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白银的由来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白银的由来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发布时间:2022-06-12 09:24:54

① 白银最早是谁发现的

白银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银境内没有建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靖会一带为陇西郡地,白景一带则为月氏所属。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带为武威郡媪围县地,景泰东南部和靖远西北部一带为安定郡鹑(音纯)阴县,靖会一带为安定郡祖厉县,从此白银地区全部纳入中国版图。从公元前221年至20世纪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银地区的行政建制经常变化,归属不定。解放前的几千年中,天灾不断,战乱频繁,老百姓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以后,白银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并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煤炭生产闻名于全国。

主题词:白银、景泰、靖远、平川、会宁、历史。

白银市在祖国的版图上,位于东经103°33′—105°31′、北纬35°25′—37°39′的区域内,东邻宁夏,西接武威,南依陇中,北靠内蒙,辖三县两区(靖远、景泰、会宁三县,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万。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各县、区年均降雨量约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白银214公里,祖厉河、关川河总长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包括二阴山区和干旱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几十座,超过3000米的高峰的两座。山间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银市区;还有靖远的刘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银水川、四龙和靖远平堡、北湾、中堡、城关、糜滩、东湾以及景泰五佛,还有祖厉河两岸的一些地方。这些河谷盆地面积虽然很小,但人口却比较稠密。白银地区有悠久的历史,靖远境内曾发现有原始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会宁境内也有几处古老的文化,如牛门洞古墓遗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阳山一带也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遗存。景泰县境内的张家台、营盘台、寺滩、喜集水等处出土过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细石器等,经考证属新石器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黄河白银段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则由西向东,经黑山峡入宁夏境内。以全市辖地作为整体,景泰县、白银区居西北,靖远、会宁则居东南(平川区暂不论,包括在靖远内叙述)。两大地区基本以河为界,一处河西,一处河东(靖远刘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银境内没有建置,春秋战国时期,景泰、白银区一带还是我国古代羌族人民的驻牧地,靖远、会宁一带为义渠戎的活动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靖会一带为陇西郡地,白景一带则为月氏所属。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这样,就隔断了北方匈奴与西方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当时白景一带为武威郡媪围县地,景泰东南部和靖远西北部一带为安定郡鹑(音纯)阴县,靖会一带为安定郡祖厉县,县治在今会宁郭城驿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祖厉县、鹑阴县由安定郡改属武威郡,媪围县依旧,这样,今白银市全属凉州武威郡地。《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威郡,十四城,户万四十三,口三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媪围、鹯阴(故属安定)、租厉(故属安定)。”鹯(音沾)阴县和租厉县在《汉书·地理志》中分别为郭阴县和祖历县,不知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后汉书·冲帝纪》中出现的“鹯阴河”名后,有唐朝章怀太子作的注语:“凉州姑臧县(即今武威——笔者注)东南有鹯阴县故城,因水以为名。”着名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所标鹯阴的位置,在今景泰东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坝与靖远刘川的荒草梁等三县区的交界地一带,靠这里的黄河标示为“鹯阴河”。实际上汉代的鹯阴城在今平川区陡城乡,至今遗迹尚存,1990年我在残存的城墙上还发现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兴起丝绸之路以后,两汉都极为重视同西域的联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张夜一段的行走路线共有三条,其中北路经过靖远和景泰,渡口是景泰与平川之间的索桥,它的通行,促进了这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励精图治,使国势依然强盛。他也是我国古代比较贤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会宁一带就有他的足迹,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陇,登空同(即今平凉崆峒山——笔者注),西临祖厉河而还”(《汉书·武帝纪》)。

东汉开始,国势日渐衰落。安帝时,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凉州“大饥,人相食”(《后汉书安帝纪》),“安帝信谗,无辜死者多”(《后汉书·五行志》)。顺帝汉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发生大地震,从九月开始至次年四月止,长达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同上)。地震还没结束,鹯阴附近又成了战场,三月,“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后汉书·冲帝纪》)。这一系列天灾兵祸,使白银人民蒙受了重大损失。

三国魏时,曹操统一北方,河西一带内乱时有发生。鹯阴为战略要地之一,东临海源,西护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西叛军往往屯兵于此。这里,也是丝绸北路的必经之地,占据了它,能攻可渡河西进,南下金城;相距时则占有优势,地位主动;不利时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着名的古战场之一。一次,凉州生乱,武威告急,魏将张既率兵征伐时,就曾于叛军“七千余骑”相拒于鹯阴,因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见《三国志·张既传》)。

西晋时,今白银市境内无治,皆属凉州武威郡地。当时武威郡辖七县,只有5900户,还不足西汉户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见,无治之地更是人烟稀少,这主要是战乱所至。

西晋统一的时间不长,就被“八王之乱”结束了。“永嘉南渡”以后,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之中,地方政权纷纷割据,更迭频繁,白银地区归属不定。公元327年前后,白银地区基本上以河为界,西北为前凉所属,东南为前赵占据。366年前后,前秦占据东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凉。至此,白银境地全属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后,又全部易手后秦。《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西晋乞伏乾归自苑川(今榆中县境内)徙都度坚山,七年(411年)置秦兴郡治焉”。这说明,西秦统治时,曾将都城建于度坚山。度坚城遗址位于今武川乡宋梁村左家沟,1950年前后尚存部分城墙,1956年白银公司露天矿大爆破后遗址全毁。

② 银在中国出现在哪个朝代

中国白银的货币历史

在我国,白银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先秦银质贝币与春秋楚国的银布币等出土已经被考古学界所认同。

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而我们所讲的这种“白金”其实就是银锡合金,其中白银的含量比锡少,这种白金货币的流通前后只有二年就被废除。尽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国见之于史书的最早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铸出图案的银币。嗣后,新朝王莽颁行“宝货制”,也铸过“银货三品”,但只是昙花一现。

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③ 中国白银有那些历史呢

中国真正使用白银为通用货币应该是从明清开始,之前的朝代都是以铜币为主,金银为支撑的体系,南宋时期还出现了铁钱,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商品交易体系过于庞大,银子不够用,宋朝时期由于对外贸易发达,每年的铜币也不够用(日本、马来西亚等邻国是不铸币的,直接用我朝货币),直到17世纪日本银矿大发现和美洲银矿大发现(日本的石见银和墨西哥、秘鲁银矿),才使得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普遍集中于中国。

以下维基网络中找的相关资料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宋辽金西夏钱币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④ 白银这个名字的由来

白银市名的由来:

白银充满着神奇和魅力,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东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部与平凉市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市通渭县、安定区为界,西部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部与武威市天祝、古浪县相接,北部及东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连接。

(4)白银的由来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扩展阅读

白银市历史沿革

1949年8月、9月,会宁、靖远、景泰三县相继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会宁、靖远隶定西专员公署,景泰县隶武威专员公署。

1956年1月,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员公署。6月,成立白银市(县级)。

1962年11月,设立白银市郊区。至此,白银市共辖三县一区(靖远、景泰、皋兰、白银市郊区)。

1985年8月,恢复白银市建制。由靖远县析置平川区。白银市辖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及白银、平川两区。

⑤ 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遍及中国的白银是哪里来的

(图)丝绸之路

中国的生丝、瓷器等商品,经由澳门、菲律宾的马尼拉等中转港,运往欧洲,而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到的大量白银,由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地运到马尼拉,陆续流入中国。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中国的澳门,构成了16、17世纪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太平洋丝绸之路,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白银。然而,在进入中国后,白银便在这里沉淀下来。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谈道:“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入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说法的一种解释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中国,需要大量的货币;另一种解释是,中国人把白银用于置田买地,或者储藏起来。美国学者弗兰克在其《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7、18 世纪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流转的数字表明,15—18 世纪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让16世纪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亚洲、欧洲、美洲之间,开始实现密切的往来:交往的主要通道是海洋,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则是白银。16世纪始,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都在使用源自美洲的西班牙银币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奥斯曼帝国、明代中国和印度,都用大量白银来支撑他们各自的通货体系。从此,原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然而,在同时期的非洲,仍然是以贝壳作为货币,而俄国一直到彼得大帝时代,仍然以毛皮作为货币。但是,富庶不代表先进。着名经济史家吴承明先生评价彭慕兰《大分流》时说:“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或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但是,富的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中国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与经济制度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



▌摘自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⑥ 古代的银子是谁发明的,怎么加工的

银子的发现来早于春秋战国,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银矿,并且采集、提炼白银,加工制作饰物。人们普遍的认为银子是一种贵重金属,再到后面的王朝时期,君王开始以银子作为一种赏赐,也开始有人开始以银子进行贿赂。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的民间也开始使用银子, 银子就开始转变为一种货币,在魏晋至隋朝,银子先以币的形式开始流传,朝廷将银子制成铜币模样作为货币流通,再到金朝,银子开始出现锭的形式,开始加大质量,再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子开始慢慢被制成元宝的样子。官银是朝廷印有标志的银子,民间不得私用,民间的银子大多都是碎银和一些没有标志的银子。银子的加工早期用火炼法后期用贡融法或者灰吹法 火炼法就是将白银融化后用铁棍搅动,里面的杂质会氧化附着铁棍带带出。贡融法灰吹法就是将打碎的银矿石加入铅,锰熔化,除去浮起的铁等杂质,制成贵铅(银和铅的合金),将贵铅在“灰吹床”上加热熔化,铅渗入灰中,只有银留在灰上,以此达到分离的目的.之后重复进行同样的工序,提高灰吹银的纯度.

⑦ 银子在我国哪个朝代开始出现

中国白银的货币历史

在我国,白银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先秦银质贝币与春秋楚国的银布币等出土已经被考古学界所认同。

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而我们所讲的这种“白金”其实就是银锡合金,其中白银的含量比锡少,这种白金货币的流通前后只有二年就被废除。尽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国见之于史书的最早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铸出图案的银币。嗣后,新朝王莽颁行“宝货制”,也铸过“银货三品”,但只是昙花一现。

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到了金、元时期,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宝货”银铤,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银锭称元宝即从元代开始,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

白银的广泛流通
明初,为了推行大明宝钞,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银交易。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八年(1375)“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斩。”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白银的需求增加,明政府逐渐解除了禁银规定。开放银禁后,部分官库贮藏白银便随着支付官俸和军饷而被投入商品流通,从而使官库存银变成活银。

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当年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由于受条件限制,北京官员的俸禄仍要在南京支付,负责经办的人员“将各官俸米贸易货物,卖贵贱酬,十不及一,朝廷虚废米禄,各官部得实惠。”到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户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决定将江南租赋改成白银、布帛等物品运往北京发放官俸,次年又将苏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73万石粮食也折换成白银给官员发放俸禄。明朝政府的这些决定,使白银成为当时中国官方认定的合法货币,从此以后,中国各朝代的财政收支也逐渐转向以白银为主的货币支付方式。

随着经济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国内白银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因为世界各国的金银比较不同,外国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更使得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广泛流通。

万历年间全世界兴起开矿热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银需求量增加,便在国内大兴开矿,从而使国内白银产量有所增加。明朝中叶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也使外国白银不断流入我国。其中由西班牙人经菲律宾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仅隆庆五年(1572)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就达4OO0多万库平两。

嘉靖年间,我国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间,而日本由于白银增产,金银比价是一比十。受利益驱使,日本白银从不同渠道被大量运往中国,因为从日本运银到中国可兑换更多黄金。葡萄牙人为了能够从日本与中国的白银差价中谋利,曾从澳门把中国的丝绢运到日本售取白银,然后折回澳门购买中国丝绢,以便去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另外,美洲的白银通过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商人对华贸易、菲律宾华侨对祖国的贸易,以及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等也有许多白银输入中国。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国际市场的白银在明朝后期被大量地运往中国。

外国白银的大量输人,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进,但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白银货币之间无固定比价,并且各自计价流通,各种形状和重量的银块出现在货币市场上,因此使中国本就繁杂的货币体制更加无序和混乱。

从银两到银元
清朝初期,白银成为中国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政府的财政收支和国内外工商贸易的交往中,绝大多数经济行为都是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民众以拥有白银作为财富,金融机构以白银为库存,银行间结算也以白银为标准。

在当时,中国的茶叶、生丝和陶器等商品对外国人很有吸引力,而当时中国货币市场上习惯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因此很多外国商人都用满船的银元到中国购买满船的中国商品回去。因为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少购买国外的商品,所以白银一直都是净流入到中国的。

当时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元种类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英属地银元、日本龙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人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据东印度公司记录,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输人中国的银元和生银块有7000多万两,其中大部分是由东印度公司输入的。本洋是由世界上产银最丰富的墨西哥铸造的。由于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属地,而且币面上刻有双柱形和西班牙皇帝像(查理第三、第四),所以人们把墨西哥本洋误认为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是墨西哥独立以后铸造的银币。因币面花纹刻有鹰,俗称鹰洋,世面上误作英洋,我国北方又名正英。这种洋钱的质量比其他外国银元纯,银色为90.3‰ ,一般按九成四计算。英属银元在中国流通的有两种:一种是1866年至1868年间由香港造币厂铸造的,另一种是1895以后由印度造币厂制造的。龙洋是日本明治时代通用的银元,定名为“圆”,因币面刻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番。

外国的银元制作精美、分量标准,且便于计枚核值,非常收中国民众的欢迎,外国银元在中国的货币市场不断扩大。为了减少外国银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政府最终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式设置钱币制造局,决定自己铸造计量标准、受国民欢迎的中国银元。清政府清朝在铸造银元时,基本沿用明朝的铸钱习惯,并对本朝所铸的铜钱通称为“制钱”,以区别于早先使用的“古钱”。

当时中国铸造的银元都是白银含量很高的,这又让外国商人发现其中的暴利空间,他们用银元与中国进行交易时,用含纯银九成左右的洋元兑换中国铸造的“十足”纹银,然后运往外国投机取利。外国资本主义者以浮价掠夺的纯货币交易对中国经济进行资本侵略。加上当时的外国银元与中国自铸银币都有自己的计价标准和流通范围,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价和汇率,这就使得我国当时的货币流通市场及其混乱繁杂。

清朝后期,由于鸦片贸易、条约赔款以及关税和盐税主权丧失等因素,我国白银开始持续地外流,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使得国内的白银少而昂贵,以白银表示的物价下降,以制钱表示的物价上升。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贵钱贱,加重了国内民众的负担,使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损害,而且由于赋税减少和国家岁人下降,清政府开始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便大量增收关税和厘金。由于过度增发无法兑换的流通货币,结果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严重的冲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为巨额赔款和世界银价持续下跌的双重打击下,中国货币机制的运行更加混乱无序。为了挽救颓败的经济状况,我国的士大夫和经济学者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倡议改革现行币制,以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他们建议在北京设立铸造银钱的总造币厂,统一发行新式银钱;国内所有上缴款项,均用所发行的新式银币;部库省库的岁人收支,必须遵守国家统一规制,不许巧立名目擅自征收;设置中央财政处,专门监督新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使用,并负责整顿国家财政及币制。

在这些有识之士整顿中国混乱币制的努力和倡议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统一货币流通单位,尤其是两、元并用的货币计价单位,以解决严重阻碍中国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货币体制。为了统一币值,清政府一度在用‘两’还是用‘元’之间来回变更换计价单位。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国家货币统一采用‘元’单位制度,才暂时结束了中国货币史上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

银本位制度确立与废除
辛亥革命前夕,外国银元大量流人中国货币市场。到1910年,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外国银元已达l1亿元左右,其中墨西哥鹰洋大约有4万元,占三分之一左右。当时在中国流通的货币除了白银、制钱、银元、铜元等金属货币外,还有清政府户部、官银号、各地钱庄、票号发行的信用货币,以及外商银行和中国自办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加上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和频繁的战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货币机制由于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长期不统一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1914年,北洋政府为了整顿货币体制,加强国家财政能力,实行了货币体制改革,并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条例同时规定,凡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贸易等商品交易活动时,必须以新铸造的银元为交易手段。随后,为了便于收兑各种龙洋改铸新币,又将一元银币的成色改为八九。白银成为我国的本位货币,暂时结束了中国混杂的货币流通局面,使中国近代币制暂时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1914年12月,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首铸新版银币,其正面刻有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刻有嘉禾纹饰与币制值,俗称“袁大头”,铸有一圆、二元、二角、一角、五分等币值。因为新银币的币型统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比较准确,又易于识别,很快在全国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间,这种新币种曾多次铸造。由于新币种流通数量非常可观,成为当时中国流通货币中最重要的币种。

1914年的国币条例虽然确立了我国的银本位制度,但当时国内外的经济贸易还是以银两、银元同时并用,本次币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混乱的货币流通局面。到了19世纪末,西方各国工业国家纷纷放弃白银的货币作用,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以银为本位的国家。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萧条。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发展国家经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纸币流通。当时,西方列强为了转嫁国内危机,便把本国过剩的资本和商品以黄金为计价单位大量输入中国,这对使用银本位的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由于国内货币市场由于银、铜、金的同时流通的局面更加混乱,国内强烈要求“废两改元”,统一币制。而当时国民政府尝试引入的金本位制度在国内行不通,不得不放弃。

1933年3月,在国内经济专家、学者反复争论与商讨之后,国民政府下令施行“废两改元”货币改革。法令中规定所有用银两征收的税款及关金,一律改为银本位币,其他各项以银两实行的收支,也都改用银币。此次改革虽然结束了中国两、元并用的货币制度,使银本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的货币单位。

1934年起,在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币制、美国人为抬高白银价格后,国际银价急剧上涨。国际市场银价的持续上升,给使用银本位货币体制的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彻底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挽救濒临破产的货币金融体制,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3日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但流通领域禁而未绝。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按一定比价收兑银元,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宣布银元不再流通,以银元作为货币的历史从此结束。

⑧ 白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货币的

在4000多年前,白银就开始作为货币。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在我国清代,1两银子约相当于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币(长美注)。


(8)白银的由来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扩展阅读:

分类

1、银圆

银圆,也作“银元”,是我国过去市场上流通的一种货币,种类繁多,以清末各种龙洋,民国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头像银元、孙中山像船洋最为多见,还有中华苏维埃币、四川"汉"字币等,此外一些外国银元,如站洋、坐洋、鹰洋、日本龙洋等也在国内流通。

2、银条

外性长条状,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为多见,是制作银饰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质坚硬敲打有铜声,底面无蜂窝,火烧后表面显黑红。

3、松江锭

外貌形状似乳头,表面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铅釉,底部具深细蜂窝,每锭上附有15克铅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区)已经去掉,有打击痕迹,形成上方下圆。

⑨ 白银的由来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白银的由来
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鹯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明置靖虏卫、会宁县。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9月,白银解放。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白银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强湾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
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
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
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
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

⑩ 白银的采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朝代

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6世纪70年代以前。在18世纪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

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Laurium地区。该地区为处于萌芽时期的希腊文明提供白银。另外,小亚细亚和北美地区的白银贸易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大规模扩张。

Laurium的矿产非常丰富。从历史文献和古矿场遗留下来的实际证据来看,当年该地区巅峰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银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盎司。实际上,到公元1世纪前的一千年中,Laurium是产银最多的一个地区。除了Laurium,其他产银区主要在小亚细亚、撒丁岛等其他希腊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随着希腊Laurium地区矿产全盛期的结束,迦太基人对西班牙银矿的开采繁荣了起来。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之后,罗马人取代迦太基人成为西班牙银矿的开掘者,并且把银矿开采的触角伸向了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

西班牙在近一千年的时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白银来源,但这一切在摩尔人于公元8世纪征服西班牙后一度暂停。西班牙银矿不仅满足了罗马帝国大部分内在需求,还是展开亚洲香料贸易的重要白银资源。为了满足尚在萌芽的贸易需求,希腊、小亚细亚、意大利也是除西班牙以外的白银重要产区。

摩尔人入侵西班牙,让白银开采在更多的国家普遍起来,主要是在欧洲中部。在公元750-1200年间发现了几个重要银矿,包括德国着名的开姆尼斯、Rammelsburg、哥斯拿和萨克森地区。同时,奥匈帝国和东欧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银矿。

基于目前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0年期间,白银产量不太可能较Laurium地区的每年大约150万盎司有大幅增加。西班牙矿产在公元后一千年内风光无限,同一时期的Laurium和小亚细亚逐渐衰弱。白银产量的实际扩张是在公元1000-1500年间的500年以内,那时矿产地数量增加,采矿和加工技术也开始提高。

新世界的白银(1500年-1875年)

技术上的巨大变革以及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白银产量数量级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汞齐化加工方法发展后。“新世界”时期首个主要开采地是玻利维亚的Potosi地区。虽然很难准确衡量玻利维亚1500-1800年间的实际产量,但西班牙的历史记录显示当时生产了大约10亿盎司。同时,墨西哥在1700-1800年内生产了大约15亿盎司的白银。

秘鲁的高产更持久一些,在1600-1800年内平均每年产量超过3百万盎司。从历史来看,塞罗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地区一直是秘鲁最主要的银产地之一。

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开发银矿是从14世纪初期开始。

在1500-1800年间,玻利维亚、秘鲁和墨西哥占世界白银生产和贸易的份额超过85%。其余份额主要来源于德国、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以及智利和日本。

阅读全文

与白银的由来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