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田官兵卫和石田三成为什么在关原之战中分属东西两军
文禄二年,朝鲜战场战况开始恶化。如水受命再度北赴朝鲜。但在这次渡朝之后,如水和秀吉所信赖的三奉行(石田三成、増田长盛、宇喜多秀家)产生了对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三奉行听说如水抵达朝鲜,马上前往如水所在的东莱城讨论以后的作战计划。但这个时候如水正在内室和浅野长政下棋,闻报三奉行来了以后,他只说了一句“等一会儿。”继续与浅野长政下棋。三奉行一开始在别室里等着,但是后来听出里面传来下棋的声音,又不见如水出来。盛怒之下就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等到如水下完了棋想要见三奉行的时候,却一个人也见不到了。
石田三成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立刻向秀吉进谗言。如水听说这件事后,抛下在朝鲜的军队回国解释,没想到这么做却更加触怒了秀吉,拒绝接见回国的如水。如水感到大祸将至,采取了他最后的手段。
为了使狂怒的秀吉原谅自己,如水决定出家。文禄二年(1593年)七月,黑田官兵卫剃发,法号如水园清,开始了他隐居的生活。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来源于“水乃方圆之器”“人在毁誉褒贬之间,心如水般清澈。”这两句古语。本来官兵卫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迫切腹)。文禄三年(一五九四年)八月九日,他写下了对嫡子长政的五条教训之书。随后命令弟弟黑田利高和家老粟山善助将这篇教训状送到了在朝鲜的长政手里。
最终,秀吉念及如水过去的显赫战功,取消了切腹的命令,决定不再问罪。同时,秀吉向长政传话,让他免除后顾之忧。
但这时候的如水与秀吉已经貌合神离了,他开始私下与德川家康接触。庆长三年(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病死,享年六十三岁。正如如水所料想的那样。秀吉死后,家康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了。
后来的庆长五年(一六零零年)七月,家康举兵讨伐上杉家,秀吉的遗臣石田三成认为打倒家康的好机会来到了,于是在居城佐和山举兵,关原之战揭开帷幕。
听到家康出兵的消息,如水立刻命令儿子长政参加家康军,自己则和一部分家臣一起在丰前中津城留守。这时候,如水受到了三成寄来的密信:“请叫回您的儿子甲斐守(长政),加入我这一边来吧。”如水在回信中说,“如果你把九州七国赏赐给我的话,我就加入。”
结果,还没等三成的密使把他的话带回大阪,官兵卫已经举兵了,他将平时所积蓄的金银和米粮全部分发给各地的浪人,军队的数量很快飚升至九千人。得知官兵卫招募了这么多士兵的家康和三成一时间都无法判断他这么做的目的。
与此同时,因在朝鲜战场怯阵逃跑而被改易的大友义统得到石田三成资金上的支持和丰后国一国安堵的保证后,从海路杀回母国丰后。庆长五年九月九日,大友军在别府湾上陆后布阵于速见郡立石。原大友家臣吉弘统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放弃了筑后柳川立花家两千石的优厚俸禄赶至丰后,竹田中川家的重臣田原绍忍也带着中川家的旗印前来加势。再加上四周闻讯而来的旧臣,兵力很快扩张至数千人。
九月十日,吉弘统辛率百余人夜袭木付(杵筑)城,遭到东军松井康之部(细川家臣)的顽强抵抗。大友军在苦战攻入二之丸后,得到黑田援军即将赶到的消息。不得不从海路退回立石。
在与大友军交战前,如水向义统发去书信,言及:“请与我站在一起,为东军尽忠。”如水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兵力上的消耗,此时的他的心中已经谋划出天下三分的蓝图,即先定九州,再攻中国,进而与中原大战的胜者争夺天下。
在没有得到大友义统明确答复的情况下,黑田队与细川队于十三日早朝从木付城出发,黑田布阵于角殿山、细川队则在实相寺山遥相呼应。联军的位置距离石垣原的大友军直线距离仅三千米。不久,细川军中的时枝平太夫队在出击时遭遇了大友军的先头部队,双方在五町(约五百五十米)的距离对峙。行至正午,两军逐渐接近并引发战端。大友军前部用铁炮不断向时枝队射击,后在松田有吉队的攻击下败退,但时枝队在反攻中被大友军的密集铁炮重创。不久,吉弘统辛在与松井有吉队的激战中阵亡。至下午六时,大友军损失了吉弘统幸与宗像镇续两员大将,败局已定。如水随即率本队赶到实相寺山劝说义统投降。十五日,义统通过母里太兵卫向东军投降。(后义统以死罪减一等判流放常陆国)
在击败了大友军之后,如水继续以破竹之势攻克了三成方在九州的诸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全平定了丰前丰后两国。此时,各地的守城军队都已经被派到关原战场。九州已经没有可以与之对抗的势力了。
但如水的野心却在九月十三日那天早早地结束了,这是因为在关原合战中以德川为首的东军仅用一天时间就击败了石田为首的西军。由于如水此前一路攻打的均是西军的城池,因此在战后被免于处罚。
如水的嫡子长政凭借着在关原战场上获得的军功得到了筑前(福冈县)五十二万三千石的大封,如水则从丰前的中津城搬到了筑前的名岛城。但是三面临海一面环山的名岛城无法满足官兵卫的需求。于是,他就在古时候就以商业繁荣着称的博多以西,福崎的丘陵地带建造了一座新城。如水以黑田家最初发展之地备前福冈为这座城命名。也就是今天的福冈市。随后,如水选择了这座城的三之丸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静静的渡过了自己的余生。
庆长九年(一六零四年)三月二十日,住在伏见藩邸的官兵卫诵读了早已准备好的辞世句,在短册上亲自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交给长政。不久在辰时(上午八点)静静的停止了呼吸。
“おもひをく ,言の叶なくて つひに行く。
道はまよはじ, なるにまかせて。 ”
法号龙光院如水园清。葬于博多崇福寺。享年五十九岁。
[编辑本段]对黑田如水的评价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如水一生的话,我也许会说是“悲剧”。毕竟,一个跟随秀吉数十年的重臣,到攻打九州的时候却仅拥有三万知行,全国统一后也不过得到十二万石,勉强算是中等大名。最后,还是靠了自己的儿子才挣得了这五十二万石的封赏。观其一生,虽谋略不凡,却因为锋芒过露而被其主秀吉严防。想来的确是很可悲的。
但我们又不能就此说如水是失败者。因为照武家的标准来说,个人是否成功看“名”,家族是否成功看“利”。这两点如水和他的黑田家都做到了。退而言之,即便是被称为不成功的九州攻也并非一无所获。在以暴力手段摧毁了丰州的旧势力后,黑田家在后来的整个江户时代都拥有对整个九州东北部(筑前、丰前、丰后)的绝对领导权
㈡ 如何评价黑田官兵卫与竹中半兵卫在日本历史当中的地位
官方文献里黑田孝高的功劳是杠杠的,至于竹中重治么,不知道是死早了,还是儿子不行,他的事迹很多都是他后人吹嘘的,未必是什么今孔明,竹中的历史地位不如黑田。
看二家后人的石数就知道了,黑田长政是五十多万石,转封前也有十几万石,而竹中重门才六千石,就算竹中死的早,但他俩儿子在关原都是属东军的,没道理以竹中前期对秀吉的贡献,他儿子的石数会这么低,几千石也就是个土豪城主,几乎算不上大名,黑田家则是位列正经诸侯。
㈢ 谁懂日本战国史的
当今的日本天皇明仁号称“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也就是说,日本的历代天皇都出自同一家族,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寥寥无几。不过自第一代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这14位天皇虽然在日本《古事记》中出现过,在历史上却无法确认,因此有着比较真实的存在依据的第十五代应神天皇(公元270~310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祖先。孝德天皇(公元645~654年)统治的大化年间,以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为首的改革派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化革新,又经过天武、持统跟文武三代将大化革新未尽的事业加以完成。之后,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日本天皇制也进入了在历史上为期不长的一段鼎盛时期。这一鼎盛时期贯穿了奈良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以迁都至平安京即今天的京都为标志)中期皇室颓废,实权外落到藤原氏[1]手中,天皇家族从此被旁人所操纵,而武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2]。
1068年,与藤原家无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即位,他正值壮年,个性强,任命有能力者担任重要官职,并着手查办没收非法庄园,逐步加强皇室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为了抵制藤原氏的势力,1072年后三条天皇让位给其子白河天皇,设立院厅,草创了院政时代(天皇让位后称上皇,上皇执政称院政,因而又称某某院。上皇出家后称法皇,仍可发号施令),但他不久之后便去世。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堀河天皇后再开院厅,掌握实权,并利用平家武士集团与掌握源家武士集团的藤原氏对抗。院政前后长达百余年,虽然这项措施在加强皇权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混乱。最终导致了鸟羽上皇、崇德上皇和后白河天皇之间争权夺利,酿成保元(1156年)和平治治乱[3],武家从此由幕后走向了前台。
击败源氏一族后,平清盛先是晋升参议正三位,开创武士列席公卿之高位的先河。后于仁安二年(1167)出任太政大臣(常设的最高官职)。治承三年(1179),因领地问题与摄关、院政两大势力发生冲突,于是发动政变,迫当时的关白引退,威胁后白河上皇停止院政,并解除了近四十位公卿的职务,以本族成员充任。次年二月,高仓天皇让位给平清盛的外孙安德天皇,平清盛以第三势力的身份正式登上权力顶峰,由于他的官邸位于京都的六波罗,故称六波罗政权。不过,由于平时生活腐化,引起权贵的不满,再者,被平氏击败的摄关与院政两大势力亦因被平氏击败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以后白河法皇为中心的反平氏势力。面对这一形势,后白河天皇的二子以仁王于1180年下达令旨,号召各地的源氏族人起兵讨伐平氏,源义朝之子源赖朝积极响应,源平合战由此爆发,结果平氏一败涂地,几乎被灭门[4]。获胜的源赖朝吸取平氏失败的教训,没有留在京都担任公卿。1192年,他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根据地镰仓创设了幕府,建立了一套武家的职官制度,开始了对日本的实际统治[5]。从镰仓幕府建立到江户幕府灭亡这六百多年便是日本历史上着名的公武政制时期。
源赖朝死后,镰仓幕府的实权落入他的岳父——北条时政手中。此后的两代将军先后被刺杀,正统源氏至此绝嗣,不久之后镰仓源氏血脉彻底断绝。北条氏大权在握,先后拥立公卿藤原氏和皇族亲王担任傀儡将军。后鸟羽上皇在一次轻率的讨伐北条氏的战斗中大败,本人被流放,皇族威信扫地,权力进一步被剥夺。尽管如此,在最初几代北条氏执权当政时国家还比较安定,但幕府很快便衰落下去。之后又面临蒙古大举入侵的威胁,虽然“神风”毁灭了侵略军,但焦头烂额的幕府却连在这场卫国战争中立功的武士应得的封赏都拿不出来了。十四世纪初期,北条高时倦于政务,幕府混乱,中下级武士不满情绪日增,御家人纷纷离叛。1333年,流亡中的后醍醐天皇发诏讨伐幕府,北条氏战败,在内忧外困中集体自杀,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取年号建武(仿汉光武帝刘秀)[6]。
然而好景不长,后醍醐天皇所标榜的建武中兴因为得罪了武士阶级而在短短两年后便宣告结束。推翻镰仓幕府的功臣足利尊氏带头发难,双方围绕京都几进几出,最终后醍醐天皇退位后逃奔吉野建立南朝,与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一南一北对峙,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局面。不久之后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并在京都室町建立了新的幕府,史称室町幕府。至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日本重获统一,室町幕府的统治达到了鼎盛[7]。但很快幕府便在连年的战乱中衰落下去。1467年(应仁元年),围绕下一任将军的继承人选问题爆发了不仅是幕府重臣的各家,就连以大内氏为首的各国有势力守护大名也都卷入了的大规模战乱----应仁、文明之乱[8]。战争最终结束了,但一个以下克上、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却刚刚开始……
注解
[1]藤原氏即日本四大望族——源平藤橘中的“藤”,他们是大化革新中的名臣中臣镰足的后人,属于典型的公卿贵族(官阶六位以上者称殿上人,五位以上者称大夫,三位以上者称公卿)。藤原氏虽然位极人臣,却从未像王莽、曹操、司马懿等人那样以下犯上,而是不断将本家的女子送进皇宫当皇后,通过保持外戚的身份来维护统治。这个家族垄断了摄政关白这一总揽朝政的最高职位(非常设),并在日本历史上形成了只有该家族的成员(更确切地说是该家族南北式京四支系中的北家一系)才能担任关白(几百年后丰臣秀吉欲谋此职位似便遇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后话)的传统,这便是历史上的摄关政治。虽然藤原氏牢牢控制了朝中的权力,但他们的影响逐渐减弱,统治基本局限在京畿地区,此时地方上的另外一股势力也在逐渐发展。
[2]显然天皇的儿子不可能都成为下一任天皇,于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便被赐姓,降格成为朝臣(比如《源氏物语》中的源氏)。由于藤原氏把持朝政,一部分皇室后裔离开京畿前往封地就任。公元九世纪,桓武平氏与清河源氏相继从皇室中分离出来,成了最初的武家。由于天皇权威的下降,以及长期居住在京城公卿官僚阶级与乡土领主的分离,日本的王朝体制趋于崩溃,地方政治陷入混乱。地方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而建立起庄园的制度,采用自己的武装维护领地的治安。这些庄园主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豪族,进而形成了武士阶级,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就连朝廷委任的当地国司,也不得不依靠他们的力量。尽管如此,此时的武家在政治上还没有什么影响,源氏通过依附于藤原氏而暂时压倒了平氏。
[3]事情的起因是鸟羽天皇让位给长子崇德天皇,改称鸟羽院上皇。此事导致了支持鸟羽天皇的法性寺关白藤原忠通与其侄子,支持崇德天皇的左大臣藤原赖长的对立。权臣之间的斗争的同时,天皇的朝政与上皇的院政之间也冲突不断——鸟羽上皇仍然手握实权,崇德天皇不过是傀儡而已。时隔不久,鸟羽上皇所宠爱的妃子美福门院产下了皇子。于是,偏爱幼子的鸟羽上皇便强迫崇德天皇退位,将帝位让给了当时只有三岁大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近卫天皇。近卫天皇年仅十七岁即驾崩,且并未留下皇子。这一情况使得崇德上皇再度燃起了重登帝位的希望,“哪怕由我的儿子即位也好”,当时的崇德上皇也做了这样的打算。然而事与愿违,鸟羽上皇与关白忠通一党再次施展政治手段,拥立了近卫天皇之兄雅仁亲王即位,便是后白河天皇。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崇德上皇与藤原赖长等人愤恨不已,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皇位夺回。 1156年(后白河天皇保元元年),崇德上皇与后白河天皇两派势力发生了正面冲突,其本身是皇族与藤原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而源平两家作为武士势力首次介入朝廷中央的政治斗争,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后白河天皇一方依靠的是平氏嫡流继承人平清盛和源氏嫡流继承人源为义之子源义朝、源赖政。而崇德上皇一方依靠的是源为义及其另外一个儿子源为朝,以及平清盛的叔父平忠正。这场斗争最后以崇德上皇战败被流放告终,然而,与精通权谋之术的平清盛相比,源义朝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在平清盛的政治手段之下,原本在保元之乱中立下头功的源义朝却不得不俯首称臣。对于这样的安排,源义朝当然无法接受,平治元年他又与权臣藤原信西的对手藤原信赖发动了平治之乱试图夺取政权,结果二人双双败死。 经此变乱,源氏一族被斩首的斩首,被流放的流放,从此一蹶不振。
[4]父亲源义朝死的时候,源赖朝还年幼,经人说情保住性命,但被流放到伊豆。他在那里长大成人,与当地的平氏豪族北条时政的女儿结婚,在岳父的扶植下逐渐恢复势力,并与源氏家族本国武士们保持着联系。他早就准备复仇,故在以仁王下令旨后便积极行动。尽管平清盛预见到危机并着手整顿平氏一族,但为时已晚,不久他便去世。已经腐化了的平氏一门战斗力远不如从前,在与源赖朝的胞弟源义经统帅的源氏集团的较量中屡战屡败,1185年在根据地爆发的坛浦大海战中平氏全军覆没,平家武士背负安德天皇及三件神器跳海自尽。战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搜捕平氏一族余党的活动,按照《平家物语》的说法,平清盛的最后一名后人在十几年后被杀,平家嫡流遂绝嗣。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源赖朝生前听信谗言,逼死了源平合战中立下头功的胞弟源义经,至此战乱才最终平息。
[5]古代日本的行政区划为五畿七道六十六国,由朝廷派往地方的一国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国司。国司的职务,主要是管理、分配土地给农民耕作,并负责地方的军事、财政、政治和裁判工作等。但是由于远离中央,管控不易,国司逐渐由中央派遣的官僚转变为具有自治权的官差(仅需上缴税金便可完全管理地方)。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形成了幕府与朝廷并存的“二元政治”。幕府建立了新的制度,夺走朝廷的实权;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地方税金的管理。幕府于是在全国各“国”,派遣武士阶级出身的守护,攫取了原本属于国司的大部分权力。
[6]后醍醐天皇也许可以算是自摄关时代到江户幕府奉还大政期间近千年里最具才干和坚强意志的天皇了。即位四年后的1321年,他得到后宇多法皇的同意,废除了院政,实现了他主张的政出天皇的愿望。他亲自视理政务,设立记录所,裁决诉讼,他身边不但有一般重臣,而且破格录用了有才有识,且出身不高的中下级贵族,使朝政焕然一新,颇得皇室贵族们的称赞。然而后醍醐天皇在向幕府讨还权力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屡屡失败后在败亡路上被擒获并遭流放。不过他并未气馁,1333年3月,他逃离了流放地,再次发诏各国,讨伐幕府。诏书一发表,日本西部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随后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尤为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改名尊氏)和新田义贞相继背叛幕府,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足利氏与新田氏都出自于清河源氏,因为分别住在下野国的足利庄和上野国的新田庄而改姓。足利尊氏一直不满于北条氏(平氏)专权,伺机恢复源氏的权力。5月7日,足利尊氏破京都,消灭北条氏在京都建立的六波罗两探题。5月22日,新田义贞陷镰仓,北条氏一族聚集在东胜寺集体自杀。6月初,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7]熟悉一休故事的人对于这一时期应该不陌生,那个处处刁难一休小师傅,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足利将军便是着名的足利义满。一休历史上确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流传的那样,他是北朝天皇与南朝公卿之女所生的皇子,母亲因为谗言被驱逐出皇宫,他也出家当了和尚。
[8]足利尊氏本想效仿源赖朝,在京都以外的地方建立幕府,但却因为南北朝的对立不得不留守京都。此后将军义满时期全国虽然统一,但幕府已在京都统治了六十年,于是迁移一事便不了了之。不过当初幕府为了管理地方事务,曾派本族的重臣担任关东管领,镇守关东地区。但时过境迁,随着国内矛盾激化,幕府威信下降,关东管领多次发动叛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也开了下克上的先河。此后的应仁之乱延续了十一年之久,战争主要在京都进行,双方都雇佣了弃村逃亡的百姓,把城市的下层人民组成武装队伍,编为足轻,让他们任意放火,抢夺居民财物作为兵饷,致使大半个京都变为废墟。战争双方首领真心作战只是最初的二、三年,此后则是欲罢不能地对峙着,后来,引人注目的值得抢夺的财物已经没有了,武士们便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感觉厌烦,都纷纷返回了家乡。其中也有联合士一揆举行叛乱的。这样,在京都己没有战斗的武士,公元1477年 (文明九年),战争就结束了。
日本的战国时代
1551年,距揭开战国时代序幕的应仁之乱已过了八十余年的岁月。习于兵马倥偬的诸大名们为了巩固自身的实力而继续在各地展开激战。在这前一年,葡萄牙船首次在平户登陆。这也是南蛮文化访日的开初。八年前从种子岛传到日本本土的铁炮也在这时期渐渐被用于实战上。究竟谁能掌握天下霸权?这时根本还没有任何人能知道这个答案……(视频一)
1560年,身处乱世的诸大名想尽办法力求生存之道。才眼见结盟交好,一回头便毁约发兵攻之。为人臣者动辄以下克上。即便是血亲手足,也丝毫无法信任。这时代就是笼罩在这么一个生存竞争的氛围下。虽说如此,战乱的不安反而促使人们观感敏锐,进而孕育出多样的艺术。武家的茶道、连歌、能乐,以及民间的歌舞伎等都在此时大放异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各方群雄借以天下霸也为目标,虎视眈眈伺机挥军上京。(视频二)
五月十日,控制三河、骏河和远江三国,有“东海道第一弓取”之称的强力大名今川义元倾全国之兵约二万五千人向尾张国进发,意图打通前往京都的道路,参与京畿争霸。今川军先锋为井伊直盛,松平元康(德川家康)也随军出征,而此时控制尾张国的织田家却只有三千兵力,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至五月十八日傍晚,今川军进攻在即,此时织田家似乎一筹莫展。五月十九日黎明至上午十时,织田军的堡垒迭遭攻破,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织田信长孤注一掷出阵。正午,今川义元到达桶狭间,布阵休息。下午一时,暴雨突如其来,织田军由山上突袭今川军,这就是日本战国时期里程碑式的事件——桶狭间会战。 (视频三)
桶狭间会战的结局除了直接导致今川家的衰落之外,还产生了两个更加深远的影响。首先是信长击败了劲敌,德川家康也从今川氏独立出来,双方签订盟约,一西一东放手征服天下;其次是武田、今川和北条的同盟破裂,武田氏趁人之危向今川氏宣战,继而北条氏改善了与上杉氏的关系,双方联手夹击武田氏,关东形势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570年,织田信长出乎世人意料的破竹之势造成整体局势的变化。信长拥立足利义昭完成上京,朝天下霸业迈进了一大步。担心信长就此一统天下的诸大名们群起一致布下了信长包围网。基督教的广为流传、一向宗的一揆四起、乐市乐座的繁荣等等,象征着时代的景象变幻多端。而人民们也深深感受到这时代的洪流。究竟是信长会掌握天下大权呢?还是将有新的英雄崛起来改写这一切呢?(视频四)
1582年,在织田信长将完成天下霸业之时,明智光秀突袭本能寺而迫使信长自裁了(视频五)。才稍见恢复秩序的混沌时代再度降临于世,诸大名个个摩拳擦掌欲图霸业。信长的家臣也各自宣告独立,加入争夺天下的行列。而在人文方面,文化成熟开花结果,南蛮的风俗思想也着实的浸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视于武家的互相争斗,民众们依然坚强的活过这乱世。到底谁能完成统一大业并创造崭新的时代呢?(视频六)
1584年, 羽柴秀吉渐渐地掌握天下。这位从信长的基层一路爬上来的武将在信长死后,于贱岳一役击败了织田家老——柴田胜家,使其地位稳如泰山。对此,信长的次男——织田信雄开始展开反击。与人称东海第一弓取的德川家康结盟,凝聚了反秀吉的意志。在毛利、 伊达、上杉等诸大名的屏息注视中,其一决雌雄的气氛不断升高。而现在几乎已达到了一触即发的态势……(视频七)
羽柴秀吉与德川家康在小牧长久手合战中未分胜负,德川家康有感于羽柴秀吉势力强大,遂表示臣服。1590年,双方联手征服了不顺从的北条氏,最终将全国置于羽柴秀吉的掌握之下。长达百余年的战乱至此暂告一段落,日本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羽柴秀吉作了近卫氏(藤原氏的一支,有资格担任关白)的养子,从而出任关白这一最高官职,不久天皇又赐姓“丰臣”,从此丰臣氏成为除藤原氏之外又一支可以担任关白的家族。
然而好景不长,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等人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但在朝中两军的联合打击下以失败告终,不久丰臣秀吉便一命呜呼。 这场侵略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德川家康,他不仅因为领地距离朝鲜较远而保全了实力,更笼络了不满于丰臣秀吉政策的人心。
1599年,由于丰臣秀吉的死亡,社会看似安平再临,但却暗潮汹涌。实因德川家康已悄悄地朝天下霸业迈进。而守护秀吉遗子——丰臣秀赖的石田三成对此展开反击。但是,曾受丰臣恩顾的武将中,也不乏憎恶三成而转向支持家康的人。两雄是否会演变成相争的局面呢?此时有人极为担忧此局势的发展。该人物即秀吉的盟友——前田利家。利家便拖着生病的身体而四处奔走……(视频八)
未几,前天利家也随丰臣秀吉到地下去了,于是一场大决战已经不可避免。战争的一方以丰臣秀吉手下的两大派之一——文吏派首领石田三成为首,包括他的盟友大谷吉继、基督教大名小西行长以及以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和小早川秀秋等大部分日本西部的大名,因而称作西军;另一方则以德川家康为首,包括伊达政宗等大部分东部大名,以及丰臣秀吉手下的另一派——武斗派的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大名,因而称作东军。由于东西部各有少数大名参加了对方的阵营,因而战争实际上在日本全国展开,但与那些零星的小战役相比,关原会战是决定性的。
1600年九月十五日,在东军前往丰臣氏的统治中心——大阪的必经之路上,东西两军的主力在位于近江的关原展开了决战。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当,各约八万人。战局起初呈胶着状态,随着小早川秀秋等人相继倒戈,西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西军主要首领大谷吉继自裁,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被俘后处决,战后其余大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关于关原会战,还有这样一段佳话。1600年,战争阴云笼罩日本。真田昌幸父子分道而行,曾在德川家作人质并娶本多忠胜之女稻姬的长子信幸改名为真田信之,以表示和父亲一刀两断,并且加入东军阵营带兵和德川家康走了,昌幸则与曾在上杉家当人质的次子幸村参加西军阵营带兵返回领地。途经本家的沼田城(此前已被封给长子信幸)时,昌幸想要进城休息,这个时候沼田城的兵马已经全被信幸带走,城内只有女眷和一些老弱残兵。但是信幸的妻子稻姬紧闭城门不让昌幸入内。 稻姬问到:听说丈夫和大将军(指德川家康)去讨伐叛逆了,公公如何在此?昌幸实言以告,稻姬说:那我们如今已是敌人,怎能放敌人入城呢?昌幸道,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想看一下自己的孙子。 稻姬说:这座城本是公公的,但如今的城主是我丈夫,丈夫不在,怎能擅自开门。公公可派人去问丈夫,如丈夫同意,媳妇一定让公公进来看孙子。昌幸无奈,只好回兵户石上田。
1603年,德川家康宣布自己为源氏后人,因此有资格出任征夷大将军,并建立了江户幕府。随后的十余年中,许多参加了东军的非德川家嫡系大名也被以各种借口剥夺了封地。至此,德川家康已经牢牢掌握了天下的霸权。又经1614~1615年大阪冬、夏两役,灭丰臣氏,从此开创了日本历史上两百余年的和平时代——江户时代。
㈣ 眷恋你的温柔漫画结局是什么 主要是黑田和月岛的结局 月岛自刎了吗 最好详细些 因为
(黑田:被过去束缚住的人,是濑谷才对。岁月的流逝是很可怕的。现在的我连月岛长什么样子,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都无法回想起来。这样的我,才不会做出他的替代品,傻里傻气的。)
黑田:啊~~今年的樱花也很美啊~你知道吗?樱花在满开前的花蕾之夜,才是赏花的好时机哦~看起来就像粉红色的霞雾。。。喂,不要跑开啊,唉算了,小鬼就是爱玩。。
(HC跑过来)
黑田:嗯?什么?这枝樱花要给我吗?
HC:呃。。呃。。。
黑田:(恩?难道?他学会“语言”了?)
HC:呃。。呃。。啊。。
黑田:很好,慢慢来。。。
HC:田。。。
黑田:对对,慢慢地。。
HC:早上。。看见。。我。。我。。拔。。可以。。回去。。种。。嗯。。你。。花。。喜欢。。所、以。。
——“给你”
黑田:(哭泣)
(月岛:你,喜欢花对吧?所以。。给你。)
黑田: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他第一次说的话吗?
Hybrid Child是主人的镜子。你到底映出了什么样的我呢?我。。到底给予了你什么?
(回想少年的笑声)
黑田:又小、又白、又冷的手,即使不停不停的跑,月岛的手还是那么冰冷。所以我心里很着急,想快点温暖他的手。不让他跌到,不会放开他的手,跟他一起。。。
——我猜,我会一辈子继续下去,即使知道这么做是没用的,只因为喜欢,不比那多,也不比那少,我只是真的,打从心底,无药可救的喜欢他。剩下来的,只有后悔和怀念,还有现在依旧满溢出来的恋慕之情。
夏草的香气,白云之风,不管过了多少年,只有我一个人。。。
(少年笑声)
黑田:喂~别跑远了
月岛:嗯,也是啊
这是结局。。。。
㈤ 1600年-日本九州地方,黑田官兵卫为什么要征服九州、他个人统一九州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想偷鸡啊。丰臣系和德川系,东西军大战。而丰臣系出身的黑田以丰臣家名义统一九州,实际上很可能是等东西军打的两败俱伤。他作为第三方出击,一统天下。
然而关原之战双方损失很小,就没戏了。
㈥ 黑田官兵卫和竹中半兵卫哪个更出色他们都有哪些着名的事件
竹中半兵卫更出色一点,不过两人功绩相差不大黑田官兵卫 水淹高松 与成功减小出征朝鲜与中国的损失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如水一生的话,我也许会说是“悲剧”。毕竟,一个跟随秀吉数十年的重臣,到攻打九州的时候却仅拥有三万知行,全国统一后也不过得到十二万石,勉强算是中等大名。最后,还是靠了自己的儿子才挣得了这五十二万石的封赏。观其一生,虽谋略不凡,却因为锋芒过露而被其主秀吉严防。想来的确是很可悲的。 但我们又不能就此说如水是失败者。因为照武家的标准来说,个人是否成功看“名”,家族是否成功看“利”。这两点如水和他的黑田家都做到了。退而言之,即便是被称为不成功的九州攻也并非一无所获。在以暴力手段摧毁了丰州的旧势力后,黑田家在后来的整个江户时代都拥有对整个九州东北部(筑前、丰前、丰后)的绝对领导权。 日本着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曾经在其作品中,对黑田如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甚至能夺取天下的人。 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1544年——1579年),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美浓菩提山城城主竹中重元之子。日本战国时代的代表军师,与幕末大村益次郎并称的天才军师。又名重虎、半兵卫。为劝戒主家斋藤龙兴,以十六人智取主家居城稻叶山城,又将城还于斋藤龙兴,此举震动了天下。斋藤家灭亡后,竹中重治接受丰臣秀吉的三顾之礼,成为织田信长家臣,与另一军师黑田孝高并称。臣秀吉被任命为进攻中国地方毛利辉元的总大将后,竹中重治作为参谋从军,后留下“战死沙场是身为武士的本色”的遗言后辞世。
㈦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后其家族结局如何
因此德川庆喜痛定思痛,避免了一场民族战争,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日本。当然了,他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德川庆喜是主动交权的,因此明治天皇对他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从幕府将军的位置上离职以后,德川庆喜不愿意再插手政治上的事务,也不愿再见那些家臣。
德川庆喜整天以打猎、听歌、摄影等爱好打发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在摄影界,德川庆喜还真的占有一席之地。
㈧ 黑田清隆的人物生平
黑田清隆1840年生于鹿儿岛,其父是一个仅有四石俸禄的贫穷武士。1863年,黑田清隆参加了萨英战争,1868年参加鸟羽·伏见之战,担任手枪队长,之后担任北越征讨军参谋,1869年五棱郭之战时担任主任参谋。此后,他的仕途一路风顺。
黑田在征讨北越、五陵郭之战以及之后开拓北海道中表现出他人性中优秀的一面。征讨北越时,黑田想方设法要救出敌方名将河井继之助,但河井自陷绝境,负伤而亡。河井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人材。在后来的箱馆战争中,黑田成功挽救了敌将榎本武扬。当时政府军内有人认为榎本是不忠之臣,要求定其死罪的呼声很高。黑田四处奔走,救了他一命。后来黑田从事开拓北海道事业时,榎本不惜一切为之效命。
1869年,日本政府设置北海道开拓使,一方面负责开发北海道,另一方面负责防备俄国。首任开拓使是佐贺藩主锅岛直正,一个月后就由皇族东久世通禧取而代之。1870年,黑田担任专门负责开发桦太(萨哈林岛)的开拓使次官,1871年升任开拓长官代理。值得一提的是,武将出身的黑田反对日本出兵桦太,并在1874反对出兵攻打台湾。黑田与时代风潮背道而驰,主张放弃桦太,致力于对俄友好工作。在榎本等人的努力下,1876年日俄缔结了桦太·千岛交换条约。1874年,黑田晋升为陆军中将、参议、北海道开拓使。1876年1月,他代表日本政府缔结《江华条约》,迫使朝鲜打开国门。同年他创办札幌农业学校,为开发北海道培养人材。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他担任西南战争征讨参军并立下战功,被授与勋一等旭日大绶章。由于西南战争讨伐的对象是素有“萨摩英雄”之称的西乡隆盛,所以黑田和大久保利通一样再也不敢回故乡萨摩了。黑田最为尊敬的西乡南州亦死于西南战争之中,这使本来酒量很大的黑田添了借酒撒疯的毛病。有传闻说他在1878年曾向病中的妻子进行忏悔。
另一个为黑田所敬重的人是上文提到的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在西南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1878年在东京纪尾井町被暗杀。暗杀者是石川县士族岛田一郎,他在留下的“斩奸状”中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是“奸魁”,大隈重信、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川路利良为不可饶恕的“巨魁”。当时报道这个事件的《东京日日新闻》有这样的评论:“且看维新功臣今尚存几人,江藤、前原、西乡(隆盛)三公反叛身死;大村、广泽二公遇刺身亡;木户公因病而逝;板垣、后藤、副岛诸公名成身退;现阁中复古之元勋除三条、岩仓之外唯余大久保公及黑田、山县二公。如今(大久保)公遭刺客暗杀,仅十一年间,当初(指明治维新时期)之功臣损失大半矣”。能够作为萨摩藩代表的人中就只剩下黑田和松方正义了。虽然还有寺岛宗则、西乡从道、大山岩、川村纯义等人,但在不知不觉之中黑田已经成为第一元老了。
与在中央政府任职时所发挥的作用相比,黑田对开拓北海道事业更加尽心尽力。1881年发生了开拓使出售官产事件。黑田为了开拓北海道招聘雇用了一些外国人,对农业、畜牧、渔业、工业、通讯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他还为贫困士族设立屯兵制。开发北海道需要大量资金,这对政府是一个莫大的负担。1881年,政府十年开拓计划到期,至此政府已在北海道投入了1400多万日元。北海道地方政府乘机把政府官产作价39万日元,并以30年无息偿还的优厚条件出售给五代友厚、中野梧一、安田定则等人开办的关西贸易商会,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藩阀与政商相互勾结的强烈批判。批判者中不仅有民权派,就连曾在立宪和设立国会问题上与伊藤博文意见相左的大隈重信也表示反对。中止出售官产问题和赶大隈下台纠缠在一起,引发了明治14年政变。黑田认为委托民间企业开发北海道是件好事,所以是出售官产的推进派。最终因为这个问题他被从开拓长官的位子上拉下来,可他仍为实现士族授产而继续努力。
1885年,第一次伊藤博文内阁成立。1886年至1887年,黑田周游世界,回国时正值外相井上馨因与列强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不利受到政府内外尖锐批判而辞职,首相为强化内阁权力暂时兼任外相。之后大隈重信出任外相,原农商相土方久元担任宫内大臣,黑田担任了副首相级的农商相。宪法草案在这届伊藤内阁任期内完成,为使该草案在枢密院能顺利审议通过,伊藤于1888年辞去首相职务转任枢密院议长,把首相位子让给黑田。
1888年4月30日黑田内阁成立,内阁成员包括出身于萨摩藩的松方正义藏相、大山严陆军相、西乡从道海军相、森有礼文相;长州藩出身的山县有朋内务相、山田显义法务相、井上馨农商相;肥前藩出身的大隈重信外相;旧幕府家臣出身的榎本武扬邮递相。1889年3月,一直和政府对抗的大同团结运动领导人后藤象二郎表示愿意与政府合作,被任命为邮递相,榎本则接替遇刺身亡的森有礼担任文相。这届内阁中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元勋,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网罗元勋内阁”。由于黑田在地方官会议上发表了“超然主义”的主张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关于这一点黑田是这样论述的:“宪法不得不包容所有臣民的意见。但对于如何施政,人们主张各异,有相同主张的人结成所谓的政党也是社会现状不能避免的。作为政府,则应超然于政党之外,坚持至公至正之道。各位阁员应以此为意,持不偏不党之心以对国民,奉行上命,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
评论家大津淳一郎对黑田的“超然主义”进行了尖刻地批判:“在黑田内阁中,虽然没有出现任何政党的名字,但事实上不过是以萨(摩)长(州)藩为中心的藩阀党而已。由于他以旧藩阀为堡垒,无一定主义和政纲,只好用超然主义来粉饰罢了。”这种评价非常准确。西乡、大久保死后,黑田被推上元老的位置,这才是他能够成为首相的真正原因。
短命的黑田内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大隈外相主持下进行的修改不平等条约。关于修改安政不平等条约,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废除治外法权和实现关税自主这两点上。前外相井上馨经过8年努力,甚至不惜营造“鹿鸣馆时代”以期实现修改条约,但以失败告终。大隈外相没有继承井上路线,而是推翻了井上与列强在共同会议上制定的方案,改为与各国进行个别谈判。大隈外相提出的修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上调协议进口关税(部分由日本自由课税);条约实施5年后完全废除外国人居留地的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应附加条件;条约有效期12年,之后缔结新条约;日本承诺开放内地;以12年为期,大审院判士(法官)中保留4名欧美人士,遇有外国人被告时由外国人判事占多数进行合议审判;修改刑法、治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1889年,日本分别与美国、德国、俄国签署新条约。但新条约内容经《伦敦时报》披露后立刻招来反对,日本的报纸对此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黑田首相决心与大隈外相一起实现修改条约。但大隈遭到玄洋社成员来岛恒喜的炸弹袭而失去一条腿,修改条约的谈判被迫中断。黑田内阁随即总辞职 。
大隈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条约方案的确有屈辱的一面,但案文中包含了条约实施5年后废除外国人居留地治外法权、12年后恢复关税自主的内容。如果按此案实施,前者可以在1894年实现,后者可在1901年实现。由于反对派要求签署完全平等条约,结果直到1899年才废除了治外法权,1911年才最终实现关税自主。是应该先暂时忍耐还是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求实现完全平等条约呢?很难评价这两种选择哪个正确。
黑田内阁在毫无建树的情况下落下帷幕。1900年黑田去世,开拓北海道的梦想也随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