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究竟有何意义,为什么它成了世界名画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作品,而这一副画之所以可以成为一副世界名画,有很多的方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这一副画虽然是静止的,只是刻画了十三个人一起共度晚餐的场景,但是通过这一副画,我们却仿佛可以看到整个故事。这就是达芬奇这一副作品厉害的地方。
《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成为名画,是因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水平,通过一副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故事,也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2. 《最后的晚餐》的大小 作者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感受
<<最后的晚餐>>
【作者】:::达·芬奇
【大小】:::420*910厘米
【画面内容】:::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历史价值】:::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感受】:::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 - --- - - - - -
望采纳 。
3. 最后的晚餐的历史价值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4. 《最后的晚餐》的历史价值...急!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5. 《最后的晚餐》 的 历史价值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历史价值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主要内容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
6. 《最后的晚餐》的赏析(不少与200字)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1、《最后的晚餐》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所画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最重要的故事。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画面占满了修道院食堂大厅的整个墙面,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2、在人物布局上,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而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座在最中间,在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不使画面凌乱、分散。以耶稣为中心,左右各为两组人物,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动地从他们的行动与手势中表达出来。达芬奇挑选了一个关键时刻进行描绘。3、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4、画面中心是耶稣,当他得知自己被叛徒出卖的消息后,在这个最后的晚餐上对门徒们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这时周围的门徒哗然波动起来:有的惊叫,有的愤慨,有的表白自己……5、夹杂在人群中的叛徒犹大却表现出不同的神态与动势,他捂着钱袋,半倾着身躯,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诡诈。耶稣的神态自若, 更对比出犹大的卑劣品质。画家十分重视组织画面的整体结构和透视 ,经过深思熟虑地推敲,他把一切透视 线都集中在耶稣的头部,其他的人物亦分为几个组合,互相区别,又相互呼应。由于画家 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他才捕捉到了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语言。6、此画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 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
7、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8、《最后的晚餐》的画中窗外显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为疑点之一。 此外,这幅画之中多了一只不属于任何人的手,就是位于伯多禄(左4)腰间的那一只手,此为这幅画最神秘的地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这件作品达到了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在构图处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使圣餐题材的创作向历史源流的文化本义回归,从而赋予了作品以创造的活力和历史的意义。
7. 《最后的晚餐》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
《最后的晚餐》的创作思想: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
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
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最后的晚餐》的艺术价值: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
这件作品达到了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在构图处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使圣餐题材的创作向历史源流的文化本义回归,从而赋予了作品以创造的活力和历史的意义。
(7)最后的晚餐有什么历史价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5世纪90年代,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还只是个孩子,那时他在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道明会修道院做见习修道士,他的叔叔维琴佐当时是那里的院长。班代洛常会看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墙上工作来打发时间,达·芬奇当时正在绘制斯福尔扎时期一幅伟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作者简介: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着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8.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面内容、大小及历史价值
画面内容:《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
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
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大小:《最后的晚餐》宽420厘米,长910厘米。达·芬奇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
价值:达·芬奇的创作不可能再回到普里西拉墓室的“分面包”的多义性之中去,他也不可能采用中世纪时期冷冰冰的图案符号式的人物造型和手法。
经过几代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人性与情感在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应该再被分离的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结合上是做得最好的典范之一。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最初创作构思起步于卡斯塔尼奥的作品。在达·芬奇的草图中,一字形排开的构图,犹大独自坐在长桌的另一边,耶稣正把面饼递于犹大的面前,众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犹大。为了形成众人对犹大的压倒一切的气势,达·芬奇在草图中升高了视平线。
达·芬奇在草图中也学习了卡斯塔尼奥的做法,让门徒约翰伏在桌上。而以前传统的画法是根据圣经原典的描述,让约翰投于耶稣的怀中。草图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照搬了来自生活的素材,人物都具有剧烈的情态,动作幅度较大,却少有相互的联系。
达·芬奇继承了卡氏对宗教题材的情节化的处理方式——在画中讲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这种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在15世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许多画家喜欢把圣经故事展现于此时此地的现实环境中,并常常在其中画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为荣。
9. 最后的晚餐的历史价值主要内容是什么(3句)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画中表现的年代甚至出现错误———画中所描绘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时修道院里的常见物品,而并非1500年前的耶稣时代。在《达·芬奇密码》(blog)中,提彬爵士为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注解。这副壁画高4.57米,宽8.84米,取材自《圣经》的一节。画中耶稣位于正中央,双手摊开,两臂与周围的空间形成了
一大一小两个倒三角形。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犹大身上,但提彬认为道三角形以及耶稣右手边那位年轻门徒,正是解开密码的重要线索。
最后的晚餐
--------------------------------------------------------------------------------
在米兰,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原作。这幅画是达·芬奇在一四九五年画在一个修道院餐厅墙壁上的。原作面积约合四十四平方米,高四点九七米,宽八点八五米,共画了两年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修道院隔壁的圣马丽亚教堂被炸,画着这幅名画的餐厅虽未直接中弹
,但也被震垮了,所幸名画所在的那堵墙壁没有坍塌,也没有损伤。这是因为当时意大利人民为了保护这幅无价之宝的名画,事先曾用麻袋装上沙土,把整个墙壁四周都堆得严严整整。战后,他们又照原样修复了这间屋子,使《最后的晚餐》仍完整地保存在那里。现在,就在这幅名画的前面,还展览着两张当年的照片,反映炸后房倒屋塌,以及人民用沙袋保护名画的情景,这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了。
室内灯光很暗,为了怕损害壁画,整个屋子不敢开窗,只有少许的灯光照明,但画面的各个部分都还看得十分清楚。几次我拿起相机,想把这幅名画拍下来,可惜由于光线太暗,室内又不许使用闪光灯,所以始终未能拍成,实在遗憾得很。
我站在画前仔细欣赏着这幅名画,总觉得同我过去所看到的一些复制印刷品有所不同,至少在感情上的享受就大不一样。画中主人翁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似乎都耐看得多。各人的神态反映着各人当时不同的心理状态。从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上看,他们正在纷纷议论。作者用惊人的艺术力量渲染了这最后一次晚餐上那种森严而又紧张的气氛。画面是无言的,但看着这栩栩如生的人物,耳边就彷佛听到了他们窃窃议论的声音。
耶稣的表情是忧郁的。因为就在这次晚餐上,他向弟子们说出在他们中间有人背叛了他。十二个弟子听到这话之后,纷纷议论。画面上可以看出,有人在表白自己对耶稣的耿耿忠心,有人在猜测这背叛者究竟是谁呢?有人手里握起餐刀,准备一旦耶稣说出这个背叛者的名字,就立刻杀死他。十二个弟子中只有犹大一个人背过睑去,面部整个是黑暗的。显然作者的画意是,他的脸是不敢面对光明的。
整个画面远远望去,纵深很远。透过耶稣背后的窗口,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地区美丽的黄昏景色。据说这是达·芬奇用他家乡米兰的景色加以想象画戍的。餐桌上面包、酒杯、刀叉的摆法,都是作者长期在餐馆中仔细观察得来的。它是那么自然、逼真,看起来“最后的晚餐”确实已经进行到最后了。
画面由于已经经过了将近五百年的历史,色调有些变暗了,但彩色并未消褪。据说曾有人刮下一小块油彩研究过,认为达·芬奋当年是用牛奶、鸡蛋调和色彩画的。究竟是不是这样,由于当时配制油彩是画家的一大秘密,达·芬奇从未透露过,现在也就无法证实了。
对于这样一幅油画能保存五百年,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意大利人民为此不知费尽多少心血,公平地说,他们是有功的。现在人们都担心它是否还能长远地保留下去。墙壁终究不是画布,它搬不走,藏不住,实在难以保管。现在世界上不少舆论都发出抢救《最后的晚餐》的呼吁。有些更公开批评意大利政府保护不当,没有尽到本国政府应尽的责任。据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决定要组织一批专家,带着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到米兰现场去研究挽救的办法。我们参观的时候,画前已搭起工作架,是不是他们已开始工作,我们也无从打听。谈起这件事来,很多人都说当年达·芬奇作此画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画在墙壁上,给后代人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可是,我想,当时恐怕连达·芬奇自己也未必想到,这幅作品几百年后竟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件无价的珍宝。
米兰还保留着达·芬奇当年居住过的房屋,设有一个名叫达·芬奇研究中心的机构,可惜这些地方我们都没有时间去参观、访问。米兰市中心有一座达·芬奇的雕像,他面对着斯卡拉大剧院,广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显然,这里是米兰一个文化艺术的中心。我们到达的第二天晚上,意大利最大的报纸《晚邮报》的社长,就在广场附近一个过去文人经常聚会的饭馆里,请我们吃饭。这家饭馆古色古香,墙上挂满了油画,柜橱里陈列着从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获得文学奖金的书籍、画册。他们特意选择在这里宴请我们,也许是要我们更多领略一些意大利古代文化吧。
从参观《最后的晚餐》,到访问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无论是油画、雕塑以及古代建筑,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意大利的古典艺术,确实足世界瑰宝,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机会观赏这些艺术品,对人们来说都是难得的享受。
我曾和意大利朋友们多次谈起这些优秀的艺术传统继承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都表示非常遗憾,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有人指着那些挂在旅馆厅堂里的现代绘画,感慨地说:“这叫做什么艺术?谁也不明白他们画的是些什么!”从达·芬奇到这些谁也看不懂的画,它所反映的问题是很值得深思的。从这一角度来考虑,我觉得,挽救《最后的晚餐》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挽救欧洲古典艺术的传统,使其不致中断,就更具有重大和紧迫的意义,这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整个欧洲。
10. 为什么说《最后的晚餐》具有革命性意义
因为这幅画,它有它背后的历史,它描绘出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