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国机密刘平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有刘平这个人吗
东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弟,公元189年9月28日~220年12月10日在位。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来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操手中,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在位31年,最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 谥号孝献皇帝。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献帝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终了呢!”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为皇后。
‘贰’ 三国机密刘平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有没有刘平这个人
1、结局:稳定了中原的和平局面后,与伏寿在民间行医济世,教授儿童。
2、历史中没有刘平这个人,剧中的刘平假冒的是刘协的身份。
3、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受曹操控制以令诸侯。刘协性格阴冷腹黑,不择手段,在离乱中保汉室于水火。十八岁时病重而死,留下遗诏和大火,以死明志。
(2)历史上刘平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
1、刘平是汉献帝刘协的孪生弟弟,从小被寄养在温县司马家,跟司马懿情同手足。虽与刘协是孪生兄弟,但性格却完全不同,刘平仁厚忠义,顾全大局。
2、刘协病重后,安排刘平进宫顶替自己,以抗衡曹操,寻机复兴汉室。刘平坚持“仁政”为己道,并为此奉献一生努力,最后,禅位给曹丕,曹丕念及往日种种最终放刘平回归人间。
参考资料
网络-《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叁’ 历史刘平是怎么退位的
你好
刘平被曹丕强迫退位 54岁病逝得善终
‘肆’ 三国机密刘平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国机密刘平有原型吗
《三国机密》讲述了一段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以“刘关张”为主线的三国历史,也不同于现在热播的《军师联盟》里以大军师司马懿如何辅佐曹丕登上帝位的传奇;《三国机密》构思巧妙的描绘了一出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三国的历史走向,汉献帝刘协以其仁爱之心如何周旋于各路枭雄之间,又如何凭借机敏才知与同道之人合力匡扶汉室。马天宇的古装扮相温润中暗含锋芒,气度天成,让人非常期待他的少年天子刘平!
东汉末年,灵帝宠妃王美人诞下双生子,因遭何皇后迫害,对外称只生一子刘协,另一个儿子刘平则被人偷偷带出宫,密养宫外。十八年后,各路诸侯互相征伐,傀儡皇帝刘协病重沉疴,为挽救大厦将倾的汉室,他密诏刘平回宫,替代自己复兴汉室。
从来不知自己身世的刘平,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司马懿,踏入不可知的战场。在曹氏集团亲信满宠、郭嘉等人围绕刘平的身世展开侦查时,刘平在皇后伏寿等人的帮助下化解了一轮又一轮的危机。
这部分简要概括了小说《三国机密上部·龙难日》的部分,基本跟原着相和。
因为三国演义,而使得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历史广为流传,甚至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看。三国机密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一种假设的传奇。假设刘协还有个双胞胎弟弟,替他完成他的心愿,而刘平,不仅要完成哥哥的心愿,还要面对各方而来的侦查,男主和汉室简直是危机四伏。
据史书记载,当年刘协的母亲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遭到何皇后的季嫉妒,生下儿子后更是被何皇后下毒毒死。灵帝查出是何皇后所为后,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可是宦官们一齐跪下求情,灵帝赦免了何皇后。而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交给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
随后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谥号孝献皇帝。
事实上孪生弟弟刘平是虚构的,历史的进程不可改变,这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写小说的不成文规定,所以虚构中可以假设刘协有个孪生弟弟,可以将历史事件按照需要进行重新解读,但是汉家天下一分为三再归于司马家是不能改变的。
刘平结局是什么
书中官渡之战的结果是出于一种偶然,如果刘平没有碰到处于险境中的司马懿,历史多半会改写,但这似乎也不完全是“仁义之道”所能解释的。《三国机密》延续《风起陇西》的风格,坚持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填充历史的缝隙,给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提供情理之中的各种背景和可能性,从而对历史赋予新的解释,但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很难说事件A一定就导致事件B,甚至很多事件纯系偶然,并没有原因,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刘平在官渡的功败垂成,与其说是因为仁慈倒不如是和司马懿这一对好基友的私人感情或是历史的偶然。
刘平自幼在宫外长大,在哥哥刘协深受重病的时候代替哥哥处理政务,刘平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最终刘平在稳定了中原的和平局面后,与皇后伏寿归隐民间行医济世。
‘伍’ 三国曹操大儿子怎么死的
曹昂(?-197),字子修,沛国谯县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称愍王。
‘陆’ 历史的刘平和刘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在目前的电视剧《三国机密》中,刘协有一个孪生兄弟叫刘平,在刘协英年早逝后,他一直代替刘协在曹魏集团工作。然而,这部电视剧不能当真。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历史的笑话,所以没有必要当真--刘平在现实历史中并不存在。回到刘协,汉朝的汉献帝。在《三国演义》中,可怜的刘协早早就病死了,
传说刘协不甘心做曹魏的傀儡,曾经命令董承想办法杀掉曹操,但事情败露,没有成功。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这一段的解读极为精彩,但后来很多研究者却一直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因为从官方的记载来看,所谓的带编完全是董承自己宣称的,这很可能是他招揽兵马与曹操争权的借口。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送给刘协做贵人。在杀死伏皇后后,曹操任命他的女儿曹节为刘协的新皇后。234年,刘协去世,以汉武帝的仪式葬于长陵。260年曹节去世后,她也以汉朝的礼仪与刘协合葬。
‘柒’ 刘平刘协是双胞胎兄弟吗 历史上汉献帝刘协结局是什么
刘平是虚构的人物。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汉族,祖籍丰县(今江苏丰县,即高祖刘邦出生地),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之子,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传位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病死,享年54岁。
刘协
‘捌’ 刘平最后决裂了吗 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两人结局道不相谋终反目!
两人性情不同,司马懿满身权谋诡计,刘平却善良如水,注定他们要分道扬镳。司马懿辗转多次后终于找到刘平,而此时的刘平已经成为汉献帝刘协,两人也因政见不同一拍两散,曾经情同手足的他们没有抵过多变的时局,如果当初刘协没有死,或许刘平和司马懿还能像小时候一样休戚与共,从志同道合到道不相谋,这中间经历了太多,连人性也随之变化。因为刘平为了救司马而导致袁绍官渡惨败,汉室复兴无望,伏寿惨死,刘平让位。这么聪明绝顶的司马懿竟拖累了刘协,灭绝了汉室最后的希望,司马懿结局成为最后的赢家!
‘玖’ 历史上刘平刘协是双胞胎吗
不是双胞胎,刘平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 ,河南洛阳人。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嫡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早年受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9月28日,刘协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董卓伏诛后,刘协被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后在杨奉和董承的护送下返回洛阳。
建安元年(196年),刘协受制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县,拜曹操为司空。后因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事,结果没有成功。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曹操为丞相,建安二十年(215年)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翌年封曹操为魏王。
后世纪念:
汉献帝死在葬于禅陵,其地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矮山丘,因禅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汉山。北约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凹区,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10米的高台,当地群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高台上建有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汉村。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一个陪葬墓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此冢封土原比禅陵略小,但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另一个陪葬墓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汉献帝陵保存的两通碑:一块是汉禅陵基址碑: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4米,宽0.55米,厚0.23米,上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阴刻。另一块是汉献帝陵寝碑: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米,宽0.585米。楷书,阴刻。
汉献帝陵现存封土,由于长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汉献帝陵寝碑”立于冢前。
‘拾’ 刘平的人物生平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进攻延州,刘平与石元孙奉命增援。郭遵建议先侦后进,刘平不听,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进至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遭到西夏军重兵突袭,三川口之战爆发。两军苦战,双方伤亡惨重,宋军渐不支,刘平退至三川口附近山坡。李元昊多次派人劝降:“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不理。刘平遣子刘宜孙求援于黄德和,宜孙告诉德和:“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令其还击。黄德和却逃往甘泉(今属陕西)。西夏军向宋军驻守的山坡发动攻击,宋军不敌,刘平与石元孙被西夏所俘。
三川口败后,黄德和反诬刘平降敌,刘平家属被官方逮捕。金明寨有两士兵逃回说明真相,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在河中府置狱,派庞籍前往调查,庞籍调查后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黄德和被判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此时宋廷以为刘平已死,追赠朔方节度使,谥壮武,“子孙及诸弟皆优迁”。不久有党项人来报刘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宋廷不信。后来同被俘的石元孙放还返宋,确定刘平未死。刘平后来卒于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