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还明确地指出:“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也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直接采摘野生鲜叶作药用,以后进而为饮用,并从利用野生茶树发展成为人工引种栽培。《华佗食经》说:“(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古益州包括现在四川和云南。据说东汉末年,诸葛亮南征时,士兵多病,后访问该地人民,以树叶冲开水饮用,减少了生病。这种树叶,就是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茶树,该地人民称为“明树”,并称诸葛亮为“茶祖”可见,茶叶早就受老百姓重视了。后来,饮茶之风从四川一带逐渐扩展开来,茶叶随之成为商品,茶树也向各地传播。到了唐朝,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达十多个省区,茶叶的收入,已成为封建王朝的重要财源。
2. 中国人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
茶叶真正在民间普及则是在秦汉时期。也就是差不多在2200多年前。茶叶已经在我国兴起并盛行,茶叶要从认识到商品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古代信息流通缓慢。越往前越落后,其传播速度就会越慢,故而神农氏的说法也是应该是可以参考的,这样的话,中国最开始喝茶到现在也就5000年了。
3. 我国的茶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4. 中国人饮用茶叶有多久的历史了
饮茶历史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饮茶史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着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此资料摘自:那里有很多关于茶的文章,可以去看一下!!!
5. 人为什么要喝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人类最早饮茶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中国饮茶的历史大约有两千年,始于西汉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5)中国喝茶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6. 中国饮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这是目前茶叶界所公认的事实。世界上50多个国家种植的茶树,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且利用茶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母系社会末期的神农氏时代。陆羽《茶经》中记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虽然现代学界对于神农氏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神农氏即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也有人认为神农氏更像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虚拟出的人物。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否有神农氏,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发现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并加以利用,大体上没有争论。
随后,经过夏商周时代的驯化和引种,再到先秦时期饮用价值的开发,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国的饮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有高潮有低谷,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今天,予言茶事就带大家一起来回溯历史,看看历朝历代的饮茶文化,探寻隐藏其中的文化密码。
一、先秦时期的茶叶发现及利用
茶叶最早开发出来的并非是饮用价值,而是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华佗的《食经》中,也有关于茶叶“久食益思”功效的记载。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第一次记述了人类驯化种植茶叶历史:“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据此推测,巴子封国迄今为止已有3139年历史。而当时的巴国上贡给周王室的贡品中,就有“丹漆 、茶 、蜜 … … 皆纳贡之” 。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巴蜀之地已经开始广泛种植茶叶了。而且《华阳国志·巴志》还记载“园有芳弱、香茗”。这里的“园”指的就是人工开垦的茶园,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此时巴国已经开始人工栽培。
在茶叶叶的药用价值被发现后,紧接着出现了其食用价值。古人一开始利用茶叶,主要是食用鲜叶,后来将茶叶晒干,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此阶段,大体上茶叶食用方式就是生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开始作为茗菜食用,以水煮之。《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婴虽然贵为齐景公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日常生活起居却比较简朴节俭,粗茶淡饭,主要以茗菜而食。这里的茗菜就是未经晒干的茶树鲜叶。后来,先民开始利用茶叶来煮粥喝。《晋书》中曾有过茗粥的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这种食用茶叶的传统,甚至保存到了今天。在云南少数民族基诺族中,当下仍然有将新鲜茶叶揉碎配辣椒,加盐加水拌匀食用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凉拌茶”。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招待来访的尼克斯总统时,就曾经有一道茶叶做成的菜肴——龙井虾仁。
这说明,茶叶的药用、食用价值从最初开始发现并利用起,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虽然现在不作为主要的价值体现,但其传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基因,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饮用历史
清代着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着作《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换句话说,到了秦朝占领巴蜀之地以后,茶叶的饮用价值才得以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农事的交流,茶叶开始从巴蜀之地向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陕西河南一带传播。所以、陕西和河南成为最古老的的茶叶种植区域之一,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带。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均开始种植茶叶。
这一阶段,茶的名称没有完全固定,叫法多种多样。比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将茶称之为“荈诧”。而在扬雄的《方言》中,茶又叫做“蔎”。东汉《桐君录》称之为“瓜芦木”,《神农本草经》中,茶又被叫做“荼草”或“选”。南朝《吴兴记》中称茶为“荈”,而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则称之谓“皋芦”,如此等等,不下十数种。这说明,在秦汉至隋朝之前,先民对于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仍然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还没有完全下结论。
而此时的饮茶文化,也仅仅局限于皇室贡茶和贵族社会,普通百姓饮茶之风还没有兴起。在文言传奇小说《赵飞燕别传》中,有过一段关于汉成帝时期饮茶活动的的记载: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 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
不过这本《赵飞燕别传》版本众多,大概的成书时间在北宋中期,作者是一个叫做秦醇的人。我们不知道秦醇有没有把北宋盛行的饮茶文化风气,附会到汉代传奇小说中。
但根据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主奴契约《僮约》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前59年时,也就是西汉神爵三年,四川彭州一带不仅有茶叶种植生产,还有茶叶贸易买卖,富贵阶层也专门以茶来待客。《僮约》全文近600字,却有两处提到茶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这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在结合《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所以, 王褒给奴仆安排去武阳买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在《四川通志》中记载:“名山县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顶……即种'仙茶’之处。”而东汉《桐君录》也记载了当时湖北黄冈和江苏常州等地茶树种植的情形。
三、唐宋时期茶叶繁荣普及阶段
唐朝在我国茶叶种植生产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茶文化也大致是从唐朝中后期才开始形成的。唐朝时期,中国已经有八大茶叶产区,分别是山南、淮南、剑南、浙东、浙西、黔中、江西、岭南等茶区。当然,提到唐朝茶叶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茶圣陆羽。陆羽一生爱茶,并且在游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当地的茶叶种植历史及加工制作水平的基础上,于公元760年开始撰写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学的第一部专着《茶经》。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茶学网络全书,总结了茶叶的起源、当下的种植现状、茶道和茶艺等诸多内容。他在书中提出茶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茶文化的真实起源就来自于陆羽的《茶经》。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细的介绍了当时盛行的制茶工艺,蒸青团茶的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叶已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享之物,而是已经普及推广到民间,老百姓饮茶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而且,随着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茶叶已经开始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朝廷开始针对茶叶征税,以补充国库。这种现象,在五代十国时,变得更为疯狂。各茶叶生产区域内的小国之间,连连征战,耗费巨大。官府只能不断鼓励农民种植茶叶,征收茶税,来补贴军费开支。像福建建安的北苑贡茶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广西被马殷政权所辖,“请听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赡军”。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以后,我国南方地区逐渐统一并安定下来,这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的种植生产。宋朝形成了以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和福建路为主的五大茶区,全国共有242个县产茶。因此,宋朝是我国历史茶叶发展的巅峰阶段,民间有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朝人爱茶,可能在封建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可以比拟,因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人人皆爱。
着名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虽然当皇帝不怎么样,但对于诗画和茶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自己爱喝茶,还喜欢斗茶,更是点茶的高手,甚至自己还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这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宋代制茶工艺趋向于复杂精巧,龙团凤饼大行其道。在《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北苑别录》中均有龙凤团茶制作技术的记载,采摘鲜叶之后先泡水,再上锅蒸清,放凉后用冷水洗净,紧接着小榨大榨,去水去汁,放入瓦盆研细,置入龙凤模中压紧烘干成型。
实际上,龙团凤饼制作非常复杂,耗时耗力,因此茶叶十分昂贵。但是,宋朝茶叶的产量仍然是空前的,根据《宋史 · 食货志》和《大观茶论》记载,宋朝嘉佑年间茶叶产量合计在2.65万吨左右,而到了宋徽宗年间,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斤左右,这比今天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还要高。宋朝全民爱茶,导致茶文化十分盛行,宋朝点茶文化和斗茶文化堪称一绝。大诗人苏东坡和陆游等,都是斗茶的高手。
7.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8.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
9. 中国人的饮茶史有多久,以茶入馔的历史就有 来自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
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先秦汉时期
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
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着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
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
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10. 中国喝茶的历史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母系社会末期的神农氏时代。陆羽《茶经》中记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虽然现代学界有人认为神农氏像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虚拟出的人物,但不管是否真的有神农氏,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发现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而加以利用,应该是没有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