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什么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什么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布时间:2022-06-12 01:47:23

A.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什么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B.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确立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 十八大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D. 经常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如何,那么这个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通常回答什么样的历史条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说,新的历史条件通常是相对于发生某件历史事件的当时期来说的,只要是在更新的历史阶段来说,应该就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E. 什么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拓展资料
一、产生背景
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的实质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F.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理解党的群众路线

怎样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四个一定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党的建设的实际,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一个执政党以什么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历来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五大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不断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把握党的建设的根本和全局,保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并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样,党的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现在,我们党有6600多万名党员,数百万个基层党组织,数十万名领导干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时候要艰难得多,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和管理,又比封闭和计划经济的时候要艰难得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执政的时间越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深入,越要抓好自身建设,越要管好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党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委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对各级党的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党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改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这些年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上,尽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有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执政意识和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整体推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方法。党的建设主要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整体推进,就是要求在部署党建工作时,必须着眼于党的建设的全局,统筹考虑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使之相互配套,浑然一体,而不能顾此失彼;就是要在推进党建工作时,必须三管齐下,使之紧密相连,齐头并进,而不能孤军深入;就是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实管用的规章制度,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供可行的制度保证;就是要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而不能时紧时松,忽冷忽热,尤其要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的突出问题。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才能极大地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每一条都有丰富的内容,同时又互相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行动指南,从严治党是根本方针,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整体推进是有效方法,共同构成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部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把握,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G.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韬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站在时代最前沿进行的战略谋划和部署,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所以“四个全面”,一个也不能缺。我们只有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指引。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就是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H. 为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民族伟大复

介绍下你的情况然后如下(最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一个能够克服自身缺点不断进步的党。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尽管国际形式动荡多变,但中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科学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2年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7年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过去五年来改革开放的成绩,求真务实系统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首次将关注民生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全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又快又好的和谐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渴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执着与崇高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我克服一切障碍、追随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我欣赏保尔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是啊,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为了心中的理想,奉献社会,奉献人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渴望成为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终身。

回想我记忆中近10年来中国所走过的曲折之路:1998年的抗洪救灾与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2008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的冰冻雪灾,3月14日的西藏不法暴动分子,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等等这些,我们党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积极响应、在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指导工作,在全国树立了模范榜样,再次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希望和挑战并存。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出色领导下,1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势头,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就GDP变化来看:从1998年的79533亿美元到预计2008年的243678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铁路的6次大提速,300来公里的时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还有2009年将全面竣工的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等一系列国际大型工程等等。伴随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同时我们欣喜迎来了2008世界人民关注的“北京奥运会”与“北京残奥会”,国人振奋,世人瞩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对世人的承诺我们党做到了,得到世界人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事隔几日,2008年9月25日晚9:10分,我国酒泉卫星发射站成功发射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另有三位新人步入了太空大门并实现太空行走。这在世界人民看来,中国又迈出了新的前进的历史性的一步。所有的这些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的党在经历巨大的挫折与挑战后,变的更加的英勇、顽强,打不垮,拖不倒,不卑不亢,奋勇向前,一心为国为民谋利的正党、好党、先进的党。同时我们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定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分析,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在克服灾难和取得的成绩,取得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在此我志愿并要求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的章程,服从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议,保守党的秘密,履行党员义务,做好本职工作,勤奋学习,积极工 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全新迎接2009年的到来!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以上是我的入党申请书全文。望组织考察指正!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日期

I.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党的宗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连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也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辟了一条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毛泽东思想就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背景、具体历史过程相联系的具体观点和具体结论而言,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就其基本内容和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言,就其科学体系而言,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实事求是也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思想既是有体系的,又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同任何科学体系一样,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J.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阅读全文

与什么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