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朝有哪些历史人物
1、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着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2、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3、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4、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公元205年写的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
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5、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着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Ⅱ 想自学一点关于西汉的历史应读的书籍有哪些
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
白话史记和汉书
还有王立群读史记系列
都很不错,汉初的历史还可以看看大秦帝国
还有汉朝那些事儿
Ⅲ 我如何才能向历史人物学习呢
孔子——春秋——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我国着名史学家,作品《史记》是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着作。 秦始皇——战国末年至秦朝——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张衡——东汉——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 李白——唐朝——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陆游——南宋——我国着名爱国诗人。 李时珍——明朝——着名医学家,着有《本草纲目》。 岳飞——南宋——古代着名爱国将领,被奸臣陷害致死。 诸葛亮——三国/蜀——古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
Ⅳ 想学习汉朝历史,看什么书好啊谢谢。
一位伟人说:了解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历史,最真实的反应就是那个朝代的人物传记。汉朝是我国历史上长寿王朝之一,其中的历史人物也是多如繁星。我也就看过几本:《汉武帝传》,《资治通鉴》,你也可以看看汉朝那些文人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Ⅳ 如何系统且深入的学习汉朝历史
首先你要对中国历史有个大概了解比如中国有多少朝代啊有多少任皇帝啊之类的,然后在进行深入了解,比如唐朝发生了那些影响后世的大事比如宋朝的文化经济之类的,总之向着这个方向找就好了,推荐先看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中国皇帝全传》
Ⅵ 如何有效地学习历史
学会把历史人物,事件与现今世界发生的一些事件相联系,增加你的理解能力。最后一点儿,历史是需要去背诵,记忆,比如人物呀,时间呀,事件呀,但还有一点儿就是要用心去分析其中的内容,对你们以后生活也会有帮助,因为时代变了,人性没有变,历史上很多发生的事情如今还是在继续发生。以下是几个历史东西大家都看看自己了解不。
Ⅶ 如何系统且深入的学习汉朝历史
如何系统且深入学习汉朝历史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繁琐,并且耗时很长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努力学习一定可以将汉朝的历史学习做到系统而深入。要想系统深入做到学习汉朝的历史,首先要将汉朝历史中的各个标志性事件了解。其次,不仅要了解汉朝的历史,还要了解秦朝末期和三国初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最后,要多读史书,多看与汉朝有关历史书籍从局部细节了解。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系统深入学习汉朝历史一些看法:了解大事件,贯穿前后朝以及多读史书。但方法因人而异希望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汉朝历史了解清楚明了。
Ⅷ 想知道大汉朝的历史和重要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王莽,叔孙通,萧何,韩信、
陈豨、彭越、英布,
汉惠帝刘盈,吕后,曹参,
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周亚夫,
汉武帝刘彻,主父偃,卫青、
霍去病,董仲舒,张骞,翁主刘细君
,刘解忧,太子刘据,汉昭帝刘弗陵,
上官桀、金日磾,霍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病己,汉元帝,汉成帝刘骜,
赵飞燕、赵合德,王政君,汉哀帝刘欣,董贤,汉平帝刘衎,太子刘婴,汉宗室刘玄,刘盆子,
汉明帝,汉章帝,窦宪,汉和帝刘肇,
窦太后,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太后邓绥,汉前少帝刘懿,常侍孙程,汉顺帝刘保,
梁妠,梁冀,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单超、徐璜、具瑗、左悺、
唐衡,汉灵帝刘宏,张角,袁绍、袁术、
曹操、孙坚、董卓,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Ⅸ 汉朝历史人物
周亚夫 (?—前143)西汉名将,原籍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人。汉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侵犯,他以河内郡守任将军,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治军谨严,训练有素,文帝至细柳劳军,亦须服从营中规定,被誉为真将军。吴楚叛乱,他率军弃梁,断敌粮道,3个月平定叛军。后与景帝相悖,称病引退。因其子私买御物,被牵连入狱,绝食而死。史以治军严整而享有盛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拜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任太史令期间,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着《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卫青(?—前106),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本姓郑。父郑季以县吏给事平阳公主家,与其家婢女卫媪私通而生青,遂冒姓卫。少时为平阳公主家骑从,后其异父同母姊卫子夫受到武帝宠幸,得召见,历官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年),出兵云中,迂回至陇西,驱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筑朔方城,置朔方郡,以功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五年,又率军出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俘获人口一万五千余,牲畜近百万,遂拜大将军,益封八千七百户,三子同时封侯。元狩四年(前119年),青与霍去病各率骑马五万,步兵及辎重运输部队几十万人,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塞,深入包抄歼敌。青自定襄出塞后与伊樨斜单于相遇,单于败走,追过漠北二百余里,至赵信城,尽烧其存粮而还。其后武帝拜青为大将军,娶平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