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霸王龙生活在哪个时期
霸王龙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6800万年以前,生活在北美洲,每只脚上只有3个爪子,走得很快,约每小时走30多千米,满嘴有50个锯形牙齿,每个牙齿有6寸多长,它们就是用这种巨牙捕食动物的,霸王龙喜欢吃的动物有鸭嘴恐龙、三角恐龙以及其他食草动物等。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一个新的霸王龙模型,该模型是由日本的一家公司制造的,长23英尺,高近14英尺,造价33万美元。这个模型可不是一般的模型,它与众不同,不仅能够活动,还能发出可怕的吼叫,这还不算什么,更奇的是它还发出气味。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所以它身上的气味应该很复杂,真的不太容易“复制”出它原有的气味。霸王龙的气味是由沼泽地的腥味、酸辣味以及泥土的气味混合而成的气味。
㈡ 霸王龙那个时候灭绝的
最早的恐龙生活在大约二亿二千万年前,最后的一批恐龙生活在六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地球上大约繁衍了一亿五千万年。
恐龙灭绝之谜
统治地球达1亿多年之久的恐龙,于大约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给科学家们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美国《科学文摘》将其列为当代科学尚未解决的悬案之一。围绕恐龙灭绝之谜,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气候突变论。有些学者根据深海地质钻探的资料,推测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过异常变化,温度突然升高,使恐龙这种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一时不能适应,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但这种推测证据不足,难以令人信服。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南部德拉姆希勒附近的雷梯尔河畔,有个举世闻名的恐龙公墓。根据埋藏于中层的恐龙的遗骸的密度推算,每平方公里至少有100条以上的恐龙,其中包括甲龙、角龙、鸭嘴龙和霸王龙等。据研究,这些是属于地球上最后的一批恐龙,因此它们成为探索恐龙灭绝的最好的场所。加拿大政府于1980年将其辟为公园,作为世界性科学遗址。有人分析,当时那里是个近海沼泽区,气候暖湿,各种蕨类繁盛,为恐龙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到了7500万年前,那里地壳运动趋于频繁,海陆屡有变迁,使北美大陆抬升,原来的内海和沼泽消失了。恐龙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有人认为,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孵化会受到影响,因而恐龙的传宗接代过程受到破坏。但是上面所说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个渐变过程,恐龙的新陈代谢也应是渐变的,恐龙的消失就不应该是突然的。可是,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恐龙公墓里至少有300个个体死在一块,显然是集体的突然死亡。另外,如果真的是气候的突然变化也应当有其他动物的尸骨埋在一起,事实上只有恐龙而无其他动物,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它们是集体自杀或被杀。
我国广东的南雄、始兴、番禺、三水、河源等地盛产恐龙蛋化石,也有人以此为证来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气候突然变化。
大陆漂移论。坚持大陆飘移论的学者强调,远古泛大陆的解体改变了古洋和古陆环境,从而引起化学和气候的变化,以致造成恐龙的灭绝。
性别比例失调论。据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报道,着名生物学家克皮奥博士认为,恐龙是一种与龟有相似之处的爬行动物,它的繁殖机制与龟相似,从龟的性别分化中可以探索和推测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他经过长期试验发现,欧洲淡水龟和摩尔龟的繁殖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克皮奥博士推论说,地面温度发生巨变促使恐龙不能按正常的性别比例繁殖,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部是同一性别的恐龙,使之无法继续繁殖后代而灭绝。
碰撞论。1977年美国地质学家沃·阿尔瓦雷茨等人在意大利加比奥地区研究岩层时,发现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交接的一层淡棕色薄粘土层中,铱的含量特别丰富,后来还在丹麦、西班牙、新西兰、美国和大西洋海底都发现了富铱层。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了富铱层的存在。1980年,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上,阿尔瓦雷茨提出曾有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造成恐龙灭绝。有人认为,彗星与地球相撞比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大,屠杀恐龙的真正兇手是彗星。地球上现存的许多陨石坑就是这种灾难的证据。
也有人对上述理论提出质疑,彗星撞击地球带来的CO2浓度增大和氰化物尘埃未必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退一步说,即使有,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死掉,为何哺乳动物和一些植物没有消失反而兴旺繁荣起来呢?因此,这也不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周期性绝灭论。1983年,罗普等人提出,历史上生物大规模绝灭是规律性的,大约2600万年一次,下一次绝灭将在1300万年之后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揭示为何会有这种规律。
地球化学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当时的地质构造运动剧烈,伴随着火山爆发,改变了生物生存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影响地球化学环境,污染食物和水质。那时生态环境中稀土元素已呈饱和状态,其浓度已达到足以使动、植物致命的程度。所以说,地球化学变化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酸雨论。1987年,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北纬70°的阿拉斯加的一条河流中,发现了一种属于食草类的恐龙化石。美国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一种新假说:即地球上大量的酸雨致使恐龙大规模灭绝。他们推测,一颗由冰块组成的质量相当于12万亿吨的彗星撞击地球,引起地球大气层中的放电现象,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形成酸雨降落地面,酸雨本身的毒性与蓄电池的酸水相当,可使恐龙灭绝。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试图揭开恐龙灭绝之奥秘,尽管已提出许多理论,但没有一种能完全自圆其说。看来,要提出一种能无懈可击地解释恐龙灭绝之谜的理论,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㈢ 霸王龙生活在哪个时代
霸王龙又叫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主要存在于6850万年到6500万年,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体长在11-15米之间,站立时头部高约4-6米,平均体重约9吨,最重可达15吨,比现在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的体型还要大一些,头部长度可达1.55米以上,牙齿长15厘米以上,嘴巴咬合力在10吨以上,是有史以来陆地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肉食动物,如今食物链顶端的老虎狮子和霸王龙比起来,就好像一只猫跟老虎狮子比起来差不多。
霸王龙这种巨兽的确非常可怕,然而很多生物学家认为霸王龙虽然个头巨大,却并非擅长猎杀的猛兽,它极有可能是一种食腐动物,就是以大型腕龙和梁龙等的尸体为食,当也会坚持小型恐龙的尸体,其最擅长的猎杀技巧,也只是和现在的科莫多巨蜥类似。
生物学家认为霸王龙如此巨大的身体,却只靠两条后腿奔跑,而且还很难像袋鼠那样跳跃,这样的动物势必跑不快,而且只靠两条后腿掌握身体的平衡,前腿又那么短小,这样的体型既不适合奔跑,也根本不适合打斗。
其实如今的猫科动物才是陆生猎杀型动物应该具有的完美体型,其奔跑速度快,动作敏捷,又有力量,但是霸王龙除了咬合力强之外,基本上不具备这些特征。
所以,霸王龙极有可能是一种食腐动物,他们主要以捡拾大型恐龙的尸体为食,如果没有大型恐龙的尸体可供使用,那么他它们也会像科莫多巨蜥那样,悄悄潜到其他恐龙的身边,上去猛咬一口,造成猎物重伤,或者它们的口中有类似科莫多巨蜥的细菌或者毒液,猎物被咬后肯定会逃走,霸王龙就一路跟随,等到猎物体力不支后倒地,霸王龙就上去食用。
两条腿的动物一般都跑不过四条腿的动物,同等体重之下,霸王龙很可能还没有大象跑得快,因此霸王龙只能靠偷袭,就像科莫多巨蜥那样,猎物受伤后逃走,霸王龙也是追不上的,但是如果猎物看到霸王龙并没有追得很近,那么也就不会跑得太快了,但是受伤后的猎物通常都无法再存活下去,因此霸王龙只需要不紧不慢地跟随着受伤的猎物,最终仍能吃掉猎物。所以,霸王龙并非猎杀高手,如果我们看到了霸王龙对猎物的猎杀过程,可能会很失望。
㈣ 我想知道霸王龙死于多少万年前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此前科学家曾认为包括霸王龙在内的恐龙物种是由于一颗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导致灭绝,但实际上它们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种仍可杀死现代鸟类的单细胞寄生物的攻击。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在这具雌性霸王龙颚部存在着小洞,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毛滴虫病(trichomonosis)”的鸟类寄生虫感染。 直到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具霸王龙颚部的小洞可能是与其他恐龙争斗时留下来的。目前科学家指出,这只42英尺长、7吨重恐龙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严重的寄生物感染,并最终导致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这项最新研究关注“休”这具雌性恐龙和其他9具霸王龙化石标本喉部损伤状况,此前科学家们主要认为这是恐龙之间打斗撕咬或者是细菌感染造成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恐龙专家伊万-沃尔夫(Ewan Wolff)是该项研究的合着作者之一,他说:“在现代鸟类疾病中的毛滴虫病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可能是解释恐龙喉部神秘损伤的潜在主要原因。当我们开始深入关注毛滴虫病时,发现恐龙有许多传染毛滴虫病的迹象。” 在鸟类身体上,毛滴虫病是由一种叫做毛滴虫的寄生物引起的。这种寄生物通常是通过鸽子等鸟类进行传播,鸽子通常携带着毛滴虫,却很少出现疾病症状。而猎鹰和鹰传染之后却会导致喉部严重损伤。沃尔夫称,这种喉部损伤类型非常接近于恐龙喉部出现的小洞伤口。 沃尔夫强调称,霸王龙和其他恐龙之间的打斗伤口并不常见,同时这种损伤类型与当前在喉部出现的损伤有着明显差别。由毛滴虫导致的小洞伤口看上去边缘更加整齐平滑,而打斗撕咬造成的伤口却显得十分粗糙,同时他们的伤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迹并不相同。 霸王龙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时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猎杀进食,甚至有时它们会彼此之间进行嗜杀。沃尔夫称,毛滴虫病很可能是通过唾液或者同类嗜食进行传播,但值得科学家们注意的是这种传染病并未出现在其他物种恐龙身体上。这使我们猜测霸王龙很可能是毛滴虫病的主要来源,该病症仅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进行传播。 沃尔夫指出,毛滴虫感染在霸王龙体内具有传播“优先性”,甚至这种病是导致它们消亡的直接原因。当它们的喉部出现严重的感染损伤时便无法进食,无论它们身体再强壮,也会由于饥饿和身体虚弱而导致死亡。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
㈤ 霸王龙的资料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
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5)霸王龙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
㈥ 霸王龙属于那个世纪的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
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米)、雷龙(身长21米,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马门溪龙(身长22米)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米,体重30~50吨)等等。
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别大的食量,但是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怎么来满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要用2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头马门溪龙23个小时要吃下多少树叶呀,还有成千上万其它的马门溪龙呢,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呢。看来,那时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地优越,才使得这么多的庞然大物能够悠闲地生活在地球上。
现在,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够与它们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雌性蓝鲸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以达到200吨重。
最后灭绝的恐龙
三角龙
作为一个大的动物家族,恐龙统治了世界长达1亿多年。但是,就恐龙家族内部而言,各种不同的种类并不全都是同生同息,有些种类只出现在三叠纪,有些种类只生存在侏罗纪,而有些种类则仅仅出现在白垩纪。对于某些“长命”的类群来说,也只能是跨过时代的界限,没有一种恐龙能够从1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一直生活到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之末。
霸王龙
也就是说,在恐龙家族的历史上,它们本身也经历了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有些恐龙先出现,有些恐龙后出现;同样,有些恐龙先灭绝,也有些恐龙后灭绝。
那么,最后灭绝的恐龙是哪些呢?显然,那些一直生活到了6千5百万年前大绝灭前的“最后一刻”的恐龙就是最后灭绝的恐龙。它们包括了许多种。其中,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㈦ 霸王龙的来源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意为“恐龙中的霸王”。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在晚白垩世称霸一时,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着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