归属岭北行省和林路辖,并把呼伦贝尔一带封给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在海拉尔河流域设置了海刺儿千户所,归属奴儿干都司斡难河卫。以恺腊儿鞋袒把秃为海喇儿千户,仍为蒙古游牧之地。
清初,游牧于呼伦贝尔诸部于天聪至崇德年间先后归清,清朝即抚有呼伦贝尔全境,直属清理藩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黑龙江将军辖此地。
清末,民间以呼伦贝尔城在海拉尔河附近,故亦称之为海拉尔城。原呼伦贝尔城被称为“城里”或“旧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辖。称铁路两侧至东西交界街逐渐形成的房屋市井为“海拉尔”,是东清铁路交涉分局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海拉尔归属于黑龙江行省。
民国元年(1912年)初,海拉尔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为府治所在地。
民国四年(1915年),呼伦贝尔为“特别区域”,直接归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节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同纳文慕仁盟合并为“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辖海拉尔市。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撤销呼纳盟建制。海拉尔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呼伦贝尔盟下辖海拉尔市,盟政府驻海拉尔市。
1969年8月,海拉尔市随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
1979年7月,由黑龙江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仍隶属呼伦贝尔盟。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地。
2002年2月,撤销县级海拉尔市,成立海拉尔区。
‘玖’ 海拉尔在什么地方
海拉尔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市辖区,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位置。
海拉尔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大兴安岭与蒙古高原结合部,即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结合地带,海拉尔河与伊敏河汇合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海拉尔内陆断陷盆地”。
海拉尔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9°28′~120°34′与北纬49°06′~49°28′之间。东部、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西部、北部同陈巴尔虎旗毗邻。距俄罗斯边界最近距离110公里,距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最近距离160公里。
海拉尔区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伦贝尔城),至今已有280年建城历史。 清代,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属地;民国九年(1920年),设呼伦县(管辖汉族事务);东北沦陷时期,隶属于伪满洲国兴安北省;1940年,依据伪满洲国第89号令设市;2002年1月,撤市设区。
(9)海拉尔历史叫什么扩展阅读
海拉尔区由市区和郊区两大部分构成。市区自然分为河东、河西、建设街道和铁道北4个区域。环境三面环山,二水(伊敏河、六二六小河)中流。 市区设有胜利、呼伦、健康、正阳、靠山5个街道办,郊区设有哈克、奋斗2个镇和建设1个街道办。市区、郊区共设有37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
其中,奋斗镇6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委员会;哈克镇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员会;建设办5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正阳办7个社区委员会;健康办5个社区居委会;靠山办4个社区居委会;胜利办7个社区居委会;呼伦办6个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