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猿辅导 唐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0暑假班(高清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② 想知道高考历史的考试范围
高考历史的考试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史"主要指从黄帝时期到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再从秦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包括“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史是指黄帝时期一一184O年之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和着名战争方面的知识,而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指1840年一至今其中的重点考点包括"鸦片战争"中共党史”“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内容,还有就是世界史方面的内容,包括世界文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方面的知识,再有就是美、苏两极格局的考点,苏联解体的考点等等,总之高考的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三方面的政治、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涉及面广及纵向深的特点,必须下苦功,好好复习!
③ 高考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原因: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
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
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意义: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
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言论编纂成《论语》。
孟子:
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
③礼法并施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④ 高考都考什么内容
高考分文理和艺术类三类:
文:语150、数学150、英语150、政史地300;
理:语150、数学150、英语150、物化生300(物理118、化学110、生物72)。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评价,2018年前,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一个A等级,高考成绩加1分,2019年为降低学生备考压力,改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
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普通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须全部达到C等级或者“合格”,方可参加高考和选修科目测试。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⑤ 高考历史必备点
2017年高考正在紧张备考,历史知识点是同学们必备的复习内容,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小编整理了2017高考历史必备的30个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学习。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着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着名思想家。
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着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特别提醒:大数据精准定位高考目标!
锁定专业:简单的性格测试,了解适合自己的专业
定位大学:根据分数推荐适合的院校,初步定位高考目标
修正高考目标:根据月考成绩,结合优志愿系统及时修正分析历3-5年专业录取数据和当年招生计划,精准定位大学和专业,帮助考生以最经济的分数上最理想的大学!
⑥ 高考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猿辅导 唐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0暑假班(高清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⑦ 高考历史考几本书
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六本: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急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在繁重的学业中,历史是一门让人倍感艰辛的科目,光是其背诵的内容就多之又多。这里就给大家说说学习历史的注意事项。
工具原料历史课本充足的学习时间
方法/步骤分步阅读
1
/6
历史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梳理一遍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以时间为轴,将各个历史事件排列下去。
2
/6
其次,我们要在记下时间的基础上,尽量记下各个历史事件的其他基础资料,如地点和相关人物。
3
/6
接着,我们就要选取其中重要和有高频考点的历史事件,记下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最后的结果。
4
/6
随后,我们要了解其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而这些背景和原因,大多来自于时间轴上前一个事件。
5
/6
然后,我们要熟练地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或作用)记下来。这些意义(或影响、或作用)大部分是对于时间轴上下一个时间有推动或铺垫的作用。
6
/6
最后,我们要把这些整合成历史的一个专有记忆思路。这样就能在做题时用整个思路快速定位到要考的事件。
注意事项
要利用时间轴记忆
要形成记忆思路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 ,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 现它们太重要了。
2.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
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 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仅供参考
⑧ 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2020年
2021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阅读!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⑨ 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着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⑩ 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二、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