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历史事件评价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呢
1、从国家、民族利益来考虑;2、从个人、家庭角度来考虑;3、横向比较;4、竖向比较。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就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
比如隋炀帝,比如汉武帝,如果站在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一个劳民过度,一个穷兵黩武,这无疑是一种加在老百姓身上的灾难。但如果从国家、民族的利益来看,他们又都是伟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开科举;汉武帝驱匈奴于漠北~~
B. 历史评价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结构诸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所做评价有可能出现差异,封建史家可能视某些帝王为绝代明君,但人民大众却有可能视其为剥削者、压榨者的总头目、总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态度、阶级观点等等,都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历史评价,如有人认为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艺复兴以及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则坚决反对“启蒙说”。再如有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有人则不认为是,即持前说者中亦有分歧意见。但这并不是说历史评价就没有较为一致的标准和原则,但这种较为一致的准则一般比较概括和抽象。比如刘知几评价史学家及史学作品的准则是史才、史识、史德三者的统一,这一点我们至今仍可接受。不过史德究竟何指、史识究竟何谓,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差别的。
C. 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说的相关因素
1 受人们传统观念(儒家)和和受教教育程度 2 受记述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 受地理背景地域等的不同影响 4 人们固有心理影响
D. 如何客观全面地了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E. 外国史学界对宋朝的评价很高,这里面有哪些因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宋。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也是宋。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宋朝繁华又衰落,但于史书上留下的影踪仍让后人追念,咀嚼。
可为什么外国对宋朝评价高,而国人对宋朝的评价相对低呢?
综上观之,外国对宋朝评价高,而国人对宋朝的评价相对低也不是那么奇怪了。
站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等各种因素作用下,自然结果就会有差异。但唯一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宋朝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既有它的卓越之处,也有它的缺憾,我们既不能过分抬高,也不宜过分贬低。评价历史唯有客观多元,才能褒贬得当
F. 影响历史人物q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主观情绪,个人好恶。实现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
G. 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我们应注意哪些因素
一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首先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孤立的停留在叙述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上,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着重于发掘他或她的现实意义,对后世、对后人有哪些借鉴指导作用,从中可以吸取哪些优良的品质特征,剔除腐朽错误的思想流毒,是今人更好的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如同一位历史工作者说的:“努力使读者通过了解一个人物,进而了解一个时代。”(1)这才是我们开展对历史人物科学评价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的落脚点。不难设想,如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后世的人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在其中,那么这种研究工作必然是徒然无力,或是收效甚微的。
在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基础上,就要牢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认识论的有力武器来进行研究和评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工作者,更应该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这样从中得出的结论才能说是正确和科学的,才能真正发挥它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否则,指导思想一旦发生错误,从而陷入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泥潭,不但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得出甚至是谬误的结论,进而还会对今天的工作造成损害。明确目的,端正思想永远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这需要一方面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的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毛泽东同志说:“详细的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譬如当年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污蔑周恩来同志的所谓“伍豪启示”,如果不对此材料进行分析鉴别,轻易相信,则必然会落入敌人的圈套,就此而展开的对周恩来同志的评价,怎能说是客观公正呢?又如当前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5集电视记录片,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恐怕与这部电视片详尽的占有和搜集文献资料,密切的深入研究调查分不开的。再联想到最近几年风靡一时的历史电视剧,其中史实不清,漏洞百出,以及胡乱用典的事例,经常可以遇到,贻笑大方却又层出不穷,也是由于基本的事实不过关。
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史实的选择上,要少口述,多笔录。口述的史实大多由于叙述者的阶级特性、立场、观点、文化水平等的差异,也会与真正事实有所出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也会不尽相同,而且,因为大都是回忆过去的事件,回忆者因年代久远或者记忆不清,或者添枝加叶,难免出现偏差,相对而言,文献等笔录文字材料更令人信服。但这并不等于说,口述的材料无用。口述的材料也很珍贵,但应以文献为主,口述为辅,若使用口述材料,最好也要有文字材料相印证。
总之,审慎而又广泛的占有史实材料,是进行人物评价的首要一环。如果说明确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在为评价蓄势待发做准备的话,那么占有搜集材料则是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列宁在评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说:“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着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2)这正是因为恩格斯在写作此文时广泛而翔实的占有材料的结果。
三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处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他们所持有的立场、观点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3)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阶级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阶级分析是对各个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比如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分析和评价,就应该牢牢把握住其出身农民阶级的阶级属性,正式因为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才为他日后革命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将历史人物还原于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之中,则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全面而有说服力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把利器,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掌握好的一把工具。
H. 哪些因素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你好,
对社会、对历史有重大作用、重大影响的事情会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如满意请采纳
I. 历史教学评价有哪些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它的基本要求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着眼于或有利于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是教学评价左右着教学活动并取代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要求成了现实的教学目标。另一种现象是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评价的实施。
发展性原则就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而提出的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准则,它要求克服教学评价左右教学活动的现象,使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为了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念。首先,应确立评价是促进的观念,即把促进课程与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最高追求。其次,应确立评价是服务的观念。再次,应确立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观念,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自觉遵循课程与教学规律、符合课程与教学本性。此外,发展性原则的贯彻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评价的结论,反对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学生。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都应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应努力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它主要是针对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验主义、科学水准不高等问题提出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如何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无论是评价标准的确立还是程序安排和结果处理,都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评价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科学性失误,比如:评价标准不具体、不明确、不合理,评价程序不严密,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等等。出现这些偏差,既与人们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掌握得不够有关,也与某些人缺乏科学精神,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有关。
落实科学性原则,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体提高教学评价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性。如课程与教学评价论、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学科自身要加强建设。其次,应加强理论与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工作,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测量、统计、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此外,也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要求是: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应准确、全面地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并按照事实进行公正的价值判定。它关注如何在教学评价中减少评价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影响着评价的结论,往往导致评价结论的失实、失真。客观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应努力消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其中特别反对评价者依据个人好恶和需要而故意褒扬或贬低某些评价对象这类不公正的丑恶现象。客观性原则追求的是评价结论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为了保证课程与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应该做到:一、确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并保持评价标准的基本稳定性。二、应规定严密合理的评价程序,并在评价过程中切实遵循程序公正原则。三、要提高评价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弘扬公正评价观念。
J. 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是历史题目吗?建议你还是学会独立自主思考,这才是考试的真正目的。
下面答案仅供参考:
相对于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而言,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特定的历史机遇,而且历史无法重演因而此类因素难以重证,比如在发展心理学的追踪研究中,由于被试可能经历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因素(比如同类型的20世纪40年代的追踪研究与60年代的追踪研究结论可能不同,但40年代有二战这个历史因素,被试的成长环境受到历史时代干扰因此难以比较结论)而导致结论不一定可信。此外,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被试常常间歇几天进行一次测定,间歇期间被试遭遇的“历史”不尽相同因此也属于历史因素影响内在效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