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安是何许人也
“华安”是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在华府中的名字,在真实的历史中是没有关系的
2. 华安保险这个公司的实力怎样
每一个公司都有其主要的性质和特征,特别是保险公司他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劣势,但总的来讲一家比较有名气的保险公司,基本上优势肯定会大于劣势的,毕竟他们一直都在查漏补缺,华安保险就是一家比较靠谱的保险股份制有限公司。
一、华安保险
华安保险的总称是还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它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业性保险公司,总部设立于深圳,一般主要经营着各种财产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农业型意外伤害性和短期健康险等等相应的业务在整个保险发展中,公司偿付的能力已经比较充足了,也能够带动相应的行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的高,高保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比较知名和受到人们尊敬的保险公司。
3.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干什么的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基金设立、基金业务管理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6月4日的公募基金,注册资本人民币15000万元,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号上海国金中心,共有五家股东。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基金业扮演着重要的先行者角色。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主动型投资到被动型投资,从股票市场跨越到货币市场,从境内投资走向全球投资,华安实现了中国基金业的多次历史性突破,备受业界瞩目。
业务范围
1、该公司所管理的已开通电子直销交易方式的开放式基金。
2、该公司今后发行和管理的开放式基金(以该基金相关公告为准)。
适用业务为基金开户、账户资料变更、认购、申购、赎回、转换、定投、预约交易、分红方式变更等业务。投资者通过电子直销交易办理上述业务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的规定。
4. 华安县的社会
华安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文人,如宋代杨汝南、杨承祖等,明代陈天定、方进、赵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郑亦邹、王履亨等。其较有代表性的着作列举如下:杨汝南《夜宿龙头》;杨承祖《福寿林塘》;陈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记胜》;方进《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陈北溪故里诗》;郑亦邹《洪石秋子传》;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永定、南靖、华安)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华安大地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一部分,由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组成,其中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福建土楼中综合价值最高的单体建筑,也是最早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高山族拉手舞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溪窑遗址:高安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有明清名扬一时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溪窑遗址,现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高安镇生态良好,各项工作成效显着,是省级生态优美乡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13年度工业工作先进单位和财税工作先进单位。 漳州对外友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友人来访日益增多。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曾先后来访。美国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游团、12国驻沪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团也来寻根、考察。1991年与日本谏早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5. 华安茶有多久的历史啊
华安产茶历史回顾华安茶叶栽培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华安县志》记载:“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华安县宋卿(今送坑)张睿轩于朝中侍俸茶道,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茶宜子午山,赤土化石,阳风雾绕,二叶开蕊日中采,晒软阴回阳,竹撬轻觉手勤快,半炷香,停一炷,复三遍,梗红三分二叶红丝边,架上竹编凉,天变天,雨雾盖,不消水,火炉增温湿气排,炎夏青干洞中藏,初黄半炷香,顺走麻涩苦甘……”、“斤茶可换斤金”记载华安悠久的制茶史和当时华安人制茶精益求精。
6. 福建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在哪里
1、 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2、 福建土楼 2008.7.7 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闽南、闽西的漳州、龙岩地区,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7. 华安保险的华安发展史
2004年7月,华安保险推出全国首个“利率联动”的保险产品──华安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保险,在全国率先对利率上调做出回应,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2月,华安保险在全国各地同时推出为餐饮业主度身定做的一揽子综合保险产品──食客安心餐饮业综合保险,该产品为政府分摊责任,为餐饮业主转嫁风险、为食客提供安全保障,弥补了市场上餐饮业综合保险的空白,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政府、监管机构、卫生部门、餐饮业主和广大食客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2005年11月,针对禽流感疫情,华安保险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禽流感无忧”疾病保险,旨在以保险的方式帮助人们抵御禽流感疫情可能产生的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风险,险种推出后,即受广大客户好评。
2006年6月,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和新设计的华安就学贷款,华安保险分别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和就学贷款保证保险(统称学贷保险),以保险形式合理转嫁及控制风险,圆千万学子的上学梦,充分体现华安保险“关注弱势群体,勇担社会责任”。
面对中国保险业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华安保险将以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保险保障为已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略目标规划为指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结构调整下的协调发展,坚持风险可控下的业务规模扩张,在管理平台、网络布局、业务结构、产品创新、资产管理、盈利水平和保费规模上争取更显着进展,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客户利益、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全面丰收,为民族保险业的振兴而努力!
8. 历史上华安土楼最多住了多少人
中国的土楼之王,拥有300多年历史,最多时候一栋楼里住着800人
如今虽然很多人渐渐的从土楼中搬走,住在城里,但是客家人的文化却依然在这里生生不息。
9. 华安水电站的建设历史
1969年,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计划建设华安水电站。1970年初组织原专署水电局、九龙江规划队、疏浚工程处测量队的技术人员进行初勘和规划设计;7月成立华安新圩水电站筹建处,着手筹建工作;年底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该工程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改由省投资筹建,并派省水电建设大队(今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会同进行工程勘测设计。1971年1月,成立龙溪地区华安水电站工程指挥部,组织6000多个劳力,修建拦河坝、压力隧洞、厂房和一些附属建筑物。
1973年,调省第五建筑公司第三施工队、交通部四航局四处一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一工处和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华安工程处负责主体工程的施工,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安装主要由省水力发电安装公司第二安装队承担。参加附属工程建设的还有福州军区工程兵32114部队,南昌铁路局漳平第二工程段、郭坑工务段,龙溪地区水电安装队等。地区各县(市)及晋江、南安、莆田、福清、古田等县的民工团(队)参加施工。施工过程中,多次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工程于1979年8月29日全线通水;水电站1号和2号机组于9月13日和16日竣工试运行,10月1日并入闽西南电网。1980年2月3号机组投产。4月4日,4号机组并入运行,工程全面竣工。同年5月由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组成华安水电站工程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确认具备全面交付生产使用的条件,决定交付华安水电厂生产。 华安城关位于九龙江北溪中游,控制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占北溪总流域面积9640平方公里的71.5%,流域内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51毫米,径流量67.5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城关至新圩红旗山(岭兜)22公里河段,坡陡流急,落差53.8米,平均比降2.4‰,且形成一个天然大弯道,水力资源集中,交通便利,开发条件甚佳。
1969年末,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提出建设华安水力发电工程的意向,并组织本地区工程技术干部开始规划初勘。1970年7月,华安水力发电工程筹建处成立,开始初步设计,曾考虑高、中、低三个方案。高方案:坝址设在城关,引水渠道6.8公里,压力隧洞2.8公里,设计水头48.2米,装机容量6.4万千瓦;中方案:坝址建于罗溪铁路桥下游700米处,引水渠道2.3公里,压力隧洞2.8公里,设计水头30米,装机容量4.8万千瓦;低方案:坝址选在排水潭,直接引水入压力隧洞,设计水头27米,装机容量3万千瓦。因工程急于上马,上述方案未经充分论证比较,在勘测资料短缺,设计深度不够的情况下,于同年12月按高方案编制工程概算,次年1月向省上报初设文件。同时,筹建处扩建为华安水力发电工程指挥部,龙溪军分区副司令员张申任指挥兼党委书记。
1971年9月18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初步设计方案,决定在城关建闸坝,正常挡水位92米高程,渠道6.8公里,隧洞2.8公里,引水流量160立方米/秒,设计水头48.2米,装机容量6.4万千瓦,总投资4530万元。此后,在工程施工中7次修改设计,4次追加预算,总投资增加近一倍。1972年6月,将闸坝正常挡水位提高到94米高程,增设了调压井,提高了设计标准和单价,第二次向省上报初设文件,总投资概算5711万元。1973年7月,防洪标准改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设计水头改为47.2米,发电机组套用密云型,装机容量4×15000千瓦,重新编制概算为5958万元,第三次向省上报初设文件。明渠尾部3+600至6+500段因地质复杂,于1975年改为2353米长的城门型无压隧洞。1976年,为确保铁路安全运行,将设计1300米长的明挖现浇钢筋混凝土圆型暗涵改为城门型沉箱暗涵。1977年8月,省水利电力局确定将全部设计工作交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统一管理。10月重新编制修正概算为8262万元。1979年3月,因沉箱暗涵在沉放过程中陆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位移和断裂事故,省建设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局在现场召开分析会议,决定采取外部削坡减载,内部分别情况加固补强。对其中破坏较为严重的20节全长371米暗涵,增加设计钢筋混凝土三心圆内套。为此,追加投资657万元,最后核定修止概算为8919万元。 1971年10月1日,从龙溪地区各县调来的6000多名民工,利用温水溪二级电站为施工电源,拦河闸坝、压力隧洞、发电厂房同时破土动工。因工程仓促上马,只好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至1973年上半年,拦河闸坝围堰清基,底堰砌出水面;压力隧洞两头开挖进尺780米,占全长27.86%;厂房清基开挖以及完成金山大桥、华良公路、城关护岸、施工便道、水电架设等附属工程。
由于工程复杂艰巨,单靠龙溪地区施工力量适应不了施工发展要求。1973年4月起,省第五建筑公司第三施工队先后担负了主厂房、副厂房、开关站、温水溪渡槽以及23节暗涵施工任务;省交通部四航局四处一队担负了前池、压力隧洞、调压井、竖井、岔管的施工任务。1975年1月,工程划归省水利电力局管辖后,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担负了拦河闸、进水闸、明渠、三闸以及46节暗涵的施工任务。1976年1月,闽江水电工程局担负了无压隧洞的施工。至此,基本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民工团为辅的施工格局。但是,由于工程处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状态,又时值“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应有的管理制度和生产秩序遭到破坏,资金、器材供不应求,施工进度缓慢,至1976年底,只完成工程量的32%。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省、地委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1977年1月,省委派福州军区工程兵32114部队驾驶排参加。又先后调南昌铁路局漳平第二工程段担负暗涵与铁路交叉段的铁路桥梁的施工;闽江水力发电安装公司负责全厂机电设备的安装。各施工单位振奋精神,加快工程进度。在无压隧洞施工的闽江局华安工程处,克服了地质复杂、断层段出现塌方的困难,采用全断面下台阶相续开挖和钢排架护顶插杆法,确保了安全施工。交通部四航局四处一队,在压力隧洞衬砌工程中采用钢木结构活动模架台车,使模板拆装一次需144个工日缩短到50个工日左右。省第五建筑公司在厂区工程中成功地使用空中索道运输和吊装,节省了大量劳力,缩短了工期。至1978年末,明渠、渡槽、无压隧洞和压力隧洞已基本完工;进水口枢纽、三闸枢纽和厂区土建的施工接近尾声;机组安装进入紧张阶段;暗涵混凝土制作全部完成,转入全面沉放。1979年初,春雨连绵,给沉箱暗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在沉放过程中陆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位移和断裂事故,工程进度受到阻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工程指挥部精心组织两次“百日大战”,一举攻克了暗涵施工难关,全工地出现了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昼夜奋战的大好局面。同年8月,工程基本完工,29日全线通水。9月13日、16日,1、2号水轮发电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10月1日正式投产。次年2月12日和4月4日,3、4号水轮发电机又相继投产。工程全面竣工,完成土石工程351万立方米,耗用钢材8762吨、水泥7.69万吨、木材3.5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868万工日。总征地996亩,拆迁房屋31962平方米,库区移民317户1107人,共赔偿148万元。工程实际总投资8371万元,发电工程总造价7857万元,单位造价1309元/千瓦。
1980年5月进行全面验收,并由有关各方签订了《华安水电站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鉴定认为:华电工程总的来说,水工建筑质量是好的,机组安装质量是良好的,达到设计要求,具备了全部移交生产使用条件,决定由华安水力发电厂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