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布达拉宫的经书可以保存几百年
藏纸为西藏所独有,过去,西藏有五大藏纸,生产曾遍布西藏。如今,还在生产的,唯有雪拉藏纸。雪拉藏纸为纯手工制作,以有毒性的狼毒草根部做原料,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损、不遭虫蛀,很多用其制作的文史经典,已保存千余年至今仍完好无损。
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2006年5日,藏纸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Ⅱ 藏族印刷术来源
梵文、乌都尔文、藏文三文合壁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印经院里最珍贵的经版。明年就要封版保护,不再印刷了。遗产项目: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调查时间:2006年10月调查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主要人物:德格印经院雕版工人,造纸女工,印刷工人等木与纸的朝圣 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北朝后期,后来被活字印刷代替。一千多年过去了,印刷术已经发展到了电脑照排和高速彩印的时代。而在我国藏区的德格印经院,现存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几十位工匠在几十道工序的劳作中,用纯粹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一本本经书。 传说,一个叫拉绒的人,用牦牛驮着自己精心刻好的经书木板,去奉送给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在经过现印经院的地址时,牦牛受惊,经板散落在地上。因为这个暗示,登巴泽仁土司于公元1729年,在此动工修建了印经院,刚开始仅仅用来收集和储存大藏经《甘珠尔》书板。 三百年过去了,经过历代德格土司的扩建,德格印经院中库藏的木刻印版,数量已达到32万块,包括典籍830余部,文献总字数5亿之巨,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而成为整个藏区最大的印经院。 今天的德格印经院,不但是收藏古老印版的图书馆。还因完备地保留着从刻版、造纸到印刷的全部生产工艺,而成为活态的藏族文化遗产。 这些珍贵的古老雕版,很多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这座印经院的镇院之宝,也是信徒们朝拜的圣物。它们在印刷的过程中被不断地磨损,有些已经字迹不清,于是需要补刻新的印版。同时,从印经院恢复以来,搜寻失散的佛教及藏文化典着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当这些着作被找到后,印经院就组织刻版工匠雕刻新的印版。一座古老的图书馆就是这样被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版藏量还在不断增长。 德格印经院的经书一直以工艺考究、印刷精美而着称。对于雕刻印版的管理非常严格。据说在土司制时代,每个工人每天只能雕刻一寸,经过十二次的校对以后,上交给土司,土司撒一把金粉在上面,再抚平,陷入文字缝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资。对于其中的精品,土司会下令在经版的扶手处盖上一枚德格家族的印章 —— 一只活灵活现的蝎子。 德格土司时代,经书制作各阶段的工艺都是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完全自给自足,纸张都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的藏纸。现在的印经院印制经书所使用的纸张,都是从外地购买的机器纸。但是,印经院仍然保留着藏纸的生产,延续着这项传统技艺。 传统藏纸的原料是这种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根。“瑞香狼毒”含有轻微毒性,用它造出的纸张能够防虫蛀、防鼠咬,年深日久而不坏,非常适合用于文献保存。女工们将内层的纤维撕下来刮成细条,放在沸水中煮两三个小时,然后用木槌在石臼里把煮好的草根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成纸浆。 这种藏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韧性好,吸水性强,非常适合用墨来印刷。而现在印经院印经所使用的纸张,必须提前用水浸泡后,才利于吃墨。 每天傍晚,印刷工人都将纸张用水浸泡。浸泡后的纸张,被压上四五十斤重的大石头,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水慢慢挤出。在第二天使用的时候,纸张就变得潮湿柔软,墨迹印上去才不会散开。 印刷可以说是两个人的绝活。坐在高凳上的人在经版上拓墨、搁纸、定位,坐矮凳的人先递纸,再用布卷滚筒迅速从下到上滚过纸面,如此循环操作。他们前仰后合的动作,形成非常鲜明的节律。 德格印经院副所长邓毛告诉我们,现在经书供不应求。从保护木刻雕版的角度来讲,应该减少经书的印量,但是印量越来越少,也会影响整个经书制作工艺的保存。 学者对木刻印版的保存有着深深的忧虑,而印经院作为一个活态的图书馆又有着它自己的生命节律。人们日复一日地劳作,日复一日地朝拜,德格印经院就这样静静地伫立于刺目的高原阳光下,迎接着一轮又一轮的拜谒和观赏。
Ⅲ 藏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6] 。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7] 。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6]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6] 。
唐蕃会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6] 。
宋元时期
从9世纪末开始,藏族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凉州会盟”唐卡
这一时期,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藏传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金时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茶马互换”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加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元初,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Ⅳ “藏纸”千年不腐,它与传造纸工艺有何不同
“藏纸”千年不腐烂,归根到底还是使用了狼毒草为主要的材料,因为独特的毒性而营造了不怕虫,不怕老鼠的情况,加上长期处于干燥的西藏,让它很好地保存下来。尼木藏纸,跟我们常见的材料不用,因此成为了比较独特的造纸技术,合理运动毒性避开了老鼠和虫的困扰。
尼木藏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国家文化的意义,合理运用植物的毒性就可以换来千年不坏的藏纸。
Ⅳ 关于纸的历史的一些问题
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着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着名的“石鼓文”。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质地柔韧厚密:选择纸张的时候质地是最重要的,质地不佳的纸既容易损笔,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纸,莫不以品质见称,如澄心堂纸“密如玺”,玉板宣“柔韧、耐久”。纸质坚韧紧密是最好的,选择时以目测就可以知晓。色彩洁白:纸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质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纸。洁白无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为原料,蜀牋则“以浣花潭水造纸”,都是实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纯洁白,才是本性佳之纸,但染色之纸不易传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后能放在故宫博物院,还是避免使用的好。洁白不洁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表面光涩适中:纸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涩之分;光滑固易行笔,但若过滑而笔轻拂而过,便无笔力可言,若粗涩则与之相反,易得笔力,但过涩则难于施笔,易损笔锋,所谓“细而不涩”也。这个可凭视觉与触觉分辨,就不多谈了。吸墨适度:纸须能入墨,否则墨浮纸表,易于脱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纸类吸墨较强,牋纸则反之。吸墨太强,若运笔稍慢,则点画俱成墨团。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纸,亦非所宜。故择纸时要考虑到书体及个人运笔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纸但不成“团”为佳,选购时若店家允许,仅管用墨去试,一试便知。据碑帖择纸:临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仅要注意到笔,纸也是条件之一。择纸先辨其吸墨性,视真迹的入纸程度而定,入纸多则选用强吸墨纸,反之便选较弱者。若无法窥知入墨实况,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风俗辨之,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依个性择纸:
宜平: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惟有人写古篆隶时,故意将纸揉皱,以求斑驳之致与古意。洁净: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这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分格: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据说唐人重“法”,丝毫不苟,看留下来的名家诸法,其法度之谨严,空前绝后,故有九宫创于唐人之说。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固定: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垫吸水布: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持画面整齐。待乾收纸:墨汁未干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的将作品“盼乾”,或是想用卫生纸吸乾,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藏诸乾凉处:纸受潮易腐朽,过度干燥又会破裂,因此若想使贵大作能长长久久,就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其他如虫蛀也需注意。
当然,个人的喜好也是该考虑的,否则若买回不爱用的纸,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运笔急者,宜选强吸墨纸,其墨方能入纸,行笔迟缓者,则可选弱吸墨纸,不然墨团跃然纸上,可不大妙啊。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Ⅵ 历史上谁发明了纸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起源于何时,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东汉蔡伦发明纸说”与“蔡伦前发明纸说”两种观点,它们之间的争论已有40多年。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蔡伦并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伦是最早的造纸人吗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传统说法,直至今天,中国的教科书也这样告诉学生。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来源于重要史书《后汉书》。《后汉书》中明确记录了造纸术的发明人、发明原由和过程:“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来,这段记述又由保存在较晚着作中的其它记述或引文所证实。基于《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由于新的考古发现,“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许多的纸张史专家中都引起了争论。
1957年,陕西出土了灞桥纸,1974年,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关纸,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窑藏出土了中颜纸,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和断代,证实这些纸是西汉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东汉早,因此一派学者开始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观点提出异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纸,蔡伦不应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中国造纸的历史起码要向前推进两三个世纪。
然而,另一派专家则对这些纸出土的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纸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虽然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纸。而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今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纸。因此,部分专家指出,蔡伦对纸向中国、向世界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纸的人,却可以算做“造纸术”的发明人。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放马滩纸。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古纸质量较好,纸面平整光滑,质地薄而软,上面还有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日本高知纸业实验场的技术鉴定和化验结果也都表明,该纸是以麻类植物制造而成,且纤维分布均匀,质量明显优于陕西灞桥纸,完全可以用于书写。所以,这张目前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马滩纸,当时成为中国在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唯一物证,“蔡伦之前的纸不是纸”的观点受到了冲击。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双全惊喜地告诉记者,这个遗址出土了460余件麻类植物造成的古纸,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都有,其中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有10件还写有文字,质量较好。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黄色厚等8种。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双全说,这些古纸的发现不但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也有力地印证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这一观点。出土的纸是东汉以前的纸吗敦煌悬泉置出土了成百件的古纸似乎
使“蔡伦前就有纸”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关于造纸术起源的问题却仍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敦煌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工作者何双全介绍,多年来,持“蔡伦造纸”观点的学者对考古发现的纸的年代表示怀疑。他们指出,1957年以来出土的“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放马滩纸”等被认为是“西汉纸”,是发掘报告按照墓制或同时出土的西汉文物或竹木简上最后年代记述而定下来的。但造纸术起源的问题不是考古界的研究专利,对此,考古界外的史学、造纸学专家都有质疑和发言权。
Ⅶ 西藏“尼木三绝”之一的雪拉藏纸,有着怎样的历史
西藏拉萨有大名鼎鼎的“尼木三绝”,是指尼木县的雪拉藏纸、吞巴藏香和普松雕刻。在尼木县雪拉村,有一家人祖祖辈辈从事藏纸制作,他们就是藏纸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次仁多杰,和他的两个儿子格桑丹增和罗琼。这个家族是藏纸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千年藏纸在新时代重焕新生的创新者。
把纸浆倒在网框中匀速抖动,纸浆变得又匀又薄。网框上的纸浆经过晾晒变干,揭下来就是藏纸成品。.
藏纸工艺复杂,所有的工序几乎全部需要手工制作。藏纸不腐不蠹,因为它使用的原材料是尼木当地植物——“狼毒草”的根。这种植物遍布在西藏高海拔的山坡上,牛羊从来不吃,因为它的根具有轻微毒性。即便是它的花,也有一丝难闻的气息,人闻久了就会头晕。
在西藏,很多古老的经书都使用这种藏纸书写,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可保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藏纸的原材料取自狼毒草根茎表皮下薄薄的一层内膜,需要人手工撕下来。剥皮是藏纸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并且因为皮有毒性,人手长期接触也会被腐蚀,以至于发肿变白。
剥下来的植物皮用开水煮烂,然后用石头砸碎,加水和成均匀的纸浆;之后把纸浆均匀倒在造纸的网框里,在水池中抖匀,成为一层薄薄的膜;晾晒干燥之后,揭下来就是藏纸。
这些工艺说起来简单,其实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熟能生巧。次仁多杰14岁就跟着父亲做藏纸,坚守50多年,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工艺。2006年藏纸生产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他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Ⅷ 中国古代发现的最早的纸是什么纸
天水放马滩纸地图,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对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造纸技术等具有重大价值。
经对比研究,放马滩汉墓时代当在秦晚期至西汉初年,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其原料为大麻,是西汉早期麻纸。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8)藏纸的历史有多久扩展阅读:
蔡伦造纸的争议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古墓中出土的“灞桥纸”。其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发现的“居延纸”;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分别出土的西汉时的“扶风纸”;1979年敦煌出土的“马圈湾纸”。
这些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使考古界、造纸界和历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些人对新材料不予承认,而另一些人认为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
由此推断: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蔡伦只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Ⅸ 尼木县位于哪个城市有哪些比较好玩的景点吗
从拉萨向西100多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传说中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工坊---尼木县。
尼木是西藏拉萨市一个有名的文化县。它是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以“尼木三绝”藏香、藏纸、普松雕刻远近闻名。
一切就像是祖先留下的小小标记,无时不在向你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传承力量,告诉你所眼见的与千年之前并无大异。
西藏,被称为一生必定要去一次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非常古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格外淳朴的风土民情,所以不妨趁着空闲的时间放空一下自己,去见识一下自己从未见过的美景,去一次人生必定一去一次的地方吧
Ⅹ 纸的历史发明纸的人是谁
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着名的宣纸诞生。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
蔡伦